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會喜歡一個談話時隻講他自己,而不關心對方的人。人們隻願意和那些與自己有共同話題的人交往。
耶魯大學文學教授威廉萊亞·惠勒普斯,在《人性》這篇論文中,這樣敘述:
我在6歲那年有一個星期六,去斯托拉多姨媽家度周末。記得傍晚時分,來了一個中年男子。他先和姨媽嘻嘻哈哈談了好一會兒,然後便走近我麵前和我說話。當時我正在迷上小船,整天抱著小船愛不釋手地玩。以為他隻是隨便和我聊幾句,沒想到他對我說的全是有關小船的事。等他走了以後,我還念念不忘,對姨媽說:
“那位先生真了不起,他懂得許多關於小船的事,很少人會那麼喜歡小船。”
姨媽笑著告訴我,那們客人是紐約的一位律師,他對小船根本沒有研究。我不解地問:
“為什麼他說的話都和小船有關呢?”
“那是因為他是位有禮貌的紳士,他想和你作朋友。知道你喜歡小船所以專門挑你喜歡的話題和你說。”姨媽笑著告訴我其中的道理。
由上可見,所謂的共同話題,除了真正雙方都感興趣的與人的交往中很好地駕馭這兩類話題,你肯定會成為受歡迎的人物。
運用說話的六要素
吸引人的談話需要動聽的聲音。有些談話雖然在內容上不占優勢,但有時他的說話方式卻會讓人覺得“多令人喜愛的一個人啊”,給人一種非常迷人、令人舒服的感覺。畢竟說話者有其本性,每一次對話會因為說話技巧的不同而有各種不同的回響、反應。那麼,使對方願意聽我們說話且達到效果的迷人說話的技巧,具體而言究竟是指什麼呢?
(1)說話風格明快
大多數的人不喜歡晦晦的事物,即使草木也需要陽光才能生長。同樣,給人陰沉感的談話,會讓人有疑慮、厭惡感及壓迫感。
(2)擁有個性的聲音
有的女人那動人的聲音能使人覺得是一種享受,她的優美嗓音實在是很動人的。她們談話時,非常注意說話的聲音,而選擇說話的聲音,完全依她們的天賦、個性、場合及她所要表達的情感而變化。有條件的話,你可自我充當對象。把自己的話錄下來再仔細地聽,你可能會吃驚地發現,自己說話竟有那麼多毛玻這樣經常檢查,發音的技巧就會不斷提高。
(3)語氣肯定
每個人的自尊心都很強,很容易因為某些微不足道的事就感自尊心受損。如此一來,會反射性地表現出拒絕的態度。所以要對方聽你說話,首先得先傾聽對方要表達些什麼。所謂“說話語氣肯定”並不是指肯定對方說話的內容,而是指留心對方容易受傷害的感受。
如果我們無法在內容上讚成對方的想法,我們可以告訴對方:“你所說的,事實上我本身也曾考慮過。”然後再問對方:“那你對這件事有何看法呢?”將判斷的決定權交給對方。這並不是單純地保護對方的高度自尊心,也是了解自己並不完美的人的謙虛表現,以這種形式可以獲得對方的認同。
(4)語調自然而變化
自然的聲音總是悅耳的,你要注意,交談不是演話劇,無論你是什麼樣的語調,都應自然流暢,故意做作的聲音隻能事與願違。當你交談的對象不是一個人,而是許多人時,應采用以下的技巧:當前一個人聲音很大時,你的起點就可以壓低聲音,做到低、孝穩。當前一個音量小時,你的開始句就要略提高嗓門,清脆響亮,以引起大家的注意。
(5)習慣用法
人類生存在當今語言環境中,對於語言各自擁有其運用標準,一旦不符合其標準,就會產生不協調的感覺,其中包括語氣與措詞。在人際關係中,確實有必要根據實際情況或對方是誰而言。如果不分親疏遠近,一律以和同事談話時的措詞來談,那麼對方將不會老老實實聽我們說話。
“太好了!”“好棒喲!”真可怕!這些都是一般女孩子說話時,常會冒出來的感歎詞。當然,這也是一種感情洋溢的表現。
一句話若沒有抑揚頓挫,則流於平淡,引不起對方的興趣,若能添一些感歎詞,則能增加彼此之間的談話的氣氛,但卻要適可而止,過多的感歎詞,亦會抹殺了言語的重要性,使對方不能分辨你的意思。
像“冷呀”、“熱呀”這些極平常的話,如果再說“好冷呀!”、“好熱呀!”似乎很無聊,而若能使它們變為富有詩意的句子,不是更動人嗎?
(6)思路有條理
當前麵的談話處於爭論不休、而且沒有頭緒時,你站出來講話,就要力求詞句簡短,聲音果斷,顯得有條理。
如在大眾場合下選擇發言的形式時,你的發言最好不要夾在中間,要麼趕在前麵,要麼最後再講,以求給人印象深刻。
學會回避邀請的口才
你有權請別人今後繼續和你保持聯係,同樣,你也有權利對別人的邀請說“不”。回絕別人時最大了障礙之一,就是我們都不想傷害別人的感情,但是卻常常因此給自己帶來許多煩惱。所以在權衡了利弊之後,還是果斷地拒絕你本該拒絕的邀請為好。關鍵在你需要掌握好拒絕的方法。
(1)笑一笑,說:“不,謝謝你。”既然不欠別人什麼,隻要待他有禮貌就可以了。你沒必要說明理由,除非你願意那樣做。
(2)雖然你對這個人感興趣,但是不喜歡他提議的活動,那就直接告訴他。告訴他你喜歡什麼,看他是不是也感興趣。
(3)你既然不喜歡這個人,也不喜歡他提議的活動,但是,你卻很感激他邀請你,那就把你的拒絕“夾雜”在對他的感謝中間。如果你想找點別的事情來搪塞,別人很容易識破你。所以,要是人家問你,“你真的很感激嗎?”你完全可以說:“是的”。例如,“事實上能和你談話,我很高興,雖然我不想急急忙忙到下麵去洗熱水浴。不過,我很感激你的邀請。”
(4)如果那人不理會你客氣而又堅定的暗示,那就索性去找另外一個人或一群人。如果某人表現得很不得體。可是隻要你一直站在那裏和他說話,他就以為他可能會動搖你的決心。行動勝於言語。要相信你的早期預警係統,一旦感不舒服,就盡快離開那個人,不要再出現了問題再動身。
學會讚美的說話技巧
一位年輕母親曾講過一個令人心痛的故事:她的孩子常常因做錯事而受到她的責備。但是,有一天,孩子一點錯事都沒有做。到了晚上,她把孩子放在床上,轉回身去,隻見孩子正把頭埋在枕頭中,在抽泣中問道:“難道今天我沒有做一個好孩子嗎?”
“這一問就像觸了電一樣震動著我的全身”年輕的母親說,“當孩子做了錯事時,我總不放過糾正她,但當她極力往好處做時我卻沒有注意到,我把她放在床上時,連一句表揚鼓勵的話都沒有。”記住,永遠別忘記讚美他人,而且要不止一次地去讚美。
一位語言學家曾說:“同樣的音調或語句反複出現時,常具有感化人的力量。譬如林肯的名言’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倘若他僅為了提出一項政見,僅說’民主的政府‘即可。但是,他三度強調’民‘字,遂產生更深刻感人的效果。”的確,每個人聽到這句鏗然有力的口語時,都會情不自禁地加深自己對此種理想的政府的向往之情。而在每個人反複聽到這樣一句讚美的話時,他們也會被感動。
一個自知麵貌平庸的少女墜入情網之後,她的情郎反複在她耳畔低語:“你那深邃的眸子,散發出如夢如幻的光彩,真是迷人極了!”她一定會容光煥發,覺得自己擁有一對足以顛倒眾生的明眸,能夠昂首並立於美女的行列了。
巧妙用詞可以活躍氛圍
兩人相識時,說話最大的障礙就是存在著一種陌生感。這是由於兩人之間心理上未能上互融洽的緣故。有的口才高手卻常能夠輕描淡寫地化解這種陌生感,從而活躍會談的氣氛。偉大領袖毛澤東同誌在這方麵就很有造詣。
70年代,唐由之初任毛澤東的保健醫生,首次見麵時,心情很緊張。誰知毛澤東望著唐,反複含著他的名字:“由之,由之……”並問:“你的名字是出自《論語》’民可使由子,不可使知之‘吧?”又說:“你不要按孔夫子的’由之‘去作,而要豪情似舊時,花開花落兩由之……”毛澤東出語成趣,使唐大夫歡笑起來,開始了融洽的交談。
美國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於1965年11月24日,在華度過80歲生日。毛澤東參加祝壽活動。斯特朗這樣回憶:“他點了一支煙,開玩笑地說道,我,一個吸煙者,是一派,而斯特朗同誌——他笑了笑看了我一眼——則是反對派,不吸煙的一派……馬海德醫生救了我,他直接向毛發出了挑戰:’你把這一問題看成是派別問題嗎?‘’當然‘毛反擊道,’在我醫生之間,醫生說我不應該抽煙,我就應該。‘”毛澤東主席正是利用這種巧妙說詞的方法拉近了兩人的距離,使安娜覺得安心。
像這種巧妙談心的方法,早在《紅樓夢》中也有了出色的運用。有一次,寶玉出神地看著寶釵雪白一般的酥臂,恰好被剛進門的黛玉撞見。寶釵問她為何站在門檻的風口裏,黛玉笑答:“隻因聽見天上一聲叫喚,出來瞧了瞧,原來是個呆雁。”寶釵道:“呆雁在哪裏呢?我也瞧一瞧。”黛玉道:“我才出來,他說’忒兒‘一聲飛了。”說著將手帕向寶玉臉上甩來,唬了他一跳。作者將少女微妙的愛妒交織的心態,刻畫得惟妙惟肖。更令人叫絕的是黛玉的靈敏和機智。當她看見了不願看見的一幕,她的不悅可想而知。但她不動聲色,沒有當場點破。一則替寶玉留點麵子,二則顯示自己的雅量。她信口編出一句謊話,自然而不露破綻,既搪塞了不明就裏的寶釵,又隱譏寶玉這見了姐姐就忘了妹妹的“呆雁”,解了心頭之氣,可謂一石數鳥。
利用兩種說法談一件事
語言是個奇怪的東西,又是個巧妙的東西,它能把白的說成黑的,也能把黑的說成白的。
一位老裁縫,積了一點錢,送兒子到倫敦上大學。一次,兒子來信,他不識字,隻好請隔壁一位殺獵的屠夫代他看信。屠夫也識字不多,把信紙翻來翻去看了又看,對他說:“你兒子說,上次寄去的錢已花完了,請你務必趕快再寄20鎊去。”裁縫問:“還說什麼沒有?”屠夫說,“什麼也沒有了!”裁縫回到家,越想越生氣。心想:我憑十個指頭每天辛辛苦苦為人家縫製衣服,省吃儉用,好不容易積下一點錢供他上大學,他竟然不知好歹,下命令似的,要我趕快寄20英鎊,連一句問候平安的話都沒有!真是白養活了他!不寄,看他怎樣!
正生悶氣時,一位牧師來請他做衣服,問他為什麼生氣。他詳細了解了情況。牧師說,讓我看看。牧師從頭到尾看了一遍。對裁縫說:“你的兒子寫得很好麼!我講給你聽。信上說:爸爸,你近來身體好嗎?您每天辛苦地幹活,省吃儉用,很不容易賺一點錢,大部分都寄給我了,我心裏很不安,隻能特別用功,學好了,將來好好報答您。近來又選修了一門新課,需要買幾本必需的參考書籍。另外,下月的膳食費也要支付了。因此,想請你設法寄點錢來,如果寄10鎊來,我很感謝;如果是20鎊,就更感激不盡了!”
裁縫有些不相信,問“真是這樣寫的嗎?”牧師說:“我哪能騙你!你想,幾張紙,隻寫錢花了,快寄20鎊幾個字麼?”裁縫一想,對呀!——“他一高興,當天就把20鎊寄給兒子去了。
同是一封信,兩個人的說法不同就產生兩種不同的效果。屠夫的說法直露而不講究策略,當然,會惹老裁縫生氣。而牧師卻懂得他人的心理,把說到老裁縫的心坎裏去了。老裁縫當然化怒為喜了。
肯定的口氣最具功效
述敘一件事,有肯定式和否定式兩種方式,粗看起來,好像無所謂,但從效果來講,卻差得遠。
一位水果商談起生意的趣事時說:有很多水果很難從外表去判斷它是不是很甜,所以有些客人就問老板:“這個西瓜到底甜不甜呀?”“你的桔子甜嗎?”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用暖味不明的語氣回答說:“大概很甜吧!”或“我想不會酸吧!”那麼十個客人中定有七、八個掉頭就走。
但是,同樣的貨物,如果改用同樣的語氣表示:“如果我這兒的西瓜不甜,哪裏還能買到甜西瓜呢?”“我這裏絕對不賣不甜的西瓜!”奇怪的很這些貨品就能很順利地脫手。這雖然是商場上的推銷的口才,事實上如果能運用心理學上的原理,使顧客相信這些西瓜或桔子是甜的,以增加對方的信心,必能達到暢銷的目的。所以,我們如想在自己的內心裏培植自信,首先得用肯定的方式,這是一個先決條件,隻要說:“一定不會酸”而不說:“大概不會酸吧”。運用肯定的語氣,無疑是獲取成功的第一步。
有些女人,麵對著鏡子,當她看見自己的形影或膚色時,忍不住產生某種幸福的感受。相反地,有些女人則被自卑感所困擾。雖然彼此的膚色都很黝黑,但有自信的女人會以為:“我的皮膚呈小麥色,幾乎可跟黑發相媲美。”而她內心一定暗喜不已。可是,一個缺乏自信的女人因此痛苦不堪地呻吟起來:“怎麼搞的,我的膚色這麼黑?”兩個人的心情完全不同。有的女人看鏡子就完全喪失了信心,甚而在一氣之下,把鏡子摔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