那個時候,複讀班中途入取了一名學生。據說是一名很聰明的學生,因為家人希望他可以成功的跳級,所以在經由學校的同意後,那這名從未參加過高考的同學的學生直接以複讀生的身份進入這個複讀班。
複讀班從未有過這樣的先例,這個同學的加入,讓其他的同學百感壓力。尤其是當發現這個同學的學習方法跟所有的人都不一樣後,複讀班的平衡點開始發生偏移了。
不需要努力的同學,卻可以取得比任何人還要優異的成績。
不管換成誰,這心裏頭都非常的不舒坦。
那個插班生的出現對於這個複讀班的其他學生來說,就像是無情的嘲諷。他在對著其他的同學闡述了一個可悲的事實。
這個世上,是存在著不需要努力,隻需要天賦就可以贏得一切的資質。他跟他們那一些需要沒日沒夜攻讀的學生不一樣,他隻需要付出一點點的努力,就可以取得比別人還要多的回報。
插班生的存在,對於複讀班的同學來說,就是一種煎熬。他呆的時間越長,專屬於這個複讀班的平衡點就偏移得越遠。
很快的,就有人受不了這平衡點的偏移,在壓力之下自殺了。
學生的自殺,在學校裏頭,應該也算是常事。尤其是高三這個關鍵的時刻,已經高考過一次並且失利的複讀生,因為受不了壓力而想不開,以至於走向死亡。
大家都可以理解。
一開始,是有一名學生自殺的。那個時候複讀班並沒有引起重視,在一周一次的與外界的接觸中,將那個學生送走了。
一名學生的自殺,沒有引起任何人的在意,包括老師們。大家都覺得,壓力之下的學生想不開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
可是從那個學生被送走之後,學習進入了最緊要的關頭,恐怖的事情卻開始了。
最後緊要的關頭,複讀班徹底與外界斷開聯係,整整兩周不跟任何人接觸的他們,同學們的壓力積壓過多得不到任何的宣泄。
在加上學業難度的加重,與那個插班生之間的差距越發的明顯。
開始多的同學,開始過不了自己心裏的那一關了。
連一個沒有用心讀書的人都贏不了,繼續活下去還有什麼意思。勤奮之下收不到任何成果,那麼繼續活下去還有什麼意思。
有了第一個自殺的學生,後頭尋短見的學生也就更多了。在加上複讀班的老師,為了能讓同學們更加努力的學習,言語之中多有些學業不成還不如不活的意思。
這樣的刺激已經精神洗腦之下,在加上那個插班生的打擊。
在高度學習之下的最後一個星期,複讀班幾乎成了人間地獄。
越來越多的同學因為不敢在麵對第二次高考的失利,開始了解了自己的生命。而有的膽子比較小無法對自己下手的,也在與同伴間的商討中,通過別人的手。
了斷自己的生命。
自殺的的恐怖,很快的讓整個複讀班都沉溺在血腥當中。一開始隻是自殺,可是自殺過後,卻有的同學發現。
死亡帶來的除了恐懼之外,某種意義上還能為自己消除掉一些潛在的對手。
本應該是學習的複讀班,開始變味了。在生與死的抉擇之下,意誌不堅定的同學在壓力之下選擇了死。而活下去的同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