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在緬甸過作家節

在四個多小時的時間裏,我們經曆了三種不同的冬天:北京天寒地凍,一派肅殺的冬天;昆明和風習習,春天般的冬天;仰光驕陽如火,熱氣蒸騰,如盛夏般的冬天。

12月1日,確實是緬甸的冬季,旅行的最好季節。

緬甸文化部副部長和國家出版事業董事長率領著作家協會主席、秘書長等一隊人到機場迎接我們。這給了我對緬甸的第一感覺一一很重視文化。

氣溫高再加上主人的熱情,我已大汗淋漓。因為我身上還穿著毛衣毛褲,秋衣秋褲,外套厚質西裝,一副在天津過冬的裝束。突然,出現在仰光熾熱的陽光下,臃腫笨重得如同一頭北極熊。我暗自揣度,緬甸的首都為什麼叫仰光呢?光者,陽光也。仰慕陽光,信仰陽光,真個好名字。冬天到緬甸來訪問實在幸運。

在機場利用等行李的空檔,緬甸國家出版事業董事長吳昂奈因先生邀請我們一行五人在12月14日,參加他的一年一度的國家文學獎發獎大會。這是好事,喜事,沒有理由拒絕,我

很高興地代表其他幾位同行接受了邀請。

但心裏也並未把這個太當作一回事。當今世界盛行獎勵,到處都在發獎,文學也不例外。我們訂了15日的回程機票,16日上午就要參加《人民文學》的一個發獎會,下個月還要在人民大會堂參加全國的圖書發獎大會。這期間還有一些發獎會因來緬甸而逃避了,不想來到緬甸仍然碰到發獎會。是我們有福氣?還是文學有福氣?難逃獎勵終歸是幸事,樂事!

我請教吳昂奈因先生,他的“出版事業”是政府機構,還是企業?

他講既是政府,又是企業。按中國的習慣也可以叫作國家出版局,負責圖書的管理。領導著幾家國營出版的印刷廠,編輯出版國家級的刊物。發行量最大的是一本兒童刊物,每期15萬冊一這個數字令我震驚,發行量如此之大在中國都是了不起的。但我們有12億人,而緬甸不足4千萬人。緬甸全國有60多種刊物,每年出版3000多種圖書。這些刊物和圖書並不都由“出版事業”具體領導,緬甸絕大多數出版社是私人的——這一情況又出我意料。不知從哪裏得來的印象,我原以為緬甸是跟'我們差不多的社會主義體製。私人出版社如果出版了有傷風化、損害公德的書籍,則由“出版事業”負責審定和處罰。但眾多的私人出版社沒有一家是賠錢的,不存在賠錢問題。緬甸作家協會的領導和工作人員,我們有幸趕上了,是沾了緬甸同行的光。14日早晨8點鍾,我們來到仰光的國家劇院,有1500個座位的劇院已經坐滿了人,都是作家、文學宮的會員,或許還有文學愛好者。時間這麼早,人來得這麼整齊,大家情緒這麼熱烈,真是一派節日氣氛。在緬甸,文學竟然有如此大的魅力和號召力,令人感動。

我們剛坐好,劇場的側門打開,隊軍人排著整齊的隊伍入場,就座,而且是一隊將軍們。他們是緬甸的國家領導人,要和作家們一塊兒過節。走在前麵的是緬甸恢複法律與秩序委員會的秘書長欽紐中將,用我們熟悉的說法是國家領導班子中的二把手。看上去50歲出頭,沉穩、睿智。

大會由作家協會主席吳妙丹和詩人吳文佩共同主持,宣傳部長繆丹準將講話並給八名國家文學大獎的獲得者發獎。

頒獎是大會的高潮,卻並不一窩蜂地擁上台,領獎的一大群,頒獎的一大群,一哄而起,一哄而散。大會的組織者到了高潮,便要精雕細刻,采用電影裏的慢鏡頭手法,喊到一個獲獎者的名字,獲獎者從台下走到台口,穩重地登上舞台左側的梯子,穿過擺滿鮮花的大舞台,從宣傳部長手裏接過獎品,握手,鞠躬,然後從右側的梯子下台,再回到座位上。整個過程自然,緩慢,需要兩、三分鍾,隻突出一個獲獎者。全場的目光、燈光、照像機鏡頭、攝'像機鏡頭都對準獲獎者,讓他(或她)充分享受屬於自己的輝煌時刻。

獲獎的男作家一律著緬式禮服,裏麵是雪白的帶疙瘩襻的小褂,疙瘩襻是係上的。外麵套一件顏色稍微深些、式樣相同的外衣,疙瘩襻不係,敞著懷。下身是筒裙,稱為“籠基”,腳上是拖鞋。步履飄逸,從容自若,一派紳士風度。

女作家的衣著鮮麗,一個個都打扮得非常漂亮,尤其是頭發,烏黑發亮,挽成各式各樣的發髻,插著帶香味的鮮花。據說緬甸婦女格外重視頭發,大都留長發,倘若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寧願割鼻子,也不剪頭發。認為“大丈夫的威嚴是手臂,女人的尊嚴是發髻”。

蒲甘一位老作家去世了,由他兒子上台代父領獎。一位叫

貌漂彬的兒童作家去世,由他的夫人上台領獎,當宣傳部長把獎品送到她手裏時,並說:“我懷念你的丈夫”。她站在台上哭,全場的人無不動容!

國家文學大獎的獎金是5萬元,按官方彙率合8000美元。

繼繆丹準將之後,宣傳部副部長吳登盛又上台為21名作家頒發了二等獎。二等獎獎金為2.5萬元。

緬甸文學獎共分五項十四獎。這五項是:一,國家文學大獎;二,吳恩佩文學獎;(吳恩佩是個詩人,死時捐出880萬元設立此獎)三,手稿獎;(不論是作家還是未成名的文學青年,

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自己的作品不能出版,便可把手稿送到評委會,倘得了手稿獎,出版就不成問題了,我見今年獲此獎的多為青年人,中國管他們叫“業餘作者”。此獎實在功德無量,鼓勵創作,發現人才四,爰國主義題材獎;五,建軍節文學獎。

發獎儀式結束之後,吳妙丹宣布休息30分鍾。在劇場前麵的大廳和兩側的休息廳裏,擺了許多長條桌和長條凳,桌上擺滿小菜、點心,每人還有一碗涼拌麵條,香、酸、鹹、甜、辣都有一點,味道奇佳。國家領導人也和到會者坐一樣的凳子,在同一個熙熙攘攘的大廳裏吃同樣的麵條兒,邊吃邊和作家們聊天。

繆丹請我坐到欽紐的旁邊,中將向我問好,詢問我來緬甸半個月的感受。

我坦率而簡略地介紹了在緬甸的主要見聞和對這個發獎大會的印象,當作家幾十年,能在緬甸過上一個作家節,很高興也很榮幸……

欽紐中將反應機敏,說話很幹脆:“我們執政五年來關心文化事業,扶持文學創作,可以說文學藝術已進入繁榮時代,也可以叫獲獎的時代,發獎多,資助出版多……”

他講了一個故事,東枝省一個年輕的作家叫勃歐,前年來參加發獎會,利用休息時間向欽紐反映:他寫了一部小說,出版商怕賠錢不肯出版。欽紐當場責成宣傳部請專家鑒定勃歐的手稿,如確有價值就由宣傳部資助出版。宣傳部每年有經費3億元,可資助出版20多種圖書,近3萬冊。勃歐的書出版後受到讀者的歡迎和文學界的好評,今年獲得了國家文學獎——我在東枝曾采訪過這個作家,這部書使他一舉成名,總共可給他帶來十幾萬元的收入。

欽紐中將高屋建瓴地從文化藝術又談到經濟形勢社會現狀以及對許多我所關心的問題作了解釋。是我在緬甸的訪問中極重要的一次談話,是我在緬甸的采訪中最重要的一次采訪,對我了解緬甸,將來描寫緬甸有很大的幫助。

可惜,當我們談得興趣正濃的時候,鈴聲響了,我們隻得握手作別,希望後會有期。

緬甸的顏色

人的一生可能會去過許多地方。過許多年以後這些地方變成一片片不同的顏色存在記憶裏。當我第一次飛過新疆的時候,印象最深的是暗紅色的山巒,起伏連綿如滔滔火海。東北則是一片白茫茫,是渾圓的透徹的無一遺漏的雪白。卡拉奇周圍是土黃色,光禿禿,根草不生,沒有一片綠葉。日本是黑色的,像大海裏的一塊礁石。美國是嫩綠色的,到處都是草地,經常在嫩綠中會出現一塊塊鐵灰色,那便是居民地,如同大地的一塊塊發亮的瘡疤。飛機給人類提供了俯瞰地球的高度,哪兒有人類居住,哪兒的色彩就不協調,人多的地方綠色就少——這是我多次從飛機上觀察大地得出的結論。

按照這個經驗,進入緬甸以後我在空中便找不到居民地了。從高空看緬甸的土,像戰士的迷彩服,以綠色為主,或深或淺,或亮或暗,點綴著金點銀片白練:金點是千萬座佛塔的塔尖;銀片是星羅棋布、大小不等的湖泊;白練就是密如蛛網,彎曲如蟒蛇的河流。

緬甸的土地上沒有直線,沒有人為的方塊。所有線條都是自然的,圓潤的,染不可成,畫不可得。粗看都是綠,細看綠千層,恣情任性。恬靜自適。看不到地球被人類破壞的傷口,也就找不見居民地。以後我們坐緬甸航空公司的小飛機在各地飛來飛去,才發現了緬甸色彩的規律:淺綠、翠綠、草綠是山野大地;濃綠、重綠、墨綠是城市和鄉村。因為有人居住的地方,樹木也得到了管理,得以參天,雲蓋障空,濃塵浸綠,把大部分建築和街道掩映其間。

真是人間福地。

置身緬甸的綠色之中,立刻有潔淨、舒放之感。巨樹蓊鬱,芳草連天,奇荏層迭,洗盡俗塵,使人能很快從偎集的雜務中解脫出來,心體歡暢。

緬甸作家協會邀我們在野生動物園的湖邊舉行座談會,各種野生動物都可以旁聽,還可以有嘯叫鳴唱隨意打斷我們的發言。會後聯歡、野餐、騎象、逗熊、遭受猴群的襲擊……緬甸的天空格夕卜藍,雲格外輕淡潔白,太陽和月亮同時懸掛在空中。

夜晚,我們坐在伊洛瓦底江邊聊天,似乎隻有在童話中,在遙遠的童年記憶裏,才見過這樣的夜空,星星格外多,格外大,格外亮,空氣飽含水分,帶著植物的清香。我喜歡緬甸的綠色,這綠色平和,厚重,覆蓋著緬甸,傳播著一種福音。它不僅保護了緬甸人的生存環境,也培養了一個民族的性格。緬甸人性情和善,處處煥發流溢出寬厚仁藹的品格。大家彬彬有禮,相互謙讓,安詳,審慎,持重,社會呈現著一種道德之美、秩序之美。甚至連緬甸人的相貌也和其他一些熱帶地區的人不同,水靈、秀逸、漂亮的人非常多。人原本就誕生在森林裏,森林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搖籃,愛綠色是人與生具有的一種情愫。緬甸人有一個優美的自然生存環境,長期受到綠色的調節,受到森林的庇佑,怎麼可能長得不羨呢?

在曼德勒省的野生植物園裏,我見到了狂歡的人群,大樹參天,草地潔淨,人們擊鼓彈琴,載歌載舞,在草地、林間打滾兒,嬉戲。我們碰上這場麵都會情不自禁地加入狂歡的人群,什麼浮泛的客套,什麼外國人的禮儀,全用不著。生活在這樣的原始大綠之中,和愛綠的人們為伴,人就不會冷漠乏趣,不會感情枯竭。

巨大的綠色是緬甸的巨大優勢。目前,地球上的森林覆蓋率隻有30%,而緬甸是57%。在這無與倫比的森林資源中,有30%是珍貴的柚木,使緬甸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柚木王國。不隻如此,按一般的規律,長樹的山裏沒有礦,有礦的山上不長樹。如中國一些風景優美,山青水秀的地方,礦產很少。而在北方一些禿山惡嶺之中卻埋藏著礦物,煤都的山是禿的,鎳都的山是禿的,沙漠和鹽堿地下藏有石油。緬甸則不同,山上長樹,山內有礦,既是植物王國,又是寶石之鄉,盛產令世界垂涎的紅、藍寶石和各種美玉。

緬甸人愛綠色,綠色厚愛緬甸人。

今天的人類已經明白,如果以喪失綠色為代價換取經濟的發達,是文明的失敗,是人類的失敗。更不要說那引起沒有把經濟搞上去反而嚴重地毀壞了自己的生存環境的國家……因為緬甸人的愛綠天祥和得天獨厚的森林資源,使他們沒有走這樣的彎路。在強大的綠蔭下,四千萬人過著沒有汙染的、恬靜自然和富足的生活。

緬甸作為一片繁茂的綠色將永遠留在我的記憶裏。

看“大馬”如何奔跑

任何一個人不論出於什麼目的出國,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對所去國家的經濟狀況有所感覺:食住行是否方便?社會富裕程度如何?物價高低?社會秩序怎樣?等等,想不了解都不行。而且會很自然地和自己的國家相比。

倘是去美國、日本等世界一流的經濟發達國家,無論見到怎樣的經濟奇跡,也不會感到驚奇。因為世界上天天都是關於他們的報道,你所見到的往往還不如聽到的。倘是當你去一個你對它所知不多、名氣不大的國家,所見到的情況和中國相比也可稱得上是創造了經濟奇跡,那你受到的震動就非同一般,感慨很多,想的也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