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序

容本鎮

當代中國是一個開放的中國,開放的中國不僅要“知己”,也要“知彼”,要了解中國以外的整個世界。《中國一東盟研究叢書》就是為中國人提供了解世界的一個重要部分―東南亞地區的一個窗。。

“東南亞”是一個特定的地理概念, 出現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當時, 同盟國國家為了加強時南太平洋反法西斯戰爭的統一協調與指揮,設立了“東南亞盟軍司令部”,統轄範圍包括南太平洋群島和中南半島陸地的廣大地區。

1967年8月,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泰國五國外長在曼穀舉行會議,發表了《東南亞聯盟成立宣言》(即《曼穀宣言》),正式宣告東盟成立。到1999年,文萊、越南、緬甸、老撾、束埔寨先後加入東盟。至此, 東南亞十國全部成為東盟成員。2000年,東帝漢經全民公決從印尼獨立出來,成為東南亞最年輕的國家。 目前, 東帝漢尚未加入東盟。

中國人過去稱東南亞地區為“南洋”。鴉片戰爭以後至新中國建立以前,許多中國人特別是沿海地區的中國人背井離鄉,漂洋過海,遠赴南洋謀生和發展,俗稱“走南洋”。這是中國人走向世界、僑居海外的較早的一部分人,東南亞地區也成為世界上華人華僑最集中居住的地區之一。他們給東南亞地區帶去了中國傳統文化和先進技術,也給中國帶回了許多新鮮事物,如玉米、紅薯、煙草等農作物就是通過華僑從東南亞傳播到中國的。

在古代,中國人就把關注的目光投向東南亞地區,特別是宋代以後,隨著中國航海技術的提高和指南針的發明,中國人探索南洋的勇氣和信心倍增。到明代時,鄭和的龐大船隊就多次穿行在波濤洶湧的南洋海域,並經由南洋走向更遙遠的西洋,成為人類航海史上的偉大壯舉。古代中國人在探索東南亞的過程中,留下了許多寶貴的曆史記錄,如元代周達觀的《真臘風土記》,真實地記載了13世紀柬埔寨及鄰近地區的概況,至今仍然被東南亞研究者廣為引用。鄭和航海的隨行官員馬歡的《流涯勝覽》、費信的《星搓勝覽》、鞏珍的《西洋番國誌》等,生動地記述了沿途各國的山水勝景和風土人情,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中國古代的26部官修正史中,每一部都或多或少的記錄了有關東南亞的情況。這些典籍表明, 自古以來中國與東南亞地區就有著十分密切的往來與交流。

進入21世紀以後,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浪潮的影響下,中國與東南亞的經貿往來日趨活躍與頻繁。中國奉行睦鄰友好的和平外交政策,贏得了周邊國家的信任與合作。2002年11月, 中國與東盟十國政府首腦在束埔寨首都金邊簽署了《中國與東盟全麵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正式啟動了擁有17億人口的“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設。為配合和推進自由貿易區建設的進程, 中國政府總理溫家寶在第七次“10+1”領導人會議上建議:從2004年起每年在廣西南寧市舉辦“中國一東盟博覽會”。這一建議得到東盟各國的一致讚同和普遍歡迎。這是中國與東盟關係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的重大舉措,標誌著中國與東盟政治與經貿關係又掀開了新的一頁!

正是基於這一國際性大背景,廣西民族大學中國一東盟研究中心在學校的大力支持下,決定策劃出版一套《中國一東盟研究叢書》。這套叢書以開闊的視野與開放的姿態,彙集各個領域專家的最新研究成果,並注重學術上的價值與創新性,以有別於一般的知識性讀物或資料彙編。我們祈望,在東南亞及跨境研究方麵,本叢書能煥發出自己獨特的學術光彩!

2006年7月16日於南寧相思湖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