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考古發現,人類在新石器時代的晚期,就已經有了航海活動。當時中國大陸製造的一些物品在台灣島、大洋洲,以至厄瓜多爾等地均有發現。
公元前4世紀,希臘航海家皮忒阿斯駕駛舟船從今天的馬賽出發,由海上到達易北河口,這是有記錄的西方最早的海上遠航。公元前490年,在波斯與希臘的海戰中,希臘就曾以上百英尺長的戰艦參戰。
中國在漢代就已遠航至印度,把當時的羅馬帝國與中國聯係起來。到了唐代,為擴大海外貿易,所開辟的海上絲綢之路,使船舶可以遠航到亞丁灣附近。
航海,在很早的時候就把古老的中國與遙遠的世界緊密地聯係起來。
在當時的條件下,航海是靠山形水勢及地物為導航標誌的,屬地文航海。後來,發展到以星辰日月為引航標誌,則屬天文航海。
在這種情況下,指南針應運而生。
它是中國人的一大發明。早在春秋時期,鄭國人到遠處深山密林中采玉,怕迷失方向,便把司南裝在車子上,用它來指示方向。因此,《韓非子》中就有:“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之語,這裏的“端朝夕”就是正四方、定方位的意思。顯然,這個“司南”就是最初的指南針。
毫無疑問,指南針的應用,開創了儀器導航的新時代。從此,航海進入了推動曆史發展的快車道。
1405~1433年,中國航海家鄭和率船隊七下西洋,曆經30多個國家和地區。他們遠航至非洲東岸,也就是現在的現索馬裏和肯尼亞一帶,成就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創舉。
1420年,葡萄牙創辦了航海學校。船長迪亞士在1487年航海到了非洲最南端,命名該地為好望角。1497年,達·伽馬率船隊從裏斯本出發,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隨後,葡萄牙人又到達中國和日本。
1492年10月,意大利航海家哥倫布,發現了美洲大陸。緊接著,在1499~1500年,意大利航海家亞美利哥又兩次登上美洲大陸考察,證實這片陸地是一片新發現的陸地,而不是哥倫布當年認為的印度島嶼。故命名該新大陸為亞美利加洲,簡稱美洲。
航海,迎來了改天換地的新紀元。
很快,它成為了每一個國家都格外矚目的話題。它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喚起了無數國家和人們的探索、思考和夢想。當然,也有按捺不住的貪欲。
全世界迅速掀起了大航海的浪潮。
歲月稍縱即逝,幾百年的時光彈指一輝間。這期間,在波瀾壯闊的大海上,上演了無數幕驚天地泣鬼神的悲喜劇。每一幕喜劇和悲劇,都是對後人的一個啟發,一個警示。
於是,在1978年3月17日,國際海事組織第十屆大會上,就通過了這樣一個決議:決定每年的3月17日為“世界海事日”。
應者如雲。
這一年的3月17日,也是《國際海事組織公約》生效20周年紀念日。在這20年裏,這個《公約》對國際航海的貢獻,是功不可沒的,也是有目共睹的。
但是,航海這件事,畢竟是太重要了。其紀念日期的選擇,遠不是紀念一個《公約》那麼簡單。
航海,對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意義。
因為,它是一個國家成長壯大、經濟發展的曆史,也是一個民族文化傳承、血脈相連的搖籃,更是一段屠殺侵略、瘋狂掠奪的見證。
因此,在一年後,也就是1979年11月,國際海事組織在第十一屆大會上,又作出了新的修改:即世界海事日的具體時間,由各國政府自行確立。但考慮到9月的氣候較為適宜海事活動,因此建議設立於9月最後一周的某一天。
這是一個聰明的決定。
有航海,就有航海的意義。有意義,就有航海的戰略。這一切,都來源於自己本民族、本國家海洋文化的發端。這個發端,其實就是自己的航海紀念節,或者稱海事紀念日。
這個紀念日既是世界的,又是民族的。這個發端,載滿了一個國家和民族興旺發達的夢想。
這個發端,有的會早於國際海事組織的那個倡議。
如在1933年5月20日,美國國會就通過決議:規定每年的5月22日,為美國的國家航海節。這是為紀念1819年5月22日,第一艘美國蒸汽機船“薩瓦那”號從美國佐治亞州的薩瓦那港出發,成功地橫渡大西洋,抵達英國利物浦港的一次遠航。
顯然,這是在肯定其為世界遠洋海運事業所做出的重大貢獻,是在渲染蒸汽機在航海上進入實用階段的首航事件,是在弘揚美國人的創造精神和航海文化。
在這第一個紀念日裏,富蘭克林總統發表了第一篇總統演講。從此以後,每逢5月20日來臨之際,曆屆美國總統均要發表講話,與美國人民共同慶祝這個節日。
尤其令人難以忘懷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總統羅斯福在國家航海節上發表了悲壯的演講,激動人心地號召美國廣大男女青年去造船,去為前線多造艦艇,去參加美國海軍,去到商船上當船員,去為前線運送軍火出力,去到反法西斯的海洋戰場上,打敗德國和日本侵略者。
可以想象,在這樣的節日裏,聽到總統這樣的講話,人們會產生出什麼樣的精神力量。
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總共損失了大約700艘萬噸以上的商船,其數量相當於美國目前萬噸船舶總量的3倍。有約6000名美國海員在海戰中犧牲,其人數相當於美國目前海洋商船在船人數的2倍。
航海日,在美國人的心中早已注滿激情。
當然,這個發端也不一定就是一個。隻要是在自己國家的曆史上,有著舉足輕重地位的重大事件,都可以成為一個起點。
如英國就有兩個紀念日,一個是每年6月19日至25日的韋茅斯—波特蘭老海員節;另一個是9月6日至7日的大雅茅斯航海節。前者是以紀念諾曼底登陸戰役為主的節日,後者則是以慶祝當年盛極一時的英國航海事業為主的紀念日。
“韋茅斯——波特蘭老海員節” 的慶祝活動,是別開生麵的。這一天,英國海軍陸戰隊要在韋茅斯海邊舉行軍事強攻登陸演習,參與者還要繳納數量不等的捐款。“大雅茅斯航海節”的活動,則更是豐富多彩。有主會場講座、酒吧交流、音樂會、歌舞會、碼頭參觀和市場購物等活動。
一個是現代國防教育,另一個是曆史文化博覽,航海日在英國可謂是獨居匠心。愛國、創業,顯然是它最核心的主題,激勵、鼓勁,則是它真正目的之所在。
此外,這個發端也不一定完全是正麵的,隻要是對曆史有啟示、對人們有警示的內涵,都可以成為一個平台,一個重新審時度勢的平台。
西班牙的航海節,就是如此。
每年的7月20日,西班牙人都會隆重地慶祝這個節日。為什麼選擇這一天呢?原來,1622年遭遇颶風沉沒的 “阿托查”號,是在1995年7月20日這一天被打撈出水的。
把這一天,定為西班牙的“航海節”,其寓意更是耐人尋味。
“阿托查”號商船沉在海底近400年,西班牙人經過10年的艱辛努力,終於把它打撈上來,這本身就是一個奇跡。更何況,在“阿托查”身上還有著許多神秘的光環:有人說這艘西班牙古船之所以如此獲得尊重和禮遇,完全是因為這艘海船上有價值4億美元的17世紀古董和金銀財寶。還有人講,這艘商船沉沒的本身就是一個秘密。
但我並不完全讚同。
因為多年來,每到這一天,西班牙當局除了組織大規模的文娛活動和群眾集會外,還要舉辦西班牙海洋考古隊的潛水知識講座,並且在沿海一帶舉行深海潛水演習,還會聘請一些大學教授和海洋專家來介紹海底沉船在世界各地的分布情況,以及其所擁有的曆史、文化內涵和巨大的經濟價值。
顯然,這個紀念日的目光,絕不僅僅是停留在“阿托查”一艘沉船上。
航海日,在西班牙人們的心裏顯得有些沉重。
這不得不令我們想到另一個更為深遠的話題,那就是伴隨航海而猖獗一時的“黑奴”貿易。
1441年,由安陶·貢薩爾維斯和努諾·特裏斯陶率領的一支葡萄牙探險隊,在布朗角附近沿海劫掠了10名非洲黑人,帶回裏斯本出售,就此拉開了黑奴貿易的序幕。1518年,第一艘來自非洲的販奴船到達西印度,開始了非洲與美洲之間直接的黑奴貿易。到1540年,西班牙美洲殖民地每年運進的黑奴已達1萬人。
在此後的四百年間,越來越多的歐洲和美洲殖民者加入了這場罪惡,直至1890年7月布魯塞爾會議作出了廢除非洲奴隸貿易的決議,才給這場罪惡劃上了可恥的句號。
在這場人類曆史上最大的慘案中,究竟有多少黑人淪為奴隸、失去生命,這恐怕永遠也沒有答案。他們的鮮血染紅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上的所有航線。
當曆史發展到今天,我們都在盡情地享受航海所帶來的文明成果時,千萬要看到:那些徘徊於曆史深處的靈魂仍在哭泣;千萬要看到:海上霸權如果恣意妄為會給全世界帶來什麼樣的災難。
也許,這正是西班牙人思想的深邃之處。
發端不僅可以成為起點,也可以成為終點。曾幾何時,二戰時期的德國潛艇狼群、日本航母艦隊是多麼的囂張,它們在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上製造了一起又一起大屠殺的人間慘案,但也正因為如此,他們把自己永遠地釘在了曆史的恥辱柱上。
這個發端不一定就是本土的,隻要是對自己的國家、民族有利,世界上的優秀遺產皆可為己所用。
在這個問題上,我們不得不佩服加拿大這個國家。他們一年一度的航海節,是確定在每年的6月21日到6月22日這個時間段上的。這是他們自1986年以來,每年都要舉行的活動。
該活動要紀念的不是別人,而是我們中國人,他的名字在中國幾乎是家喻戶曉,這就是中國的偉大詩人屈原。
在很早的時候,酷愛戶外體育活動的加拿大人,就從當地華裔和華僑那裏,聽到了許多關於中國屈原的故事,他們極其尊敬和緬懷那位生活在公元前4世紀,才華橫溢、憂國憂民的先驅。於是,他們就把中國人紀念屈原的活動方式引進過來,讓賽龍舟成為了自己的一種文化。
他們從屈原身上,看到了崇高的愛國精神,他們把這種愛國精神,融入了一種團結奮進的運動之中。
從此,在每年航海節的海麵上,加拿大各地代表隊和世界各國代表隊,都要舉行聲勢浩大的國際龍舟比賽。據曆史記載:參加首屆加拿大國際龍舟比賽的代表隊僅有20個,運動員百餘人。可是,到了2014年,就有100多個代表隊、6500名選手從世界各地趕來參賽,現場觀眾超過了10萬人。這個節日,正在以博大的胸懷走向全世界。
航海日,在加拿大已成了一個國際文化交流的舞台。
這就是節日的力量!它可以在全世界範圍內整合最優秀的資源,不求所有,但為所用。
在這裏,發端變成了一個令人充滿希望和自信的驛站,一個名副其實的理想信念的出發點、加油站。
也正因如此,當我們要講祖國源遠流長的海洋文化時,就不得不把她與另外一個偉大的名字聯係在一起,那就是鄭和。
鄭和是明朝人。明太祖朱元璋死後,因太子朱標早死,就由皇太孫朱允炆繼位。這就是曆史上的建文帝。
公元1399—1402年,朱元璋的第四子燕王朱棣為了奪得帝位,和建文帝發生了戰爭。四年的叔侄之間的爭鬥,最後以燕王朱棣的登基而落下帷幕。朱棣也就成為了明成祖皇帝。
坐在龍椅上的新皇帝,為了爭取海外地區對政權更替的了解和歸附,提高自己的威望,顯示中國的富強,也為了加強與海外各國經濟文化的友好往來,便派出宦官鄭和七次出使西洋。
明成祖朱棣,無意間幹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
他使中國成為了世界航海文明的最早發祥地之一。鄭和下西洋,比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早87年,比達伽瑪繞過好望角早98年,比麥哲倫到達菲律賓早116年。
鄭和,是名副其實的世界航海先驅。
他率領的七次航海,使中國古代的造船和航海技術,達到了世界的頂峰。
鄭和的船隊,在世界曆史上曾是一支舉世無雙的無敵艦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沒有任何艦隊可以與之相匹敵。英國科技史權威李約瑟博士寫道:世界上第一個遠洋艦隊由鄭和率領,27800名漢人分乘208艘船艦,駛向三大洋。
鄭和遠航,是世界航海水平的標誌。
他在中國的經濟發展以及中國和東南亞各國的政治經濟交往的曆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由於貿易的發展,元代的“驅口”得到了自由,手工業工匠可以“納銀代役”,礦冶業、紡織業、製瓷業特別是沿江海地區發達的造船業,以其高超的水平和突出的特色展現於世界麵前。
經濟的發展,國勢的強盛,使鄭和下西洋的意義同東南亞地區的繁榮與穩定緊緊地聯係在了一起。他率領的龐大艦隊氣勢恢宏,所向披靡;他與東南亞各國建立的友誼和貿易交流,為其各國的經濟及文化發展注入了生機和活力。
2005年,東南亞許多國家都舉行了紀念鄭和的活動。如馬來西亞首次發行了以鄭和事跡為題材的紀念郵票,以此來紀念鄭和下西洋六百周年及馬中交往六百周年。新加坡旅遊局也舉辦了“鄭和文化村”等係列活動。
鄭和航海所蘊涵的民族精神已超越了國界,成為了世界文化的遺產。也在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豐碑上,刻下了又一段波瀾壯闊的篇章。
因此,無論是曆史還是現在,在尋找中國航海日和海事日的源頭上,沒有第二個選擇,非鄭和不可。
2005年4月25日,國務院正式批複交通部:每年的7月11日為中國的“航海日”,同時也作為“世界海事日”在我國的具體實施日期。
7月11日,是鄭和下西洋首航的日子。
這個被社會各界多年來共同呼喚的日期,終於傲然挺立在世界舞台之上。
這一天,雖然全國並不放假,但它所宣傳和普及的航海及海洋知識、所弘揚和培育的中華民族精神、所產生的促進社會和諧的意義,在人們心中永遠是一片蔚藍,一桅風帆,一團烈火。
這一天,不放假比放假更有意義。
因為,中國作為一個航海和海洋大國,增強廣大民眾的海洋意識和海洋國土觀念,就是增強我們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綜合國力。所以,這一天以及由這一天所引起的所思、所想和所做,對於每個中國人來講,都意義非凡。
這一天,我們要做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
尤其在當前較為惡劣的周邊環境麵前,有些國家在我國東海、南海得寸進尺、肆意妄為,頻頻製造所謂的島嶼爭端。怎樣保衛我們的海洋權益,已經成為一個十分緊迫的問題,擺在了每一個國人眼前。我們永遠也不能忘記甲午戰爭所帶來的恥辱與教訓,永遠也不能忘記那些葬身於波濤洶湧的海洋深處的為國捐軀的烈士英魂。
航海日,就是我們國人凝心聚力,保衛海洋、建設海洋的團結日、奮鬥日。
讓我們永遠記住我國首屆“航海日”活動的主題:“熱愛祖國,睦鄰友好,科學航海”。
海洋,連接著我們中國從海洋大國、航運大國轉變為海洋強國、航運強國的理想與追求。
航海日,讓無數仁人誌士的夢想,從這裏起航;令一代又一代國人的祈願,在這裏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