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信口開河”亦稱“信口開合”,是指不要輕意地隨口亂說。因為,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的應酬,主要是以語言作交流的。語言是人際溝通、交流的橋梁。俗話說:“好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練好應酬語言,對我們今後的生活、工作和事業,都是有益的。唐太宗李世民曾說:“因為我是天子,天子金口玉言,說的話天下就要照辦。所以我不僅要以謙遜的態度待人,更重要的是要時時反省自己,看自己的一言一行是否順應天意與民心。”
與對方溝通的願望
伶牙俐齒的播音員和主持人總是令人羨慕的,許多人都驚異他們成功的秘訣,現在就有一個機會揭開這個謎。請聽下麵一段故事,這是一位成功的播音員的本身經驗,他告訴他們的三條經驗十分重要。
有一天,廣播電台有個主持人辭職,經理叫莫奇星期一開始上班。莫奇就這樣有了工作。早上9點鍾,莫奇走進播音室坐好,新的節目主題曲已備妥。莫奇準備開始他的第一次廣播了。莫奇播放音樂,然後調低音量,準備說話,但開不了口。於是莫奇把樂曲音量調高,再調低,嘴裏還是說不出話。第三次也一樣,聽眾聽到的隻是音樂的音量時低時高。
最後,經理踢開播音室的門,大發雷霆:“這一行是傳播!”便轉身就走,“砰”的把門關上。就在那一刻,莫奇彎著腰對麥克風講出他第一次做廣播員說的話:“大家早。”這是莫奇有生以來第一天的電台廣播。那天早上莫奇絕對談不上錦心繡口,但到底是說了些話,對聽眾解釋了莫奇有多狼狽,莫奇也因此有了信心說下去。
你希望談話對他們開誠布公,願意說明你的背景、愛憎。這是交談場合中的一種互諒互讓,是認識他人的途徑。
莫奇在廣播事業有點成就的一個原因,大概就是聽眾感覺得到莫奇工作時個心投入,樂在其中。這假裝不來,就算想裝,也裝不像。
談些你熱愛的事情——兒女,父母,嗜好,義務慈善工作,剛剛讀完一本書。要是你談的是你深感興趣的話題,而且讓隻眾明白其中的妙趣,你就能成為出色的播音員。
要善於訪談,首先要善於憐聽。你細心聆聽就能適當回應,輪到你說話的時候就能說得更好。真正健談的人都會把握要點,緊跟著追問。卡內基在他的經典著作《結交朋友與影響他人的竅門》中說得好:“想別人對你感興趣,你先要對別人感興趣。”
每天早上都想提醒自己一條重要守則:今天我不管說什麼話,自己什麼都學不到。要想學到什麼,隻有多聽。
我們大多數人最關心的,就是能否在日常生活的談話場合進退有度,都希望自己無論是在社會還是工作場合,無論是麵對一個人還是千百萬人(這是我每天的工作),都能口齒伶俐。不論什麼場合,守則都一樣。談話的目的就是要同別人溝通,你隻要表現出真誠、熱情,並且願意聆聽,就會成為交談大師。
巧口才也能借東風
張嘴求人借東西,這嘴實在是不好張。但如果你能夠從借者的角度考慮這個問題,並通過語言消除他的顧慮,那麼難事也會迎刃而解了。
首先,說話要用商量的語氣。向別人借東西時,說話語氣一定不要太硬,更不能些有傷於人的,要知道你是在有求於人。如你的孩子患病住院了,你手頭又缺錢。隻能向別人借,這時你就可以說:“我的孩子病了,還缺住院費800元,不知您手頭寬綽不寬綽?下月開工資我就還您”。用這種商量的口氣,隻要人家裏手錢,是不會不幫忙的。
但有些人則不注意這一點,向人借錢時說:“誰不知你存了幾萬元,借我一點兒錢還不是牛身上撥根毛。”諸如此類的話。這種話熟人打趣說話還不要緊,但在借東西時這樣說,人家是不願聽的。所以借東西時說話一定要用商量的語氣,這樣才使對方感到你有求於他而且尊重他,他才肯幫你。
借東西時注意一定要說明歸還時間。借別人東西時,一定要說明歸還時間,而且要準時歸還給人家。比如你與同事一起去商店,看見一條新式裙子,你想買下來,剛巧手裏錢不夠,你就可說:“小王,你先借給我200元錢嗎,等回去我就讓我女兒給你送去。”說明了歸還時間,使人家感到借出去的錢有了保障。所以會放心地借給你。
其次,說話要誠實。向別人借東西要說實話,不能為借得容易而編假話騙人。比如你借錢時明明近日還不了,為了使人家樂意借,就說:“過幾天就還”,或說:“明天就還”。結果不能如期歸還,人家就不會把你看成不守信用的人,下次再借可就難了。而且借東西時不能隨便改嘴,開始說借1000元,等人家答應了說借2000元,這會使借主感到為難的。
借不到時,不要說氣話。向人借東西,總有不能如願的時候,不能因為人家不借給你,你就說出不禮貌的話。比如你向人借自行車,人家說:“對不起,自行車不能借你用,等會兒我要外出。”你就不要說出:“怎麼這麼巧,我來借時你要用”之類的話。否則,就會大傷和氣。你在借錢不成時,如能對人家說:“我知道你手頭也不寬綽,我再到別處看看。”這讓人覺得你能體諒人。
尋求與人說話的機會
在日常生活中,對有些人遇到有人上門求他辦事,便產生一種優越感,侃侃而談,越扯越遠。或者,對方故意說些不著邊際話,以此來消耗見麵的時間,最終拒絕、搪塞。
遇上口若懸河的對手,有時候我們連爭取說話的機會都沒有,這個時候有必要抓住機會打斷他的內在邏輯,迫使他住口。
這樣的人我們最難說服他。如用一般手法,會中對方的計。但一味的沉默,也等於承認對方占了上風。所以應采取措施,將對主拉入自己的正題上來。
這種心理技巧在西方議會爭論時常被使用。官員們在議會所說的話,都是事先準備好的,議員不是很容易能破壞他們的邏輯思路的。老經驗的議員會讚成官員所說的一切,並審時度勢,抓住機會采取手段打斷他一的連串話題,使其原則崩潰,說出真心話。對付滔滔不絕、口若懸河的人,有此方法尤其神效。
另外,抓住有利時機製造話題,是許多口高才的一貫手段,例如幽默的製造者利用歧義詞語或句子來鑽別人的空子捉弄人。這裏有一個故事,說的是阿凡提當理發匠,大阿訇來剃頭,總是不給錢。阿凡提很生氣,想狠狠整他一下。
有一天,大阿訇又來理發。阿凡提先給他剃光了頭,在給他刮臉的時候,問:“阿訇,您要眉毛嗎?”
“當然要!這還要用問!”
“好,我就給您!”阿凡提說著,嚓嚓幾刀就把阿訇的兩條眉毛刮了下來,遞到他的手裏。大阿訇氣得說不出話。
“阿訇,胡子要嗎?”阿凡提又問。
阿訇連忙改口說:“不要,不要!”
阿凡提連連說好,又嚓嚓幾刀,就把大阿訇的胡子刮下來,甩在地上。
對付這類棘手的人物,要先幹擾他的決策。最好的辦法是很頻繁地說:“有點道理”,“是這樣的嗎”之類的話來打岔,或是故意注意別的東西,或是注意注視旁邊。這些動作會打斷他的思考邏輯,結果紕漏百出,從而獲得插話的機會。
弄清該與不該的說話方式
說話的內容分為兩類,一類是該說的,一類是不該說的。而能夠分辨這兩類內容的人,它就把握了口才學的本質。
古人曾經說過:“君子對於別人不要做不慎重的事,態度舉止不要表現得不莊重,不要說不該說的話。處於一定的社會地位,對任何事物不發表意見,君子以此為恥;即使發表了意見,但言行不一,沒有行動,君子也以此為恥。”意思是說言和行要一致,說的就要做,不說就不做。
關於說與做的關係,古人是這樣認識的:“話事先說定了,就不會有窒礙;事情提前計劃好了,就不會有困窘;行動方向預定確定了,就不會有憂慮;道路選擇好了,就不會有不通。說話一定要有基本的主題,行為一定要有可循的常規;親近別人一定要有基本的主題,行為一定要比別人早些,說話一定要比別人晚些。”意思是要重視行,而不是言。因為語言有時候不一定靠得住,隻是在口頭上許給別人以恩惠,可是不給人以實際好處,怨恨和災禍就會臨頭。
由此古人勸誡我們一定要弄清該說與不該說的,以趨利避害。“人們之所以輕易發表言論,是由於沒有承受失言的罪責罷了。向位高權重的人物進言,就得輕視他,不要把他高高在上的樣子放在眼裏。”該說的是言辭淺近而意義深遠的言論。宣揚別人的不好之處,會招來後患。
女性們對於生理上的用語,尤其是特定部分,她最難啟齒,也最怕別人說出來。研究兩性性心理的權威學者金賽博士曾說過:“女性的身體上某些部分,無聲的觸覺她樂於接受,有聲的語言,她便不能忍耐了。”你如對一位女士說:“你的腋下好臭!”或是“是你放了屁吧?”她不認為你是一個下三爛才怪!
如果真要將該說與不該說的語言歸納成一條規則的話,那麼其內容就是:
第一條,不做讓人無法理解的言語行為;第二天,不做不誠實的言語行為;第三條,不做多餘的言語行為;第四條,不做沒有意義的言語行為;第五條,不做不與現行言語行為沒有聯係的言語行為。第六條,要說的是能做並且做得好的事。
說出令人愛聽的話
在周末,許多青年男女佇立街頭。他們中間有不少人是等待與情侶相會的,有兩個擦鞋童,正高聲叫喊著以招徠顧客。其中一個說:“請坐,我為您擦擦皮鞋吧,又光又亮。”另一個卻說:“約會前,請先擦一下皮鞋吧?”結果,前一個擦鞋童攤前的顧客寥寥無幾,而後一個擦鞋童的喊聲卻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一個個青年男女都紛紛表他擦鞋。
這究竟什麼原因呢?
我們聽到第一個擦鞋童的話,盡管他的話禮貌、熱情,並且附帶著質量上的保證。但這與此刻青年男子們的心理差距甚遠。因為,在黃昏時刻破費錢財去“買”個“又光又亮”,顯然沒有多少必要。人們從這兒聽出的印象是“為擦鞋而擦鞋”的意思。
而第二個擦鞋童的就與此刻男女青年們的心理非常吻合。“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在這充滿溫情的時刻,誰不願意以清清爽爽、大大方方在形象出現在自己心愛的人麵前?一句“約會前,請先擦一下皮鞋,”真是說到了青年男女的心坎上。可見,這位聰明的擦鞋童,正是傳送著“為約會而擦鞋”的溫情愛意。
一句“為約會而擦鞋”一下子抓住了顧客的心,因而大獲成功。我們也該從中受到啟發,研究心理,察顏觀色,得到準確的無形信息。知已知彼,百戰百勝。
比如,在知道高深、經驗豐富的對手麵前,不能自作聰明、虛張聲勢,尤其不能不懂裝懂、顯露淺薄,否則,就可能弄巧成拙。
再如,在剛愎自用、好大喜功的對手麵前,不宜過多解釋,而可以采用激將之法。
又如,在沉默寡言、疑神疑鬼的對手麵前,越殷勤,越妥協,往往會引起越多的疑問、越多的戒備。因此,關鍵在於想方法啟發對方講話,以便摸清虛實,對症下藥。態度也不妨強硬一點,用自己的自信來感染、同化對方,打消疑慮。
有一家皮革材料公司,專為皮革製造廠家提供皮革材料。一次,一位客戶登門。幾句寒暄之後,公司負責人發現這位客戶實力雄厚,需要量很大。在交談中又發現這位客戶比較自負,性急。於是皮革材料公司通過客戶觀看樣品的機會,適當而得體地誇獎他的經驗與眼力,在最後的價格談判中,先開每公尺二十元,但接著加了一句:您是行家,我們開的價是生意的常規,有虛頭騙不了您。最後的定價您說了算,我們決無二話。果然,客戶在這種信任的讚譽聲中,痛痛快快定了每尺十五元的價格(公司的進價是每公尺十二元)。顯然,這樣的戰術成功了。當然關鍵還在於準確把握對方的性格及心理。
挑別人喜歡聽的話說
某文藝編輯曾講樣一段故事,他邀一位名作家寫稿,該作家非常難合作,各報社的編輯對他大傷腦筋。因此,這個編輯在見麵前也相當緊張。
一開始果不出所料,怎樣都談不攏。作家一味說:“是嗎……”“也許是吧!”鬧得編輯很是頭痛,隻好打定主意,改天再來,於是閑說起來。
你把幾天前在一本雜誌上看到有關作品近況的報道搬出來,他說:“您的大作最近要翻譯英文,要在美國出版了。”作家見對方如此關心自己,就很感興趣地聽下去,編輯又說:“您的風格能否用英文表現出來?”作家說:“就是這點令我擔心……”他們就在這種融洽氣氛中繼續談下去。本來已不抱希望的編輯,此時又恢複了自信,獲得了作家答就寫稿的允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