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作為齊國的使者來到楚國,於是楚王安排了酒席來招待晏子。喝到酒酣耳熱之際,隻見兩名武士押著一個囚犯從堂下走過,楚王便問道:“這名犯人犯了什麼罪?他來自哪裏?”
武士回答:“他犯了偷盜罪,是個齊國人。”
楚王向晏子說道:“你們齊國人原來都習慣偷盜啊!”
晏子站起來回答他:“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雖然它的葉子形狀看起來相同,但是結出的果實味道卻大大不一樣。齊國的百姓在我們齊國都是安分守己的好國民,但來到楚國卻變成了盜賊,這可能是由於楚國的環境比較適合培養盜賊吧!”
晏子僅僅使用了一個小小的比喻,就讓楚王灰頭土臉,自討沒趣。
運用比喻的手法來諷刺對方,能夠諷刺得更有力度,可讓問題更加尖銳突出,給對手來個措手不及。
此辯術之妙就在於它能把諷刺寓於比喻之中,二者珠聯璧合,並可以使複雜的問題簡單化,讓深奧的道理淺顯化,把抽象的事物具體化。
借用比喻,最主要的作用在於當你諷刺對方的時候,不僅能有力地證實你自己的觀點,還可以使對手更加難以反駁,因為它不但需要反駁你的論點,而且還得想辦法來反駁你的比喻。
“辯”不厭詐,辯論中要設“陷阱”
在辯論中要想取得最後的勝利,應讓對方跟隨著你的思路走,這樣就能奪取辯論的主動權。這時你可以巧妙地設置一些陷阱,使對方在不知不覺中認同你的觀點。
日本的安國寺裏,有個非常聰明的小和尚名叫一休。一次,足利義滿大將軍將他最喜愛的一隻龍目茶碗暫時寄放在安國寺,可是沒想到,一休一不小心把它打碎了。恰恰就在這個時候,足利義滿又派人來到寺中,要取回他的龍目茶碗。
頓時,大家大驚失色,又不知所措。茶碗已經被一休打碎了,應該拿什麼去還給大將軍呢?
一休說:“大家不用擔心,讓我去見大將軍吧,我來應付他!”
一休問大將軍:“一切有生命的東西到最後都會死,是不是?”
足利義滿回答道:“是。”
一休又說:“世界上所有有形的物體,到最後也都會破碎消失,對不對?”
足利義滿又回答:“是。”
一休接著問:“這種破碎消失,誰也阻止不了是不是呢?”
足利義滿還是回答:“是。”
小一休聽到足利義滿的回答,於是露出一副很無辜的樣子接著說:“義滿大人,您最心愛的龍目茶碗破碎了,這是我們無法阻止的,懇請您的原諒。”
因為之前已經接連著回答了幾個“是”字,足利義滿也知道這件事不宜再嚴加追究下去了,就這樣,一休和安國寺安然地渡過了這個難關。
在辯論的過程中,可以巧妙地設置一些陷阱,從而趁對方在沒有任何防備的時候,誘導他說“是”。對方會在不知不覺中一步步地陷入你設的圈套,這時你就能牢牢牽住他的“鼻子”,使對手乖乖就範。這種誘使對方多說“是”的方法被人們稱為“蘇格拉底式問答法”,它對論辯有著非常特殊的功用。
這種“蘇格拉底式問答法”,要求在辯論開始時千萬不能涉及有爭議的論點,而應該順著對方的思路強調彼此之間共同認可的話題,站在對方的立場提出問題,並誘使對方承認你的觀點,使對方作出肯定的回答。同時,必須避免對方說“不”。
要想成為一名出色的論辯者,僅僅伶牙俐齒是不夠的。你還需要依照矛盾分析的方法為你的思辨指引一條通往成功的道路。
首先通過製造假象以使對方產生錯覺,接著再誘其上鉤,讓對手陷得越深,越能增加你成功的幾率。當你讓對方身陷其中時,便可以一針見血地指出他荒謬觀點的緣由,這樣就可以徹底否定對方。
宋朝年間,在一起謀殺案的調查中,縣官對嫌疑犯嚴加拷問,就是查不出個所以然來。最後,經過師爺的一番誘問,終於把案情查了個水落石出。
王文和張武原本是很要好的朋友,他們經常一起去外地合夥經商。有一次,他們倆約好第二天早晨五更時分,張武去王文家裏找他,然後二人再一起出發。
第二天早上,天還沒亮,張武就收拾好行李出門了,誰知到了天亮時分,張武家裏忽然響起了一陣急促的敲門聲,中間還夾雜著王文叫嫂子開門的喊聲。
張武的妻子一開門,就隻看見王文滿頭大汗地站在外麵,他氣喘籲籲地說:“嫂子,你丈夫和我約好的說五更天來找我,怎麼到現在天都亮了,他還沒有來?”
他的話令張武的妻子吃了一驚:“他不是早已經去了嗎?”
王文更為驚奇地說:“那他怎麼沒去我家,是不是出什麼事了呢?”說完王文和張妻便四下找尋,最後在一個樹林裏發現了張武的屍體,但是他帶在身上的銀兩卻不翼而飛了。張武的妻子號啕痛哭,她一下便抓住王文說:“一定是你害死了我的丈夫!”然後就把王文拉到了縣衙。縣太爺審問了大半天,仍沒有查出真相。這時一直站在一旁卻沒有開口的師爺胸有成竹地說:“老爺,讓我來盤問他吧。”說完他便開始問道:“王文,你跟張武約好今天五更時分到你家會合,結果張武沒去,你到張家找他,是嗎?”
“不錯,整個事情就是這樣的。”王文說。
“那你到張武家是怎麼叫的門?”
“是這樣叫的,”王文接著回答:“嫂子,你丈夫和我約好的五更天去我家,怎麼現在天都亮了,他還沒有來?”
“你真的是這樣叫的嗎?”師爺緊追問道。
“蒼天在上,若有半句假話,便讓我天打五雷轟。嫂子就在這,你不信的話,也可以問問她!”王文斬釘截鐵地說,站在一旁的張武的妻子也證實事實的確如此。
“很好!現在我問你,你去張武家裏找張武,為什麼不喊張武的名字,卻偏偏叫張武的妻子呢?你怎麼知道張武不在家呢?”
“這……這……”王文頓時便慌了手腳,支支吾吾地說不出話來。
師爺大聲喝問道:“大膽刁民,還敢狡辯?剛才你的一句話就泄露了天機,你到張武家去時,明知道張武已經不在家了,所以你才會喊‘嫂子’出來問話。這正好說明今天早晨你分明見過張武,這樣看來,會謀財害命,能殺死張武的,除了你之外還會有別人嗎?還不快從實招來!”
師爺的一番話,把王文逼得無話可說,他隻好承認了自己謀殺張武並搶奪銀兩的全部罪行。
師爺能夠迅速破案,最主要的就在於他運用了矛盾分析的方法。即先從誘問開始,讓王文在不知不覺中泄露出最關鍵的破案線索,然後再步步緊逼,加上精辟入理的分析,讓王文不得不交代自己謀財害命的惡行。
辯論者要緊抓對方的“小辮子”
在辯論過程中,論辯雙方往往是唇槍舌劍,互不相讓,力求在觀點和語氣上都不亞於對手。這時,如果能夠及時抓住對方話語中的漏洞,即我們經常說的抓住別人的小辮子,便可以據此奪取到主動權,從而製服你的對手。
魯迅先生曾在廈門大學擔任教授,當時的校長林文慶經常克扣辦學經費,在學生和教師中聲譽都很差,可是大家都沒有辦法製服他。一次,林文慶在教授會議上又提出要削減經費,大家紛紛表示反對。可是校長卻一意孤行,還說:“這事不能聽你們的。學校經費是有錢人拿出來的,隻有有錢人才對此事有發言權!”話音剛落,魯迅立即站起來,從口袋裏掏出兩枚銀元拍在會議桌上,振振有詞道:“我有錢,我也有發言權!”
這出乎意料的舉動和語言讓校長頓時啞口無言,於是隻得收回其無理的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