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編 中國一東盟的教育視野(2 / 3)

2.專業設置仍存在問題,會展專業問題突出

在上述的專業設置中仍存在不少問題,如倉儲業空缺港口經濟類專業,這與廣西正在進行沿海基礎設施大會戰,加快形成現代化大型組合港的人才需要不適應。

會展業的專業數量雖然有3個,但覆蓋麵窄。緊缺的會展設計、會展運輸、會展管理與服務、網絡會展等專業卻沒有開發。而會展人才應該是全能型的人才,具有對會展所涉及行業的了解能力、對會展整體的策劃能力、對宏觀市場的把握能力、產品銷售能力、會展各方麵的協調能力等。廣西急需培養一批具有良好的服務理念、較強策劃能力以及熟練的外語水平、會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等高科技手段進行會展策劃、設計和信息管理的專業人才。

3、專業內涵建設力度不夠大,專業自主創新能力較弱

有些院校把專業結構調整僅僅理解設置新的專業或更新專業名稱,沒有深刻理解高等職業教育專業建設與改革的內涵。表現為在專業開發中培養目標的定位上沒有真正依托行業,依托市場,就業導向的職業針對性不強;人才培養目標、專業人才規格定位不準確,專業建設與改革的思路不清晰、不明確。

專業創新的本質是課程體係的創新。不少院校在課程體係與教學內容的改革上,確定了人才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但並沒有認真調查職業崗位(群)的實際需要,確定職業能力;有的雖然也注意確定職業能力,但對能力的分析缺乏層次性;有的學校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和全麵素質在理論和實踐教學體係中不落實,導致人才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與教學計劃相脫節。

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是產學研相結合,這需要以創新理念建立產學研相結合的機製並有效運行。不少院校雖然對產學研結合有一定理解,但這方麵的工作沒有實質性進展,沒有形成一套運轉機製;有些學校的校企合作隻是簡單地作為實訓基地,沒有形成符合市場機製要求的產學研相結合體製,影響了專業的自我調整和更新。

另外,一些高職院校雖然設置了“國際”號的專業,但所培養學生的國際就業競爭能力十分薄弱。

4.專業調整機製尚需要健全與完善

廣西各高等職業院校在適應社會需要開設新專業、進行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方麵做了大量工作,但整體上專業調整的良性機製尚未探索形成。專業結構調整還主要依靠自上而下的教育行政部門的推動,大部分院校還沒有建立起與企業或行業的產業結構調整有機結合的、內發性專業調整體製。

四、專業調整:適應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對策思考

1.采用靈活的專業設置方式

目前,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設已經啟動,廣西在東盟經濟區域的產業結構調整正在運作,這些情況會給高職專業結構調整帶來諸多不確定因素,本著既不消極等待又積極慎重的原則,廣西高職院校應研究采用靈活的、行之有效的專業設置方式,主要有下麵三種:

模塊組合式專業設置。模塊組合的專業設置方式是在專業領域內設置不同專業方向的模塊。這種方式的特點是具有很強的靈活性和針對性,學校可以根據社會人才需求的變化來調整專業培養方向。如旅遊類專業,可以根據旅遊管理的職業門類,將旅遊開發、旅遊營銷、導遊、旅行社管理等組成專門化模塊,學生在校前期學習專業大類的共同課程,後期根據人才需求情況進行專門化定向培養,以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提高畢業生就業對口率。

階梯式專業設置。階梯式的專業設置方式主要是針對產業結構調整快、學生就業方向變化比較大的地區。這種方式的特點是一業為主,多項兼顧。如食品加工類專業,可以確定以果類產品加工為主幹專業,再依托主幹專業開設蔬菜加工、畜產品加工等。這種專業設置方式準備性投人少,教學資源共用程度高,並能使專業相對穩定和靈活機動。

複合式專業設置。複合式的專業設置是通過相關專業的有機組合形成一種融合、交叉或邊際結合的寬專業形式。如商務外語、法律與國際貿易實務、雙語秘書等。這種方式有利於培養複合型人才,適應多種崗位或崗位群,畢業生就業麵寬。

2.明確專業培養目標定位

從廣西和東盟經濟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和高職教育功能分析,高職的專業培養目標應定位在培養技術型人才上。但目前一些高職院校對此仍有模糊認識,培養目標或定位在產品研究開發、產品流程發展規劃的工程型人才上,或定位於操作技能型人才。技術型人才是在生產、營銷、管理、服務等領域將設計、規劃等轉化為物質形態或具體運作的人才。廣西在東盟經濟區域的競爭,主要是技術創新和技術應用的競爭,實質上就是技術型人才的競爭,因此,高職專業培養目標要準確定位。

如,廣西在全力打造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的現代物流中心,急需大批物流人才,而作為現代物流行業,需要專業人才是多層次的,包括對現代化物流規律進行研究的理論型人才、負責對物流過程進行整體規劃的工程型人才、在物流各個環節從事管理的技術型人才和現場商貿操作的技能型人才。高職物流管理專業應培養具備現代物流管理知識,掌握各種運輸、倉儲、配送業務與技術,熟練運用現代信息手段與方法的技術型人才。

3.麵向經濟全球化設計課程,開發高職教育國際市場

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設,使得廣西成為國際通道和樞紐。高職專業結構調整要立足廣西,麵向世界,在課程設計上要有國際化意識,即:加強外語和計算機技術學習,增加國際生產和經濟貿易活動規則的知識,引人國際上先進的生產技術、管理方法,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專業人才。外向型專業還應強化國際交流與合作,引進國際教育質量標準和專業課程標準,使學校培養的人才適應國際競爭需要。

由於廣西與東盟各國在經濟和文化上的合作與交流,使得教育市場的開拓成為可能。事實上,廣西一些高職院校舉辦了麵向東盟國家的學曆教育、職業培訓等,為這些國家培養技術、管理、文化教育人才。尤其是在高新技術、機械製造、機電工程技術、旅遊管理、經濟貿易、金融保險等方麵,廣西高職院校已打造了一批品牌專業,以品牌專業參與國際教育市場競爭,將促進廣西高等職業教育質量與水平的全麵提升。

4.建立高等職業教育專業創新的體製和機製

廣西高等職業教育專業結構上縮短與經濟結構調整之間的差距,可以通過增設新專業、加強重點專業、淘汰落後專業、改造過時專業來進行調整,但這隻是外延的變化;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必須進行內涵的變革,從社會對高技能、創新型人才的需求出發,廣西高等職業教育必須從根本上解決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問題,也就是專業創新的體製和機製。因此,優化專業結構必須深化教育教學改革,進一步拓寬專業麵,強化專業辦學特色,促進專業教師隊伍建設、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係、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教學管理的整體改革,全麵提升專業辦學水平與質量。隻有建立起專業創新的體製和機製,才能促使廣西高等職業教育專業結構調整和人才培養質量適應並超前於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5.強化政府部門的調控作用

政府部門的宏觀調控作用主要是宏觀上的指導和微觀上的引導。宏觀上的指導是對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發展動態跟蹤研究以及對發展趨勢進行預測,提供人才需求信息,提供與東盟各國進行教育交流的平台。微觀上的引導是通過製定政策措施、建立管理製度和專業調整運行機製等,鼓勵、支持和扶持重點發展專業的建設;引導專業設置、引導全區高職院校的不同專業進行戰略性或適應性調整,尤其一些社會確實需要又難以形成規模效益的專業,要加強調控,統一布點,形成合理的專業布局。同時,要綜合運用行政、評估、輿論與經濟手段,完善宏觀調控機製。[參考文獻]

[1] 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催生新興經濟帶[Z] . http://news.jschina.com.cn.

[2] 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專題研究[Z].新華網雲南頻道,2003-07-28-29.

[3]陸兵.充分發揮廣西在東盟自由貿易區中的戰略作用[N].人民日報·華南新聞,2004-04-14, (1) .

[4]南寧政務信息網[Z] . 2004-11-4-5.

注:此文發表在《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1期

中國高校東南亞語種人才培養現狀及對策

歐以克

隨著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的逐步建立及中國一東盟博覽會在廣西南寧市的永久舉辦,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合作交流日益密切,中國高校東南亞語種既麵臨千載難逢的曆史性機遇,也麵臨著嚴峻的挑戰。為了解中國高校東南亞語種人才培養情況,我們於2004年1一,5月對有關高校(不含解放軍外國語學院、解放軍國際關係學院等部隊院校,下同)東南亞語種進行問卷調查。下麵根據調查結果,對中國高校東南亞語種人才培養問題進行探討。

一、中國高校東南亞語種麵臨的機遇與挑戰

2002年11月,在第六次中國和東盟國家領導人會議上,中國政府與東盟簽署了《中國與東盟全麵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提出中國與東盟將在2010年建成自由貿易區,屆時中國與文萊、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和泰國原東盟6國的絕大多數產品將實行零關稅,取消非關稅壁壘,實現貿易自由化,2015年中國和越南、老撾、柬埔寨和緬甸等東盟新成員也實行同樣的做法。2003年10月,在第七次中國和東盟領導人會議上,中國政府與東盟簽署了《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全麵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的補充議定書和“麵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夥伴關係”聯合宣言,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代表中國政府建議自2004年起每年在廣西南寧舉辦一次中國一東盟博覽會,並得到有關成員的讚同。川(P69)2001年11月,在第八次中國與東盟領導人會議上,中國政府與東盟簽署了《中國與東盟全麵經濟合作框架協議貨物貿易協議》、《中國一東盟爭端解決機製協議》,中國與東盟的關係進人了全麵合作的新階段,這也為中國高校東南亞語種帶來機遇和挑戰。

首先,社會對東南亞語種人才的需求量將會不斷擴大。近年來,隨著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經濟、政治、文化交流的日益擴大,東南亞語種人才的需求量逐步呈上升的趨勢,這將直接推動中國高校東南亞語種有一個大的發展。

其次,中國高校東南亞語種與東南亞國家高校的交流與合作將會更全麵、更深入,東南亞語種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將會進一步提高。中國高校東南亞語種由於學科的特點和需要,長期以來一直與東南亞高校保持著多方麵的聯係。如廣西民族學院與越南、老撾、泰國、柬埔寨等國的29所高校和機構簽訂了交流協議,建立人員和學術交流關係,雙方互派教師和學生到對方講學、進修和留學,1993年以來已向有關國家派出東南亞語種留學生600多人,招收來自東盟國家的留學生1100多人。[21國際間的校際交流與合作,不僅提高了人才培養的質量,而且通過定期滾動式派遣教師出國講學和研究,提高了師資隊伍的整體水平。校際交流也擴大了聘請高質量東南亞國家專家的來源,同時有利於掌握東南亞國家的語言文學和國情信息,.進一步豐富和擴大了東南亞語種的教學內容,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學校辦學特色的強化。今後,這種國際交流與合作的機會將會更多、內容會更加全麵深人。同時,我們還可以借鑒東南亞國家的語言教學思想和方法,借鑒東南亞高校的教學管理經驗,引進東南亞最新的圖書資料,使我們的教學質量得到進一步提高。

最後,中國一東盟合作發展對東南亞語種人才的知識結構和素質提出更高的要求。由於外語專業的單科特征,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中國東南亞語種專業在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安排上普遍忽略了其他人文科學、 自然科學等相關學科的內容,學生很少接觸語言以外的東西,以至於學生的知識結構失衡,具有經貿、旅遊、管理、新聞、法律等專業知識的東南亞語種複合型人才缺乏。進人21世紀以來,許多高校已經認識到單一學科的局限性,積極開展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探索複合型東南亞語種人才的培養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中國一東盟合作發展的深入,對東南亞語種人才的知識結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麵對各行各業與東南亞國家打交道越來越多的形勢,麵對錯綜複雜的國際交往規則,東南亞語種人才必須具備紮實的基本功、寬廣的知識麵、一定的專業知識、較強的能力和較好的素質,才能適應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P23)

二、中國高校東南亞語種人才培養現狀分析

1.專業設置

中國有8所普通高校開設東南亞語種,共有碩士學位點3個,分別為北京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廣西民族學院的亞非語言文學學科;博士學位點I個,為北京大學亞非語言文學學科;有本科專業28個,其分布詳見表10

從表1中可以看出,中國東南亞語種本科專業集中在北京、上海、廣州、南寧、昆明等地,地區分布基本合理。北京4所院校有部分相同語種,但培養目標不完全相同,可保持現狀;作為大都市,上海在國內外具有重要地位, 目前隻有1個東南亞語種專業,還有很大發展空間;廣西民族學院、雲南民族大學毗鄰東南亞,開設東南亞語種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和語緣優勢,但目前所設東南亞語種還沒有菲律賓語、馬來語、印尼語;廣東省高校隻有3個東南亞語種專業,還不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2.在校學生

中國高校東南亞語種現有在校生1098人,其中本科生1060人,碩士生35人,博士生3人;菲律賓語18人、柬埔寨語41人、老撾語86人、馬來語66人、緬甸語108人、泰國語307人、印尼語89人、越南語383人。.

從層次結構來看,東南亞語種本科生與研究生的比例為27.891,研究生所占比例低,高層次人才培養能力嚴重不足,難以適應中國經濟、社會及外交發展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從語種和專業分布來看,平均每個語種有在校生137. 3人,每專業有在校生39.2人;除泰國語、越南語在校生達300人以上外,大多數語種在校生不足100人,在校生最少的菲律賓語僅有18人,平均每專業9人,規模效益非常低。

3.專任教師

中國高校東南亞語種共有專任教師107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24人、講師26人、助教42人,分別占14%, 22.4%,24.3%, 39.3%。從語種和專業分布來看,平均每語種有專任教師13.4人,每專業有專任教師3.8人;除泰國語、越南語專任教師較多外,其他語種專任教師總量明顯偏少,特別是菲律賓語、馬來語僅分別有專任教師2人、3人,平均每專業分別有I人、1-5人,難以滿足教學的需要

2004年2月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指標(試行)》要求:綜合、民族、語文、財經類高校的生師比的合格標準為18以下,具有高級職務教師占專任教師比例的合格標準為30%以上。東南亞語種的生師比為10.3,具有高級職務教師占專任教師的比例為36.4%,達到合格標準。但是,馬來語的生師比為22,菲律賓語、柬埔寨語具有高級職務教師占專任教師的比例分別為0.25%,沒有達到教育部的要求。

4.圖書資料

中國高校東南亞語種共有圖書47441,期刊44種,報紙27種,音像資料67盒/盤/張。

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指標(試行)》要求:綜合、民族、語文、財經類院校的生均圖書的合格標準為100冊/生以上。東南亞語種的生均圖書為43.2冊,沒有達到教育部的要求。其中隻有緬甸語、印尼語的生均圖書達到合格標準,分別為417.9冊/生、111. 1冊/生;菲律賓語、柬埔寨語、老撾語、馬來語、泰國語生均圖書不足50冊/生,柬埔寨語、老撾語、馬來語不足10冊/生,圖書資料建設任重而道遠。

5.人才培養模式

中國高校東南亞語種人才培養模式主要有以下兩種:

(1) "3 +1”跨國聯合培養模式。1993年以來,廣西民族學院先後與越南、老撾、泰國、柬埔寨等國高校和機構簽訂交流協議,派出越南語、老撾語、泰語、柬埔寨專業三年級學生到語言對象國學習一年,逐步形成了“3+1”跨國聯合培養模式,即學生3年在國內學習,1年在語言對象國學習。雲南民族大學越南語專業從2003年開始實行“3+1”培養模式,派出2000級學生到越南河內國家大學學習一年。實行“3+1”跨國聯合培養模式,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和綜合素質,培養適應對外開放和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人才。

(2) "2 +3”和“1 +4”模式。北京外國語大學東南亞語專業從1977年開始逐步實行“2+3”模式,即第一、第二年集中學習英語,後三年學習專業東南亞語。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印尼語、泰國語專業分別從1982年、1989年開始實行“1+4”模式,即第一年集中學習英語,後四年學習專業東南亞語。這些專業學製為五年,實行雙語製,學生主學東南亞語兼學英語,既係統掌握一門東南亞語及專業基礎知識,又具有較高的英語水平,適應能力和競爭能力較強,畢業擇業範圍較廣。但也有部分學生重視英語學習,輕視東南亞語學習,把主要精力放在英語學習上,對學習東南亞語缺乏興趣和熱情,在某種程度上降低了東南亞語人才培養質量。因此,北京外國語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近兩年都取消了該模式,學製由五年改為四年。

6.課程設置

東南亞語種本科課程原來大多以語言文學類為主,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有所調整,在對象國概況、國情、曆史課程基礎上,相繼開設了相關文化專題課,這些課程大多為專業選修課。歸納起來,各高校東南亞語種目前開設的本科課程主要有:旅遊東南亞語、經貿東南亞語、軍政與科技東南亞語、東南亞語談判與口譯、對象國政治與經濟、對象國民俗、對象國宗教、對象國國際關係、對象國法律和對象國文化等。由於教師數量不足,大多數東南亞語種因人設課現象較為普遍,還無法做到根據人才培養需要設置課程。

三、對高校東南亞語種人才培養的思考

1.增強國際意識,調整人才培養目標

中國一東盟合作發展,需要大批熟悉東南亞各國情況、精通東南亞各國語言和禮儀習俗的人才。這就要求東南亞語種進一步增強國際意識,將人才培養放在世界性的大背景中,用全球性的眼光進行考察,把它同整個國際社會聯係起來,根據中國一東盟合作發展的需要,調整人才培養目標,著重培養具有紮實語言基礎和專業知識,熟悉東南亞國家曆史文化,國際交往能力、競爭能力較強的複合型人才和高級翻譯人才。

2。進一步優化東南亞語種專業結構

在專業層次結構上,有關高校東南亞語種要努力創造條件,增設更多的碩士、博士學位點,積極發展研究生教育,國家對此應實行傾斜政策。在專業布局結構上,廣西、雲南是中國與東盟各國交往的重要門戶和通道,處於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結合部和中心位置,應盡快增設菲律賓語、馬來語、印尼語等專業,使所設東南亞語種專業涵蓋所有東南亞國家語言;上海、廣東在中國對外開放中具有重要地位,應根據實際需要,適當增設部分東南亞語種專業。

3.進一步加強高校東南亞語種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有關高校應加強交流與合作,交換圖書資料,互派東南亞語種教師到校任課、講學或交流考察,鼓勵教師聯合編寫專業教材,申報科研項目,進行合作研究。同時,允許東南亞語種學生跨校選修課程,並互相承認學分和成績,努力實現教育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北京高校應發揮辦學優勢,大力支持廣西、雲南高校東南亞語種教師建設,鼓勵優秀畢業生到這些高校任教,接收東南亞語種教師來校進修和攻讀學位,舉辦東南亞語種教師短期培訓班等;廣西、雲南高校則可在出國留學、邊境地區考察實習、圖書資源購置方麵為其他地區高校提供方便。

4.積極探索國際交流合作的新路子

有關高校要進一步鞏固和擴大同東南亞高校和學術機構的交流與協作,拓寬國際交流合作的形式與途徑。要大力引進東南亞國家學有所長的專家學者來校講學、開展合作研究、指導研究生。通過各種形式支持東南亞語種教師到東南亞國家任教、進修和攻讀學位,參加各種高水平、高層次的國際學術會議,爭取在國際知名刊物上發表更多有影響的學術論文;國家除按現有留學基金製度繼續派遣短期訪問學者外,應由政府資助,選拔東南亞語種教師作為高級訪問學者,有針對性地到有關國家重點大學進行研修交流;對東南亞語種教師在有關國家取得的碩士、博士學位,國家應予以承認。同時,加強與東南亞國家高校及科研機構的信息交流,爭取獲得更多的國際性科研項目或國際合作研究課題,參與國際競爭;加強與東南亞國家高校聯合辦學,探索中外合作辦學的新模式,拓寬辦學路子,增強辦學活力。

5.改革教學內容和課程體係,增設國際性課程

在教學過程中,有關高校要為東南亞語種學生提供和傳授掌握國際知識的能力及設施,便於學生迅速了解世界文化發展的曆史和現狀,並以國際問題為主題組織教學內容,增強學生的國際意識。在課程設置中,要從教學管理製度上確定國際性課程的地位,除注重語言對象國曆史與文化外,還應在本科生中增設介紹國際知識的課程,在研究生課程中增加國際研究專題,以便拓展學生的知識麵,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複合型人才。要進一步深化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鼓勵教師開展雙語教學,不斷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使英語真正成為東南亞語種學生了解世界和開展國際研究的重要工具。

6.改革教學管理製度,不斷完善人才培養模式

為了滿足社會發展對複合型人才的需求,有關高校東南亞語種本科專業應推行主輔修製,進行“專業+外語”雙專業或雙學位複合型人才培養的改革,要求學生在學習東南亞語種專業的同時,輔修英語或其他專業,經考試合格,發給輔修專業畢業證書和雙學士學位證書,使學生在打好紮實的東南亞語種語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東南亞語種專業知識的前提下,拓寬人文學科知識和科技知識,掌握與畢業後所從事的工作有關的專業基礎知識。有條件的高校應進一步探索跨國聯合培養模式,並注意組織有關專業學生到邊境地區實習,同東南亞國家外教、留學生及來訪的專家學者進行座談,為學生提供提高外語聽、說能力的機會,增加學生對東南亞國家的了解。

提高東南亞語種人才培養高質量是一項長期的任務,必須常抓不懈才能取得顯著成效。有關高校東南亞語種應在國家的幫助下,抓住良好的發展機遇,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加強學科建設,深化教學改革,不斷完善人才培養模式,為中國一東盟合作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參考文獻〕

[1]周毅.從國家戰略的角度解讀中國一東盟博覽會[J] .桂海論叢.2004, (1) .

[2]廣西民族學院.國家外語非通用語種本科人才培養基地建設情況彙報(內部資料) [Z] . 2003.

[3]陳乃芳。WTO與外語人才的培養[J].中國高等教育.2001, (6) .

此文發表在《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5年第2期

循公河流域國家來華留學生的文化特征及其管理

雷偉中

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繁榮發展,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尤其是中國一東盟博覽會在廣西南寧的成功舉辦,我國在不斷地增進與東盟各國經濟貿易的同時,也推進了民間教育交流的開展,這為加大我國與東盟各國文化教育交流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契機。在東盟十個國家中,發源於我國的瀾滄江―泥公河流域共有越南、緬甸、泰國、柬埔寨、老撾5個國家,人口2億多。這些國家是與我國同飲一江水的友好毗鄰國家,他們在曆史上與中國有著多方麵的密切交往。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中國與這些國家將是最先受惠國。因此,我國高等教育不斷改善的教學環境,傳統與現代科學相結合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手段,我國與這些國家接壤或毗鄰,使得來往交通十分的便利。這些因素,使來中國學習成為循公河流域國家青年出國留學的首選。據我國教育部的統計數據顯示, 自2000年始,越南來華自費留學生數以每年20%一25%的速度遞增,2003年在華越南留學生僅居韓國、 日本、美國之後,位居第四,達到3478人。另外,泰國1554人,位居第六,老撾留學生數也逾千人(中國網2004.3. 18)。湄公河流域國家來華自費留學生從20世紀末的單純的語言學習已經發展到學習的多層次和多學科,例如,長短期語言學習、本科專業學習和研究生專業學習;所學專業涵蓋文、理、醫、農、林、工、法、經、貿、管、藝十多個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