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與成陽市人民政府等單位於2009年2月6日在成陽舉辦了第一屆中國民間花摸藝術節。這是廣泛流傳於黃河流域,深具民俗傳統的民間花饃首次大集結,僅三天時間,花摸節就接待了20多萬熱情的群眾。參展的民間花花卉達400餘種,安徽阜陽的枕頭饃、陝西長武縣的生肖饃、山西雙合成的寒食麵花等都搶購一空。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除了四大節日外,還有其他大小不一的節日和民族節口,民族節日在凝聚民族心理,擴大文化交流,加強文化傳承方麵更為明顯。

如廣西三月三歌玗是以壯民族為主體,其他民族共同參與的一個節慶活動,歌玗中的主力軍既有壯族的也有其他民族的人參加。正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傳承,一個個不同民族文化的彙聚,才使得歌好如此的勃興,如此的豐富多彩,如此的波瀾壯闊。它既調節了歌玗兒女的心理,又抒發了他們的激情;既能使人們的個性得到張揚,又凝聚著人們的心理;既傳承了文化,又團結了不同民族的人;既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又推動了經濟的發展;既增進了民族之間的友誼,又推動了各民族的共同發展繁榮。人們借節口寄情,借節日抒情,有情就有群體。社會的和諧。人們在節日風俗的圖畫中得到美的共享,化解矛盾,構築和諧。

(四)愛國愛民

一個民族聚居的區域,總有自己獨特的地方色彩,不淪是色彩斑斕的景物,或是奇特風趣的習俗,都打上民族的印記。

各民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勞動過程中,把自己的生活環境、花草樹木、山川景色都融到作品中,因此更易於在本民族傳承。並把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觀和社會理想揉到裏麵去, 從而使人們在傳承作品的同時既接受了民族的教育,增強了民族自豪感,義增加了人們熱愛家鄉,熱愛民族,熱愛祖國的激情。各地的土特產和風俗傳說激起人們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現實生活的思考。對衣食習俗的解釋,表現了人們在生活中的壯舉和先民們曆盡艱辛尋找食物的過程。它熔鑄著各民族人民的聰明智慧和對自然物的情感。而婚姻習俗,則反映了各族人民在各個不同曆史時期的婚姻形態。

與此同時,人們的茶餘飯後,都會向年輕人講述本民族曆史上的英雄和曆史上發生的重大事情。

這是民間文化的魅力、它在有意無意中傳承著文化,張揚著愛民愛國的情操;而人們置身於民族的日常生活中,在不知不覺中接受民族的曆史文化教育,從而增強了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思想,立誌為家鄉為民族為國家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五)社會倫理道德的張揚

各民族人民在創造生活創造文化創作曆史的同時,為了把好的東西一代代傳承下去,他們把在生活中總結的美好思想和道德觀念濃縮在一篇通俗易懂的故事、歌謠和民俗活動之中。我們從先人留下的流傳於民間的許許多多作品中,不難看到民族的倫理道德觀念

家庭是人類社會最小的單位,家庭生活常折射出各個時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人們很早就利用家庭來教育子女,《增廣賢文》說“子不教父之情,養子不教如養豬,養女不教如養驢”。各民族人民很早就懂得利用民間文化來對子女進行教育,幾乎一生都沐浴在民間文化的海洋裏,從而認識到什麼是真、善、美。什麼是假、醜、惡,培養了健康正直的倫理觀念。

尊老愛幼是家庭和睦的一種具體表現形式,如果在一個社會、一個家庭裏,人與人沒有得到充分的尊重與愛護,沒有得到相應的理解與支持,那社會就會亂成一團。民間文化從生活的實際人手,通過一係列具體而生動的事例來闡述這些現象,從中說明尊老愛幼的意義和安定團結的好處。

年輕人在社交時要謹慎,交摯友、交諍友,不要交狐朋狗友,

交友要交心,好比石頭重。花錢不吝惜,度量要寬宏。出門何所靠,情義重如金。兩腳走四方,相敬得人心。

(六)禮會進步的基礎

人民賴以生活、生存的根木是勞動,用以改善生活生存的環境也是靠勞動;人的聰明智慧,也是從勞動實踐中獲得。隻有勞動才能創造財富,才能過上好的生活,才能推動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因此,勞動成為人們頌揚的對象,而懶惰和不勞而獲則成為人們鄙視的對象

勞動使人健康,使人變美,這是勞動人民的一種善惡觀。勤儉使中國人能夠自給自足,精打細算地利用家庭和社會中十分有限的資源,繁衍了世界上人日最多的民族。長期的勤儉生活也培養了中華民族吃苦耐勞的精神和自我約束能力,以及在艱難困苦麵前不屈不撓, 自辟生路的堅韌意誌和良好習慣。

可以說勞動是累積財富的基礎,是社會進步的基石;所有社會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都是通過勞動所得。沒有勞動就沒有人類社會。

(七)調節自身的潤滑劑

民歌起源於勞動,更準確地說,民歌起源於原始人群的勞動呼聲、在原始社會,生產力很低下。人們更多的依靠集體勞作中能生存,在一些體力繁重或大型的集體勞動中,常常需要協調一致,這樣人們由於同樣的動作與體力付出,會自然而然地發出一致的喊聲,同時加入一定的節奏和音樂感。

民歌是一種歌也是一種曲,生於民間,為民所用以表現情緒。

作為民眾用以表現情緒的民歌,它伴隨著人們的社會生活,它既是人們表現情感的載體,也是人們傳承文化的載體。

中國的民歌發展曆史悠久,在各地還形成了不同傳統的歌節,著名的有壯族的二月二歌玗,雲南大理的二月三,西北民族的“花兒會”,侗族的“趕歌場”,瑤族的“耍歌堂”,麼佬族的“走坡”等。

民歌伴隨著人的一生,它就像人類的精神食鹽一樣伴隨著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而麵,每一件事件。每一個時間都可用歌來進行,人們高興時唱歌,心情不好時唱歌,悲痛時唱歌,憤怒時唱歌。

民歌跳動著一個民族的情感,蘊藏著一個民族的智慧,它不僅可以消除人們在勞作中的疲勞,還是每個成員的自身情感和諧的潤滑劑。

(八)自強不息

中國的民問文化十分強調和重視人在辛勤勞作的同時,精神境界上要做到自強不息。《周易》講“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至理名言。在民間文化中則有精衛填海、誇父逐日、女媧補天、大禹治水以及眾多的英雄傳說故事,它們都反映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勇於奮鬥 、向往光明的高尚情懷。

在過去的歲月裏,勞動者雖然在自己的家園裏辛勤地耕耘著,為社會創造了大量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但由於所處地位的局限,他們一直處於社會生活的最底層,生存條件被剝奪,身子遭淩辱但他們不堪忍受,不甘沉淪,起來同統治一者抗爭,這種抗爭留下了自強不息的精神。

一代又一代人的奮鬥,雖然是以失敗而告終,但我們的人民卻變得更加剛強,臥薪嚐膽,威武不屈使他們得以自立。多少年來,我們的民族心理得到了日益發展,他們就憑著這種心理去抵抗強權的統治。在近當代,麵對列強的人侵,我們的人民積極投人民族的解放鬥爭和為富裕生活而奮鬥所體現出來的民族心理,追本溯源是與民間文化的陶冶分不開的。如果沒有民間文化的洗禮和一代代人的積澱,就很難有現在堅強不息的中華民族。

(九)追求幸福生活

不幸的歲月、苦難的日子讓人們日複一日、夜複一夜地度過,幻想,也隻有在幻想的境界裏才能慰藉他們的心靈,使他們看到希望的曙光。

人們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一篇篇的民間故事中,他們把自然界的物和景、社會生活中的人和事,通過幻想的形式使其變形。《一幅壯錦》講一位壯族婦女坦布用自己三年的血汗和淚水織成一幅美麗的壯錦,錦上織有房屋、田地、花園、果園、菜園以及雞鴨牛羊和魚塘,卻被東方太陽山上的仙女偷偷要去了。坦布叫她的兒子老大、老二、老三先後去找,老大、老二走到一個大隘口,聽一位自發老奶奶說要到太陽山去,須騎石馬穿過發火山,涉過汪洋大海,就害怕了,要了自發老人的一盒金子就自己到城裏享受去了。最後,老三衝破重重險阻,要回了壯錦。到家裏和母親一起打開,這幅壯錦就不斷伸展,畫上的房屋、田地、牛羊、魚塘都變成真實了,畫上還多了一位紅衣女子,原來是太陽山上的一位仙女羨慕這幅壯錦上的畫圖,把自己的像繡到錦上,也被帶回來了。這位仙女顯形後成了老二的妻子,從此他們過上了幸福的生活。而老大、老二花光金子後成了叫花子。

這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可能的,但它卻表達了人們的理想和願望。

現實生活中無法企及有愛情以及美好的生活,他們可以在想象中得到,並在幻想中享受這種生活之外的甜蜜。正是這種幻想,這種甜蜜,使得他們不畏艱險,拖著沉重的生活重負,艱難地跋涉著。

(十)智慧讚歌

民族之所以能在社會演進之中發展,是離不開其智慧人物的。一個民族缺少了智慧,那這個民族也就是一個平庸的沒有作為的民族,同樣,這樣的民族也將隨社會的發展而逐漸被淘汰。

在民間文化傳播過程中,無數的機智人物和能工巧匠成為人們頌揚的對象。對於能工巧匠的讚頌是人們從社會生活的實際出發,對掌握一定技能和技藝的人發出由衷的讚歎和佩服,這些人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創作出一件件精美的表現生活的作品,這是在天地之間楔人人類的藝術。正是許許多多的工匠藝人憑著自己靈巧的雙手和思想創造了存立於天地間的許許多多的藝術品,進而推動了社會的繁榮進步與發展。今天,各種各樣的工藝藝術品走進千家萬戶,點綴著人們美好的生活,豐富了人們的需求。

民間文化產生於久遠的年代,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發展的曆史集合。它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地朝著真善美的方向發展,是在不斷地摒棄和完善中形成的。現存的文化靈魂和形式,有的從幾千年前就存在,一直傳承下來,對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支撐和心理基礎;對自強不息,和平發展,共同繁榮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①《中國民間文學搜集保管學術研討會文集》,18頁, 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7年版。

②《壯族民間故事選》,上海文藝出版社,1984年版。

韋蘇文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廣西文聯副主席、廣西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研究員。

新媒體傳播業的崛起與前景

黃 健

21世紀以來,以互聯網信息技術、數字技術為主的新媒體傳播迅猛發展, 為文化和新聞傳播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伴隨著數字化技術的出現與進步,傳統出版物正在不斷向數字化方向發展,文化和新聞的傳播已經不僅僅是傳統媒體的傳播形式,互聯網文化和新聞新媒體傳播的形式逐漸成為主流。

國際上,一些大的新聞出版的傳媒公司紛紛大刀闊斧地在網絡時代的新媒體領域跑馬圈地。2005年初,新聞集團董事長默多克召集集團多位高管共同製定新聞集團的互聯網發展戰略。隨後,新聞集團以58億美元收購了擁有30多個娛樂、遊戲及社交網站的Intermix Media.

傳統媒體如此舉動,新媒體也逐漸浮出水麵。2006年歲末,Google以16.5億美元的天價收購了視頻分享網站Youtude。這充分說明了一個通理:新舊媒體的發展已經進人了一個相互融合、相互推動的新媒體傳播時代

創造新的傳播與利潤空間

―新媒體時代的國內外數字出版市場

一英國《經濟學家》在一個專題報道中指出,在新媒體時代,人們不再被動地接受媒體,而是積極參與其中, 以各種方式創造內容;幾大媒體巨頭壟斷市場的狀況也將一去不複返根據一些權威機構的調查顯示,歐美及亞洲部分發達國家的以電子書、數字報為代表的數字出版市場正在逐步成熟,市場空間很大。

電子書以網絡為載體,讓書籍以數字形式直接與讀者見而,讀者直接獲取網絡上發布的各種信啟。在整個出版過程中, 隻有信息流而沒有物流,大大地節約了傳統意義上的出版成本,省去了印刷、裝汀、包裝等中間環節。它的人機界麵同傳統圖書一樣,有封麵、插圖、版式;有紙質文獻一樣的閱讀方式、整頁顯示、可翻頁、加批注、夾書簽、畫線、折頁等等。從全球的電子書出版市場來看,總體體上國外電子書起步較早,在數字出版發展最早的美國,目前有79%的出版社擁有自己的網站。

數字報紙的優勢是信息傳播快捷,在每期報紙排版完成的同時即可發布報紙網絡版,省去了傳統報紙所需的印刷、發行的時間,使報紙的時效性更強。通過網絡報紙平台的發布,任何人隻要能上網,就能閱讀到刊物上的信息,報紙一不再是某區域內發行,而是做到了全球發行。“數字報紙”符合社會發展規律,報業從早期的4版、9版到日前普遍的多疊多版,真正進人了厚報時代。把傳統紙質報紙發行中的20%改為“數字報紙”發行,可以節約大量的紙張、水資源和運輸成本。一個普通讀者,一份64個版的報紙他真正會閱讀的版麵可能不到30%,可以說國家10年樹木,經過森林砍伐、運輸至紙廠、加工成新聞紙、報社再經過昂貴的輪轉膠印機印刷、成千上萬的發行員或者郵政投遞至千家萬戶的報紙,在第一時問就有70%的資源被浪費掉。數字報紙已經在傳統報業經營收人中占據了很重要的位置。紐約時報創辦“數字紐約時報”,網站川戶超1200萬,收人過1億美元,年增長率30%一40% 《華爾街日報》首創收費網站運營模式,網絡報紙發行達80萬份,收人達1.5億美元,在線汀閱已超過印刷版發行收入。

至2007年4月末,中國400多家出版社出版的正版電子書總量已經達到30萬種,這一數量是單一語言全世界最多的一個電子書庫二在2006年,采用中國最知名、市場占有率高達90%的數字出版技術平台―方正阿巾白比技術平台的出版社開展電子書業務的數量較2005年增一長15%;上億碼洋的出版社開展電子書業一務的數量較2005年增長24%,同步出版的出版社較2005年增力11了65%。總的出版品利,數增加40%。

截至2006年年末,全國包括海外共有超過3000家的圖書館、中小學、企事業單位等機構采購了中國400多家出版社出版的電子書。2006年2月20日,浙江在線首推全國第一份數字報紙後,其數字報紙頻道訪問量迅速達至整個網站的第一名,達到14%。《廣州日報》大洋網隨後推出數字報紙。到2007年5月,全國已經推出或者正在實施數字報紙的報社總共有89家,報紙約250種。其中、中央級、省級報業集團等大型報社有41家。傳統新聞出版單位已經意識到了數字出版的重要性,一些出版社、報社已開始了數字奈七版戰略層麵的考慮和戰略規劃的製定。

而隨著手機用戶規模化和通信資費的降低,手機作為上網終端與筆記本和PC機將開始分庭杭禮。2004年《中國婦女報》開通全國第一家手機報,2005年浙江日報報業集團開通第一份省級手機報以來,全國的手機報持續增多。貴州省甚至出台了我國第一個手機報管理辦法。手機報迅速增多,正是基於中國是全球手機用戶最多的一家,2007年第一季度,中國手機川戶增加0.2億戶,總量達到4.8億戶。而截至2006年年底,中國通過手機上網的網民人數為1700萬人,占網民總數的12.4%。

新媒體傳播的日益寬泛,使其營銷狀況不再令人小覷。當2000-2004年全國各大報社的廣告營業額普遍開始大幅度下滑,平均跌幅達到15%以上時,2005年新浪、網易、搜狐三大門戶網站廣告收入,卻均呈現持續性的土揚,網絡總廣告收人已達到19億,幾乎與當年期刊的廣告收入相當。到了2006年、這一數字竟然擴大了不止一倍,達到了46億元。

整合資源,發展迅速

廣西新媒體傳播業漸成主流

1997年,廣西日報社、廣西教育出版社等出版單位在互聯網上建立網站,傳播新聞信息和圖書出版信息,互聯網出版業務處於探索階段:2002年後,隨著互聯網應用的發展和普及,廣西互聯網出版開始起步並迅速發展,許多出版單位、商業機構和個人紛紛建立網站傳播數字作品。2003年11月,經新聞出版總署批準,接力出版社成為廣西第一家獲取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的出版一單位。據統汁,截至2006年6月,廣西互聯網上的域名總數為27121個, 占全國總域名數的0.9%;廣西網站數8619個, 占全國網站總數的1.1%;廣西網民數369萬人, 占全國網民總數的3.0%;網絡遊戲用戶數達118萬人。2006年廣西涉及互聯網出版業務的網站近2000個,其中傳統出版單位建立的網站數139個(報社的網站24個,期刊社的網站108個,圖書出版社的網站6個)。2006年廣西各類網站在互聯網上傳播的互聯網出版物超過3萬種。網絡報紙、網絡音像製品、網絡動漫作品、電子雜誌、電子書、網絡文學、博客、網絡遊戲等互聯網出版物成為最受網民歡迎的互聯網內容。2006年廣西有66.3%的網民瀏覽網絡新聞,37.3%的網民使川在線視頻出版物,35.1%的網民使用在線音樂出版物,16.5%的網民使用電子雜誌。

2006年1月1日成立的廣播新聞網,由廣西日報社主管主辦。開設新聞中心、房產、汽車、健康、IT、攝影、社區等20多個頻道,300多個欄目。2006年平均日更新新聞300多條,各類信息1000多條, 日均訪問量超300萬人次。注冊人數43萬多人,同時在線人數日均1.5萬人,最高達3萬人。廣西新聞網作為廣西“第四媒體”的代表、2006年廣告經營收人達500萬元、

哈虎網山廣西哈虎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主辦,定位於“動漫資源平台”,經過幾年的經營已具備了一定的規模。現在哈虎網已成為廣西最大的互聯網動漫作品創作、發布、共享的專業網站,擁有100萬固定用戶,平均日訪問量達80萬次;依托股東之一的接力出版社,整合資源,開展互聯網圖書IU版業務,取得了一定效益;2006年下半年進入電子雜誌領域,開發了《IN幫》、《E族》兩本電子雜誌,至2007年4月,電子雜誌下載量接近300萬份。哈虎網通過打造動漫專業網站,已擁有了相當的客戶群,具有較為成熟的互聯網出版經營模式,發展態勢良好。

2007年1月12日由廣西日報社主辦的《廣西手機報》正式開通,成為廣西第一家以手機彩信及WAP方式傳播新聞的手機報紙,開啟了廣西進軍“第五媒體”的新裏程;《廣西手機報》揉合廣西日報社旗下多家主流媒體的精華內容,針對手機界麵的特點,將傳統報紙的版麵設置改進為適合手機用戶閱讀的格式,呈現出更為親和、簡潔、直接、快速、方便的界麵特點。每份報紙總字數約5000字,每篇文章字數不超過600字,閱讀時間約為20分鍾,方便手機用戶的閱讀和瀏覽。分上午版和下午版,主要欄目有:資訊、財經、體育、娛樂、社會等,內容豐富,圖文並茂。

截至2007年8月,廣西數字出版情況如下:廣西有120種期刊收人萬方數據資源網的數字期刊數據庫;廣西有171種期刊、8家報紙收入中國知網數字報刊數據庫;廣西有3家出版社共89種圖書收入中國知網數字圖書數據庫;廣西的4家出版社在北大方正電子書網站(www.idoicancom.cn)上提供3910種電子書,其中,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829種、廣西人民出版社296種,廣西民族出版社641種,廣西美術出版社144種;廣西日前有兩種期刊配有光盤出版物,它們是《英語大工》和《視聽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