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照耀北京城/代序(2 / 2)

元朝的城牆是土壘的。北京有幾處元大都城牆遺址,不像城牆,不見磚瓦,頂多算一道土壘的堤壩。殘存的城垣上已改種柳樹了。芳草萋萋的斜坡上有幽會的戀人們長期踐踏出的羊腸小路。戀人們總喜歡鑽樹林,躲避別人的眼光。戀人們約會所選擇的地點,在一座城市裏,常常是最僻靜的地方,或者叫被遺忘的角落―它被生活遺棄了,卻唯獨未被愛情遺忘。這是古城牆的幸運抑或不幸呢?

翻老照片,明代的城牆是最華麗的。我還拿它與西安、南京等古都比較過,莫不如此。這應該歸功於朱元璋的政治信條:“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明朝是一個擅長修城牆的朝代,缺乏創造的工匠式朝代。有人說,明朝修了一百多年的長城,照樣沒能擋住北方遊牧民族的鐵騎。“明修長城清修廟”,清朝繼承了明朝的遺產(包括富貴堂皇的大城牆),不再擔心外虜侵襲,高枕無憂,城牆在他們眼中沒有實用價值,隻是傲慢的貴族生活的裝飾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有清一代,沒有修過長城,就是很有說服力的例子。

一代又一代的老北京居民,在城牆下生老病死,熟視無睹。他們從未把朝夕相處的城牆,當成一道風景。然而在今天,它可真是價值連城、不可再現的風景了。安定門、西直門、朝陽門、崇文門、宣武門、廣渠門、永定門……北京的地名中依然有那麼多門,而大多名存實亡,我們再也找不到那形貌各異的城門樓子,取而代之的是高速公路、地鐵車站、紅綠燈、斑馬線和立體交叉橋。北京的城門喲。我們這一輩人,對北京的大多數城門樓以及城牆,已經沒有福氣親眼目睹了。下一代人更是如此。或許有一天,人們會對城牆毫無印象。在他們的感覺中,北京城這個舊式概念是空洞的。空洞無物。他們隻知道北京,卻不知城為何物,如此推演、如此想象下去是很可怕的。

可是對於我卻不一樣。每想起北京城,我就熱淚盈眶。我對它的城門、城牆乃至一磚一瓦都是有感情的。這是一種詩人(而非曆史學者、政治家、武士、小市民、工匠、建築師)的感情。據說詩人顧城在新西蘭的激流島上,極其懷念故鄉北京的風物人情,特意用北京各城門的名稱作為小標題,寫了一部長詩,總題就叫做《城》。他是能夠理解北京城這個概念―何其博大、溫馨、古樸且富於包容性。在他的回憶中,月光照耀北京城,照耀千裏之外的北京城,照耀紙張與文字,照耀一紙之隔的北京城。月光照耀,照耀你也照耀我,照耀在郊區寫詩的一張沉思的臉。這整整照耀三千年的月光!在回憶的月光中,被推翻了的城牆重新浮現,像時間之手在搭積木。城門可能推倒,牆壁可能拆除,甚至磚瓦都可能腐爛,唯獨月光是不朽的。照耀秦磚漢瓦,照耀唐詩宋詞,照耀著古人也照耀著今人,照耀草莽英雄也照耀芸芸眾生……北京的城牆都拆除了,我依然按老習慣把它叫做北京城。每喊一聲,就一陣心疼―北京城啊,我所熱愛的北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