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不打仗了,項羽部隊盡管路上還要籌集糧草,多費不少工夫,但仍走得很快。
劉邦親自率領關中二十萬軍隊緊追慢趕,走了上千裏路,方才發現楚軍的影子。追到陽夏南,不敢繼續前進,而是與齊王韓信、建成侯彭越聯係,讓他們親自帶兵,到固陵會合,一起進擊楚軍。但劉邦等了一月有餘,沒等來諸侯的會合,卻等來了楚軍的反擊。
楚軍此時有人馬不到二十萬,雖然不敵漢軍人數,但因為漢軍不講信用,破壞了他們回家的夢,所以裹怒一戰,個個像發怒的獅子,_見了漢軍又撕又咬。漢軍不論是頭還是兵都是被項羽打怕了的,隻要有他在,這場仗就別想勝。有個怕字在先,沒要楚軍怎麼衝擊,先敗下陣來。
劉邦本人先找一個地形複雜的地方躲起來,然後讓士兵開挖出又深又寬的豪塹,防止楚軍偷襲。劉邦感到有兩點錯估了形勢,一是楚軍並不像想象的那麼糟糕,仍很有戰鬥力;二是諸侯到了關鍵時候不聽他的。於是問張良:“諸侯不聽話,怎麼辦?”張良早對天下英雄有所研究,回答說:“凡是趁天下大亂拉起山頭鬧起義的,都是有大欲望的人,不這樣他們不會冒著殺頭的危險出來鬧革命。如今有勢力的人,都想趁亂多撈些好處,就好比您在太公受難時說的那句名言,‘必欲烹乃父,請分我一杯羹’。天下就好比是太公,您必要烹它,請承諾給大家都分一杯羹,您願意不願意?”劉邦說:“都什麼時候了,子房,你還開這種玩笑?”張良說:“話糙理不糙。怎麼樣,您願意不願意把天下拿出一半分給大家?如果能做到,我保證幾大名人半個月就能來到。就是離得遠些的,也能同時在外地發起對楚軍的攻擊。如此一來,就挖好了埋藏項羽的墓穴,不要半年,項羽不跳也得跳進去。”劉邦聽他說得神神乎乎,但這老弟說話向來嘴像被高僧開過光的,特別的準,不容得不信。但又有些不甘心:“拿出一半,那跟和項羽平分天下有何區別?”張良說:“那不一樣,項羽是威脅,有他一半,到時另一半還是他的。”劉邦氣憤地說:“好吧,現在要天我都許給他們。先把項羽搞定了,至於其他的,以後再說。”張良看見劉邦眼裏冒著貪婪的光,馬上意識到,他比所有的人胃口都更大,斷定此人隻可與之共患難,不可與之共富貴。所以在漢朝建立後,立馬稱病歸隱,因此得了善終。而韓信、彭越、英布、減茶等,自恃功勞大,和皇上關係鐵,非要高官厚祿,結局隻能是被殺身死,而且死得還很慘。這是後話。張良說:“不能以後,就現在。把陳縣以東到海濱一帶都給韓信;把唯陽以北到毅城的地方都給彭越,封彭越為梁王;淮河以南的地區,凡過去項羽封給別人的,比如九江、廬江、衡山、豫章等都給英布,讓他們有名有利。”劉邦聽張良都給他計劃好了,表現得十分大度:“很好,就是關中之地,也可以分給他們一些。”張良笑笑:“大王總要給自己留個洗澡的地方吧(那時叫湯沐邑)。”
於是發動使者帶著印信到三地告訴韓信、彭越、英布打敗項羽後可得的好處。韓、彭二人接到信符後,認為條件可以,馬上請求進兵。
英布自投降劉邦後,打了幾個勝仗,劉邦封他為淮南王,到他的老家六縣任職。這次劉邦又給了不少實惠,他迅速從家鄉起兵進人楚地,接連攻下九江等好幾個城市。但到了壽春這個地方,遇到了阻力,數十日攻打不下。劉邦知道後,派族弟劉賈前去支援。駐紮壽春的楚軍由周殷帶領。劉賈到後,讓英布軍先假裝撤退,周殷帶兵從背後襲擊時,劉賈從旁出擊。英布接著殺個回馬槍,竟將周殷圍了起來。劉賈對周殷說:“諸侯都在向楚集中,楚軍已到窮途末路。如果周將軍答應反楚,可以給你手下的將士都留一條活命,而且封你為侯。”手下將士哪有不怕死的,有人大膽地勸周殷,“將士們出來混,原是圖個富貴。如今不僅富貴沒混上,連命都要搭進去了,不值。投降有什麼弄,你看那對麵站著的青臉賊,不也是投降過去的。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這是所有人都懂的道理。”周殷看將士們都眼巴巴地看著他,再說他也不想死,歎了口氣說:“好吧。”接下來,與劉賈、英布三人合夥,又屠戮了一些城池,然後向該下靠攏。
各路諸侯軍快速靠近楚軍,將他們包圍起來,楚軍被迫進人墳下城內以城為守。韓信帶領三十萬人從齊國趕來,加之劉邦原來的兵馬,彭越帶來的兵馬,共計有六十多萬人。而楚軍一路死的死,逃的逃,此時僅剩十萬多人,且城內糧食也不足。韓信將部隊分成三部分,發起對楚軍的攻擊。他親率中軍進攻,左邊隊伍由孔將軍帶領,右邊隊伍由費將軍帶領。劉邦率隊在韓信中軍的後麵督戰。絳侯周勃、柴將軍則在劉邦的後麵,一為保護漢王,二為如見項羽衝來,馬上衝上去襲擊。
楚軍麵對黑壓壓的漢軍,仍然敢於迎敵,而不是躲在城裏等著挨打,這是項羽一貫的做法。不信邪,不信天下有克服不了困難。巨鹿大戰如此;彭城大戰如此;榮陽大戰如此;墳下大戰也應如此。所以他們以大無畏的精神對敵,以一當十,十以擋百,兩軍交鋒不及十合,韓信軍敗退。楚軍乘勢掩殺,追趕十裏方回。但在回去時,卻遇到孔將軍、費將軍從兩邊攻來,被殺了個措手不及。看看漢軍占了上風,韓信又回頭殺來,三麵包圍。項羽看看勢頭不好,讓部隊退回城內休息。
時值秋天,夜裏下起了綿綿細雨,一連多日不晴。漢軍每天攻城不止,項羽帶兵每每出去應戰,都把漢軍殺得丟盔棄甲而逃。劉邦君臣一致認為現在是消滅項羽的最好機會,如果一直拖下去,有可能把事情拖垮。一是屢戰不勝,會讓將士們產生畏懼心理。二是漢軍人多,拖長了吃飯也會成大問題。三是項羽可能會乘機逃跑,一旦跑到他的老窩,等於放虎歸山,再想捉住他,比登天還難。劉邦讓張良想辦法。
張良深知項羽是實戰英雄,再好的計策經不住他一根鐵戟的橫掃豎攬。一時他也想不出萬全之策,愁得夜裏睡不著覺,拿出他到哪兒都隨身帶著的那隻已經發黑的破竹簫,戴上竹笠,獨自登到離墳下城不遠的撩雲山頂,嗚嗚咽咽地吹了起來。一連吹了兩曲,越吹自己心裏越堵得慌。抬眼向城中望去,原來亮著的幾處火光全部熄滅了,不論楚營還是漢營,都處於死寂狀態。
盡管是夜晚,總有值班的,秋蟲的叫聲尚能聽得清清楚楚,怎麼幾十上百萬人在附近,就不發出一點聲響呢?這讓他突然想到黃石公送他的《太公兵法》裏曾講到禮樂都可殺人。禮儀可以讓一個部隊滅亡,反麵的例子,過去的宋襄公就幹過因為對敵人講禮從而被打敗的蠢事,現代的陳餘也是因為遷腐信禮,兵敗身死而讓天下笑。音樂也可以殺人,聽了音樂可讓人笑死悶死愁死苦死亂死,但作為大規模的殺傷性武器,還沒有人用過。我張良能否在這方麵搞一個創造,若能成功,那我在曆史上的地位可就有人大書特書了。不僅是一個謀略家,而且是一個大發明家。有大締造的人,才是真聰明的人。其他的都是扯淡。哪怕他當了皇
夜晚張良冒雨登上該下城附近的撩雲山頂,吹起隨身攜帶的破簫,附近幾十萬大軍聽到頓時陷入沉寂。帝,又有什麼了不起呢。能當皇帝的多了,能創造一個新東西的人鳳毛麟角。比如人家彭祖,能把房中術搞成養生術,這就很偉大。靈光一動,他想出了一個破敵之策。
第二天人夜,依然是秋風淒厲,雲幕低沉,淫雨霏霏,寒意襲人。楚營的人因為白天沒吃飽飯,早早就蜷縮到被窩裏。迷離之際,隱隱有楚歌傳來,聲音越來越大。把守城北門的士兵聽到了,南麵的聽到了,西麵的聽到了,東麵的聽到了,居於中城的項王也聽到了,其聲哀怨,字字人於心扉:
河水激揚流得快,
無法飄動一捆柴。
遙想我那好妻子,
去救趙國不回來。
日日夜夜常思念,
哪月回鄉敘情懷?
河水激揚聲塗塗,
一抽荊條飄不動。
遙想我那好妻子,
去攻鹹陽難相從。
日日夜夜常思念,
哪月回鄉話親情?
河水激揚過渡口,
一捆蒲草衝不走。
遙想我那好妻子,
去逐漢王離配偶。
日日夜夜掛心懷,
何月回鄉重攜手?
楚軍自從跟隨項梁起義,數年沒有回鄉。雖然中間部隊人數時有補充,但隻要進來了,不死就別想離開。征伐無休無止,難免怨恨。這歌像是軍中的士兵作的,但卻是用楚地的聲音唱出來的。大概有成千上萬的人在唱這首歌,聲音幽深高遠,像悶雷一樣滲透到各個角落。楚軍士兵們說:“家鄉已經淪陷了,妻子遭人淩辱,我們什麼時候才能回去?回去還能不能見到親人?”
項羽喃喃自語:“怎麼這麼多人唱楚歌,難道劉邦把楚地都占領了?”歌聲反複傳來,像一塊塊鐵疙瘩一下一下丟進項羽的心中,砸得他心驚肉跳。悲從中來,一骨碌爬起來,抱起酒甕就喝,一氣喝了大半甕,直喝到塞滿喉嚨口了,才停下來。稍坐,酒意上來,愁緒升騰,看著燈光下還在熟睡的虞姬,呼吸均勻,俏臉安詳,好像什麼事都沒發生一樣。她一直都這樣,隻要項羽在身邊,她認為什麼事都不會發生,就是天塌了,這個男人也會給頂回去。由此項羽想到了蒂兒,那個他給冠名的重瞳小子,直接姓項不好,姓熊更不行,先叫他隨母姓吧,叫胡為,希望他將來有所作為。他老子就是因了胡氏的感情而縱橫天下……最忠誠他的還有烏雅馬,那是一匹從大火中誕出的天馬,自從得了它之後,跋山涉水,如履平地,衝鋒陷陣,勢如霹靂,我所有的功勞都有它一份啊,曆史不會忘了這老兄……任憑自己的思緒發散遊走,項羽不由自主地用劍在椒牆上刻出一首詩: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雛不逝。
雛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