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以次第為氏。一家一族,按兄弟順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後代相沿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順序。
但也有例外。魯莊公之弟莊父、排行老二,本為仲氏、仲孫氏,因他有弑君之罪,後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孫。
8)以官職為氏。如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寇等。
一些以官職為姓的姓氏,單從字義上看,也可以分辨出來,如籍、諫、庫、倉、軍、廚等。
9)以技藝為氏。如巫、卜、陶、匠、屠等。
10)古代少數民族融合到漢族中帶來的姓。
11)以諡號為氏。
龍的起源
遠古“龍”的起源,除了原始宗教與巫術的原因外,還與圖騰崇拜有一定的聯係,圖騰是原始社會中一個氏族的標誌,又稱為族徽。
氏族社會中,人們往往相信自己的祖先是一種特定的動物、植物或其它無生命的東西,這種物種就成為氏族祖先的象征和保護神。
據古代文獻記載,中國不少氏族曾以龍為圖騰,如遠古的黃帝、炎帝的氏族,共工氏、祝融氏、堯、舜、禹的氏族,以及吳、越等氏族。
但是,這些文獻成書較晚,屬後人的追述,文獻產生時,龍的觀念已經形成,因而不可避免地在記述上有附會和渲染加工的可能性,古代氏族的圖騰傳說往往變成了神話故事,不過還是留下了一些蛛絲馬跡。
據專家考證,這些所謂的龍圖騰,實際上是與後來的龍形象相近的蛇、鱷、蜥蜴等動物。在漫長的遠古歲月中,動物圖騰形象與其它原始宗教中動物崇拜形象融和在一起,形成了原始的龍形象。
“龍”脫掉“原始”二字,即由原龍紋變成真正的龍紋,約在商代。約公元前21世紀,中國產生了第一個國家政權——夏王朝。夏之後是商王朝。商的國勢強大,空前繁榮,推動了不同區域間的文化交流,如百川歸海,文化在商代出現了空前的融和。商王朝非常重視宗教與巫術,也就十分重視宗教活動中必不可少的禮器——青銅器的鑄造。青銅器作為溝通天他的禮器,本身就有宗教的意義,青銅器上的紋飾則有更濃鬱的宗教色彩,即通過各種象征性的紋飾,向人們展示應崇拜的神靈,求其保護,免受怪物的侵害。這種紋飾中,原龍紋成為主要的部分“龍”在商代形成的一個突出標誌是龍開始有了角。
當然這時龍角的形狀還不固定,有的如長頸鹿,角呈錐形;有的如綿羊,角向後卷;也有的如花冠,還有的似羚羊,此外還有前卷型、虎耳型、螺旋形等各種形狀。
商以前的龍形象中並沒有角,在商代龍卻生出角來,其中原因,在於商代對角的崇拜。商人給本來無角的原龍加上各種角,是因為他們認為角有神性,有了角,龍就更有了溝通天地的神性了。有了角之後,原龍紋就擺脫了原型動物的形態,而成為一種與世間任何動物都不同的神獸,商人還用相同的手法,托象、虎、豬、鱷等動物的不同器官加到龍的身上,從而使龍的形象更為神奇。
這種經過藝術改造加工後的龍與我們現在見到的龍形象已沒有本質的區別,隻有個別形體部分的差異。
不管三七二十一的由來
“不管三七二十一”這一成語人們經常使用,殊不知它來源於一個古代笑話。
據說從前有一家大戶,戶主名叫李元。有一年,李元雇了一個五大三粗的長工給他家幹活。那長工初到時,李元的老婆說:“你每天管他三頓幹的吧!免得他借上茅房的機會偷懶。”他老婆照辦了,那長工每頓三碗幹飯,幹起活來一個能頂兩個用。
10天以後,李元又對老婆說:“這個長工長了一副憨相,幹活雖然賣力氣,但他的飯量太大了!一年要吃我們幾百斤糧食!從今天起,你一天管他三頓稀飯吧!”他老婆又照辦了。那長工每頓吃七碗稀飯,幹起活來有氣無力,還不如一個弱女子。眼看稻田中雜草猛長,不抓緊時間除草就要減產。李元如油煎心,想再雇一個短工,又舍不得花錢管食,因此他十分惱火。一天吃飯,李元責問長工:“你一天吃我三七二十一碗飯,為啥幹活不像個男子漢?”隻見長工邊用筷子敲著碗邊唱道:“幹幹幹,一天吃九碗飯,周身汗毛都有勁,打個噴嚏響過山!稀稀稀,三七二十一,尿像下竹竿雨,腳酥手軟如爛泥。我著急,沒有力;你著急,有啥益?”
李元聽了,想了半天回過神來,當著長工的麵對老婆說:“從今天起,管他三三九碗幹,不管他三七二十一。”他老婆又照辦了。那長工幹活又一個人能頂兩人用了。
這件事逐漸傳開,被人們看作笑談。剛開始的時候,人們把改變錯誤的主張稱為“不管三七二十一”。後來,將其含義慢慢引申開去,把不識好歹、不分是非的言行也稱為“不管三七二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