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日韓、開拓歐美、立足周邊國家是我國新時期國際教育合作與發展的重要的指導方針。在泥公河流域國家來華留學生人數不斷驟增之時,討論高校如何加強對淚公河流域國家來華留學生的管理,使其在華期間有效地學習,了解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曆史文化,成為我國的友好使者,這無疑將有助於我國與東盟國家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友誼,促進我國睦鄰、安鄰、富鄰,與周邊國家人民一道共同繁榮發展的戰略的實施,有助於我國作為世界級大國的和平崛起。
著名管理學家戴維·B·赫爾茨指出:“管理是由心智所驅使的唯一無處不在的人類活動”(轉引自朱正亮,2003: 193)。大量泥公河流域國家的青年來華學習給我國高校提出了更高更艱巨的管理要求。因此,如何才能使我們的管理處於無時無刻地存在,如何使我們以真心構成的真誠服務能夠被循公河流域國家學生所接受,使他們來得了、住得下、學得好,這就要求我們管理者要了解管理和服務的對象。如果我們忽視了這些國家留學生的文化特點,就無法有的放矢地開展管理工作。筆者認為,從文化差異入手,研究了解謂公河流域國家來華留學生的習性和心態,在管理中實施文化參與,有效地指導他們正確調控心理、適應生活環境、減少情緒幹擾,將能使他們在華留學期間順利地完成學業。
二、從文化特征入手,尋找中外文化溝通的契點
文化背景的差異主要表現在本民族與他民族在宗教信仰、傳統文化、哲學、價值觀、語言、生活習俗、教育模式等方麵的不同。各民族曆經千百年形成的獨特的文化影響著本民族人民的思維模式和規範著行為準則。從文化不同點人手進行研究,有利於掌握學生的習性特點,有利於掌握管理與被管理者之間的契合點。
首先,“以慈行善”、“以誠待友”、“因果報應”是佛學思想的核心,也是淚公河流域各民族尊崇的道德準則,這點與我國傳統道德觀念是相通的。地處淚公河流域國家主要信奉佛教,因此他們懂得尊重師長、以禮待人、知恩圖報,注重情義和內部團結互助。例如,越南學生在節假日常常問候師長,以示友好和尊重。不少學生學成歸國多年,仍與老師保持著密切聯係,甚至利用各種機會,告誡師弟師妹要尊重老師,珍惜學習。他們內部對彼此過生日極為重視,但凡有越南學生過生日,一定會邀請所有的好朋友參加生日聚會。過生日者會收到大量的鮮花、水果,如果校方允許的話,他們可以將生日晚會開到後半夜。這種對於個人年齡增長的重視,彼此之間借助過生日表達對別人的祝福,增進友誼,是我們難以想像的。老撾、泰國、緬甸、柬埔寨學生見到老師必定鞠躬、合掌致禮,以示尊敬。他們對傳統新年―潑水節極為重視。他們在連續多天的潑水節中,以向人潑水表達對他人的美好祝福。他們自己周身濕透,仍欣喜若狂,樂此不疲的情景,會使不少中國師生受感染而加人潑水行列。
其次,從傳統觀念上來看,泥公河流域國家在曆史上受我國儒教文化的影響較大。他們重視教育,認為家長有責任和義務撫養孩子到自食其力。家長對孩子在國外學習也是非常關心的,不少家長采取各種方式主動與校方聯係,這有利於校方盡快得到家長的支持與配合實施對學生的教育管理。泥公河流域國家的大部分學生的留學經費基本上都要靠父母支付。由於他們對父母在經濟上有依賴,因此對父母的希望和要求還是言聽計從的。
最後,從人文地理環境來看,中國邊境省區,如廣西、雲南與循公河流域的越南、老撾、緬甸、泰國、柬埔寨等國家接壤或毗鄰,環境氣候相似、民族的生活習俗相近。因此有專家學者經過考證著書認為,同屬漢藏語係壯侗語族的我國壯、布依、傣、侗、黎、水、低佬、毛南等多個少數民族與東南亞的泰國、越南、老撾、緬甸、柬埔寨等國家的十幾個民族,或稱壯泰係列民族,都起源於中國南方。他們民族同根,語言同源,文化同本,習俗同宗,因此這些民族是血脈相通的“同根生的民族”(範宏貴,2001)這種民族識別,有助於我們與上述五個東盟國家的學生在情感上產生溝通和共鳴。另外,從傳統的經濟環境來看,這些國家以農業耕作為主,因此,學生大都有比較好的個人修養,性情溫和,易於與人溝通和交往。
最後,從教育體製和教學模式上來看,循公河流域國家認同中國教育。在曆史上我國文化教育曾經對與東南亞周邊國家產生過較大的影響,直至今日,仍被周邊國家,尤其是越南、泰國、老撾等國家所認同,他們對中國的傳統教育有著一種高山仰止的祟敬的情感。近年來,泰國政府和社會都鼓勵泰國青年人學習中文,他們認為,中西並用,是未來發展國家的良策,同時由於泰國詩琳通公主對中國文化情有獨鍾,她為中泰友誼搭建的友好平台極大地促進了泰國人民對中國和中國文化的進一步了解。在越南,多年前政府就規定在中學中文將與英文同等重要。在老撾,在柬埔寨,華人學校都是當地最好的學校。這些無疑進一步促進了上述國家青年人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和對漢語學習的熱情,因此,從這一點來看,周邊國家學生來華學習是有一定動力和目的的,而且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
畢竟,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社會製度給淵公河流域國家的來華留學生打上了不同的文化烙印,一些負麵影響使我們的管理工作不能順利開展,這些突出的文化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麵:
首先,國家在國際上政治經濟地位低,使得學生自信心不足。淚公河流域的東盟國家大多數是屬於欠發達國家,尤其是越南、老撾、柬埔寨、緬甸,這些國家中有的才剛剛結束了數十年的戰亂,有的盡管也革新開放了十多年,但是愈合戰爭創傷需要時間,由於國家經濟基礎仍很薄弱,盡管能自費出國留學的學生家庭相對比較富有,但並非都很殷實。同在一個學校留學,與歐美國家的學生,甚至與亞洲的日本、韓國、泰國的學生相比,淚公河流域部分國家的學生在住宿、飲食上的消費都有一定的差距。這些在經濟上的差距影響了他們之間的交往,也使他們在參與各項活動中有不自信的表現。
其次,“望子成龍”的觀念導致了留學生的低齡化,而低齡是我們管理的難點之一。循公河流域民族傳統文化與我國一樣推崇“望子成龍”。一些家長希望盡早將孩子送到國外,接受良好的教育,學成回國後選擇好職業以耀祖榮宗。因此,這些自費留學生中大多數剛中學畢業就離開祖國,離開父母來華求學。家長對孩子來華學習的期待值普遍過高,而對他們的學習能力,在學習和生活上將會遇到的困難挫折估計不足。由於低齡,一些學生表現出的自我管理、 自我調節、 自我控製和心理的獨立承受能力都較差,他們無法對自己的前途定位,缺乏刻苦精神,學習上一遇到困難,就采取不去上課的逃避辦法,易導致學生無所事事後就變著法鬧出些惡作劇,給他人和學校製造麻煩。
最後,不良文化對循公河流域國家青年的影響導致對文化理性的失衡。循公河流域國家青年對西方文化不加選擇地接受,導致他們盲目崇尚西方文化鼓吹的個性彰顯和對物質享受的追求,部分學生以自我為中心,漠視學校規章製度的約束,他們的行為不能促進留學生團隊文化的建立,反而渙散了團隊的凝聚力,影響了他人的學習。
三、根據文化特點,用科學理論指導管理實踐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不斷走向國際化,作為高校外事工作重要組成部分的來華留學生管理已經成為高校中與教學、科研同等重要的工作。因此我們不能光憑借經驗管理,而是要用科學的方法實施管理,以期收到預期的效果。對於來自鵝公河流域不同國家、不同社會製度、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宗教信仰和不同生活習俗的留學生,掌握其文化特點,運用現代教育管理理論指導工作是科學的方法之一。筆者認為,針對泥公河流域國家學生的文化特點,我們應該在以下幾方麵采取科學的管理:
(1)留管人員應利用“同根生的民族”的民族認同感來感化謂公河流域國家來華留學生。民族同根、語言同源、文化同本、習俗同宗的民族共性是我們留管人員與之進行教育管理溝通的最佳接點。我們高校留管人員,尤其是與循公河流域國家相連的周邊省區的高校留管幹部,更應該努力了解學生所在國家的時事熱點、風俗習慣、曆史文化、 自然景觀、社會製度等,采取情感投人、心靈溝通的教育管理方式,營造“隨風潛人夜,潤物細無聲”的良好的管理氛圍,使我們的管理效果事半功倍。
(2)利用循公河流域國家文化的價值取向,對學生進行綜合的素質教育。媚公河流域的東盟國家多以佛教作為國教。佛教對這些國家人民的政治哲學,價值取向都有著深刻的影響。但是西方文化的逐漸滲透,所謂個性解放,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也同樣影響著這些國家的年輕一代。受其影響而表現出的個性彰顯,不遵守紀律,不刻苦學習,甚至一些無理性的違犯學校紀律的現象影響著學校的正常的教學秩序。對此,我們要善於用其民族傳統的文化價值取向來約束學生,對他們進行包括價值觀念體係構成的培養和自我完善的綜合素質教育。這主要表現為用群體文化對內部成員進行整合教育,要求個人接受群體和社會的價值觀念,並將其內化,成為個人確定行為目標和行為方式的導向。使他們逐步懂得,在學校裏,人人都要遵守學校的規章製度,用紀律約束自己的行為,以保證大家都能在良好的環境中學習; 自我調控是理性人應具備的標誌, 白我管理是現代教育的基本要求, 自我激勵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必要步驟,任何幼稚的惡作劇行為,無理性的擾亂作息製度,影響他人休息的行為都會造成管理的混亂,隻有理性地對待學校管理的規章製度,才能促進學習。此外,要讓他們知道,在硬性的管理製度麵前不能任性,要學會遵守、服從與克製,對極少數屢教不改者應按照學校的規章製度施以紀律處罰是十分必要的。
(3)根據泥公河流域國家學生母語的特點,指導學生克服語言障礙,提高語言和專業學習的信心。由於越語中60%左右的詞彙與漢語相同,泰、緬、柬、老語屬於漢藏語係壯侗語族,因此這些語言中的相當部分的詞彙與我國的壯侗語相近,並且這些國家的語言都有聲調,學生在習得的過程中語言係統能夠得到很好的利用和發揮,因此他們在漢語學習中幹擾較少,掌握漢語口語較快。但是由於循公河流域國家都是拚音文字,與漢字的方塊字的書寫形式迥然不同,靠偏旁部首查生字相當困難,因此這些國家的學生也與歐美學生一樣學寫漢字相當吃力,於是少數人不舍得下力氣學寫漢字,不認真閱讀。從表麵來看他們是進人了重口語,輕文字的誤區。實際上是學生經受不住挫折而產生的一種惰性的表現,這種在學習上避難就易,缺乏刻苦精神,經受不住挫折的行為嚴重地影響了他們書麵語言的學習,也嚴重地影響了他們進人專業的學習。對此,我們留管人員要積極配合任課教師,通過采取各種有效的辦法,鼓勵他們重視書麵語言的學習,培養他們的認、寫漢字的興趣,提高他們的識字率,促使更多的學生進人更高層次的專業學習。
(4)利用民族群體意識,組建學生會,促進學生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的管理機製的建立。留學生學生會幹部是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的橋梁和紐帶,通過他們對本國學生的自我管理、 自我約束,促進學生的學習、規範學生遵守學校紀律的行為,能起到校方無法替代的管理作用。謂公河流域國家的學生有較強的民族意識,因此,當一國留學生達到一定的數量規模時,通過一定的程序產生出具有較高群眾威望和熱衷於為同學服務的學生作為留學生學生會幹部,會有助於校方對學生的管理。讓學生幹部在校方的指導下,參與學生的課外活動的組織、學習生活紀律的監督,參與對違紀學生的教育管理和與學生家長的溝通,是完全可行的。事實證明,一些學校采用留學生學生會協助管理的做法已經收到了預期的效果。
(5)幫助學生克服到中國留學經曆兩種文化差異的不適。任何一個國家的學生到國外留學都要經曆人生刻骨銘心的重要轉變,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首先是角色的轉變。由本國人、主人轉變為外國人、客人,因此而成為弱勢;其次是人文環境的轉變。既從在父母身邊,熟悉的環境,享受親友無微不至的關愛,轉變到來到異國他鄉,舉目無親,需要重新確定朋友,再次組合與自己習性相宜的朋友圈;再其次是地理環境的轉變。從瀾滄江一箱公河流域至我國內地共跨越了從熱帶到寒帶7個不同氣候帶。從地處熱帶、亞熱帶,常年高溫多雨的環境中來的東南亞學生,來華後麵臨著令他們恐懼的秋冬季的寒冷及幹燥;生活習俗的轉變。泥公河流域國家飲食以清淡為主,檸檬、魚露作為調料和生食的青菜是每餐不可缺少的,含油較多的中國炒菜讓初來乍到的學生難於入口,甚至望而生畏;最後的轉變是對外來文化的接受。這使留學生從自願接受和繼承與生俱來的傳統文化轉變到被動地學習和接受他國的文化,尊重他國的傳統文化習俗。這些硬性的轉變給學生或多或少地帶來心理上的不安全感,接受這些轉變,不膏是他們人生的另一個新起點,也是他們在人生的成長過程中的一個複雜的人生經曆。對此,留管幹部要善於采取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管理教育方式,引導和幫助他們克服學習和生活環境上的不適和困難,鼓勵他們“入鄉隨俗”,盡快適應新的生活環境,適應新的行為規範。同時冬天要經常噓寒問暖,盡力改善我們的辦學環境和條件,創造讓循公河流域國家學生滿意的服務,為他們適應環境的變化提供更多的方便。
(6}根據泥公河流域國家學生低齡且出國留學經驗不足的特點,積極引導他們加強自我心理保健。心理學告訴我們,一個人初到一個陌生的國度,在遠離自己父母親朋的情況下,極易產生失落、恐懼、焦躁、思鄉的情緒,這會影響他的學習和生活。針對這種情況,我們留管人員應及時引導他們加強自我心理保健。使他們意識到,他的祖國和中國的差異,理想和現實的差距, 自己的能力和學習要求的差距,盡快自我調整,解除精神上的壓力,保持愉悅的心態。我們可以通過采取組織學生外出考察、旅遊或舉行中外學生、校際間留學生聯誼活動等方式,幫助他們遣排鬱悶,培養學生對新環境的興趣,促進與他人的交往,提升自己的精神需求。這樣做會促使留學生在情感上有寄托感,心理上有安全和歸宿感,學習上有充實的收獲感。
(7)針對泥公河流域國家的經濟現狀,製定合理可行的收費標準,以保證新生的人學質量。與我國毗鄰的泥公河流域國家,尤其是越南、老撾、柬埔寨、緬甸,仍屬於經濟欠發達國家。為了真正落實“睦鄰、安鄰、富鄰”的友好政策,大力促進我國高校國際教育的發展,我國西南沿邊省區的部分高校對上述國家的來華留學生采取了一定的收費優惠政策,這種做法對吸引更多的泥公河流域國家的留學生來華學習無疑是有助的。但是優惠要適度,要符合市場發展的規律,優惠過高勢必影響到來華留學生的質量,使留學生玉瑕相摻,給正常的管理增加難度。到國外留學是一種智力投資,投資是有其一定的規律的,投入得越大,對產品的嗬護和管理就越會精心,反之,對其所寄予的希望就越小,即使投資失敗也不心痛。校際間的價格競爭終將導致自己的教育成本過高,教育資源浪費,給自己的發展帶來不利。
(8)針對循公河流域國家學生年齡相對較低, 自我約束能力不強的特點,加強對新生的人學紀律指導,是良好開端應采取的必要措施。我們的“入學教育” ( orientation)要有針對性地對他們進行嚴肅的校紀校規教育,使新生一入學就知道,我們在紀律上有哪些要求,我們對學習認真、積極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的學生給予什麼樣的褒獎,對違犯學校紀律的學生采取什麼樣的處分,等等。除此以外,我們還應該將《外國留學生手冊》用東盟國家的語言翻譯成不同的文本,人手一冊地發給他們。這樣有意識地規範學生的行為,建立新的內部團隊文化,對促進我們的管理是大有裨益的。
四、針對文化教育需求,實施顧客戰略
在生活上適當照顧是我國留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方針之一。 目前我國高校的辦學條件和生活設施盡管比以往大有改善,但是橫向相比,甚至與東南亞較富有的國家,如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的高校辦學條件,我們還有相當一段距離。近年來,國內各高校都意識到擴大招收來華留學生對提高學校在國際上的影響,擴大辦學規模,提高辦學層次有著積極的意義,因此在不斷改善自己的辦學條件。但是囿於我們在辦學意識和辦學觀念上受計劃經濟影響較深,一些高校不但管理人員的素質跟不上,就連可供選擇的專業,必要的辦學條件和教學環境也差強人意。因此,要擴大對周邊國家的招生規模,加快高等教育納人世界教育大循環的步伐,我們要在以下幾點有所為:
首先,突顯辦學特色,提升專業優勢,完善學科建設,開設令留學生滿意的具有先進性、通用性和開放性的專業課。雖然目前謂公河流域國家的學生來華學習仍以語言學習為主,但“本科教育是目前我國外國留學生教育發展的一個重點”(於富增,2002)。我們可以預見,隨著世界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發展,特別是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啟動,與其經濟活動相關的經濟、管理、營銷、法律方麵的人才的需求量會不斷增加。按照現代管理理論,隻有尊重並有效地擴大顧客選擇的機會,我們才能擴大吸引淚公河流域國家青年來華學習的巨大的發展空間。循公河流域國家有2億多人口,許多國家在文化上與漢文化有著不可分割的曆史淵源,在經濟發展上與我國有著緊密的依賴與互補,他們來華學習專業的潛能極大。因此,我國高校尤其是周邊省區的高校要突顯自己的辦學特色,提升自己的專業優勢,完善學科建設,調整為淵公河流域國家的留學生開設令他們滿意的具有先進性、通用性、開放性的專業課程。同時,我們還應該針對泥公河流域國家中學數理化課程較淺的客觀事實,對有意向學習經管貿易、理工科專業的學生及時補課,使他們能順利地進人專業學習。
其次,根據教育需求和文化特點,提供令顧客滿意的服務。按照顧客戰略的理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贏得顧客的前提是能夠切實關注顧客需要,帶給顧客更多的選擇(陳彬,2002)。我們要將教育管理運作盡快與國際規範和國際慣例接軌,完善辦學措施,改善生活條件,滿足留學生學習和生活的需求。例如,提供東盟國家非通用語種的電視頻道,這可使初來乍到的新生在文化生活環境轉變中不必感到太突然,以至於無所適從;提供可供留學生自炊的設備,充裕的活動場地,隨時可使用的語言實驗室,為他們舉行的民族傳統節日提供方便;熱情鼓勵泥公河流域國家的留學生積極參加各種娛樂活動,克服不自信,不主動的自卑心理,盡快建立與其他國家學生和管理者之間的心靈融通。
最後,在管理觀念上,我們要學會換位思考,要善於保護來華留學生的利益。隨著循公河流域國家來華留學生的數量增多,留學生與中國學生之間產生矛盾,出現摩擦是難免的。作為東道國,作為校方,我們要善於化解矛盾,在處理留學生出現的問題時要有一定的寬容度。這個問題不但留管人員要注意,學校的各個管理層,相關的管理部門都應該樹立關心和保護來華留學生利益的意識。這不是要我們妄自菲薄,而正是我國強大和人民自信的表現。隻有正確處理本國學生和來華留學生之間產生的矛盾,才能顯示出作為映渙大國的高校的管理風範。
總之,各高校應該通過提高滿足顧客需要的水平來增強國際競爭和與國內各高校間競爭的適應性,提高自身的生存質量和發展水平,對淚公河流域國家的留學生提供賓至如歸、質量第一的服務,努力擴大自己的知名度和顧客群體,以期達到延長生命周期的目的。
五、結語
我國政府在2003-2007年教育振興計劃中,明確提出來華留學生工作要按照“擴大規模、提高層次、保證質量、規範管理”的原則,要求各高等院校要積極創造條件,完善外國留學生教學與生活管理製度,擴大來華留學生規模。在我國參與東盟自由經濟貿易區的構建之初,我們就要意識到,發展區域國際教育,大力拓寬泥公河流域國家來華留學生渠道,提高留學生的學習層次,加強對留學生的管理,使他們在較短的時間內不但學好漢語,學好專業,還要成為中外交往的友好使者的重要意義。中國,作為和平崛起的,欲真正承擔起引導亞洲走向經濟繁榮的核心大國,就必須要積極發展與東盟國家的“麵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夥伴關係”。培育睦鄰友好的年輕一代,是我國高等教育工作者的戰略任務。來華留學生學成畢業後,他們就是中國與世界各國共同擁有的寶貴人力資源。因此,筆者認為,管理的成功與否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但是最主要的因素應該是努力提高管理人員的素質,針對媚公河流域國家來華留學生的文化不同點實施教育管理,建立和完善科學的、以人為本的管理措施,創造更好的學習生活環境,努力提高留管服務工作的滿意度。隻有這樣,才能使我們招收循公河流域國家來華留學生的工作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參考文獻]
朱正亮,2003.大學生素質發展概論[M].中國科學文化出版社.
範宏貴,2001。同根生的民族―壯泰各族淵源與文化[M] .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
於富增,2004.來華留學生教育發展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陳彬,2002.知識經濟與大學辦學模式改革研究[M].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注:此文發表在《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2期
2004年9月,在由廣西民族大學主辦的“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與壯泰族群發展”研討會上, 中山大學人類學係主任、博士生導師周大鳴教授建議我們成立“廣西民族大學東盟研究中心”,他說這樣做既可整合校內外學術資源,建設好一支隊伍,又有一個平台,方便學術研究,有利於為社會、為現實服務。幾乎與此同時,範宏貴教授也向學校提交了建議成立“中國一東盟研究所”的報告。同年12月,經學校批準,“廣西民族大學中國一東盟研究中心”正式掛牌成立。
研究中心成立後,在學校的統一領導和部署下,主要開展了以下三方麵的工作:一是利用《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這個園地,開辟“中國一東盟研究”欄目,每期推出3篇左右的研究文章,再定期擇優結集出版;二是以“中國一東盟博覽會”在南寧舉辦為契機,通過對博覽會的社會評估、誌願者服務等方式,主動參與到博覽會中,做到學術與現實相結合;三是向學校申請設立“中國一東盟研究”課題基金,資助相關研究和著作出版。
兩年來,在中國一東盟的學術研究和社會工作方麵,我們做了一些努力和嚐試,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多隻眼睛看東盟》這本書既是對我們所做工作的總結,也是一個新的起點。
《多隻眼睛看東盟》得以順利出版,首先得益於廣西民族大學黨政領導的高度重視和專家學者的大力支持。學校黨委書記梁穎教授不僅始終關心“中國一東盟研究中心”的日常活動和科研工作,而且在百忙中抽出時間為本書撰寫了“序言”;校長何龍群教授親自過問並決定在我校學報開辟“中國一東盟研究”欄目;副校長韋茂繁教授對“中國一東盟博覽會”的社會評佑工作給予了大力支持。範宏貴教授、韋樹關博士、黃興球博士、黃世傑編輯等對中心研究工作的開展和評佑工作的進行,廣西民族大學學報編輯部的編輯們為“中國一東盟研究”欄目文章的審核編排等,都付出了辛勤的勞動;碩士生唐劍玲、黃萬穩、減敏娜等同學在書稿的收集和整理方麵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此一並致謝!
容本鎮 秦紅增
2006年秋於相思湖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