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抓住對方的小辮子,對“有錢人”這個模糊的概念做出了自己的有力解釋,有效駁斥了校長的觀點。
馬克是一位心理醫生。有一次,一位女士找他來做心理谘詢,她向他傾訴了自己的煩惱:“丈夫每天很晚才回家,好像是在外麵有風流之事,但我不知道該用什麼對策。”最後,她氣憤地說:“隻有丈夫才能在外麵隨便胡來,真是讓人十分生氣的事情!”
馬克醫生馬上抓住了她的話柄,接著問道:“等等!太太,您剛才說‘隻有丈夫’,到底是指什麼意思呢?’”
那位女士說:“我是說,大家都覺得,風流是男人的本性,但我認為這種觀念很傳統。”
馬克醫生緊接著又追問:“您說那是比較傳統的觀念,那麼依您的觀點來看,現代的女性是不是也能很風流呢?”
那位女士立刻辯解道:“我說的並不是這個意思,這不是在講風流是對或者是錯的問題,最令人生氣的事情是他竟然瞞著我在外麵風流!”
馬克醫生窮追不舍:“這麼說來,隻要他不瞞著您,您就可以允許他在外麵風流嗎?您的意思是說,如果做丈夫的可以在外風流,那麼做妻子的同樣也可以風流,對不對?”
最後,那位女士也勉強承認了自己的確也有這樣的想法——如果有可能,她也想風流。
馬克醫生就這樣抓住了那位女士的“小辮子”,接著步步緊逼,層層追問,讓那位女士承認了她內心潛在的欲望,從而找出了問題的症結。
雖然這並不是一個關於辯論的事例,但是它也從另外一個角度很好地說明了應該想方設法從對方的話語中抓住對方的把柄,然後再去進攻,效果就非常顯著了。所以我們說,在辯論過程中,一定要善於抓住對方的語言漏洞,順著對方的話語做出合理解釋,把他的錯誤擴大化,從而達到擊敗對方的目的。
以謬製謬,使對方觀點不攻自破
辯論中,一旦你洞察了對方觀點的荒謬,就可以看對方的論據是不是能夠支撐他的論點,他的推理過程是否符合邏輯。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就接著引申開對方的荒謬觀點,讓它表現得更加淋漓盡致,從而使對方的荒謬看法暴露得更加明顯。放大對方的謬誤就是“引申荒謬”的辯術,也稱為歸謬法。
運用這一辯術,需要選擇好準確的進攻點,以對方論題中最荒謬的論點作為突破口,接下來就從高點展開強烈攻勢,針對對方荒謬的觀點進行推理,從而使得出的結果更為荒謬。
1993年8月27日,首屆國際華語大專辯論會在新加坡舉行。在一場主題為“艾滋病是醫學問題,不是社會問題”的辯論中,來自悉尼代表隊的三辯說道:“試問對方同學,如果我們發明了一種可以控製艾滋病的疫苗,那會有什麼社會問題?”
複旦代表隊的二辯不甘示弱,從容應對:“用如果的話,整個世界都可以裝進一個瓶子裏。如果人類都不存在了,艾滋病還有沒有啊?”
複旦大學辯手運用“整個世界都可以裝進一個瓶子裏”的荒謬結論來回應悉尼辯手的假設,在幽默風趣中將對方駁倒。
在這場辯論中,複旦代表隊麵對對方的假設,以謬製謬,得出更為荒謬的結論,讓對方無所適從。
甘羅的爺爺是秦朝的宰相。有一天,甘羅見爺爺在後花園走來走去,還不停地歎著氣。
“爺爺,您遇到難事了嗎?”甘羅問。
“唉,是啊。我的孩子,不知道大王究竟聽了誰的調唆,一定要吃公雞下的蛋,命滿朝文武官員想辦法去找,如果在三天之內找不到的話,全都要受處罰。”
“秦王也太不講道理了。”甘羅生氣地說。但他是個很聰明的孩子,眼睛一眨,便想出了一個好主意:“爺爺您別著急,我有辦法了,明天我替您去上朝。”
第二天,甘羅真的替爺爺去上朝了。隻見他不慌不忙地走向宮殿,給秦王施禮。
秦王十分生氣:“一個小娃娃來這裏搗什麼亂!你爺爺呢?”
甘羅說:“大王,今天我爺爺來不了啦。他在家生孩子呢,所以讓我代替他來上朝了。”
秦王哈哈大笑:“你這孩子,怎麼胡言亂語起來了?男人怎麼能生孩子呢?”
甘羅說:“既然大王您知道男人不能生孩子,那公雞又怎麼能下蛋呢?”
這種“以謬製謬、以毒攻毒”之術,就是指在言語辯論中用對方的荒謬看法推論出更加荒謬的觀點來駁倒對手,使對方啞口無言。讓對方搬石頭砸自己的腳,那麼他的荒謬觀點將不攻自破。
邏輯思維不可少,借力打力是關鍵
古代有個商人自誇他的矛無堅不摧,接著又吹噓他的盾堅不可摧。於是就有人問他:“拿你的矛來戳你的盾,結果會怎樣呢?”那人頓時啞然。
對於一些錯誤的思想和論點,假使我們能夠及時發現對方在概念、判斷、推理中的某些不合情理之處,便可借用對方的原話,然後指出其不能自圓其說的邏輯錯誤,讓對方的觀點不攻自破。即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一次,古希臘文學家歐倫斯庇格去一家飯店用餐,牛肉還沒有烤好,他就已經很餓了,這時店主提出建議:“等不及正餐的話,可以隨便先吃一些現成的東西。”於是,他吃了很多幹麵包。
吃飽後,歐倫斯庇格便坐到烤爐旁邊,肉烤熟了,店主請他用餐,他隨意答道:“你烤肉的時候,我聞味兒已經聞飽了。”說完躺在烤爐邊打起盹來。最後,店主要收烤肉錢,歐倫斯庇格認為自己並沒吃烤肉,因而拒絕付錢。店主說:“給錢吧!你剛才不是說聞肉味兒都聞飽了嗎?你應該與吃肉的人付同樣多的錢。”
這時,歐倫斯庇格掏出一枚銀幣把它扔到長凳上,問這個店主:“聽到錢的聲音了嗎?”
店主說:“聽到了。”
歐倫斯庇格卻立即撿起銀幣,放回了自己的錢袋:“我銀幣的聲音剛好付我聞你的烤肉味兒的錢。”
店主無奈。
上麵這個事例中,店主人把“吃肉”的概念換成“聞肉”,聰明的文學家馬上看穿了這種混淆是非的詭計,他便“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拿“錢聲”來付“肉味”的錢,順理成章。
1960年5月,英國陸軍元帥蒙哥馬利在洛陽參觀時,看了戲劇《穆桂英掛帥》,之後,他說:“這出戲不好,怎麼能讓一個女人當元帥呢?”
中方的陪同人員熊向暉解釋道:“這可是中國民間的傳奇人物,老百姓都愛看這出戲。”
蒙哥馬利說:“當元帥的女人不是真正的女人!”
熊向暉答道:“中國紅軍裏麵也有過女戰士,現在的解放軍中還有女少將,她們都幹得非常出色。”
蒙哥馬利又說:“解放軍中還有女將,這有損聲譽啊。”
熊向暉反駁道:“英國女王也是女性,而且,她可是全國武裝部隊的總司令。”
蒙哥馬利聽到這樣的反駁為之一震,卻無言以對了。
熊向暉在爭論中巧妙地借力打力,釜底抽薪,讓對方的觀點站不住腳。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自然沒有必要像上邏輯課一樣,指出別人的邏輯錯誤,因為這樣會嚴重影響人際關係。但是辯論時,如果能將邏輯與機智並用,則會讓反駁愈加有力、愈加有趣。
參考文獻
[1] 翟傑.口才是練出來的[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6.
[2] 袁方.跟我學辯論口才[M].北京:中央經濟出版社,2007.
[3] 亦辛.說的就是好聽:滴水不漏的口才術[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8.
[4] 鄒遠.情景口才技巧與素材全書[M].北京:企業管理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