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1 / 3)

第六章

21——富不富,靠幹部

“窮延軍,富軍川,不窮不富是名山。”

這是流行於寶泉嶺墾區的民謠。“富軍川”之說大概起始於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初,因為1959年剛開荒一年的軍川就獲得了農業大豐收,取得了平均每個農業工人就生產4萬斤的好成績。王震部長電召農場黨委書記進京彙報經驗,全國主要媒體大規模進行報道,一時間“富軍川”聲名遠揚。

從戰場走來的拓荒者們,是以戰鬥的姿態開始北大荒的建設的。他們是把多打糧食作為戰鬥任務來完成的。而經濟效益的觀念是逐漸建立起來的。王震部長在軍川種試驗田,用科學的方法提高糧食產量,爭取更好的收益,讓這裏的墾荒者,知道了農場也是企業,要多掙錢,努力改善職工的生活,然後擴大再生產的道理。在東北農墾總局時代,軍川已經建了起來比較成熟的經營管理製度。而在文革中,在突出政治的極左路線影響下,製度遭到破壞,特別是在兵團成立初期,軍川的生產出現了從富到窮的大倒退。

據場誌記載:在兵團對“舊農場”的批判中,行之有效的農場管理“五條”和“十六條”,被廢止了,剛剛推行的定額管理、計劃管理、技術管理和賬務管理都被廢除了。農場重吃大鍋飯,人們編了這樣的順口溜:“不管國家收不收,個人一年十二個秋”,“不管幹不幹,每月三十六元半。”在生產中,一些幹部不尊重生產規律,瞎指揮,過分強調人工,而忽視機械化,甚至提出“小鐮刀賽過機械化”的謊謬口號。在1972年的豆收中,寧可讓大收割機停用,也要組織人工大會戰。對玉米收割更是一刀切,嚴令各連必須在“十一”前把還未全熟的玉米全部割倒。結果沒有執行團部命令的五連受到點名批評,而隻有他們獲得了玉米的豐收。

極左路線給農業生產造成極大的破壞,生產水平逐年下降。1969年全團糧豆平均畝產228斤,1970年下降到215斤,1971年雙下降到191斤,1972年僅有178斤。從經營情況看,原農場1966年到1968年盈利717.9萬元?,11團成立後的1969年到1973年五年間虧損111.3萬元。在巨大的挫折麵前,兵團的領導者開始反思,他們及時地恢複原農場幹部的工作,恢複原來的規章製度,努力實行科學種田,強化機械化生產,結果生產迅速回升。1976年糧食單產從1973年的127斤增長到1976年的326.5斤,1974年經營盈利149萬元,1975年經營盈利增加到239萬元。

總結正反兩方麵的經驗教訓,軍川農場始終把加強經營管理創造更高的經濟效益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要想富,就走改革路。”更是他們的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最基本的經驗。1985年2月,全場興辦家庭農場3704個,當年有47%的盈利戶,虧損戶25%,收支平衡戶28%。全場當年盈利129.2萬元。體製改革初見成效。

然而,改革之路並不平坦。1993年接任場長的白以龍回憶說,由於初期的家庭農場製度不完善,職工的經營主體地位不明確,整個生產投入還靠向農場借支,全場職工掛帳達5000多萬元,逼著農場在銀行貸款3800多萬元,年利息高達300多萬元。這時的“富軍川”已徒有虛名了。

“改革沒有回頭路,隻有徹底改革,才有出路!”白以龍統一了農場班子的思想,在職代會上通過了“三不、兩自、一固定”的新一輪家庭農場改革承包方案。

這是一種“斷腕止血”的方案。

“三不”就是:當年完不成定量上交用於抵頂利費的產品的家庭農場,不再有承包資格;掛帳戶完不成“還帳指標”的,不享受“經營田”承包資格;不按農場正確的農藝措施進行生產且造成歉收的,不再有承包資格。

“兩自”就是:家庭農場的生產費用和生活費用全部自理。

“一固定”就是:按規定會經營的家庭農場的承包麵積相對固定。

這看似殘酷無情的改革方案,如同把所有想遊泳又不會水的人都推下水,逼著你在水中學習,無非多喝幾口水,因為有農場這個教練指導你、幫助你,必要時搶救你。結果,人人都成了遊泳高手。

已經退休回家頤養天年的老場長白以龍回憶當年的突破性改革,感觸頗深。“在改革的關鍵時刻不能動搖,不能退縮,硬著頭皮頂過去,勝利就到來了。”改革新政的強力推行,當年應收的利費95%都收回了,保證了農場生產建設的正常進行。特別是按時發放了老幹部、退休職工和事業單位的工資。僅用三年的時間,就還清了銀行的貸款3000多萬元和2000多萬元的陳欠,從此農場走了快車道,“富軍川”才名副其實了。據統計,軍川建場40年來,到1997年末,累計盈利6059、6萬元,其中1997年盈利765萬元,實現國民生產總值1.9億元?,提前三年完成國民生產總值翻二番的目標。2012年農場實現生產總值15.6億元,糧豆總產35萬噸,人均純收入25 961元。軍川的經營成果,在寶泉嶺墾區仍位於前列。

如今的軍川再不是荒草萋萋野獸出沒的老模樣,也不是東方紅的田野裏奔跑、村落裏磚房成排的舊模樣。我在場誌中看到對現狀的詩意記錄:憑借著北大荒的“艱苦奮鬥、勇於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精神,軍川人把昔日荒原建成了現代化的國營農場:耕地成方,綠樹環繞;砂石鋪路,筆直平坦;小城兀起,樓房錯落;市井繁華,車流如梭;教育衛生,全麵發展;職工家屬,安居樂業。農場的土地上,大馬力農業機械翻、耙、播、鎮、中耕、收獲;農場的天空中,農用飛機在航化作業播灑農藥或微量肥料……

“富不富,靠幹部。”群眾用最樸素的語言,表達了一個普遍的真理。無論一個地區,還是一個企業,要想富,就必須有一個能幹事、走正路的好班子、好帶著人。軍川農場的發展是由一任一任的領導班子,如長跑接力一樣,一棒傳一棒地地幹起來的。農場的領導班子,特別說到前任場長楊占海和書記牟秀玲的對“富軍川”的貢獻和他們倍愛群眾讚譽的好思想、好作風。

2005年10月5日,楊占海被任命為黑龍江省軍川農場場長。這位在這片土地上長大的第二代人,是搞財務出身的,曾任過寶泉嶺管局外貿局財務科長,寶泉嶺管局財務處企業科科長,綏濱農場財務副場長,現在成為帶領兩萬軍川人民繼續開創繁榮、奔向和諧的引路人。他感覺到身上有一種前所未有的壓力。農場昨天的成績與輝煌,已經寫入了農墾的史冊和百姓的心裏,在這樣的高起點上錦上添花,談何容易?在剛上任的那段日子,楊占海幾乎每天晚上都工作,直到淩晨兩點多,為了理清思路,他甚至經常失眠。白天他深入基層生產隊調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晚上,他找場直單位與領導幹部座談,了解基本情況,傾聽大家的意見。

在楊占海的帶領下,軍川農場開始走三步棋。加快農業發展,讓職工群眾快點富起來;大力發展畜牧業,讓職工群眾增收渠道寬起來;推動小城鎮建設,讓人們生活環境美起來。

“要提高作物產量,就必須提高農業標準化作業水平!”楊占海在上任後的第一次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大會上這樣強調。在他的帶領下,軍川農場的農業標準化生產開始了“兩個推廣和兩個堅持”。推廣深鬆耙茬和原壟卡種、堅持秋起壟和堅持秋施肥。

過去,軍川農場采用的是小型拖拉機翻地,翻地深度隻有25-30厘米,堅固的犁底層致使土壤的通透性差、蓄水保墒能力弱,不利於作物的生長。2006年,農場從美國進口500馬力凱斯牌大型聯合整地機車,在全場大麵積推廣深鬆翻地。經過兩年的實踐,深鬆後的土地由於抗旱能力強,作物產量得到了提高。

軍川農場從人拉犁、人拉播種機的艱苦條件中擺脫出來,取而代之的是現代化的大型拖拉機、收割機,以及配套齊全的、性能優越的各種農機機具。僅這兩年軍川農場用於農機具更新的投入就多達2550萬元,新增機械動力8000千瓦小時,機械化水平的提高,拓寬了農場農業現代化的發展之路。

開闊的視野、超前的眼光,是楊占海的獨特之處。不論是企業管理還是農業生產,他總是強調用科學知識的重要性。軍川農場充分發揮農業科技示範園區的帶動作用,在第九作業區建立了農業科技示範園區核心示範區。園區以農墾科學院為技術依托單位,將國家、省、總局重大科技項目在園區內試驗示範,2007年園區共承擔各類項目134項,品種實驗109項,栽培試驗14項,肥料試驗項目11項。2007年6月,軍川農場被農業部確定為“全國農墾現代化農業示範區”。

2007年,軍川農場連續60天無有效降雨,遭受了建場以來最大的幹旱,老天爺在考驗軍川人民的同時也更加考驗著軍川這位年輕的場長。“全力抗旱,不能等待!”這是楊占海向全場發出的命令。一時間,全場500眼機井全部啟動。買噴灌,打機井,抗旱保苗,兩萬軍川人民與旱魔展開了艱苦的搏鬥。楊占海更是以身作則,穿著膠鞋,挽著褲腿,幾乎每個田間地頭都留下了他的身影。零上三十多度的高溫下,汗水滑落額頭,濕透了襯衫,但楊占海絲毫沒有在意,隻是堅持奔波在各個抗旱現場。看著場長和職工群眾同甘共苦,很多種植戶都落下了熱淚,也暗暗向場長豎起了大拇指。60天的抗戰,軍川農場最終戰勝了旱魔,農業生產取得了豐產豐收。全年實現糧豆總產24.6萬噸,生產總值4.5億元,人均收入達到9100元。

要想實現軍川經濟的大發展,隻靠農業是不行的,而畜牧業是楊占海的著力點。可是在2005年,軍川農場的畜牧業卻是另一番景象。由於奶牛品質不高,奶牛產奶量下降;缺乏規模化養殖理念,奶牛存欄數量下降到了1200頭;養殖戶養牛積極性嚴重受挫。軍川農場的畜牧發展已經不斷滑坡。

在充分調查農場奶牛業現狀後,楊占海帶領軍川農場加大了奶牛的防疫防病力度,加快人畜分離進程,保證奶牛存欄。大力推廣奶牛品種改良,優化了奶牛的品質,提高了鮮奶產量,養殖戶的養牛積極性得到大幅度提高。到2005年底,奶牛存欄達到了4200頭。

楊占海強調注重扶持龍頭企業,在農畜產品加工上做文章。1999年落戶軍川農場的聖元國際乳業公司經過兩屆班子的培育,已經成為農場畜牧業發展的重要龍頭企業。

2007年12月,軍川農場聖元乳業公司投資2.2億元擴建的總建築麵積2.16萬平方米的加工廠竣工,投產後年處理牛奶量23.8萬噸,年產高品質全脂奶粉2.8萬噸,實現銷售收入5億元,利潤7500萬元,成為國內一流的現代化乳品加工企業。可安置160人就業,不僅形成了龍頭帶基地、基地連牧戶的發展格局,實現農場、聖元共贏,職工致富,而且拉動了周邊地區奶牛業的發展,為寶泉嶺墾區及蘿北地區的經濟振興打造了廣闊的發展平台。如今,軍川農場初步形成了乳、米、油三大龍頭,為實現工業富場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作為一方百姓的當家人,楊占海一直在思考如何用好權,如何用好錢。從小艱苦樸實、過慣了苦日子的他,認定節支就等於增效這個道理。每當他要用手中那支筆為農場為百姓管家理財的時候,他總是那麼小心翼翼。每當要審批一筆財務開銷時,他總能想起兩萬辛勤勞作的軍川人民。他惟恐哪一筆錢花得不當,而讓浸滿百姓血汗的財富受到損失。他在心裏一次次告誡提醒著自己,一定要將錢用到刀刃上,用在為農場人民服務的事務上。了解楊占海的人都知道,他的精打細算是出了名的,甚至有人背地裏說他是“摳門場長”。每當此時,他總是淡淡一笑,說隻要能把百姓的血汗錢花在正當的地方,別人怎麼笑我都行。

楊占海就任軍川農場場長後,開始推行財務剛性預算管理,提高了各項預算收入,降低了各項彈性支出。實行剛性預算後,由於健全了各項管理製度,完善了監督體係,從製度上減少了幹部不廉潔現象的發生。在全體黨員幹部中形成了崇尚節儉、反對奢侈浪費的良好風氣,公車私用、公款吃喝現象得到了有效杜絕。在正常公務活動中,楊占海帶頭過緊日子,有關的會議合並召開、出門辦事合用一輛車、減少招待費用,勤儉節約的觀念在各級管理人員中牢固樹立起來。全場58個預算單位(部門)無一超支。

“加大人才引進力度!”精通管理、思維超前的楊占海深深知道人才對一個企業發展的重要性。可是對一個地處祖國邊陲、沒有很好的區位優勢的農場,要引進人才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經過多次班子會討論,軍川農場出台了引進大學生的優惠政策:凡是來場工作的本科生享受副科級待遇,補助安家費3萬元,研究生享受副處級待遇,補助安家費5萬元。

2006年4月20日,由場長楊占海、黨委書記牟秀玲帶領的招聘團前往北京、沈陽、哈爾濱等地招聘大學生。良好的待遇、真誠的情懷使這次招聘滿載而歸,1名研究生、9名本科生與軍川農場簽約。10名大學生的到來,引起了強烈反響,很多人驚訝:農場還能引進這麼多大學生?也有人懷疑:農場花那麼多錢引進這些大學生,值得嗎?更有人抱怨:我們家孩子大學畢業在家待業,怎麼不用?有那麼多本地人才,幹嗎還引進大學生?作為場長,楊占海承負著巨大的壓力。但思想開放的他清醒的認識到,雖然農場每年引進、培養大學生將花到幾十萬元的費用,雖然農場不能馬上從引進大學生中得益,但大學生的到來,對農場的長遠發展是有巨大作用的。

大學生來場後,在楊占海的指導下,輪崗鍛煉、軍事磨練、親情幫扶、量才而用等先進的現代培養理念使大學生成長迅速。軍川農場在大學生引進、培養上的成功經驗曾先後被分局、總局推廣采用。2007年,軍川農場結合崗位需求特點,依靠優惠的政策和環境,再次從中國農業大學、蘭州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一批重點院校一共招聘引進了2名碩士研究生和16名本科生。如今,來場工作的大學生正快速成長,逐漸成為軍川農場各項事業建設的主力軍。畢業於沈陽農大植保專業的研究生王海舟一上任就針對上年秋雨大易產生病蟲害的情況,提出了防病預案,農場根據他的意見,及時用飛機噴藥,一舉將五毒蛾消滅的萌芽中。畢業於沈陽農大土肥專業的劉海軍工作僅三個月就完成了農業部測土配方課題的一部分,為農場節省大量資金。楊場長笑著說:“就這兩個大學生的這兩件工作,就讓我們收到回優惠大學生的成本了!”

2007年畢業於中國農業大學的MBA郭顯文,在農場鍛煉一年後,能力得到長足進步,到2013年,被農墾總局任命為8510農場場長;畢業於中國農業大學的獸醫碩士研究生王平,來農場後,利用所學,帶頭建起了“農業部縣級標準標準化獸醫實驗室”,年為養殖戶提供診療服務300多例,並和另一名大學生董士良聯合創辦了萬隻蛋雞養殖場,如今,雞場年產鮮蛋90噸,解決社會就業4人;東北農業大學作物栽培畢業的碩士研究生高波,2014年被農場任命為科技示範園區副主任,獨立承擔了園區的試驗、栽培、推廣各項重點任務…….“江山帶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如今,這幾批大學生已成為農場生產、政工、技術等各方麵的中堅力量,為農場發展貢獻著力量。

牟秀玲2006年2月到軍川農場報到,任軍川農場黨委書記。她曾在延軍生活工作了38年,在共青農場任黨委書記5年。過去,延軍農場、共青農場在寶泉嶺分局均屬貧困場,可以說她與窮場子有著不解之緣。不同的曆史原因,不同的發展機遇,雖然使窮與富在物質上拉開了距離,但在逆境中人們那種勇於吃苦、知難而進、堅韌不拔、樂於奉獻的高尚品格和敬業精神與富裕永遠沒有差距。

牟秀玲剛到軍川農場工作就和新班子遇到了阻力。當時墾區推行“兩田一地”土地承包政策,農場根據實際上調了相關土地承包利費。沒有想到,這一做法使一些農戶產生了抵觸情緒,一時間,他們三五成群聚集上訪,最多時,上百人來到機關要求與農場領導對話給予答複。針對這種情況,牟秀玲和班子成員認真聽取上訪群眾意見,耐心做解釋工作,同時認真查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很快,農場班子達成共識,一切工作必須從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才會得到群眾的理解和支持。在認真聽取群眾意見的基礎上,農場出台了土地發包相關補充規定,取消了一些收費項目,減輕農戶的負擔。同時農場與金融部門協調溝通增補貸款2800多萬元。

為順利完成土地發包工作,農場黨委變上訪為下訪,成立了由30多名科長組成的科包隊工作組下派到36個居民組,協助完成土地發包和利費收繳工作,並切實幫助群眾解決生產生活難題。由於政策信息得到及時反饋,解開了群眾心裏的疙瘩,有效地化解了矛盾。在4月底前,全場100%完成了土地發包工作,而且全部是上打租金。

牟秀玲深諳“一德而立百善從之”的道理。為了轉變機關作風,她提出了“廉潔自律,勤政為民,轉變作風,服務基層。”的口號,並把這句話懸掛在機關大廳醒目位置,時刻要求機關幹部從我做起。

2006年的春風吹拂著軍川大地,給這邊陲小鎮披上一層淡淡的綠裝。清晨,隻見三三倆倆佩戴袖標的人出現在公園、街道、文化廣場、十字路口,他們或撿拾垃圾,或維護交通秩序。這些人就農場幹部組成的義務文明監督員。他們每天早、中、晚在農場重要場所值班執勤,履行義務。這一做法是農場黨委實行機關工作人員每人每年出15個義務工製度的一個重要舉措。

建起小城鎮不容易,而管好小城鎮更不容易。牟秀玲親自去抓。每天她忙碌在社區、居民組之間,不是清理垃圾,就是下基層檢查環境衛生,遇到阻力有關部門解決不了時,牟秀玲就會親自出馬,得罪人的事,由她自己幹。

2007年5月,為了清除場部地區鐵皮房個體攤位,她和工商、文明辦、社區、環保有關部門的同誌深入個體戶家中走訪調查,傾聽意見,耐心細致地做思想工作,經常工作到半夜。在牟書記勸說下,分散在場部街道兩旁鐵皮房個體攤販自覺搬到了農場商貿中心集中經營。一個個“炮樓”、“據點”被拔掉,農場街道幹淨了,老百姓心裏敞亮了。

一次,場部地區一個養豬戶隨意傾倒豬糞,汙染環境,居民委負責人多次勸阻並與其發生了爭執。牟秀玲知道此事後,親自上門找這位住戶談話。為了從根本上解決養殖與環境汙染的問題,牟秀玲和居委會的同誌給這家養殖戶拉來紅磚並在豬圈外搭起了沉糞池。看到書記親自動手為自己家砌糞池,這位養殖戶被農場領導親民務實的作風深深地感動了。在日後的檢查中,這位養殖戶主動配合工作。牟秀玲對身邊工作人員語重心長地說:“老百姓發展畜牧業不容易,我們不能隻顧自己抓環境建設而忽略了百姓生活,關鍵是我們怎樣引導居民愛護環境,養成良好、文明的生活習慣。”

牟秀玲工作嚴謹認真,大家有目共睹,人們經常會看到牟秀玲撿拾垃圾身影,大家稱她為“環保書記”。多年來她已養成習慣,無論走到哪裏,隻要看到垃圾,她就會躬身撿起來放到垃圾箱裏。在她的影響帶動下,目前很多人自覺地加入到保護環境、愛護環境行列中來。兩年來,農場黨委以“知榮辱、愛軍川、共建美好家園”活動為載體,提高了職工群眾的思想素質、道德素質、文明素質;以環境建設為突破口,提升了淨化、香化、美化、靚化水平。2007年分局“三化”建設現場會在軍川召開,牟秀玲和農場班子成員的辛勤汗水,終於換來了豐厚回報,農場先後被授予“省級優美城鎮”和“省級文明單位”榮譽稱號。

作為農場的主要負責人之一,牟秀玲信奉正人先正己的準則,凡違反廉潔自律規定的事堅決不做,要求大家遵守的黨風廉政建設製度,自己嚴格遵守。2006年她把家搬到農場,沒有驚動任何人。2007年女兒上大學,她沒擺一桌酒席,沒收一分禮金,悄悄地讓親屬送女兒入學。作為書記,她掌管幹部使用權,然而她嚴守組織原則,公開、公平、公正地選人用人,做到公道正派,與人為善,任人為賢,不以個人親疏、情感衡量幹部的好壞,堅持舉賢不避親,任能不避嫌。有個別幹部為達個人目的,多次送禮,但都被她拒絕。她說:“我們個人之間感情應該建立在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純潔友誼的基礎上。如果我們把感情建立在金錢或相互利用上,那我就是對組織的背叛,對責任的褻瀆,對權力的出賣,我們的感情也不會長久,我的心更不會踏實。”

現在,楊占海場長已調任北大荒股份公司任副總經理,牟秀玲書記調任建三江管局任組織部長了。新任場長楊榮軍和黨委書記楚衛國已接過他們的接力棒,“深化改革促發展、創新產業惠民生”是這一屆領導班子確定的發展戰略。“接地氣,幹實事”,是全場人民對農場新一屆黨政班子的整體評價;“辦利民事,走光明路”,是農場黨政班子對自身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