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先進文化應當引領經濟社會發展
李建平
廣西是欠發達地區,經濟長期落後於東部發達地區,文化基礎也相對薄弱,但經過近十年的奮發努力,廣西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導下,貫徹科學發展觀,努力建設先進文化,使文化迅速崛起,在超越經濟率先發展,成為新世紀以來中國文化發展和西部地區文化繁榮的一個重要樣本。
一、廣西文化崛起的主要標誌
一是以《八桂大歌》、《媽勒訪天邊》、《大儒還鄉》連續三年人選全國十大舞台藝術精品為標誌的舞台藝術成就;二是以東西、鬼子、李馮等為代表的廣西作家連續兩屆獲得魯迅文學獎和《南方文壇》創造全國文論刊物品牌為標誌的文學成就;隻是20世紀90年代《周恩來》、《長征》、《我的父親母親》、《一個也不能少》的藝術成就以及21世紀以來李馮編劇、張藝謀(張藝謀至今仍是廣西電影製片廠導演)導演聯手打造《英雄》、《十麵埋伏》、《霍元甲》等創造國產電影最高票房的電影成就;四是以《印象·劉三姐》、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等項目為標誌的文化產業創新成就;五是以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在全國600多家出版企業中進人50強和大學出版社10強的業績為代表的出版業成就;六是漓江畫派創造的美術成就。北京大學教授曹文軒在評論廣西文學時這麼說過:20世紀末21世紀初,廣西這個也許在經濟上還不發達的地域,卻在文學土引領潮流,廣西青年作家所創作的作品,經常成為中國當代文學的話題,來自遠方的聲音,常常大麵積地覆蓋了當下的中國文學,這是一個奇觀。
二、文化參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具體形態
廣西文化發展顯示,先進文化可以而且應當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助力。文化參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具體形態可以有以下一些。
1、文本和項目形態:發揮區域文化優勢,打造文化精品,一改革開放之前,遠離國家政治文化中心的西部欠發達地區的文化,在國家主體意識控製的一元文化發展模式下,不可能有超越東部發達地區所形成的和國家所推崇的主流文化的實力。然而,文化的發展,應當借助國家的政治力,也應當借助文化力門欠發達地區的優勢是具有以民族文化為內涵的豐富的區域文化資源。西部地區幅員遼闊,民族眾多,文化形態千姿百態,區域文化資源呈現的是多元共生的文化狀況。借助於區域文化力可以引導我們走出一條縮小與東部的差距的文化發展新路。經濟發展以龐大壟斷稱強,文化發展以多元互補為佳.多元文化相遇必然會互相影響、互相滲透進而創生新質的文化。這種自然法則陶冶而生成的新質文化,本身就充滿了現代性.這成為廣西近十來年文化崛起的原動力,廣西地域上以民族文化、曆史文化、嶺南文化、山水文化交織融合而成的具有獨特內涵和風貌的區域文化、進人了作家藝術家的心與魂, 由此展露出個性,綻放異彩,為文壇提供了一個個文化藝術精品。
2.精神形態:在文化與經濟的良性互動中深化人文精神。文藝家和文化學者提供文本化精神產品是職能本分,而不是自己責任的全部。文化工作一者本質是民族精神的建設者、人格完善的鍛造者和人性升華的推動者。依此,在當今建構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構建和諧社會的時代需求麵前,文化工作者除了要在自己的本分工作中堅守人文精神外,更重要的是要在社會發展的方方麵麵填充人文精神,弘揚真善美的人性木原光輝。於是,文藝家和文化學者參與更廣闊的文化空間,在更大範圍和更高層麵上實現堅守人文精神就成為民族發展所需、社會進步所求。經濟欠發達地區是經濟、法製、利教、文化等方麵綜合欠發達,文藝家和文化學者可以憑借區域文化優勢和強勁的人文精神之力率先崛起,但若不以內在的人文精神之力填充周圍的經濟、政治、科技與教育,整個社會則難以大步前行,文化也難以長久獨撐,持續發展近十餘年來, 廣西的文藝家和文化學者廣泛參與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各項實踐,如文化產業項目策劃、文化體製改革對策意見、文化政策製定、文化發展總體規劃,等等,以人文精神融人其間, 由此實現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介人和推動。文藝家和文化學者將人文精神付諸在這些實踐之中,打造了文化建設的寬度與厚度,為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了定力和動力。
3、致用形態:將策劃楔入文化發展之中,以創作、批評、策劃並重構成經濟欠發達地區文化發展的戰略和策略。經濟欠發達地區在經濟和文化欠發達的具體區情下,必須加強策劃之力,集中各方各類資源,方可加快發展,趕上發達地區。要策劃發展的主攻方向,要策劃文化資源的開發,要策劃人力的運用,要策劃資金的投放,要策劃八方的策應,要策劃第二、第三戰役的跟進,等等廣西文化近十來年的崛起,策劃之功,不可小覷。要點可以歸納為:(1)盤點資源,文化參與。以1997年以來連續幾年組織多學科專家參與開展的對桂北文化、紅水河文化、環北部灣文化、西江文化、花山文化、劉三姐文化的調查研究為典型內容;(2)人才發掘、隊伍組建。以簽約作家和簽約理論家製度的製定和實施為典型內容;(3)全盤規劃,確立發展重點。以創作上的文學突破、戲劇強省建設和理論批評上的文化研究為典型內容;(4)文化介入,參與產業經營以大型山水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的產業經營為代表。當然,在策劃這一環節,領導的作用甚為關鍵,領導者的素質、能力和能量在其中往往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三、先進文化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的實踐意義
一是通過傳播先進文化,推動社會和諧發展。優秀的文藝作品、學術著作和文化產品在塑造人們的美善心靈、凝聚民族精神、營造和諧氛圍等方麵為建設和諧社會奠定良好的基礎。獲廣西社會科一學優秀成果獎、全國“五個一工程”獎和廣西文藝創作“銅鼓獎”的作品,就具有這樣重大的社會作用。
二是以先進文化理念參與文化產業調研、策劃和經營,推動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在這方麵做出顯著成效的是原廣西壯劇團團長、閏家一級編劇,劇作家梅帥元。《印象·劉三姐》是他策劃的成功之作,該項目將世界級的桂林山水風光、世界級的《劉三姐》民族文化品牌、世界級的藝術大師張藝謀三者超強組合,在美麗的漓江河畔,傾力打造民族文化藝術精品,在全國文化產業界產生巨大的影響。2005年,《印象·劉三姐》連奪第三屆中國十大演出盛事獎、屆文化部創新獎,桂林“劉三姐歌纖”被人選中國文化產業十大經典案例,並與桂林愚自樂園一道被國家文化部確定為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
二是參與廣西“文化先進省(區)”建設的規劃設計和經濟社會發展重大課題的調研,文化思想和研究成果進人自治區黨委和政府決策,達到了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直接推動。典型的例子,其一,由自治區黨委文化先進省(區)建設領導小組組織、30多名文化專家組成的文件起草小組對文化先進省(區)建設的七個重要文件的起草。廣西文藝界的幾位重要文藝評論家直接參加了起草工作。在一年多的實踐裏,文件起草小組對七個文件修改了隻十多稿,終於將關於文化先進省(區)建設的幾個重要文件全部完稿,交自治區黨委常委審議。它們構成了文化先進省(區)建設的完整藍圖。其二, 由文化學者完成的《廣西文化產業發展對策研究》和《廣西文化體製改革對策研究》這兩個重大課題的研究。前者是2004年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政府首次發布的事關廣西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十二項重大招投標課題中的一項,該課題於當年12月通過鑒定。後者是2004年廣西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重大招投標課題,2006年3月通過鑒定,12月結項。兩個重大課題的研究成果進入自治區黨委、政府決策。
廣西的作家藝術家和理論家們創造了低地崛起、“蛙跳”突進的文化業績,創造了一種文化可以超越經濟率先發展的新模式。廣西文化崛起在證明著:先進文化可以在文化經濟時代作出自己的特殊貢獻。這在經濟欠發達地區,尤其具有重要意義。
李建平 廣西文藝理論家協會副主席,廣西社會科學院文史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廣西文化生態特點及利用策略
黃祖鬆
一、廣西文化生態形成及現狀
文化生態是文化存在與延續的狀態。同動植物生存與延續狀態取決於水土、氣候環境因素一樣,一個地區文化生態的形成,與這個地區的地緣、曆史、民族、文化淵源因素密切相關,有時會與偶然發生的重大事件有關,如戰爭、天災、改朝換代、文化運動等,甚至當權者的嗜好一也會影響一種文化生態的存在和延續。廣西地緣獨特,東南臨廣東,北與湖南相連,西北與雲南、貴州毗鄰,南部沿海及陸地還與越南等東盟國家相接。這些周邊的地區及國家,都擁有不同的文化生態。如湖南,屬湘楚文化,帶湘楚特征的漢文化,與之相鄰的桂北受湘楚文化的影響;雲貴在古代都曾建立過國家,如雲南的大理國、貴州的夜郎國,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同時少數民族聚居,有鮮明的少數民族文化,與之相鄰的桂西北則受雲貴文化的影響;廣東是嶺南文化的核心區,嶺南文化是一種帶有嶺南特點的漢文化、海洋文化、開放文化的混合型文化、與之相鄰的桂東南地區則受嶺南文化的影響;北部灣沿海的北海、欽州、防城、及沿邊地區,除受嶺南文化影響外,還受越一南一義化如京族文化影響。除周邊義化的滲透與影響,廣西內部民族、曆史也對文化生態產生影響。廣西多民族聚居,民族的曆史、傳統、風俗對文化的積澱與傳承起著作用。廣西北部,如桂北全州、興安、資源等地,東南部,如玉林、梧州及沿海的北海、欽州、防城以漢族人為主,文化生態既帶漢族特點,又帶地域特點;與越南毗鄰的地區如防城、東興等,有京族人聚居,又有京族文化存在;在桂東南地區又有來
自中原的客家人居住,客家人頑強地保存著中原漢文化的傳統,又吸收了周邊的“土著文化”,形成漢文化與周邊文化雜交的“廣西客家文化”;西北部如河池、百色以少數民族為主,其文化生態帶濃鬱的民族特征;桂中地區如柳州、來賓等地,既受湘楚文化的影響,又受少數民族文化的影響,是一種帶漢族文化特征的少數民族文化生態。從曆史和地緣角度看,廣西由於地處邊疆,曆史!幾沒有建立過真正意義的國家,同時,遠離中國曆代政治義化中心如長安、洛陽、北京、南京等,中原文化漢文化對廣西的影響不是直接而是間接的,影響的主要途徑是中原人口南遷、貶官等因素…中原的漢人由於戰爭的原因,從晉朝開始便陸續南遷,安史之亂、蒙古人進入中原,漢人大舉南遷。進人廣西的漢人,是從河南、山西一帶經福建、江西、廣一東到達廣西的,即現在居住在桂東南一帶以及沿海一帶的客家人,在廣西有600多萬人。這些來自中原的客家人,有的原來是名門望族,他們帶來了正統的中原文化,並與當地的文化結合,形成了獨特的客家文化。曆史上,廣西由於地處邊遠荒蠻,被中原政權作為貶官的流放地之一,被貶廣西的官員,許多是赫赫有名的文學家、文化學者,如貶到柳州的柳宗元、貶到宜州的黃庭堅、貶到橫州的秦觀,過合浦、北流的蘇東坡等。他們帶來了最高層次的中原文化,使廣西人領略到中原文化的精華,他們在廣西的文化實踐,對廣西文化促進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在近代,受漢文化影響或者說廣西文化與漢文化互動最密切的則是太平天國運動。太平天國起義在廣西發動,縱橫馳騁十八個省,長達十數年,廣西數丁一年來從未在中國政治舞台上如此引人關注。自太平大國之後,廣西一路在中國政治舞台擔當重要角色,北伐、新桂係,成為當時中國有影響的事件和人物,也是廣西與中國其他文化互動較多的時期。
由於地緣、民族、曆史的影響,廣西形成了帶地域特色的漢文化―嶺南文化、少數民族文化、帶異國特征的邊疆文化並存的文化生態。
二、廣西文化生態特點
決定文化生態特征的是地緣、曆史、民族等因素。由於廣西獨特的地理環境,在文化生態形成的過程中,受中原文化和周邊多種文化生態的影響,加之多民族聚居,形成多種文化並存的生態,即多元性。同時, 由於廣西曆史上遠離中華文化中心,沒有形成過比較固定的長期的地域性的政治和文化中心,自身文化生產力較弱,缺乏名家大家,不能有效整合各種外來文化,形成一種特征明顯的“廣西文化”,周邊文化的影響隻是一種簡單的流人彙集,沒有蛻變成一種全新的文化,因此,廣西文化的特點一是在本質本質本質上是一種“流”的文化,而不是“源”的文化。由於廣西文化是一種“流”的彙集,廣西曆史沒有形成一種明顯的占主體地位的文化,而是一種多元文化並存的格局,這種局麵一直延續至今。
在廣西的北部地區,有通過靈渠及湘桂陸路通道進入桂北的漢楚文化,桂西北地區有原住民的壯、苗、瑤等少數民族文化,在靠廣東的桂東南西江沿岸和北部灣地區有嶺南文化、漢文化和客家文化,中越邊境還有京族文化存在。這些不同地域的文化都有各自的特點:信仰土有不同的偶像、不同的圖騰;表現在藝術上,都形成有相對固定的原始藝術模式,如桂北有彩調劇、桂劇,桂東南有粵劇、采茶劇,桂西北壯族地區有歌燈、壯劇,沿海與越南毗鄰的地區如東興、防城等地有哈節、獨弦琴。但是,這些從外地進入廣西的文化,都不能像它的“源頭文化”那樣保持原汁原味,而是在輾轉流傳的過程中丟失了不少元素,同時又吸收了當地的文化,形成了“既像又不像”的獨特文化生態。如桂北的帶湘楚特點的漢文化,它不具備其源頭―湘楚地區那樣的正宗地位和影響力,沿西江白話地區的文化,不如其源頭―廣東嶺南文化那樣原汁原味,雖然也唱粵劇,聽粵劇,但不能像原產地廣東那樣盛行,甚至不能創作出一首能流行的粵曲;廣西的客家文化,又不如中原文化那樣全麵保留,甚至不能像客家集散地―廣東梅州、江西、福建的客家文化那樣多地保存來自源頭的特點,甚至人們說話的語氣也“硬了一點”、“粗了一點”。
由於廣西曆史上沒有形成過國家或固定長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缺乏孕育文化的母體,缺乏自己創造的“原始文化”,同時不能有效地整合那些外來文化使之形成一種主流的文化,所以,不管是土生土長的民族文化或是外來文化,其影響力基本上局限於產生地區和流人地區,很難讓這些區域以外的地區接受並流行。如彩調劇、桂劇在桂北地區及桂中地區流行,壯劇在桂西北地區流行,粵劇在西江沿岸及北部灣沿岸流行、采茶戲在客家人聚居桂東南地區流行。這種缺乏主流文化的現實,造成文化上“廣西特點”的不明顯,無法讓人一下子感知和把握廣西的文化特點。例如音樂,人們不能像聽新疆、蒙古、西藏歌曲甚至江南小調那樣,一聽就能辨認它的出處;戲曲也不能像黃梅戲、越劇、粵劇那樣,一看一聽就知道來自何方。《劉三姐》應該是融人較多廣西元素特別是彩一調元素的“廣西戲劇和歌曲”,但是,仍缺乏一個“廣西特征”的主旋律。
二是兼容性。多元文化的並存,缺乏主流文化的統治,使廣西的文化不像一些源頭產生地的文化那樣固守自我及對外文化的排斥。例如,在廣東,本地人不太可能用普通與外地人對話;上海人認為,不能說上海話的外地人是土氣的。而廣西文化是兼收並蓄、博采眾長,有用就拿來。在形成較早的廣西中心城市如梧州、桂林、柳州、南寧,從生活習俗中都可以感受到不同文化並存的現象。首先是語言,在一些城市是一城數種語言並存和流行,例如南寧,有桂北話、壯話、自話、普通話、平話、客家話,這些語言在各自的圈子中流行,都有講的機會。不僅如此,在各種方言流行的同時,幾乎所有人都不拒絕普通話,不管說得有多困難。在南寧,人們即使是指手畫腳也用普通話與外地人對話。在飲食文化上,甜酸苦辣都有人嚐試,都有市場。要說出廣西菜整體屬何種菜係是困難的,不同的地區都堅守著自己特色的菜肴特色,粵菜、桂北菜、客家菜、民族菜並存。但是,不同地區的人們在固守自己菜肴特色的同時, 又不拒絕外來菜,對於全國、全世界的各種菜係都有嚐試的欲望,於是,在南寧,不僅粵菜流行,川菜火暴,湘菜一也吃得人們汗流俠背,北京的涮羊肉、東北的餃子、西北的刀削麵都有自己的食客,隨著廣西與東盟關係的密切,泰國菜、越南菜也悄悄進人南寧。總之,全國、全世界的菜肴都能找到自己的消費群體。
二是雜交優勢明顯。由於文化生態的多元性,廣西文化雜交的兒率要比其他省區高,雜交的優勢不僅使傳統文化的生命體更具生命力,使生命延續更長的時間(如廣西的客家比中原保存更多的古代漢義化),而且容易催生文化的新品種,從而使廣西可能比那些擁有統治地位的主流文化的省區更容易產生新的品種。
這個特點,在廣西數千年的曆史中就不時顯現出來。雖然廣西曆史上沒有形成具有明顯廣西特點的主流文化,但可能正因文化上沒有“一家坐大”,廣西文化的曆史包袱不像一些文化積澱濃厚的區域那樣,新的文化觀點、文化事件、藝術樣式難以脫穎而出,廣西一文化中常常產生一些“偶然性的事件和人物”,這種“偶然性的事件和人物”常常石破天驚,在中華民族中產生影響,有的事件甚至改變了中國曆史的腳步。在數千年的曆史中,廣西出現的重大的“偶然性的曆史事件和帶有文化意義的人物事件”有:綠珠,楊貴妃(有爭議),瓦氏夫人,大儒陳宏謀,畫壇宗師石濤,民族英雄馮子材、劉永福,太平天國諸領袖,西林二岑,桂係諸領袖,現代文化四傑―馬君武、梁漱溟、工力、雷沛鴻,太平天國運動、中法戰爭、北伐戰爭,台兒莊戰役、昆侖關戰役;與文化和曆史相關的著名風物有:桂林山水、合浦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勾漏洞、鬼門關、友誼關、龍母廟、真武閣、伏波廟、都嬌山、西山、南山寺、梧州騎樓、北海老街,著名傳說有布洛陀、劉三姐。
新中國成立以來, 由於地緣、曆史、戰爭等諸多因素,廣西經濟發展與全國比較相對滯後,文化整體水準與全國相比不處於同一水平線,但卻常常在某些領域或某些項目上突然冒尖,橫空出世,石破天驚。20世紀50年代,在舞台劇和電影上冒出了彩調劇和電影《劉三姐》,轟動中國劇壇和影壇;20世紀80年代初,在電影上孕育出以張藝謀為代表的中國第五代導演,改變了中國電影的傳統觀念,引發了中國電影創作的一場革命;近十多年來,廣西文藝更是奇跡連連:文學上有兩人獲中國文學最高獎―魯迅文學獎,二台劇目連年獲“國家舞台一藝術精品獎”,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成為中國節慶文化項日的佼佼者,大型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轟動世界,成為中國文化產業的楷模;甚至在繪畫藝術方麵,也催生了全國矚目的漓江畫派。這些文化事件中發生在經濟文化整體水平相對落後的廣西,看起來是那樣具有偶然性和突發性。
三、廣西文化生態特點利用策略
利用文化生態的策略,就是利用文化生態特點優勢形成文化生產力的策略,即根據文化生態的優勢特點,決定發展戰略、發展項目、發展模式。根據廣西文化生態的優勢和特點,可從如下兒個方麵對廣西文化生態特點和優勢進行選擇利用。
1、利用廣西文化多樣性尋求突破。在一個具有主體文化統治的區域,主體文化之外的文化樣式很難生存和發展。例如,在越劇占統治地位的江浙地區,其他的劇種就很難生存流行;在上海話占統治地位的上海,其他語言很難流行。而缺乏占統治地位的文化、多元文化並存的廣西,使得各種文藝樣式得以生存,並都有可能在適當的時機脫穎而出。例如,廣西彩調劇、桂劇、壯劇、采茶劇、粵劇在廣西並存,並都有自己的生存和發展空間、 自己的基本受眾,這在全國是少見的。多種文化樣式存在的好處在於:此樹不開花,那樹可開花。從廣西近幾十年文化發展史看,廣西文化所獲得的成就與其他省區比較有--顯著特點,就是突破的領域寬廣、品種豐富,例如文學土有“三劍客”,戲劇有“國家舞台藝術精品”二連冠,彩調劇有《劉三姐》和大型實景表現《印象·劉三姐》,電影有“中國第五代導演”,繪畫有“漓江畫派”,文化節慶有“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幾乎囊括了所有藝術門類,這利,百花爭豔的大麵積豐收的現象正是廣西文化生態多樣性優勢在文化生產上的表現,這種現象在那些具有占統治地位文化的省區是極為罕見的、廣西文化史存在的這種現象,就是我們利用文化生態策略的最好參考:在文化項目、樣式上,不追求一枝獨秀,而追求百花齊放;不追求“一家坐大”,而追求百舸爭流;在多樣性中獲取成果,獲取多樣性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