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習俗的含義(1 / 3)

第八章 習俗的含義

由於共處一個地域範圍,穀村李氏的習俗代表了吉水水西地區的習俗,有著共同的文化特征;僅僅屬於穀村李氏的個性化習俗,相對很個別,寓含著與眾不同的文化意義。

根據生活行為,習俗大致可分為節慶、生長、婚禮、行止、建造、喪葬、勞動等類別,每個類別又有若幹的環節,每個環節都蘊含著一定的用意。經過曆史長河的蕩滌,這種用意便成為固有的傳統文化含義。

一、如影隨形的祖先

―祖先是永遠的圖騰,一切習俗之中,跪拜、叩頭、上香、敬燭,祖先如影隨形,幾乎無處不在。

“穀村原有兩總祠,一為始祖西平忠武王祠,一為基祖祖堯唐公祠。每歲春祭,基祖祠定以正月初二日,始祖祠定以正月初五日,冬祭基祖祠定以冬至日,始祖祠定以冬至之第三日……春冬二祭之前十日,值祭者預發傳帖……臨祭之先晚,通村鳴鑼三陣,諸紳士、主祭、分獻赴祠用習儀飯,點燭上席……次早不得說話,五鼓以後,又鳴鑼三陣,主祭、分獻、房長及各房紳士,齊集來祠,向上三揖,左右向先到者交拜一揖,各立兩廊,低言細語,毋許喧嘩,並不許上堂。侯紳士齊後,首士方請上堂,點禮生十六人,著公服,照科分,盡新不盡舊,其餘俱以次序兩廊跪拜,黎明行祭畢,各歸本家。至午後,仍鳴鑼三陣,催集破昨酒……”

這是穀村李氏關於祭祀祖先的習俗,摘自其《家規》第一條。春秋二祭,雷打不動,可見祖先在後裔心目中的地位,至高無上。

祖先就在習俗裏。他們是習俗的創立者、傳承者、完善者,在習俗裏與子孫後代共享歡喜悲傷,曆代後裔都在習俗裏與祖先對話交流,習俗是祖先與後裔靈魂的碰撞、思想的交流與情感的凝聚。穀村李氏總祠的祭祀儀式,是對祖先的追念、緬懷和崇拜,其始祖與開基祖就是追尋其根基與本原的依據。

正因為如此,後裔們在舉行習俗儀式時,必得恭敬、嚴肅、莊重、正規,不能有絲毫的嬉笑、諧謔、邪黯、喧嘩的表情和行為,否則就是故意違反家規,故意對祖先大不敬,要受到家法族規嚴厲懲罰,受到儒家倫理道德和封建禮教嚴厲製裁。按照祖先的規矩做了,心裏感到安穩,如果不按規矩去做,內心反而惶惶不安。這就是習俗的力量,雖然無形,卻很實在,雖然無影,卻很沉重。

過年的習俗,很有代表性。

除夕告祭,典型的祖先祭祀。除夕那天,先貼好春聯,然後殺雞祭血,備上魚、肉、豆腐、齋飯等牲禮祭品,帶上祭酒,揣上香燭爆竹,到祖先的墳瑩上去轉一圈,告祭祖先,叫作“貢享”或“供享”。回村後先去祠堂,先總祠、再房祠、後支祠或家祠,向列祖列宗“供享”,最後才回自家廳堂“供享”家仙和祖先。

開財門。從除夕之夜開始,穀村族人輪流入祠值歲。到大年初一淩晨,擇吉時舉行開財門儀式。先是拜祭祖先,值歲的族人代表宗族全體人丁,對著祖先牌位、天地神靈行三跪九叩之禮,然後點燃香燭,斟滿祭酒,最後才將大門打開,燃響開門爆竹。祖祠開財門的爆竹一響,各家各戶便次第打開財門。此時,祖先是族人心目中列在首位的圖騰。

拜大年。大年初一早飯後,全村男丁集中到祖祠,集體舉行拜年禮儀。由首事帶領,首先給祖先拜年,對著神嘉上的祖先牌位,按輩分高低、地位尊卑、年齡大小排定次序,向祖先行跪拜大禮。拜完祖先,再拜長輩,依高、曾、祖、考、己、子、孫的輩分序次,按照年齡大小,依次入座受拜。這個過程,講究的是“長幼有序”,是長者為尊、祖先為尊的禮儀。如今,他們依然保留了大年初一到祖祠給祖先拜年的習俗。

啟衙,或者啟牙(也可能是“起衙”或“起牙”―衙,衙門;牙,牙人,生意的經紀、中介人),正月初二早晨的儀式。完成這個儀式,表明可以出門辦事、外出發財和走親訪友了。儀式前半部分,與開財門儀式大同小異,家中長者率眾男丁,點燃香燭,叩拜祖先、家仙,打開大門,燃響爆竹,將高香插在大門口,拱手朝四方神聖作揖。後半部分是“供享”,這是開財門沒有的程序,將早就準備好的三牲祭品向祖先“供享”。

正月十五元宵節,要鬧花燈,這天傍晚必須燈火通明。舊時代,穀村的燈彩特別多,節目非常豐富,鬧得也特別歡,是全體村民最為開心的時候。如今花燈是不會再鬧了,但散燈的習俗保留了。下午先要出門散燈,去祖先墳瑩,去祠堂裏散燈,備上三牲祭品、祭酒、香燭爆竹,去給祖先“供享”;有的人家還會備上紙紮的公雞,到新逝的親人墳頭焚燒祭奠。晚飯後,家家戶戶處處點亮蠟燭燈火,家裏家外一片通紅明亮,富麗堂皇。

這些習俗中,隨處可見祖先的蹤跡。

如今,保留下來的祖先祭祀,最鮮明、最直接的,是清明、冬至和中元。

清明叫作“掛青”,冬至叫作“掛紙”。有兩句俗語很順口:“清明掛向前,冬至掛到年。”這兩個節日,是活著的人們與逝去的親人之間對話與交流的平台。這個時候,不論離家有多遠,事情有多忙,遠在異地他鄉的遊子,都會千方百計趕回家給祖先上香供牲。

清明“掛青”時,禮備三牲,攜上香燭,多備紙錢和冥幣。到了祖先墳前,首先清理墳瑩上下的雜草荊叢,再培上泥土,然後“前三後四”地壓上紙錢,即在墳頭上橫著壓三張,墳脊上直著壓四張,最後點燃香燭,燒化紙錢,放響鞭炮,灑上祭酒,供享三牲。清明的祭品中,過去還有發糕。發糕發糕,又發又高,越發越高。將這個祭品供享給祖先,是生者向祖先祈禱自己的人生之福。

冬至的祭拜禮儀與清明大體相同,但講究略有不同。首先是冬至應當掛向後,一直可以掛到年關。其次是修墓,給祖先修繕墳瑩,立碑壘圍。有俗話說:掛青掃墓,掛紙祭祖;清明培土,冬至修墓,很精確地歸納了兩個同為祭祖節日的不同特征。

與祖先直接對話交流的節日,還有一個七月十五,雅稱中元,俗稱鬼節。舊時給祖先“燒包封”,是大家大族集中行動,統一到祖先的墳瑩上去燒化。包封裏全是冥幣、紙錢之類的祭品,是燒化給祖先在另一個世界使用的。此外,還要禮備三牲、香燭爆竹和祭酒。如今,“燒包封”儀式已經分解成了各個小家庭或小家族分頭燒化,而且不一定到祖先的墳瑩上去燒,可能隨便找個地方就燒了,諸如大路旁邊、河流旁邊、小溪旁邊、大樹下麵、村莊門頭、牌坊腳下、大小橋頭、廢墟殘垣等等。買包封時,攤販專門替人將包封寫好,一如郵寄信件包裹,包封正麵寫明“某省某縣某鄉某村某某葬地某某收”,落款自然是生者(一個家庭或一個小家庭全體男丁的名字,還要注明輩分),另外給那個世界的郵差寫一個小包封,算是給那個世界裏郵差的小費了。包封裏燒化的,不止是冥幣、紙錢等,還有紙質的手機、摩托、轎車、豪宅等現代物品模型。“燒包封”還有一個嚴肅的規矩,即花甲之期的界限:未滿花甲之年而逝的祖先,包封在農曆七月十五日下午或晚間燒化;已滿或超過花甲之年而逝的祖先,包封在農曆七月底的某個下午或晚間燒化。這個日期不能錯,錯了會被祖先們跑到夢裏來責罵的。這當然是生者的擔心,內心的愧疚,但卻鮮明地體現了祖先無處不在的身影和對生者生活方式、行為習慣及至思想意識的種種影響。

祖先還會出現在其他一切祭拜禮儀之中。

一個人從出生到長大成人,到人生要成就的任何一件大事,到生產生活中要舉行的任何一項重大活動,都會受到祖先在天之靈的特別關照。

報生的習俗就是這份關照的開始。嬰兒(尤其是第一胎嬰兒,不論男女;其他胎次的嬰兒一般隻限於男嬰)一出生,其父親立即就要向祖先們報告,即稱為報生。報生禮儀要行兩次,一次是向自己的家族祖先,一次是向妻子的家族祖先。嬰兒出生後,做父親的要攜上祭品,到祠堂向祖先報告添丁增口的喜訊。當日(如果時間上允許的話)或次日,嬰兒的父親要挑上祭品,到嶽丈家的廳堂和祠堂上報告添丁增口的喜訊。報生的過程有個講究:前去報生的父親,肩頭挑著一副小擔子,一頭是三牲祭品等物,一頭是裝有祭酒的酒壺。倘若生的男孩,酒壺在擔子的前頭,而且是壺嘴在前頭;生的女孩,酒壺在擔子的後頭。任何陌生人,隻要看到這副擔子的前後,立即就知道主人所得為男為女了。如今的人們已經不再履行這樣報生的儀式了,頂多在家門口放上一掛鞭炮以示慶賀而已。

結婚是終身大事,女方家有辭堂的環節,男方家有拜堂的環節,這都是祭告祖先之禮。

喬遷新居是人生喜事,從舊居遷往新居前,要在舊居辭別祖先,遷到新居之後,又要在香案上給祖先安放神位,並且供享以示隆重和敬意。

其他重大節日,如端午、中秋等,祭祀儀式中都含有祭祀祖先的成分。在這麼重要的時刻,人們是不會忘記把祖先請到宴席上,與家人一起共享歡樂與喜慶的。

二、揮之不去的神靈

―神靈是亙古的護佑,始終伴隨著人們的生產、生活出行、居家,神靈揮之不去,特別的日子、重大的活動敬神成為主題。

上述習俗禮儀之中,不僅有祖先的如影隨形,而且有神靈的揮之不去,神靈伴隨著祖先的出現而出現。祖先與神靈,幾乎合為一體,共同享受人們的敬奉、祭祀與崇拜。

現實生活中,每當初一、十五,絕大多數民眾都要點上三住香火,放響一掛爆竹,供上一碗齋飯,站在門口,朝東南西北各做“供享”。供享什麼,誰也不知道,能夠回答的也很籠統,充其量是“菩薩”或“神仙”。也就是說,初一、十五所供享的,隻是一個不確定的神靈,這個神靈始終居住在人們心裏。

大眾所祈求的,是菩薩或神靈對現世生活、對人生前途、對子孫後代的保佑。換句話說,大眾把一份虛無縹緲的祈求,寄托在一個虛無縹緲的神靈身上。因此,初一、十五便擁有非同尋常的意義,成了兩個身份特殊、具有圖騰象征的神示之日,成就了“初一、十五不出門”、“初一、十五早回家”的俗語。

在遠去的舊時歲月,老輩人對這兩個日子更為敬畏、更為虔誠,一定不會離開家門外出遠遊的,即使在外勞作,也是早早地收工回家,往往是日頭剛剛落山或者快要落山就回家歇工了。在他們看來,這兩個日子裏,神靈是不會隨著他出門遠遊的,大概也要休假吧。

這樣充滿神示意味的日子,還有立夏、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人們都要備好牲祀祭品,向神靈與祖先“供享”。

立夏。俗語說“吃了立夏子,雷公打不死”,也說“吃了立夏子,忙捶打不死”。“忙捶”也代表雷公,是雷公執法的工具;傳說中,雷公用忙捶敲擊忙鑿,於是雷鳴電閃,天崩地裂。子,就是雞蛋。表現在習俗上,立夏這天必須吃雞蛋。從科學的角度看,這天的雞蛋對於人體可能特別營養、滋補,把人養得壯實。而作為習俗,卻與雷公雷神爺關係密切。同是這天,人們還要吃米粉肉、吃覓菜。這兩樣菜肴與神示有什麼關係就弄不清楚了,不過對於身體的營養來說,恐怕是有好處的。

端午。這是紀念屈原的節日,人們在門口、窗權、中堂等處掛插艾葉、曹蒲等物,要吃“五子”(粽子、包子、蒜子、油果子、雞婆子―雞蛋)、飲雄黃酒,用蒜梗燒水洗澡洗頭,舊時代還要舉行集體活動―劃龍船。如今不劃龍船了,其他習俗依然保留。從自然科學的角度看,掛插艾葉、曹蒲,喝雄黃酒,洗蒜梗水澡,具有一定的防病作用。但在思想認識不發達的時代,有著神示的意味,認為那是除魔祛邪,魔邪被驅除了,人就減少病痛了。而吃“五子”,卻與科舉時代的祈求相關,“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寓意在神靈的護佑下“五子登科”,人人金榜題名、衣錦還鄉,祈求的是榮華富貴、興旺發達。

中秋。這是我國曆史悠久的傳統節日,賞月祭月是主要的習俗內容。中秋晚上,家家戶戶用抽子、月餅、花生作為祭品,上香點燭,供奉月亮。月亮裏住著神仙,傳統說法是住著嫦娥,民間說法住著月亮公公。有童謠唱道“月亮公公,提個燈籠。提到巷裏,照得通紅;提到塘邊,倒掛金筒;提到坳上,四方八通;提到廳下,無貧無窮;提到床上,=覺好夢”,月亮是能夠給人帶來美好生活的象征。最為獨特的習俗是燒塔。每當中秋來臨時,人們都要用磚瓦搭起一座塔,中秋夜晚把塔燒得通紅。穀村護吉大廟門前,有磚瓦壘就的一座高大中秋塔。燒塔時,人們圍著塔往裏添燃料,孩子們大聲吟唱“燒塔燒塔,越燒越發”,直到把塔上的瓦片燒得通紅。此時,家家戶戶端了月餅、袖子等祭品過來,對著火塔“供享”。這“越燒越發”的吟唱就有神示的意味:祈求興旺發達,人丁繁衍,家族壯大……

農村裏最為常見的造屋(建新房子),程序繁瑣,習俗禮儀也就繁瑣,充滿了無處不在的神靈兆示。

擇址。建房造屋是人生最為重大的事情之一,所謂“人生三大事,娶妻生患建房子”,絕對不能馬虎應付,必須嚴肅對待。擇址涉及房屋的坐向、方位、風水等諸多學問,是永固千秋、澤被萬世的大事,定得請來地仙(即風水先生),端著羅盤把龍捉脈。主東先要準備公雞一隻、白米一鬥、香燭、爆竹、紅紙或紅綢、三牲等一應物品,待房址正式確定,便殺雞為祭,撒米為證,燃香為敬,放炮為賀,紅色作憑以為驅邪,三牲供享以奉神靈。

動土。就是開挖牆基。之前,工匠們需要在地仙的指揮下放線,在房址上畫出動土的基腳平麵圖。放線的時候,對未來房屋四個角的位置,先要墊磚、石為記。此時是要祭祀神靈的,依然是一隻公雞、一鬥白米、香燭爆竹等,白米上蓋紅紙一張,紅紙上麵放紅包一個、香煙一條(舊時可能是煙葉或者煙袋)、泥水匠工具如泥刀一把、吊線一根、婚子一個;祭祀時,泥水大師傅要手捉公雞,高唱讚詞或者“喝彩”。祝讚和喝彩儀式基本相同,隻是喝彩比祝讚多了一個應答的助手,大師傅先喊一聲“伏以(飛)”,助手應答一聲“賀噢(好)”,然後大師傅高唱讚詞,每唱一句,助手都要應答一聲“賀噢(好)”:

手捉金雞大吉昌,動土時候正相當。此雞生得最雄壯,

頭又高來尾又長,紅冠綠耳爪黃黃,開工動土呈吉樣!

還有一種讚詞也比較簡短:

大門字向東,代代兒孫在朝中。大門字向南,代代兒孫上南山。

大門字向西,桶進銀子鬥進金。大門字向北,文武雙全歸你得。

祝讚詞唱完最後一句,立刻響起鞭炮,殺雞灑血祭神,按照“左青龍,右白虎”的規矩祭四個屋角,將雞血灑在四塊墊磚和基腳石上。有這個祭祀儀式,神靈就會保佑動土的順利。祭祀之後,方可揮鋤動土。動土開挖時,四塊祭有雞血的磚要收好, 日後用於房屋建起之後,放到房頂上壓牆角,是為“鎮邪之磚”。

奠基。也叫“打牆腳”。這時,要將祭過雞血的基腳石(鎮邪之石),分別安放到大門、四個牆角之處的基溝裏。奠基時,要奉祀神靈,禮儀一如動土但不再殺雞,以祈求神靈蔭護庇佑。祭祀完畢,就砌石壘磚直至出平水。

起手。在平水之上壘牆,進入了房屋建造的正式階段,開始壘第一塊磚石,叫作起手。也要祭祀,儀式一如動土,仍要公雞一隻、白米一鬥、香燭爆竹等祭祀用品,仍要殺雞灑血祭祀,泥水大師傅仍要高唱祝讚詞或者“喝彩”:

今日起手正相當,太白金星來相幫。層層樓房高高起,又添福來又添喜。

一塊磚來是銀磚,主東家裏出高官。二塊磚來是金磚,出了朝官出天官。

這時,另有一個講究:如果壘牆建正房的泥水工匠是打牆腳的那一夥,主東就不用置辦酒席;如果因為各種原因換了另一夥泥水工匠,主東就要置辦酒席款待。

豎門。就是樹門,也叫“安門石”,把大門壘砌起來。起手壘牆到三尺高的時候,要舉行“豎門”儀式。由於大門代表了風水字向,這個儀式顯得特別莊重。舊時豎門,對於不同財力的人家,講究是有不同的。最有錢的人家,采用青石,其次采用紅石,而且用四條,門坎石、兩邊的門楹石、頂上的門梁石,往下依財力狀況分別有用三條(兩楹及門頂)、兩條(長的作兩楹,短的作門頂和門坎)、一條(門頂)的;財力差的就用木料,木料的講究就各有不同了,整條的,拚條的,多為杉木,用於兩楹及門頂;財力相當差的,隻在門頂上用拚條木料,兩楹則是用磚壘砌而成。門坎不能用木料,不用青紅石的,一般都用燒製的巨型陶土磚兩塊。因此,這個儀式對於使用石材的有錢人家就叫作“安門石”,對於使用木料做門框建房的人家就叫作“豎門”。門有講究,高為九個發尺,寬為五個發尺。發尺,是舊時建房的術語,一個發尺為九寸,取“若要有,就是九”的寓意。安放門頂的門梁石時,要祭祀門神,殺雞、燃香點燭放鞭炮,泥水大師傅祝讚或者喝彩。讚詞一般是:

吉日良辰大吉昌,繕起門石正相當。 門官年年皆吉利,紫薇高拱新氣象。

七星高照亮堂堂,北鬥耀眼映門梁。照得房屋生貴子,映得滿門吃皇糧。

前麵東居來送寶,後麵身邊放毫光。 自從今日繕石後,榮華富貴發其祥。

這段讚詞對於不用石材的人家來說,泥水大師傅會據實修改一下,“門石”改為“門梁”,“繕石”改為“豎門”,反正是要求切合主東身份。

繕架。舊時房屋結構,一般是“外泥內木、下泥上木、頂泥中木”,即房屋的基腳、四麵牆壁、柱礎為磚石或泥坯結構,房頂蓋瓦,由泥水匠負責,裏麵的房架和板壁(木板拚合而成,用作隔牆,俗稱“水板,’)為木質結構,由木匠負責。對於有錢的大戶人家來說,四麵外牆為磚牆(青磚―用木柴、穀殼作燃料燒製而成,呈青灰色;炭磚―用煤炭作燃料燒製而成,分別呈紅、白、醬等混色),最好的房子為扁磚到棟,次為扁磚到簷,再次為扁磚到樓,還有扁磚到腰(人的腰部),最差的磚牆為鬥磚到棟。除磚牆外,還有亂石牆(即由泥灰沙漿壘砌石塊、碎磚、卵石等為牆)、泥坯牆、夯土牆、“金包銀”(同一堵牆的外部為磚或亂石,內部為泥坯)、“金托銀”(同一堵牆的下半部分為磚或亂石,上半部分為泥坯)。基於此,繕架就有兩個含義:一是泥水匠的繕架,叫作“定尚”,為屋柱的豎立壘好尚墩(即柱礎),沒有尚墩就立不了屋柱。二是木匠的繕架,這就比較複雜,也比較隆重。房屋內部的木質結構,就像整棟房子的骨架,需要支撐整個房屋的樓、頂,樓要架樓輻、鋪樓板以承重,存放防潮的東西、物件,頂要架瓦析、段皮、蓋瓦、起棟(即屋脊)以防雨防漏。正因為木質構架如此重要,所以木匠師傅必須分外小心、認真施工,屋柱、橫梁、樺要構成堅固的房屋框架。木匠的進度與泥水匠的進度保持同步,所以繕架儀式也同步進行。木匠師傅按照房屋結構的尺寸製作好各種木料的樺頭、樺眼、木槽、搭口,主東選定黃道吉日,木匠師傅將早已準備好的木料按照樺頭、樺眼、木槽、搭口構築起房屋的框架,叫作繕架,也叫撐架、排撐(撐排杉,因為房屋木料多為杉木,所以稱這種房屋叫“排杉屋”)。房屋框架撐起來了,繕架儀式就開始了:按照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的講究,木匠師傅站上位,叫作金邊,泥水師傅站下位,叫作銀邊。此時,主東要點燃香燭,放響鞭炮。然後木匠師傅用斧頭敲屋柱三下,把事先預備好的木塞子敲開,泥水師傅接著用泥刀敲屋柱三下,此時房東殺雞灑血祭祀神靈,泥木二位大師傅各唱祝讚詞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