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和平等於未來
“和平=未來,道理顯而易見。”
這是一幅紀念國際和平日的招貼畫,形象而真切地道出了“和平”二字的分量。和平,猶如空氣和陽光,受益而不覺,失之則難存。
和平,是人類發展繁榮的前提。沒有和平穩定的環境,任何國家的發展都無從談起。
那麼,什麼是國際和平日呢?
最初,他源於1981年聯合國大會通過的一項決議,這項決議將每年9月的第三個星期二,即聯大開幕的日子定為國際和平日。但由於這個時期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所以在2001年9月7日,聯合國大會又通過了一項新的決議,決定從2002年開始,將這個節日的日期確定為9月21日。
大會宣布:國際和平日為全球停火和非暴力日,所有國家和人民在這一天應停止敵對行動。大會還號召所有會員國、聯合國係統各組織、區域組織和非政府組織以及個人,通過教育和公眾宣傳等適當方式慶祝國際和平日,並同聯合國合作實現全球停火。
和平日,倡導的是和平。
什麼是和平?翻開中國的詞典會看到有這樣幾種解釋:
一是指政局安定,沒有戰亂。如《史記·秦始皇本紀》:“今皇帝並一海內,以為郡縣,天下和平。”《漢書·王商傳》:“今政治和平,世無兵革。”
二是指溫和,和順。如《荀子·君道》:“血氣和平,誌意廣大。”唐韓愈《與祠部陸員外書》:“其為人溫良誠信……和平而有立。”
三是指和諧,和睦。如漢焦贛《易林·蒙之小畜》:“陰陽順敘,以成和平。”《魏書·高宗紀》:“上下和平,民無怨謗。”
四是指樂聲平和,和順。如《國語·周語下》:“夫有和平之聲,則有蕃殖之財。”唐韓愈《荊潭唱和詩序》:“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聲要妙。”《老殘遊記》第十回:“凡箜篌所奏,無和平之音。”
五是指平靜安定。如鬱達夫《迷羊》:“我的稍稍恢複了一點和平的心裏,這時候又起起波浪來了。”巴金在《春》裏也描繪道:“海臣正和平地酣睡著。”
和平,真是一個美妙的詞彙。
所有美妙的東西都值得慶賀,但被聯合國確定為節日的這個“和平”,主要還是指的第一種,指的是沒有戰爭或沒有其它敵視暴力行為的狀態。
看來,世界並不太平。
我們且不說一部人類發展史,幾乎就是一部戰爭史;也不說曆史上那些連綿不斷的戰爭究竟奪走了多少人的生命,毀掉了多少人的家園和財富,單從聯合國建立這個紀念日以後看,世界上戰亂的槍炮聲,實際上也從來沒有停止過。
就在聯合國確定國際和平日的決議剛剛通過的第四天,也就是美國東部時間的2001年9月11日上午,恐怖分子悍然劫持了4架美國民航客機,並駕機直接撞擊美國的紐約世界貿易中心和華盛頓五角大樓。
結果造成包括美國紐約地標性建築—世界貿易中心雙塔樓在內的6座建築被完全摧毀,其它23座高層建築嚴重受損,美國國防部總部所在地五角大樓也遭到一定的破壞。
“9.11”事件震驚世界。
事件中共有2998人遇難,其中2974人被官方證實死亡,還有24人下落不明。遇難人員名單中包括:四架飛機上的全部乘客及機組人員共246人,世貿中心2603人,五角大樓125人。另外,還有411名救援人員在這次事件中殉職。
這次恐怖襲擊對美國及全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它是繼第二次世界大戰珍珠港事件後,曆史上第二次對美國造成重大傷亡的襲擊,也是人類曆史上至今為止最嚴重的恐怖襲擊活動。
該事件的最大後果,是導致了此後國際範圍內的多國多次合作進行反恐怖行動。其中,在阿富汗山區與塔利班武裝的戰爭、在中東與伊拉克的戰爭,成為了造成一些國家和地區戰亂不已的策源地。
我們姑且不論這場反恐戰爭的含金量,僅從目前接連不斷的各種類型的爆炸案中,就可以看到和平還是一個遙遠的夢。
9月21日,本是一個和平的標誌,一個神聖的標誌,但事實上它對許多人來講,卻成了一個災難的符號。
2013年的這一天,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再次遭受汽車炸彈的襲擊,造成了200餘人傷亡;同樣在這一天,敘利亞內戰猶酣,新的傷亡消息不斷從哈馬傳出;還是在這一天,阿富汗仇殺和暴力活動不斷升級……
恐怖分子在這一天頻頻出手,活動猖獗,無疑是對和平紀念日的挑戰。這一天,乃至這一天的前後,對許多人來講都是令人窒息的噩夢。
2013年9月23日,肯尼亞首都內羅畢的西門購物中心發生了大爆炸,造成至少59人死亡、175人受傷。
內羅畢,是聯接東非和中非的交通及商業樞紐。同時,聯合國有多個機構也駐紮於此,其中唯一一個設置在發展中國家的聯合國總部就在內羅畢。西門購物中心距離這個總部僅有15分鍾的車程,這裏是肯尼亞富人和外籍人士購物的首選之處。商場裝備有空調和主題餐廳,吸引了大批人流。爆炸的時間正好選擇在周日的中午,從而造成了更大的傷亡和國際影響。
千百年來,人類對和平懷著真誠的夢想。可是,和平的夢想又總是被戰爭打得頭破血流,傷痕累累。
和平之光遠未照耀到世界上的每一個角落,戰亂、暴力、傷亡,依舊是充斥於各國媒體的常態新聞。尤其令我們悲哀的是,在戰亂中有近90%的傷亡人員是平民,其中大多數是婦女和兒童。
和平的喪失,不僅摧殘生靈、破壞文明,甚至剝奪了許許多多人過上有尊嚴生活的希望。
因此,聯合國設立這樣一個節日來呼籲和平,來製止戰爭,其意義是非凡的。
這一天,在所有國家和地區,都要全天停止一切敵對行動。
這是寶貴的一天。
24小時的時間,可以讓救濟人員有一個安全的時段提供重要的服務;可以供調解人員為建立更廣泛的休戰添磚加瓦;可以讓所有卷入衝突的人反思繼續從事暴力是否明智。
24小時的時間並不長,但卻足夠讓世界各國的領導人開始傾聽他們本國人民的聲音。他們如果能夠行使基本權利和自由表述,就應該公開表明自己對和平的態度,就應該及時采取必要的行動。
24小時,在時間上是有限的,但在空間上卻是無限的。因為,它可以讓所有的人聆聽到國際和平日的聲音。這個聲音,會借助節日的力量傳播得更快、更遠和更廣。
“我促請每個人從現在到下一個9月21日,都思考自己如何才能作出貢獻。讓我們共同努力,確保裏約之路帶領我們走向人人都能享受的可持續發展、可持續和平和安全的未來。”這是現任聯合國秘書長在2012年國際和平日上發表的一篇致辭。
和平,可以是自發的,也可以是強製的。
在國際和平日裏,我們應高高舉起和平發展的旗幟,讓手中的和平鴿自由地飛翔。但和平不會從天而降,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培育、嗬護和堅守。其中,教育至關重要。
教育促進和平。
這是2013年國際和平日的主題。維護和平,要從教育抓起。教育,不僅讓孩子們學會讀寫,也將幫助孩子們學會在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中,與不同民族、不同膚色、不同宗教信仰的人相互尊重、和諧相處。
隻有當寬容與關愛在孩子們的心中紮下根來,成為他們堅不可摧的信念和準則時,和平大廈的基石才會更加牢固,人類的未來才會更有希望。
2013年7月,因倡導受教育權利而成為塔利班暗殺目標的巴基斯坦女學生馬拉拉·優素福·紮伊,曾在聯合國說過,“一名教師、一本書和一支筆,就能夠改變世界,這些是我們最有力的武器”。
教育可以改變人的心智,這就是和平的自發性。
這一點,對孩子的父母們同樣重要。思考和平、追求和平,每一個成年人都必須堅持以合作的胸懷、創新的精神、負責任的態度,同舟共濟、合作共贏,共同應對各種問題和挑戰,攜手營造和諧穩定的國際和地區安全環境。
我們反對冤冤相報。
對此,基督教有一個說法,通過暴力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帶來新的問題。即如福音書中耶穌所說的:“收刀入鞘吧!凡動刀的,必死在刀下。”
暴力和戰爭不能解決它們本想解決的問題。任何造成衝突的原因,都不會因一方戰勝了另一方而消失。戰爭作為解決問題的手段,往往具有悲劇性和有限性。它並不能真正地消除衝突的根源,即使問題得到解決,也一定是暫時的,最終會導致新的武力衝突。
是戰爭導致了戰爭,而不是戰爭終止了戰爭。
中國人民對戰爭帶來的苦難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對和平有著孜孜不倦的追求。因此,我們十分珍惜和平安定的生活。人們怕的就是動蕩,求的就是穩定,盼的就是天下太平。記得,我小的時候,玩的第一個遊戲就是猜拳,其口令就是:“天下太平,你輸我贏。”前者是渴望,後者是遊戲。
其實,“你輸我贏”是換不來太平的。但其中卻孕育了一個深刻的道理:有實力才能談太平。
因此,早在1985年,中國領導人鄧小平就說過:“中國現在是維護世界和平和穩定的力量,不是破壞力量。中國發展得越強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中國發展起來了,製約戰爭的和平力量將會大大增強”。
這就是和平的強製性。
我們不僅為了實現和平要砥礪前行,繼續堅持走好和平發展的道路,而且還要通過發展,以強有力的威懾力來維護世界的和平,來促進人類的共同發展。因為在現階段,戰爭販子還有,恐怖分子尚存,鷹派在一些國家還很有市場,民族主義的極端勢力在一些地區還在興風作浪。所以,對待他們還必須要有鐵的手腕。
和平不能依靠祈求。
近一個時期以來,在我國東海和南海上,就有那麼幾個國家蓄意滋事,製造爭端。雖然我國一再提出抗議和交涉,但他們仍然一意孤行。昨天,其中的一個國家竟公然扣押了我國的漁船和漁民,這顯然是對國際和平的又一踐踏。誰都知道,用友善應對野蠻,並不意味著友善者就是懦弱和可欺。
但我們還是希望和平。
“人類的希望像是一顆永恒的星,烏雲掩不住它的光芒。特別是在今天,和平不是一個理想、一個夢,它是萬人的願望。”這是一位中國詩人的吟唱,也是我們和世界人民一道,沿著和平之途奔向美好未來的心聲。
我們的未來不是夢。
2006年9月21日,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在總部花園再次敲響了和平鍾。這個鍾,是由60個國家的兒童所收集的硬幣鑄成的,每年隻敲響兩次。一次是在春季的第一天,另一次是在聯大的開幕日,這個開幕日也就是“國際和平日”。
而本次的敲響,還有更深一層的寓意,就是即將於當年年底離任的安南,最後一次以聯合國秘書長的身份在敲響此鍾。
所以,安南在敲鍾儀式上發表了意味深長的講話,他說:和平對一些人來說是再普通不過的事情,但對那些生活在危險和恐懼中的人來說,和平隻是遙不可及的夢想。25年來,聯合國一直在紀念“國際和平日”,就是為了讓人們不僅要想到和平,而且還要為和平做些實事。
2008年9月21日,接替安南的潘基文再次敲響了和平鍾,並強調:和平離不開人權。因此,他呼籲世界各國領導和人民為消除衝突、貧窮和饑餓,為人人享有人權,團結起來。
2009年的這一天,他又向全球發出呼喚:“我們必須裁軍,我們必須擁有和平。
到了2010年,還是在這一天,潘基文又以“青年與和平和發展”為主題,再次呼籲全世界的青年人為爭取和平而奮鬥。
從安南到潘基文,從穩定的國家到戰亂的地區,人們對和平的渴望是一致的,對怎樣實現這個和平的認識,也是在不斷地深化和進步的。
和平,不能空談。
要團結,要製約,要強大,要奮鬥。
因此,我國在進入21世紀初期時就明確提出了中國和平崛起的發展戰略,這無疑是對國際和平事業的一大貢獻。這個戰略的核心點,就是中國經濟和軍事發展的立足點是維護世界的和平,中國不希望跟其它任何國家發生衝突。
和平崛起,一方麵是對某些國家提出的中國威脅論做出的積極回應;另一方麵也是對維護世界和平做出的鄭重承諾。
中國必須崛起,隻有這樣,才能維護好世界的和平。隻有這樣,才能跟別的國家公平地站在一個起跑線上,才能支持聯合國等其他國家或組織的和平行動,才能用中國的國家影響力解決國際上的問題,才能有效的保衛自己、製止戰爭。
和平崛起,是對國際和平日最有力的支撐和詮釋,是對未來最有力的保障。
9月21日,讓我們記住這個不平凡的日子吧!
這一天,世界和平鍾發出的強大聲音,將在人類的天空中久久回蕩。和平鍾側麵鐫刻的“世界和平萬歲”幾個大字,將在地球上的每一處閃閃發光。
和平,我們心中的向往。
和平,我們世界的未來。
公祭 通往天堂的階梯
祭祀始於何年,這恐怕會難倒許多曆史學家。因為,我們隻要找到人類曆史的足跡,就幾乎同時會找到人類進行祭祀活動的證明。大到廟宇,小到瓦罐,甚至是動物和人類自身。當然,其祭祀的對象也包羅萬象,從天地神明到列祖人君,一切均取決於祭祀者的心願。
於是,“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便漸漸地寫進了我們的文化,也漸漸派生出眾多的風俗、習慣,甚至是節日。如頭七、二七……五七、七七(斷七)和百日、周年等祭祀日。另外,還有一年四季中的清明、寒食、端午、中元、重陽等諸多的祭祀節日。
祭祀,浸滿了對親人的寄托與思念,對今人的驚醒與激勵。
誠然,每個人在進行具體的祭祀活動時,其動機和目的可能會有所不同,但起碼有兩點是不約而同的,那就是祈求逝去的人上天堂,並希望他們能夠保佑自己和親人平安幸福,最後也能在那裏與他們團聚,共享快樂。
天堂,聚集了人們所能想像到的所有美好。
於是,祭祀的排場愈整愈大,直到公祭應運而生。
公祭,正確用語是公奠儀,公奠。原本是指死者在未出殯前,由公眾形成的告別式。屆時,凡參與公奠者,都要按照排定的先後順序,依序出場祭拜。公祭的對象,一般情況下是在世時有特殊貢獻的人物或者是有特殊意義的群體。其主旨是向亡者的肉體,作最後一次在家致禮的道別。
因此,公祭日上一定會有宣讀祭文等儀式,以讚揚亡者在世時所做出的偉大功績及貢獻,以表達後代子孫對亡者的永懷追思。當然,隨著時間的推移,公祭活動的內涵也在不斷放大,凡是對國家、對民族有過貢獻,有過警醒的人和事,無論時間過去了多久,人們都可以舉行公祭,甚至可以上升為國家意誌。
公祭,成為了人類祭祀活動的最高形式。
黃帝姓公孫,名軒轅,是中華文明的奠基者和開拓者。“黃帝崩,葬橋山”。黃帝陵位於陝西省黃陵縣橋山之巔,是中華兒女尊崇與景仰的民族聖地。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中華民族祭祀黃帝有著悠久的曆史和傳統,從黃帝逝世起,華夏民族就開始了祭祀黃帝的活動,這種祭祀在曆朝曆代舉行的郊祭、廟祭、陵祭等各種祭祀活動中,起源最為久遠、也最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