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讓你的口才具有無窮的魅力(2 / 3)

下麵六種語言節奏是口才高手們經常運用的,若能有效地掌握就能起到打動人心的效果。

(1)高亢型。高亢的節奏能產生威武雄壯的效果,聲音偏高,起伏較大,語氣昂揚,語勢多上行。用於鼓動性強的演說、敘述一件重大的事件、宣傳重要決定及使人激動的事。

(2)低沉型。這種節奏使人得到低緩、沉悶、聲音偏暗的效果。語流偏慢,語氣壓抑,語勢多下行。用於悲劇色彩的事件敘述,或慰問、懷念等。

(3)凝重型。這種節奏聽來一字千鈞,句句著力,而深意省人,蘊藉盡出。聲音適中,語流適當,即不高亢,也不顯得低沉,重點詞語清晰沉穩,次要詞語不滑不促。用於發表議論和某些語重心長的勸說,抒發感情等。

(4)輕快型。輕快型節奏是最常見的,聽來不著力,而多揚多抑。日常性的對話,一般性的辯論,都可以使用這類型的節奏。

(5)緊張型。緊張型節奏,往往顯示迫切、緊急的心情,聲音不一定很高,但語流較快,句不延長停頓。用於重要情況的彙報,必須立即加以澄清的事實申辯等。

(6)舒緩型。舒緩型節奏,是一種穩重、舒展的表達方式。聲音不高也不低,語流從容,既不急促,也不起大伏。說明性、解釋性的敘述,學術探討等宜用這種節奏。

以上這六種節奏分別用於不同的場合,不同的環境,但又互相滲透,有主有輔,有適當把握,才能顯示出技巧的內在力量。

讓自己的聲音更完美

無論你談論什麼樣的話題都應保持說話的語調與所談及的內容相配合。

(1)注重自己說話的語調——語調能反映出你說話時的內心世界,你的情感和態度。當你生氣、驚愕、懷疑、激動時,你表現出的語調也一定不自然。從你的語調中,人們可以感到你是一個令人信服、幽默、可親可近的人,還是一個呆板保守、具有挑釁性、好阿諛奉承或陰險狡猾的人。你的語調同樣也能反映出你是一個優柔寡斷、自卑、充滿敵意的人,還是一個誠實、自信、坦率以及尊重他人的人。

(2)注意你的發音——我們所說出的每一個詞、每一句話都是由一個個最基本的語音單位組成,然後加上適當的重音和調整。隻有清晰地發出每一個音節,才能清楚明白地表達出自己的思想。

(3)不要讓發出的聲音尖得刺耳——我們每個人的音域範圍可塑性很大,有的高亢,有的低沉,有的單純,有的渾厚。說話時,你必須善於控製自己的態度。

有時,當我們想使自己的話題引起他人興趣時,便會提高自己的音調。有時,為了獲得一種特殊的表達效果,又會故意降低音調。但大多數情況下,應該在自身音調的上下限之間找到一種恰當的平衡。

(4)不要用鼻音說話——當你用鼻腔說話時,發出的聲音讓聽者十分難受。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姆……哼……嗯……”的發音,這就是鼻音。如果你使用鼻腔說話,第一次見麵時絕對不可能引人傾慕。你讓人聽起來似在抱怨、毫無生氣、十分消極。有些人將“哼嗯”這種鼻音視為一種時髦的說話方式,但如果你想讓自己所說的話更具吸引力和說服力,如果你期望自己的語言更加富有魅力,就盡量少用或不用鼻音說話。

(5)控製說的音量——當你內心緊張時往往發出的聲音又尖又高。

語言隻是一個人交流的工具,聲音的大小與語言的威懾是兩回事。不要以為大喊大叫就一定能說服和壓製他人。聲音過大隻能迫使他人不願聽你講話而討厭你說話的聲音。與音調一樣,我們每個人說話的聲音大小也有其範圍,試著發出各種音量大小不同的聲音,並仔細聽聽,找到一種最為合適的聲音。

(6)充滿熱情與活力——響亮而生機勃勃的聲音給人以充滿活力與生命力之感。當你向某人傳遞信息、勸說他人時,這一點有著重大的影響力。當你講話時,你的情緒、表情同你說話的內容一樣,會帶動和感染你的聽眾。

(7)注意說話的節奏——節奏,即說話時由於不斷發音與停頓而形成的強、弱有序和周期性的變化。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數人根本不考慮說話的節奏。而說話時不斷改變節奏以避免單調乏味是相當重要的。

每一種語言都有其自己獨特的重音和語速。法語不同於德語,英語不同於西班牙語,漢語又不同於英語。人們容易認為,詩歌與散文的節奏有很大差別,其實兩者的相對區別則在於一種規則與不規則的重讀上。詩歌具有規則的可把握的重音,散文的形式則是不規則的。人們處於一種壓力之下時,他們便不由自主地使用一種比散文更自由的節奏講話。

(8)注意說話的速度——在語言交流中,講話的快慢將不同程度地影響你向他人傳遞信息。速度太快如同音調過高一樣,給人以緊張和焦慮之感。結果你說話太快,以致於某些詞語模糊不清,他人就無法聽懂你所說的內容。

在人際的交往中,說話是很講究的,如果速度快了,會給人一種浮躁的感覺,但如果太慢,又會給人一種遲鈍,或過於謹慎。因此,保持恰當的說話速度,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並在說話時不斷地調整。當你想和別人交談時,選擇合適的速度以引起他人的注意。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吞吞吐吐。如果這樣,你除了被冠以“思維遲鈍”之外,也許還會被認為是個傻瓜。偶爾的停頓無關緊要,但不要在停頓時加上“嗯”或緊張不安地清一下嗓子。

克服並不文雅的口頭禪

日常生活中,人們常有這樣的口頭禪,如:“是不是”、“對不對”、“這個這個”、“那個那個”、“嗯”、“啊”等口頭神。如何克服這些口頭禪呢?下麵介紹五種方法供你參考:

(1)默講法。出現口頭禪的原因之一,是對所講的內容不熟悉,講了上句,忘了下句,此時就要用口頭禪來獲得一點思考的時間,以便想起下句話。事前默講幾遍,對內容、措詞十分熟悉,正式講話時就能減少或不出現口頭禪了。

(2)朗讀法。口頭禪的朗讀法,就是將自己的口語,從不清楚變為清楚、流利的語言。如果內部語言流暢貫通,就不會出現口頭禪。出聲朗讀老舍、葉聖陶等語言大師的作品,有助於用規範的語言來改善自己不規範的語言。

(3)耳聽嘴跟法。廣播員、演員的語言,一般都較規範,沒有口頭禪。平時聽廣播、看電影時,可邊聽邊輕聲跟著說。久而久之,你會驚喜地發現:自己的口語精練了,口頭禪少了,連普通話水平也提高了。

(4)反饋法。聽聽自己的講話錄音,對自己講話中的口頭禪引起深惡痛絕之感。這樣,往往能使自己講話時十分警惕,力戒口頭禪。

(5)放慢語速法。在一段時間內,盡量講慢些,養成從容不迫地思維和說話的習慣,一句一句想,一句一句說。這樣做很有助於克服口頭禪。待口頭禪克服後,再根據不同的表達需要,適當加快語速。

用上述的方式,學著訓練,可總結出一二種有效的方法,進行強化訓練,以便更徹底地克服口頭禪。

說話切忌口羅嗦

在社會交往中,如果你的說話一味地口羅嗦,就會使人反感,這樣就削弱了你在他人心中的地位。

心理學專家們為具有這種習慣的人列出7個特點:

(1)打斷他人的談話或搶接別人的話頭,希望整個談話以“我”為重點;

(2)由於自己注意力分散,一再要求別人重複說過的話題。或自己不記得已經說過了,一再重複;

(3)像傾瀉炮彈一樣連續表達自己的意見,使人覺得過分熱心,以致難以應付;

(4)隨便解釋某種現象,輕率地下斷語,借以表現自己是內行,然後滔滔不絕;

(5)說話不合邏輯,令人難以領會意圖,並輕易地從一個話題跳到另一個話題,有時自己也莫名其妙;

(6)不適當地強調某些與主題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東拉西扯,製造大拚盤;

(7)覺得自己說的比別人說的要來得更有趣。

另外,這裏還有幾個具體步驟能提醒你在交談時更注意技巧,要清晰地表達:

(1)既然是交談,就要先聽清楚別人在說什麼,還得用心記住,免得3分鍾後你又重新發問,或自己說的和別人說的對不上號。

(2)注意觀察他人的反應,包括他人的語是否熱情,是否對你說的話感興趣。

(3)你既然要開口說話,就要把話說得有條理。最令人困擾的就是缺乏有組織的談話習慣,它會輕而易舉地將人引到信口開河、廢話連篇、離題萬裏、一再重複和泥塘裏去。

(4)不要把“我”當成談話中最大的字,要引導對話者也積極參與進來。

與人閑聊也講藝術

聊天雖不受時間地點限製,但也不要在妨礙他人的公眾場合大聲地閑聊,或在喜慶的時候,大說悲傷的話題,如果這樣,你就會不受歡迎了。發表自己說法時有不妥之處,會隨時糾正,更不會強詞奪理。這是值得許多聊天者學避的。

作為一個有心的聊天者,如果幾個人在一起聊天,要注意讓大家都有發言機會。不要故意提出一些挑戰性的問題,以免引起激烈爭論,以至於不歡而散。如有師長在座,更要虛心有禮,不要打斷師長的話頭或搶先發話。

聊天是一種交換意見、交流思想的方式,應讓所說的話具有活力和生機。聊天在人類社會生活中,有時是潤滑劑,使人們消除摩擦,化解矛盾;有時又是粘合劑,使人們互相貼近,彼此了解。正因為如此,凡有社會群體的地方,人們都懂得利用談心的方式溝通心靈,推動工作。

避免冷場也是談話雙方共同追求的,但萬一出現冷場時,還是要有些準備。作為聊天的一方,就必須想法打破這種冷場局麵。

向對方介紹一個人、一件事或一樣東西,以轉移大家的注意力,激發重新開口的興致;提出一個人人(至少是多數人)都感興趣並有可能參與意見、發表看法的問題,重新引發話題;開個玩笑,活躍一下氣氛,再巧妙地轉入正題;用閑聊的方式,同一兩個人談談家常,問問情況,“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引出眾人關注的話題;故意挑起一場有益的爭論;就地取材,對環境、陳設等發表看法,引起議論。

在聊天的時候,話題一定要根據不同的場合,環境以及當時的心情或氣氛,去開展思如泉湧的談論。

如何與人找得共同話題

找尋與人交談的話題,使彼此談話的氣氛融洽,是心情更晴朗的先決條件。

許多人不懂得尋找話題的方法,因而陷於被動。而采取下列八種話題的直接介入法則可以直接導致談話的成功。

(1)開門見山法。即言不諱地從正麵向對方提出詢問的問題。探討的重點,很快進入交談。運用這種方法的前提,一是與對方有良好的相互信任的關係;二是交談的內容是對方願意談的。

(2)側麵迂回法。先暫時避開要談的內容,談一些對方感興趣的事情,邊談邊分析對方的反應、心理,適時巧妙地引發正題。

(3)反麵激將法。當對方不願就某一話題交談,說“不知道”、“沒意見”進行搪塞時,可以抓住對方知而不說、知真說假的心理,用“激將法”激起對方的衝動,進而達到合作的目的。但要因人而異,掌握火候,不可“激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