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3 / 3)

1997年2月28日浙江一經濟效益很好的國營大企業的總經理,到香港公幹,回來時繞道“東方賭城”澳門停留幾天,拿出5萬元做賭資想瀟灑一把。這個數目對他來說不算什麼,即便輸光了他個人也拿得出。不想他竟臝了34萬。第二天用34萬又贏了100多萬。興高采烈地打道回府,像做夢一樣,連白天也沉浸在這種夢一般的境界裏。這比白日夢還要離奇,然而卻是真的,那錢票子也是實實在在的。沒有別的解釋,隻有相信自己的賭運太好了,賭運好就是財運好,辦企業幹得好的人一般財運都旺。不過企業辦的再好也沒有在賭場上來錢容易!他心思浮動,手癢難捱,一個月後帶著白揀來的100萬元重回澳門,當天下場就贏了1000多萬。簡直像變魔術一樣,錢來得之多之快使他頭暈目眩,他不再懷疑自己是賭場天才,臬財神爺轉世。.第二天帶著再創造輝煌的信心走進賭場,先是豪興逼人,然後是兩眼血紅,賭場裏是沒有時間的,牆上不掛表,永遠地燈火通明,分不出黑夜和白天。大約是過了三天三夜之後,他把以前贏的1000多萬賠進去,又輸掉2000多萬。這時他清醒了許多,知道自己已無路可走了。在賭桌邊放給他高利貸的人幫他作假,在珠海立了個項目,請銀行的人審核後他拿到了3000萬元貸款,除去還賭債,想用剩下的錢翻本,結果也同樣有去無歸。運敗如山崩,他回到浙江投案自首,目前被押在監裏,生死未卜。

賭場裏有一句口號:不怕你贏,就怕你不來。輸錢的過程並不是直截便當,沒有曲折,沒有波瀾。如果是那樣讓人們進去就丟錢,賭博就沒有誘惑力,就會失去刺激性。賭的誘惑是贏,博的剌激是勝。每個走進賭場的人都想撞大運,都想碰上大獎,不費吹灰之力發大財,憧憬著怎樣分配得來全不費功夫的大錢。賭場裏流傳著許多贏錢的故事,渲染大獎的鈴聲響起時怎樣的驚心動魄。賭博的遊戲規則也是這樣設計的,許多人走進賭場都能先嚐到甜頭,也會看到周圍的人是怎樣大把大把地贏錢,慢慢地吊起胃口,激亮眼睛。醫學家做過實驗,人隻有在賭博的時候體內才會產生一種叫做阿片肽的特殊物質,這種東西能讓人最大限度的獲得刺激,處於極端興奮和精神高度集中的狀態。在賭21點的時候,莊家推著兩塊木牌在賭客麵前晃來晃去,一塊牌子上寫著“投降”,一塊版子上寫著“博牌”。這真是激火,誰願意投降呢?於是就不停地博牌。那54張撲克牌變成了魔鬼的賬本,變幻難測,忽而天女散花,忽而凶神惡煞~步向深淵就從這兒開始。

賭性其實也是人的一種天性,凡人皆有賭性~幹帶有冒險性的事情都有賭博的性質。哪個人的一生會一點風險不冒呢?炒股票是賭。買彩券是賭。戀愛結婚也是賭,誰也不敢打保票準能碰上一個什麼樣的人。古雲:嫁雞隨雞,嫁狗隨狗。這還不是賭嗎?如果連人人都無法逃避的婚姻都帶有賭性,那生活本身就可以說是一場漫長的或隱或顯或大或小或急或緩形式多樣變化多端的賭博。賭錢,賭運,賭命……虎視眈眈,其欲逐逐。所以世界各地的博彩業〔開賭場的人都願意省去一個賭字,在博字的後麵加上一個花枝招展的彩字〉都長盛不衰。據說過去大戶人家都是到賭場上去挑選女婿,當然不是挑選那些缺少自控力,賭紅了眼把房產、地契,甚至連同老婆孩子也一塊押上賭台的人。既然人生含有賭性,就不如到激烈的賭場上挑選那些有膽識且又能夠駕馭自己的人。

本來所有賭博的方式都是人想出來的,既然是人想出來的,那麼人也就應該能夠破它克它。也許大凡敢走進賭場的人都抱著這樣的念頭,結果能破了賭場的人至今還沒有發現幾個,被賭場所克的人卻無計其數。澳門博彩業以前靠香港和台灣人支撐,賭場的人對香港、台灣人格外客氣。現在轉而對中國大陸的人格外客氣起來,因為大陸的賭客所占比例越來越大,而且敢於豪賭、輸得起大錢的往往是大陸人。這些人中以企業家和高級公務員為最多。廣東一位鎮長,在葡京輸了27萬,若無其事地回到鎮上照樣當他的鎮長,有一天正在召開幹部大會,催債的人到了。他把高利貸者請上了主席台,對全鎮的幹部說,這是他從澳門請來的外賓,來考查項目,準備合資辦廠。他這樣一說不僅把被逼債的尷尬遮掩過去,還為歸還自己所欠下的賭債鋪好了台階……

中國很窮,這是世人盡知的現實。中國人又很富,這是在賭場上看到的事實。每天僅從珠海拱北海關進入澳門的大陸人就成千上萬,到了澳門不賭的人恐怕微乎其微。有人是用自己的錢找一點樂子,“過一把癮”,把兜裏準備好的那點錢輸光了就走。——澳門人所說的現在他們的賭業靠大陸人支撐,不可能是指這些人。澳門人所指的大陸人一定是那些賭場的常客,是能一擲千金的人。到目前為止,人們知道的都是賭輸了錢,因之而敗家,敗業,坐牢,殺頭。有沒有用公款賭贏了就攫為己有,一聲不吭的呢?

各級紀律檢查委員會真應該聯合在葡京大酒店設一辦事處,一目了然,省去了許多辦案的麻煩。

“明”與“名”

在中國的戲曲舞台上,像李少春那樣的文武全才太少了,大多是能打的唱不好,能唱的打不好,據說武功練得太苦會摔壞嗓子。現在的明星們則不同,不是文武全才的太少了,大都是能演能唱。香港的所謂“四大天王”帶了個好頭,既是影星,又是歌星。就連摔打出一身腱子肉的成龍,也灌唱片出盒帶,很能哼哼唧唧一番。現在的明星們沒有一個不是多才多藝的。

內地的明星自然也不甘人後,唱歌的演戲,演戲的唱歌,已是小菜一碟;著書立說、畫畫賣錢更不在話下。有的一身兼營數業,幾乎讓人忘記了他(或她〉到底是幹什麼的,到底幹什麼行。

一專多能,不是壞事。無專想多能,就是不明。不明即不智。

當今的許多明星,讓人感到他們生活的惶惶然,對自己的事業沒有自信,急於尋找後路,尋找歸宿。有的人改了行,遭人唾棄,隻好又改了回來。有的人改來改去,把自己改得不知是誰,反而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了。

“追星族”中不止一個人提出過這樣的問題:一些年輕漂亮又非常成功的女明星們,為什麼非要跑到國外嫁個人?如果嫁個好樣的,讓大家看著舒服、般配的還好說,有些偏偏是歪瓜裂棗、神頭鬼臉一類的人物,或者像在逃犯,或者相貌粗俗,或者年紀過大且一副靠老婆賺錢的窮酸相。這些一朵朵在中國老百姓眼裏無比嬌貴的鮮花為什麼非要插在了“洋牛糞”上?

其實這毫不奇怪,明星們活得比普通人累,也比普通人脆弱。有的時候她們陷入精神危機或情感危機是很正常的,需要人鼓勵,需要人關心照顧。而被“追星族”視為女皇的明星,隻能遠觀無法近瞧。如果以為她們是強大的,是無所不能的,這時候那些膽大的,有錢的,幸運的,便乘虛而入,得其所哉,即所謂“賴漢娶花枝”。

女明星們嫁什麼人是她們自己的事,舒服不舒服、般配不般配得看她們自己的感覺。不能像在銀幕上或在舞台#表演愛情戲一樣要讓觀眾看著舒服和般配。不能否認說這種話的人心裏就沒有一點酸勁或妒意。

明星也是人,有權保留自己的隱私,按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但明星們是名人,而且希望自己的名氣越大越好,崇拜自己的人越多越好,脫離眾人便無名可言。’那麼眾人對其公共形象說三道四也是正常的。不在本專業上下功夫,左顧右盼,好高鶩遠,三心二意,太聰明,太會算計,反而使一些明星成不了大器。

梅蘭芳隻會唱青衣,馬連良隻會唱老生,他們都成了光耀後世的大師。藍馬、白楊、趙丹,一生把功夫下在專演電影上,其才華無人敢否認。周潤發也不炫耀自己的歌喉,而“四大天王”隻要跟他在一起,就隻能當配角。

1997年2月28日

接觸的藝術

天地間一切奧秘無不取決於接觸的技巧。

接觸產生了世界,創造出宇宙間的萬千氣象一風雨交加,雷鳴電閃,山呼海嘯,隕石飛落,無一不是大自然家族成員中相互接觸的結果。不接觸就沒有火,沒有光,沒有水,世界也不會有運動和變化。

火車的價值要依賴車輪和鐵軌的接觸,汽車的速度來自輪帶和地麵的接觸,滑冰運動員的成敗取決於冰鞋和冰麵的接觸,足球是腳和球的接觸,籃球是手和球的接觸,拳擊是拳頭和皮肉的接觸,釣魚是釣鉤和魚唇的接觸……一切運動都離不開接觸。創造更是接觸的藝術,繪畫寫字是筆墨和紙張接觸的學問,雕刻是刀和對應物的接觸,樂器發出聲音是接觸的結果,演員感動觀眾是情感接觸的結果。親吻是接觸,擁抱是接觸,人類最高的快樂產生於男人和女人的接觸之中。這接觸讓人類知道什麼是愛情,並子子孫孫繁衍不息。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靠接觸而維持生存。

人生就是接觸。接觸的成敗往往能決定或改變一個人的命運。比如:一次偶然的接觸交了一個朋友或找到了愛情,一次意想不到的接觸使自己獲得了千載難逢的機會,在各種各樣的接觸中增加了知識、積累了經驗、曆練了人生。人們常說的運氣好、碰巧了、瞎貓撞上了死耗子,都不是與世隔絕的產物,“運”、“碰”、“撞”,是接觸。先有接觸,後有奇遇。而幸運者的一生就靠那麼幾次奇遇。

接觸多,認識的人就多,機會就多。立於一個開放的社會,“脫離接觸”就什麼事都難於幹成,活著的學問變成了接觸的學問。現代人又講究社交了,越是有錢有身份的人越重視社交,社交就是接觸。各大公司都設有公共關係部,“公關學”就是“接觸學”。越是大商人越懂得廣交朋友、和氣生財的道理,他們的接觸原則是:多個朋友多條路,多個敵人多堵牆。每接觸一個人即便不能為自己幵辟一條新的道路,也絕不願給自己豎起一堵牆。倒是那些看上去“氣粗”的人,卻未必“財大”,吆三喝四,見利忘義,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後,很難“接觸”到更高的境界。

接觸的方式多種多樣,因為每個人對生活的切入點不一樣。有的喜歡用腦跟社會接觸,有的喜歡用嘴,有的喜歡用肢體……在商品社會喜歡用物質接觸的人越來越多,請吃請喝是通過嘴接觸對方的心,送禮和行賄是通過錢接觸人,經濟人喜歡經濟接觸,經濟接觸使經濟案件成幾何倍數增長。

在所有接觸中最難的最無法回避的就是人跟人的接觸。輕了不行,重了不行,深了不行,淺了不行。由於每個人的苦樂不均,品格不同,修養不一,地位不等,再加上感情的起伏跌宕,外部環境的瞬息萬變,每人都是“君”,“伴君如伴虎”。接觸不再是萬無一失的了,一不小心接觸會變成傷害,如同刀鋒和傷口的接觸一樣。貪欲和貪欲接觸,惡和惡接觸,生活緊張,關係也緊張。

人跟人是如此,國跟國、民族跟民族也是如此,戰爭就是接觸,是武器和彈藥的接觸。海灣戰爭期間最出風頭的接觸是爰國者導彈和飛毛腿導彈的接觸。

現代社會接觸變成了一種小心翼翼的藝術。

人們怎麼可能活得不累不煩呢?

1997年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