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成功說服,就要加強辯論力度
辯論,是指參與談話的雙方,就同一個問題,站在各自的立場上,針鋒相對地爭論。在爭論的過程中運用質疑、發問、詰難和反駁等手段來揭露對方的矛盾,占據優勢地位,從而確立自己的論斷,最後,共同取得正確認識,從而肯定共同的見解。可見,辯論的目的在於說服對方來認同己方的觀點。而要達到說服對方的目的,則要求辯論一定要有力度。那麼,如何做到有力度地辯論呢?以下兩種方法可以借鑒使用。
1.率先定義
所謂“率先定義”,其實就是給論題中的一些關鍵字作出有利於自己的解釋,根據事實來展開論點,達到先聲奪人、先發製人的效果,從而在辯論過程中占據主動的位置。這在辯論中是慣用的一種策略,尤其在辯題對自己明顯不利的情況下適用。
在1986年的亞洲大專辯論會上,新加坡國立大學隊和香港中文大學隊進行辯論的題目是:“外來投資能夠確保發展中國家經濟高速成長”。
正方是香港中文大學隊,反方為新加坡國立大學隊。很明顯,從命題來看,正方處於不利地位。因為“確保”是一個值得推敲的詞語,如果把“確保”理解為絕對保證,那麼,香港中文大學隊幾乎是無理可辯的。
然而,他們卻有高招,香港中文大學隊采取了“先發製人、先聲奪人”的策略,一開場就說明“確保”這個詞指的不是百分之百保證。例如在中國內地的客車上,廣播員一般會說:“為確保各位旅客的乘車安全,請不要扶靠車門。”這並不代表隻要不去扶靠車門,就能百分之百保證乘客的安全。
正方香港中文大學隊率先定義了“確保”的含義,從而為自己論點的展開開辟了一個廣闊的活動空間,反方新加坡國立大學隊也沒有令人信服地論證“確保”是指百分之百地保證,所以,正方能夠化不利為有利,也就牢牢把握住了辯論場上的主動權,並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可以想象,假如沒有采取先發製人、率先定義的策略,而是在承認“確保”是指百分之百地保證這樣一種含義的情況下與對方辯論,正方取勝的希望將會很渺茫。
“先發製人”重在“先”字,貴在“製”字。當你知道別人將要說出一些對你不利的話或者讓你辦你不想辦的事情時,你就搶先開口,可以截斷、可以封住、可以堵上、可以圍牢、可以壓下、可以勸止,明白告訴對方不要開口,打斷他的話題,或者用其他話語岔開,從而牢牢掌握住交際的主動權,就能夠達到拒絕別人的目的。
2.有力反駁
所謂反駁,就是辯論中的一方提出自己的觀點,否定對方跟自己不同的理論或看法。對手的言語犀利,自己言辭就要更鋒利;假如對方很有氣勢,那自己就更要有氣勢。以威來對抗威,用勢來應對勢,以快來打擊快,以強來抗擊強。使用這樣的辦法就要求論辯者義正辭嚴,理直氣壯,臨“威”不懼,神態剛強,從而能在辯論中產生一種震懾、威嚴、正氣的作用。
在一次聯合國的會議上,菲律賓前外長羅慕洛和蘇聯代表團團長維辛斯基之間發生了一場激烈的爭論。羅慕洛指出維辛斯基所提的建議是“開玩笑”,維辛斯基馬上作出很無禮的舉動作為回應,他說:“你隻不過是個小國家的小人罷了。”維辛斯基話一落音,羅慕洛就站起來,並告訴聯合國大會的所有代表說,維辛斯基的形容不錯,但他又接著說:“此時此地,將真理之石向狂妄巨人的眉心擲去,使他們的行為檢點一些,這是矮子的責任。”羅慕洛的話頓時博得了代表們熱烈的掌聲,這時維辛斯基隻好幹瞪眼,卻什麼話也說不出來。
這個例子中,維辛斯基作為蘇聯代表團團長,雖然他來自一個超級大國,但是在聯合國大會上對其他國家的外長進行人身攻擊卻是出乎眾人意料的,這完全違背了國際友好交往的基本禮儀和道德,體現出低劣的思想和修養,可以想象肯定會受到與會者的唾棄。再看身為“小國之臣”的羅慕洛,雖然菲律賓小得都比不上蘇聯的一個州,而且羅慕洛穿上鞋子之後也隻有163厘米的身高,但他在麵對一個超級大國外交官員的嚴重失禮時卻絲毫不懼怕,為了維護自己以及國家的形象和尊嚴,他勇敢又機智地使用了一個形象而貼切的比喻,當眾還擊對手的卑劣行為。雖然他謙遜地稱自己為“矮子”,但絕對不是一般的“矮子”,而是能舉起“真理之石”向“狂妄巨人的眉心擲去”的人,真理掌握在他手上;雖然他也把對方稱作“巨人”,但這卻是一個在國際交往中“行為不檢點”的“巨人”。
這樣一來,“舉起真理之石”的“矮子”與“行為不檢點”的“巨人”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從而有力地表現了菲律賓國雖小,但其卻不容侮辱的嚴正立場,既準確又有分寸地批評了蘇聯代表團團長雖身為大國之使卻做出這種有失檢點的行為。
舌戰的時候,要對準對方提出的命題,有針對性地給予駁斥,擊中他的要害,使對方站不住腳,他自然就會敗下陣來。
憑借超凡的勇氣和領先一步的氣勢,然後再步步緊逼,言辭犀利,這是針鋒相對法的特點,隻有掌握了這個方法,才能在論辯中體會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真正含義。
“就坡騎驢”,使辯論精彩紛呈
“就坡騎驢”是對一種辯論技巧的形象比喻。如果出現對方的觀點對你有利的情況時,就不妨先承認他的說法,然後你可以對他的觀點添加一些他所缺少而你獨有的東西,這樣就能一點勝人,一招勝敵,好像就坡騎驢或借梯登高一樣。
美國內戰之後,在一次競選中,內戰中一位普通的戰士約翰·愛倫和內戰中的英雄陶克將軍共同參加國會議員的競選。如果單從地位和功勳來看,愛倫顯然不占優勢,但是經過一次競選演講,愛倫卻最終贏得了勝利,那麼,讓我們來看一下他們是怎樣舌戰的吧:
曾經就任過三次國會議員並且功勳卓著的陶克將軍是這樣發表競選演講的:“各位同胞們,記得就在10年前的昨天晚上,我帶兵與敵人在茶座山激戰,經過一場浴血奮戰之後,我在山上的樹林中睡了一個晚上。對於那場艱苦卓絕的戰鬥如果各位沒有忘記的話,那麼在選舉時就請不要忘記那個風餐露宿又屢建戰功的人。”陶克將軍把自己的戰績列舉出來,從而喚起選民們對他的充分信任。果然,他的話激起了選民的陣陣掌聲和歡呼聲。
緊接著,約翰·愛倫開始了演講,他說:“同胞們,陶克將軍說得一點兒也沒錯,他的確在那次戰鬥中立了大功,當時我就是他手下的一個小士兵,替他衝鋒陷陣,出生入死。僅僅這些還不算,當他在樹林中入睡的時候,我還需要攜帶武器,站在荒野中,並忍受著寒風冷露保護著他。”
愛倫的話音剛落,就立刻引起了選民更加熱烈的掌聲。若是論功績,他當然不能和將軍相比,但是他把這些話題巧妙地避開,單針對戰後在山上露宿這一點來講,便能使選民們了解:作為將軍雖然很辛苦,但畢竟他還能在叢林中安睡一晚,而士兵還要站崗保衛將軍。
因此,愛倫取得了選民的同情。將軍固然能夠作為民眾意誌的代表,被選為議員,而像愛倫這樣出生入死又無功可論的小戰士,同樣可以當民眾的代言人,正是選民們的這種想法,對愛倫非常有利,從而讓他贏得了最後的勝利。
辯論過程中,雙方針對某一選題發表自己的觀點,有時候,你可以從對方的觀點中找出些許漏洞,然後順著對方的一句話或一個詞進行有利於自己的闡釋,從而使自己贏得辯論的成功。
辯論時巧比妙論贏得人心
比喻這種修辭方法,是一種依據兩個對象相同或者相似的屬性從而推論出它們可能還有其他相同或相似屬性的邏輯方法。
根據這種方法得出的結論雖然具有或然性,但它是依照事物的某些相同之處,而使用已知的事物對未知的事物進行說明,因此,它可以起到啟發聯想和觸類旁通的作用。由此,比喻作為一種語言技巧,在辯論的過程中就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