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利用兼容性,博一采眾長,雜交出文化優勢。在生物進化進程中,利川不同母本進行雜交,取得優勢,是使生命更具活力和不斷進化的重要方法。文化的進化一也一樣,需要“雜交”,兼容各種文化的優勢,才能培育出更具優勢的文化,中國古代,從印度引進了佛教,並經過改造形成中國特色的佛教,影響了中國幾千年。今天我們也從世界各國引進析學思想、治國理念、管理方法、科學技術、文藝樣式,形成有中國特色的文化,推動了中華文化的偉大複興、然而,文化上的“兼容”是不容易做到的,愈是主流文化占統治地位的地域,“兼容”愈難做到。如在世界一些宗教信仰異常堅定的地區,會出現極端的排斥外來文化的行為。而廣西,山於曆史上形成的多元文化共存的局麵,人們在心理上沒有祖宗留下的沉重的文化包袱,因此對於各種文化都樂於接受,都樂於嚐試。這種心理有利於文化上的“兼容”,我們要利用這種“心理便利”博采眾長,吸收一切有利於民族文化發展的理念、方式方法,打造既有一區域特色,又集各種義化大成的文化,從而使廣西的文化在全國義化之林中占有自己的地位,廣西多元文化共存,各種文化之間亦可相互借鑒,取長補短,使各種文化更具優越性、當然,“雜交”出來的新品種,有可能是“四不像”。動植物是這樣,文化也一樣。或許有人驚呼,“這不太像廣西了!”其實,文化的生命力就在於隨時代的需求而不斷變化,這樣才可能擁有受眾,從而使文化不斷地傳承弘揚:試想,如果今天我們在舞台上在卡拉OK廳裏還唱《詩經》裏那些歌,用晉人那種腔調“嘯歌”,人們會聽得下去嗎?或者還像唐人那樣聚會送別踏歌吟詩,不是荒唐嗎?至於作品是否像“廣西”,我們不能用社會考察的方法判斷,而應從藝術角度去判斷,一部作品,隻要有廣西的元素,就是廣西的,不要求一景一物、 一言一行都是“廣西的”,就像《印象·劉三姐》,與原來的劉三姐比,多少有些變樣了,但誰能否認它的廣西風格呢?同時,我們也不應要求廣西所有文藝家寫的所有作品都是“廣西的”。廣西的文藝家,能有全國視野、世界視野,並由此走出廣西走向全國和世界,真是一件積事,廣西的文藝家,走向全國走向世界仍然是廣西的。怎樣的新品種是優秀的、是合理存在的?就看它是否是大眾喜聞樂見的,隻要堅持這一標準,義化的創新就不會走錯方向,就不用擔心“四不像”。

大型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是一個雜交出優勢的典型案例。這個項目的許多資源是廣西的,如山水、山歌、劉三姐,但是,這些資源已經存在很長時問了,但是為什麼不能出現一個像現在這樣的項目呢?原因是缺乏一種方法,使這些資源能夠像中藥那樣通過“火熬”和“藥引”作用讓有效元素結合,從而產生“藥力”。策劃者最終找到了方法,這些方法是創新概念設計、經營理念、融資方法、組織體製、表演形式、演員利用,產業理念,從而使資源品牌得到有效整合,催生了一個具有盯盛的生命力和良好的發展前景的新項目這個項口也可說是個“四不像”,或者說“既像又不像”,這正好說明這個項目是一個新品種。同時,這個項日贏得大眾的一喜愛, 又使廣西民族文化傳承與發展有了一個國際性的展示平台。

3、利用個別具有個國意義的文化資源形成文化生產力。廣西在曆史上沒有成為全國性甚至區域性的政治中心,不能像北京、西安、南京等城市,有可挖掘和利用的義化資源,但是,廣西的曆史上某些事件、人物、風物具有全國意義,可資利用。如桂林山水義化、廣西山歌、合浦海上絲綢之路、太平天國運動、中法戰爭、新桂係、百色起義、綠珠、楊貴妃、馮子材、劉永福等。因為這些事件、人物、風物本身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做成文化產品會有大鼓的受眾,從而形成市場,使義化獲得兩種效益。這些資源過去我們利用了一些,但是概念設計、樣式選擇、資金投人、項日規模、產品包裝、市場開發、產業拓展都不夠,沒有達到預期的影響可以說,有些題材是被浪費了。當然,經典的題材還可以反複做,不同時代的人有不同的演繹,同時,隨著技術手段的提高,產品會做得更有新意,更符合當代人的需要,所以不要一般性地反對經典題材的“重做”,但必須做到“力所能及”。途徑仍然是“整合資源”,尤其注重利用市場的力量來整合。要克服一些誤區:如廣西的資源一定是廣西人投資開發;在利用文化資源形成產品時,不根據市場需求選擇產品的形式;不注重產業鏈的拓展、附屬產品效益的發揮。中央電視台在合浦星島湖拍攝《水滸》留下了一個別具風情的“水泊梁山”,但後續的經營開發缺乏辦法和力度,旅遊的效益未能充分發揮;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沒有形成產業鏈,民歌廣場,沒有任何邊際效益,一年隻用一次,用完閑置,能否通過改造,做得有文化味、有藝術味、有風情味、有觀賞價值、有實用價值,集文化、藝術、娛樂、飲食、購物於一身從而成為南寧一個旅遊景點呢?韓劇特別注重影視對旅遊的推介作用,在許多影視作品中,著意渲染國內的旅遊資源,例如,韓劇硬上把一個不怎麼美麗、不怎麼出名的濟州島炒成了一個人們趨之若鶩的人間天堂,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洞房花燭夜”都要到那裏去辦,一個著名的旅遊景點就這樣產生了。相反,國內及區內的影視作品不太注重這一點,影視作品明明在桂林拍攝的,也要虛擬地名。廣西的影視作品要充分利用廣西著名山水增加作品的知名度,根據廣西一些著名山水的特點,量身定做一些影視故事片,讓故事在著名的山水中發生,在著名山水中演繹,使山水與文化相得益彰。2008年,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與北海市策劃推出自治區成立五十周年獻禮片《碧海絲路》,這是廣西第一次以古代合浦海上絲綢之路為背景和題材創作的文藝作品,也是廣西舞台藝術題材第一次“從山到海”,題材讓人耳目一新,讓人看到了廣西的另一麵。

黃祖鬆 廣西日報編委、綜合副刊部主任,高級記者,廣西文藝理論家協會副主席。主要從事文學與新聞的編輯與寫作。

民間文化與和諧社會

韋蘇文

文化是人類曆史新創造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團結人民,推動社會發展的精神支撐,是國家和民族的靈魂的精神紐帶。

文化由三個部分組成:一是精英文化,即典籍文化;二是民間文化,即傳統的和大眾的;三是商業文化。

民間文化是一種集團或個人的創造,麵向該集團並世代流傳,它反映了這個團體的期望,是代表這個團體文化和社會個性的恰當的表達形式,它的準則和價值觀念通過模仿或其他方式由口頭流傳下來。其形式主要包括語言、文學、音樂、舞蹈、遊戲、神話、宗教儀式、風俗習慣、手工藝品、建築及其他藝術,民間文化是普通老百姓的文化,數以億計的人生活在這種文化氛圍之中, 目前的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保護的主體、重心、重點、主旨均在民間文化。

民間文化最突出的特點和最可貴的就在於它是多功能多價值,既是“生活的百科全書”,也是多學科的對象。

民間文化由三個部分構成:民間文學、民間藝術、民俗。

民間文學包括神話、傳說、民間故事、民間歌謠、史詩、長詩、諺語、謎語、歇後語、民間戲劇、民間曲藝。

民間藝術包括雕塑類、書畫剪紙類、編織刺繡類、服裝飾品類、陶瓷類、文房四寶類、民間樂器類、珠寶玉器類和其他。

民俗是民族的精神資源與根基,大致有:(1)經濟民俗,包括自然生態民俗、物質生態民俗、交易運輸民俗、服飾民俗、飲食民俗、居住民俗等。(2)社會民俗,包括家庭親屬民俗,鄉裏社會民俗、都市社會民俗、個人生活禮儀民俗、婚姻民俗等。(3)信仰民俗,包括自然信仰、動植物信仰、圖騰信仰、祖靈信仰、占卜、禁咒、巫蠱、祭祀、歲時節日等。(4)遊藝民俗,包括口頭文學、民間歌舞樂、民間遊戲、民問競技、民間雜藝、民間曲藝、民間戲曲、民間武術等民俗。

民間文化具有一深厚、濃鬱的社會群體與民族性的文化品格,起到塑造和哺育人們崇高美德的作用,它是一個民族一個社會群體團結凝集的鑽合劑。在當今社會生活中,民問文化以其頑強的生命力顯示著強烈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體現著當代廣大群眾對幸福生活的向往與對和諧社會的追求。

民問文化千古流傳,多姿多彩,相映生輝,互不可代;其載體多樣,或口耳相傳,或在言行舉止間,或為節慶盛典,或化用磚瓦木石,舉凡口常瑣碎,平凡生活、身邊物什、鄉吧風謠、眾人娛樂,婚喪嫁娶,祭祀禁忌,都有老輩規矩,世襲美感,集體意識,技藝傳承,古人話語。

民間文化是生活中的文化,是生態文化、是民眾文化,貌似尋常,實則珍奇,民間神話,所承載的信息可上溯至遠占蠻荒的歲月;民間的手工藝是幾十代、上百代、千代人的智慧結晶、大俗大雅,歎為觀止;民歌如海,其音美妙,繞梁三日,勾人魂魄;民居為家,南北各異,東西有別,爭奇鬥豔;民風民情,伴人生老病死,為人之命脈、根係。

因此,它對社會發展有著積極而深刻的影響,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民問文化蔚為壯觀,是巨大的精神財富,中國的民間文化曆史悠久,中國古人類遺址的發掘,說明這塊土地,是整個人類起源和發祥地之一,從那時候起,民間文化便發生發展,並培育出中國的古代文明。中國的文明從古代到現代,基本沒有中斷,民間文化也始終在這片土地上與人民生生不息地流傳著。長期以來,民間文化都是以口耳相傳,言傳身教為特征。它在不識字的億萬農民中代代相傳,風情萬種。

中國優秀的民間文化遺產,內容豐富深厚,形式多樣,在曆史上為中華民族的振興和壯大,發揮了極大的作用,並為我們現代人留下了很多寶貴的財富,進而為全人類所共享。我國政府目前正在大力推進的民間文化保護或口頭與非物質遺產保護這樣巨大的文化工程就充分證實了這種深遠的影響。

2、民間文化在維護民族團結,鞏固祖國統一,維護國家文化主權上具有積極而重要的作用:

由於我國長期處於一種大安定、小分裂的狀態,造成了事實上的文化分裂,因此民間文化起到很強的認同作用。如香港、澳門曾長期遊離在我們的國體之外,受英國和葡萄牙殖民統治上一百年之久,受英葡文化的影響很深, 自1997年、1999年相繼回歸祖國以來,他們的文化心理回歸相對緩慢,不少人堅持西方價值觀,排斥、輕視中國文化,這對國家的整合無疑是不利的,但民間文化可以把他們的根連起來,通過同源同宗同語言同習俗等慢慢地使他們有文化認同感。台灣與大陸分一離將近60年,我們除了在軍事、經濟、政治上采取措施遏製台獨外,還要在文化上發揮優勢,喚起台灣民眾的文化記憶和文化自覺,從而為祖國統一作出貢獻。

在我國有14個領土鄰接的國家,幾乎每個國家都與我國有相同的跨界民族,這些跨界民族是我們聯係鄰國的紐帶,是我們進行文化交流,增進友誼,鞏固邊疆的重要基礎

3、上層文化是不斷吸取民間文化之精華發達起來的,民俗禮儀土升為皇家禮法,民問崇拜上升為廟堂祭祀。民間義化不斷被汲取為高雅的藝術形式。中國文學史上素有“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的說法,雖不甚準確、全麵,但卻揭示了文體從民間起源,而且同某一朝代的盛衰有著某種對應關係之特點。

一般情況下,文學高潮到來之前,往往存在著一個廣泛向民間學習的過程和寬鬆的民間文化同上層精英文化互相交流的文化氛圍,

從某種意義上說,民間文化是人類義化的另一半,它是文化分類的一部分,也是一個觀察文化的全新視角,從這個視角出發,將極大地深化我們對曆史、現在和未來的認識

4、民間文化始終保持著一種多元一體文化格局,保持了文化多樣性的鮮明特色,符合人類文明發展的前進方向。

隨著考古的發現和研究的不斷深入,中華文明唯一起源於黃河中下遊的淪斷已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修正,中華文明起源於多元已得到共識,從目前情況看,中華文明主要由以下四個文化圈構成:(1)中原農業文化圈,即以旱地作物為主,包括黃河中遊下遊文化區;(2)北方狩獵遊牧文化圈,即森林草原文化圈,包括東北文化區,內蒙古高原文化區和西北文化區;(3)西南高原農牧文化區,包括青藏高原文化區,四川盆地文化區和雲貴高原文化區;(4)江南稻作文化圈,包括長江中下遊文化區和珠江流域文化區,這四大文化圈基本形成於新石器時代,各有明顯的特點。

這在民間文化中的表現尤為突出,如女蝸傳土造人這一傳說在各地都有流傳,它蘊涵著土地哺育萬物成長和女性繁衍人類的文化因素。

正是各民族不同的民間文化的發展、交流與融合,形成了民間文化的共性與同質性,亦即中華民族民間文化的特點。

各民族民間文化的交流與影響,和我國統一的各民族國家的形成是共時同步的,它具有以下一些特點:

一是各民族民間文化的交流與影響是在長期的曆史進程中,在不同的曆史條件下自然而然地進行的,這些條件包括民族遷徙、雜居、毗鄰、逼婚、通商、屯田、戍邊、和親、戰爭、宗教的傳播、作品的翻譯等。

二是各民族民間文化的交流與影響不是對等的、均衡的,一般來說,各民族人民為提高生產水平、改善生活條件,總是不斷地吸收別民族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用以激勵和教育木民族的人們。

三是各民族民間文化的交流與影響是在創新中選擇和吸收。這是由各個民族的曆史情況決定的。人們在采借或利用異族的文化元素時,往往從本民族的實際出發,根據民族的生活習慣、審美願望、心理情趣、藝術方式等進行創新,使其具有本民族的鮮明特點。

四是各民族民間文藝的交流,促成了中國民間文藝具有多樣性又具有統一性的特點。民間文化的多樣性與統一性是構成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重要文化載體。

五是民間文化支配著大多數人的世界觀、道德觀、價值觀,它潛移默化地培育了世世代代數以億計的中國人,成為民族凝聚的基礎。其中俗信觀念:是非、真假、善惡、美醜、吉凶、禍福、生死、陰陽等對中國人一直影響深刻。

民間文化自誕生的那一天起,就是人們認識現實和改造現實的手段,這是民眾智慧的結晶。勞動大眾在生產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知識和經驗,包括曆史、文化、生活、社會生產方方麵麵。人們的許多文化知識都是從民間文化中獲得,尤其是少數民族,大多沒有文學,因此往往靠口耳相傳來傳承。

民間文化作為一種精神產品,從來都受到人們道德意識的製約與影響。雖然隨著社會的進步,有些道德規範明顯地表現出落後的一而,但在它產生的那一特定時代,卻是有積極意義的

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民間文化與現代化是否矛盾呢?與我們所講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否矛盾呢?不是的,兩者並一非兩種性質的文化,它們具有同樣的一種性質,都是附著在生活上的:

建設和諧社會是一個曆史性的文化命題,也是共產黨人的社會理想。具有五千年曆史的中華文明,具有與中華文明共存共生的民間文化就是一個很好的和諧社會調節劑,是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文化資源。

(一)生態和諧

人們認為在自然物中有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神靈在支配著,於是自遠先民起就對神秘的自然環境及與其息息相關的生態係統表現出崇拜的心理。這表現在:(1)天地及天體崇拜,(2}天象崇拜,(3)自然崇拜,(4)動物(含圖騰)崇拜,(5)植物崇拜。

由於各種自然物都是神靈之物,而靈魂則是居於人的軀體內而主宰和支配軀體的一種超自然體,它有超自然的神秘力量。並認為人的死亡就是靈魂脫離了軀體的結果。於是神靈無所不在,凡是人們社會生活中所能及的每一個角落,都是一個方麵的神靈。這些神和人類共處共生,互不侵犯,雖然在主觀上是畏懼自然,畏懼神靈的結果;但在客觀上都是維護了自然界與人類的和諧共處。目前農村地區凡是有廟宇或其他神府之地,周邊的樹木肯定是茂密的,這是人們怕得罪神靈,不敢砍伐樹木的結果,而這無形中保護了生態的和諧,為人類在建設發展中提供了很好的資源。

(二)社會穩定的基石

人們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越來越意識到一個社會能否安定,一個民族能否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要處理好這一關係,先人們除了通過故事或歌謠傳授一些倫理知識外,更多的是靠鄉規民約來製衡,這些鄉規民約是由眾人參與製訂並遵守的。

這些鄉規民約或習慣法,主一要是指一種群眾性的規範,它是在一定地域的社會組織中,在人們長期的民間生活與勞作中逐漸形成的,並為社會所接受,它具有一定的群眾性、強製性和規範性二它的內容相對集中在組織管理生產,防止懲處破壞生產的行為,保護公私財產,維護社會治安,維護調整婚姻關係,協調民間糾紛等集體性行為規範上。

民約的內容豐富,是文化的集大成者,它以強製性的傳授方式,把民族的社會製度、生活方式、民族文化等,世代傳承下來。它自出現之後,即通過議定,執行處罰活動。告誡、製約、斧正人們按民約所規定的準則行事,保證人們真誠、友善、和睦相處,從而在所有成員中樹一立一個標準的行為模式,強化他們的社會角色意識,並通過言傳身教和各種集體活動進行培養教育。它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形態,為族人提供了一種行為模式,並被特定的社會群體所選擇、收納、共享,並經過長時間的積澱,淨化得以綿延傳遞,因而見有高度的穩定性,延續性和群體認同性。對於我們完善民族自治地方的法律,維護一方平安是有積極意義的。

(三)以人為本

節日是人們為了適應生產和生活需要而共同創造出來的一種文化。人們在每一個傳統的節口裏,把共同的生活理想、願望與審美追求融人節日的內涵與種種儀式中。於是,我們的精神文化傳統,往往就是依靠這代代相傳的一年一度的節日繼承下來。

2005年6月,中宣部、文化部等中央五部委聯合發出《關於運用傳統節日弘揚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的意見》指出:中國傳統節日,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是維係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的重要精神紐帶,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寶貴資源。對於進一步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推進祖國統一和民族振興,對於不斷發展壯大中華文化、維護國家文化利益和文化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2007年國務院決定將春節假期前調一天,把除夕列為法定放假日,同時二個中華民族的重要節日―清明節、端午節和中秋節也法定放假。它表現了國家對公眾的傳統文化生活及其傳承的重視及尊重。

特別是在國際金融危機陰影籠罩下,消費市場處於較為低迷的狀態。春節假日經濟麵臨考驗,但各地節日市場反映出來消費數據卻令人格外振奮。民間文化在節會活動中的表現非常出彩,顯示出風景這好獨好的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