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馬來西亞之行就是這樣。它又稱大馬。

其經濟狀況不必細說,我也細說不了。其實從外表看,富裕的國家同富裕的家庭一樣,大同小異。隻有貧窮才會多事,才會花樣翻新。大馬比一類發達國家要落後些,但物價很低,比中國還要低得多,比如乘出租車、吃飯比中國差不多便宜一半。而他們知識分子的收入比中國的知識分子卻要高出四五倍。但是,我更關心他們的經濟是怎樣發展起來的?為什麼世界上有那麼多大國、中等國家,甚至是小國,都能搞得很好呢?在采訪中得知:

原來馬來西亞經濟的起飛就是近十幾年的事情,和中國進行改革開放的時間差不多,他們的辦法很多,其中有一條讓我格外感興趣——因為中國也開始試著走這條路,從目前看隻是還沒有大馬政府十幾年前那樣的決心和魄力。

一位經濟界人士介紹說:馬來西亞經濟的起飛,得益於推行私營化。在80年代初政府就發布了國有企業私有化的計劃,分期分批地把航空公司,還有中國人認為的喉舌廣播電台以及交通命脈鐵路、港口等變為私營或公私合營,並允許外國企業家購買這些企業的股份。最近政府又公布計劃,加快私有化的步伐,一些所謂國家經濟的要害部門,如國家電氣局、郵政、能源、文教衛生機構等,也可以私營或公私合營。這將大大減輕政府的財政負擔,政府又可以用這些錢去幹應該幹的和急於想幹的事情。

私有化一一折磨了人類幾千年,自共產主義誕生以來,世界上有許多人,包括一些偉大的人物和平凡的大眾,都想盡早地消滅私有製。然而,一個多世紀過去了,仍然隻有願望和理

論,沒有建立起一個成功的事實。最輝煌的一段時間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建立起一個社會主義陣營,掀起一股公有熱。

即便是資本主義陣營中的許多國家也興起一股國有企業熱潮,在世界各地紛紛建立起許多國有企業,這些國有企業為各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曾起過重要作用。幾十年過去了,其中一大部分企業失去了活力。自七十年代末開始,世界上先後有五六十個國家又掀起了國有企業市場化的浪潮,並很快收到了明顯的經濟效益。首先是歐美諸國,如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之所以能在位11年,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推行私有化卓有成效。日本將著名的“鐵”變為“私鐵”,不久即扭虧為盈。最講整齊劃一的新加坡自1985年開始,已將二十多家國營企業實行私有或聯營。還有泰國、台灣、印度、菲律賓等,馬來西亞是起步較早的。

中國經濟想與世界經濟接軌,想躲開市場經濟大潮的衝擊是不可能的。況且經過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個體私營企業已雨後春筍般地建立起來,其情狀也如春筍出土,挺然,猛然,不躲不避。如名氣很大的巨人集團,第一個億萬富翁張果喜等等。而合資經營則沒有這般張揚,在悄悄地進行。先是在浙江、廣東等南方諸省的中小型企業中自發地搞起來了,幾十家、幾百家,大多是陷於困境的國有企業求助於私人資金和私營管理機製,找到新的生機。也有一些私人企業主想借國家的力量擺脫小作坊式的生產模式,參與社會化大生產的競爭。後來,這“靜悄悄的產權革命”革到了大型國有企業的頭上,如:廣東橫跨珠江的四座大橋(廣州大橋、人民橋、海珠橋、海印橋)珠岩隧道及三家水廠的60%的資產股權,以30年為限轉讓給了泰國國際集團。順德著名的華寶集團60%的股份,被香港蜆殼電器工業及公司大股東翁氏家族斥資12.8億港購得……

這悄然而起的產權革命,必將改變中國的經濟格局。但這已經是第二次合資經營了,第一次是在四十多年前——

“1950年8月,中央交通部部長章伯鈞與民生實業公司總經理盧作孚簽訂了《民生實業公司公私合營協議書》,規定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籌備後,民生公司正式公私合營。1951年2月,新中國第一家公私合營企業——公私合營民生實業公司,正式掛牌營業,盧作孚任總經理……”不久在中國大陸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疾風暴雨式的公私合營運動。一旦形成一股政治風暴,就是粗糙的,很難要求公正和合理,不測算股份,不根據資產分配權力,使合營成了一塊空招牌。

誰能想得到還沒有超過半個世紀,合資經營又回來了。據說盧作孚的後人在長江又豎起屬於自己的民生公司的牌子,仍然富有生命力。

經濟的發展確有自己的規律。但經濟搞得好的國家卻有許多共同的東西。一個作家出國感受最強烈的卻是經濟問題,這是作家的悲哀?還是經濟的悲哀?目前中國的成年人都喜歡談論經濟、關心經濟,正說明我們的經濟還沒有發展到不用老百姓操心的程度。

榴褳難忘

馬來西亞請我去是出於文學的原因,我心裏卻另有一個更強烈的願望:嚐一嚐榴褳。

這個東西名氣太大了,堪稱“臭名昭著”。因有奇臭,而有奇香,又臭又香,名聲響亮。凡吃過的人終生難忘,都對它大講特講,這種奇怪的東西,奇怪的味道,別人越講得多你聽著越玄、越想親眼一見,親口一嚐。馬來西亞正好是榴褳的故鄉,不愁聞不到臭吃不到香了。

到吉隆坡的前幾天日程安排緊張,沒有自己活動的時間,隻有到處留意,卻不見榴褳的影子。幾乎每次餐後都有水果,賓館的自助餐水果種類更多,唯獨沒有榴槌。我隻好向當地人打聽榴槌哪去了?他們又向我大吹此果,並稱它為“果王”……我對封號不感興趣,如今到處都盛行稱王稱霸,就我所知道的“果王”、“果後”已有好幾個,如:芒果、荔枝等。榴褳既然也稱“果王”,為什麼不進賓館?不登大雅之堂?他們解釋說政府有規定,任何人不得將榴褳帶入賓館、機場、車站、碼頭、飯店等一切公共場所。因其臭熏天,別人無法忍受。哎呀,真是個淒慘的“果王”。

以後到馬六甲市遊覽,看到一輛裝著榴褳的卡車停在路邊,圍著幾個人一邊買賣一邊吃。這個東西站在道邊上吃最好不過了,其味道隨著大氣擴散得快,不會妨害別人。

我終於見到榴褳了一一呈長圓形,但不規則,一頭大一頭小,渾身長滿木刺兒,像青黃色的刺蝟。大的如變形的排球,小的也比剌蝟略大,或草青色,或更黃一些。外殼堅硬,賣主把它打開遞給我,一股惡臭撲鼻而來,好在我早有思想準備,身子挺住,雙腳未退。有人曾問過我敢不敢吃,我當時口出大話,說不是敢不敢的問題,而是非吃不可。此時已沒有退路,隻能朝著那奶白色的果肉下口了。一口咬下去,不像聞起來那麼臭,而且略帶香味,微甜。連吃幾口,對榴褳的印象大變,隻覺味美,不聞其臭。當地人可以此當飯,我吃了一個,也覺得肚子有點飽了。到後來咬著那綿軟的果肉,如同吃怪味饅頭一樣。

我和一位台灣作家吃得淋漓盡致,隻苦了不吃榴褳的女主人,在回吉隆坡的路上,她坐在車前麵一言不發。我想是被滿車怪臭逼得不敢張嘴,不敢深呼吸。我們趕回吉隆坡,還要參加一個文學活動。

如果就帶著這一身榴褳臭走進文學講座的會場,會怎樣呢?其實,文學不也是又臭又香一會兒臭一會兒香聞起來臭吃起來香或吃起來臭聞起來香的一種東西嗎?世間這種又臭又香、有臭有香的東西太多了。

但,香和臭結合得最完美的是榴褳。後來我又請人帶我看了榴褳樹,想不到的高大!果林的主人介紹說有25米高,差不多等於六層樓的高度,以前叫它“韶子”。我問榴褳樹這麼高怎

樣采摘果實?主人講不用采,熟了它會自己掉下來。我摸摸頭,揚臉看看空中垂掛著的青刺蝟,這要砸到頭上,命必休矣!主人解釋說,別看它渾身是刺兒,但長著眼,有靈性,決不會傷著人。果熟以後都是在中午12點左右或午夜12點左右往下掉。

真是奇果,善果。榴褳榴褳,怎不讓人“流連忘返”。

追蹤曆史之魂

一一在日本看碑

要到日本去,我提出來想看的碑非看不可的隻有一塊,那就是京都嵐山的周恩來總理的詩碑。到了日本才知道日本多碑。

日本的碑多不是古代遺留下來的,是現代人造的。並非那種“宮必有碑,所以識日景(影),引陰陽”的碑,也不是像墓碑那樣普及得人皆可造的小碑。讓我感受深刻值得一書的當然是那種成為社會一景並有曆史的隆重的或奇特的紀念意義的碑。

大城、古城且不說。以北海道一座海濱小城小樽為例,僅有十七萬人口,卻有近十家博物館、文學館、美術館;隻文學紀念碑就有十五座。每一座都有獨特的構思獨特的造型,其本身就是一件珍貴的藝術品。日本無產階級文學的先驅小林多喜二的紀念碑建在風景優美的山坡上,周圍是野樹野草野花,前麵可俯瞰大海波濤,後麵是大山,遠處可見積雪,在陽光下閃爍耀眼。風水相當不錯。紀念碑本身則像一本打開的書,厚重,輝煌。呈鐵紅色。

小林多喜二是有成就的名人,不管他屬於哪個階級,享受

發達資本主義物質文明的現代日本人都視他為自己民族的驕傲。紀念碑之外還另有小林多喜二的紀念館、故居可供遊人、後人、崇敬者參觀瞻仰。

日本的紀念碑有國家或地方政府修建的,有私人集資造的;有鐵碑、石碑;有豐碑、怪碑。

豐碑者如北海道開發一百年紀念碑。一個莊嚴雄偉的黑色“人”字,人頭如利劍,拔地一百米,直插青空!腳下是色彩紛呈的大地,名為“野幌森林公園”。

東京塔則是日本現代化的豐碑。全高三百多米,紅白相間的巍峨鐵碑。乘電梯可升至二百五十米高處鳥瞰東京全貌。在地麵上看色彩豐富、旗幟招展、幹淨漂亮的東京城,在高空看則是一片擁擠不堪的高低不等的形狀和大小不一的灰白色水泥堆塊。這是現代文明的驕傲,還是現代文明的垃圾?隻有皇宮四周被綠色包圍。塔底有許多遊樂場所,如水族館、餐廳、電子遊戲室、蠟人館。我進了蠟人館,據說明書介紹,這裏再現了許多世界著名人物的形神。每一個蠟人不也是一個名人的生動的紀念碑嗎?進去以後卻頗有些失望,看完全館隻有布什和林肯很像真人。最不像的是毛澤東,個子很矮,神情全失,站在蔣介石和胡誌明的身邊,蔣、胡倒坐在太師椅上。奇怪的是沒有一個日本的偉人或曆史名人,隻有一兩個外國人不太了解的日本歌星。我問陪同的橫川健先生(日中文化交流協會事務局副局長),他也說不出所以然。後半個館倒是雕塑了不少歐美的影星、歌星以及強盜殺人的慘烈恐怖的場麵,頗不倫不類。

怪碑如東京的一繁華大街上豎起一塊巨石,上刻“殉國小次郎”。非常招眼,像個大公司的廣告招牌。小次郎乃一“暴走族”.〔喜歡騎著不裝消音器的摩托車在馬路上風馳電掣的年輕人)成員,騎車在此撞死。他的同伴們為了紀念他,在他出事故的地方立了這塊碑。我感到新鮮的是日本社會的包容性,竟然在繁華區允許這樣一塊碑存在。它能提醒所有駕車的人注意安全,也可警戒“暴走族”們。遇有像我這種不肯忽視自己的感覺又愛尋根問底的人,東京人大大方方地公正地介紹“暴走族”的情況……

後樂體育館門前有兩塊橫放的粗礪而不規則的大石,在上麵磨光了幾個地方,刻上一些在戰爭中殉難的著名棒球運動員的名字,名為“安魂碑”——他們不能再參加比賽了,讓他們喜難運動的靈魂安息吧!當後人來看球賽的時候,自然會想到他們。遇有好的比賽,年輕的球迷們就帶著背包、毯子或塑料布提前一天乃至幾天在這“安魂碑”前安營紮寨,排隊等待買票。這是很簡單很容易建造又意味深遠的紀念碑。

嚴肅的注重感情的民族多立碑。

注重曆史注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的民族多立碑。

發達的注重文化的民族多立碑。

碑是民心,是曆史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