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國旗的誕生
1中國最早的國旗
小朋友們,你們每個人都見過許多各式各樣的旗幟吧?但你們不一定清楚,旗幟最初是怎麼產生的。
旗幟最初出現,是在原始社會的後期。那時,原始部落逐漸擴大,在圍獵、遷移,特別是部落和部落打仗的時候,因為人多隊伍大,要加強部落內部的聯係,就需要有一種信號或者標誌。人類的祖先就在樹幹或長樹枝上綁一個東西,這就是最初的旗幟。
到了奴隸社會,旗幟就用來作為城邦的標誌;到了近代,旗幟又普遍地用來作為國家的象征。一個國家建立後,它的國旗,就是國家或民族獨立的一種標誌。
國旗采用不同的式樣、顏色和圖案,來體現不同的涵(hbn)義。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自己的國旗,在一些國際性的場合,就會失去自己的尊嚴。
我們中國是一個有著5000年文化傳統的文明古國,我們的祖先很早就有了自己的旗幟。但中國古代的旗幟大多是用來指揮打仗的,而且,不同的官職,不同的場合,用什麼樣的旗幟,都有嚴格的規定。但在1900年以前,我國還不曾正式使用過以法律形式確定下來的國旗。
中國最早的國旗,是1900年清王朝的金龍旗。
1900年,義和團運動失敗後,洋務派首領李鴻章在同各帝國主義國家談判時,看到別的國家都懸掛國旗,認為堂堂一個中華大國,也應該有一麵國旗,於是便奏請慈禧(x釣太後,並得到了慈禧的恩準。不久,他拿出了畫有虎、龍、獅、麒麟、八卦等圖案的國旗,經慈禧欽定,以金龍旗為清朝的國旗。因為,金龍旗以黃色為底色,人們又稱它為黃龍旗。
黃龍旗中的龍,是皇帝威嚴的象征,黃色則是滿族的代表色。黃龍旗最初是三角形的,後來又改為長方形,它一直掛到清王朝滅亡。
2五色旗、青天白日旗
和工農革命軍軍旗
辛亥(hai)革命後,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采用了紅、黃、藍、白、黑五種顏色橫排的五色旗為國旗。它象征著漢、滿、蒙、回、藏5個民族的共和。但是中國境內有50多個民族,五色旗的象征顯然不大合適。當時,孫中山先生就曾經主張用興中會用過的青天白日旗為國旗。後來,他尊重臨時參議院的意見,還是以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名義,通令以五色旗為中華民國的國旗。
1927年,蔣介石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竊取了大革命的勝利成果,建立了獨裁統治。開始仍以五色旗為國旗,1931年後,改用青天白日旗為國旗。
蔣介石這樣做,自有他的目的。
青天白日旗,早在1894年孫中山先生創辦興中會時,就由革命誌士陸皓(hao)東設計出來了。白日象征著光明,12道光芒代表12個時辰,光芒尖鋒象征著革命銳進。根據孫中山先生的意見,後來又加上了象征革命的紅色為底色。
蔣介石用這麵旗幟為國旗,是想把自己打扮成孫中6山的忠實信徒,借此來確保自己的統治。但由於蔣介石大搞白色恐怖,拚命屠殺革命誌士,實際上,這麵旗幟早就沒有了設計者賦(fu)予它的自由平等的涵義。
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誌士並沒有被蔣介石的屠殺嚇倒,1927年,“八一”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黨的“八七”會議,又確定了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總方針,決定在湘(xiing)、鄂、贛(gan)等省舉行起義。為了在起義時能打出自己的旗幟,在江西設計了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的軍旗。
這麵旗幟的旗底為紅色,象征革命;旗中央有5顆星,代表中國共產黨;五星內繪有鐮刀斧頭的圖案,代表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在旗的左側,與旗杆相連的一條白布上,寫著“.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的字樣。
這麵旗幟的整個涵義是: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革命武裝。
在這麵軍旗的指引下,爆發了著名的秋收起義。這以後,又經過了22年的艱苦奮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武裝,終於在1949年推翻了蔣介石的反動統治。
3征集啟事與2992幅國旗圖案
南京是我國著名的四大古都之一。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後,便把南京定為“國都”。坐落在南京國府路(現改為長江路)的偽總統府,曾是國民黨反動統治的象征。1949年4月24日淩晨2時,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衝進了這座平時看著就叫人害怕的大門時,這裏上至偽總統,下至普通衛兵,早已逃之一空。大院裏到處是紙屑、灰燼(jin)。戰士們懷著無比興奮的心情,迅速爬上樓頂。門樓上那麵國民黨的國旗落到了地下,一麵鮮豔的紅旗徐徐升起來了。
成立新中國的條件已經基本具備,籌建新中國的各項工作在緊張而有序地進行著。全黨、全國人民都在想著同一個問題:用一麵什麼樣的旗幟來作為新中國的象征呢?
這一年的6月15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在北平(現在的北京)召開了。籌備會決定,在常委會下設6個小組,由第6小組負責研究並提出國旗、國徽、國歌的方案。第6小組又決定,以新政協的名義,向全國公開發布啟事,征集國旗的設計方案。
7月15日至26日,《人民日報》、《北平解放報》、《新民報》、《光明日報》、《天津日報》等各大報紙連續8天刊登了征集啟事。啟事提出了製作國旗的原則和注意事項,並規定8月20日為截止日期。祖國內地的一些報紙及海外華僑報紙也紛紛作了轉載。
啟事一經發出,舉國上下頓時湧起了熱浪,短短一個月時間,就收到設計圖案2992幅。投稿人中有高級幹部、將軍、著名藝術家、學者,也有普通的工人、農民、戰士、學生,甚至小學生。我們的總司令朱德和大文豪郭沫若、著名詩人艾青都親自設計了國旗圖案。一些還沒有解放的地區的愛國人士,也通過新華社香港分社或當地的郵局,寄來了稿件。
在世界各地,千千萬萬僑居異國的炎黃子孫,也把他們對祖國獲得新生的無限喜悅和對祖國未來的美好憧憬融人了彩筆,精心繪製出一幅幅國旗圖案,漂洋過海,寄到北平。
民心所向,眾望所歸。2992幅國旗圖案,體現著全國人民對新中國的擁護。在全國人民對國旗表現出的巨大熱情中,世界也看到了,一個飽經苦難的民族,正張開雙臂迎接光明的到來。
4五星紅旗一舉中選
這麼多的稿件,可把工作人員忙壞了。他們夜以繼日,把來稿一一登記造冊,又進行了分類整理。第6小組和國旗初評委員會的成員,對這2992幅圖案進行了認真的審閱和反複的研究,從中選出了38幅圖案,編上號,並附上解說詞,編印成一冊《國旗圖案參考資料》,準備提交政協第一次全體會議討論。為了避免評選時帶偏見,圖案上都沒有作者的姓名。
經過多次討論,第6小組成員的注意力逐漸集中到了第11號和第17號圖案上。這兩個圖案都有一顆大五角星,第11號圖案旗麵上三分之一的幅麵為白色;第17號圖案為紅地,上麵繪有一條黃線,代表黃河。
9月23日,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分11個小組討論國旗、國徽、國歌等方案,大家也都比較傾向第17號方案。這時,有人提出了反對意見。當時,南方一些地方還沒有解放,反對者說,紅地國旗代表著國家和革命,中間一條杠,是否意味著南北分家?
毛澤東主席原本也是同意第17號方案的,但他覺得這個意見很有道理。他說:“這個方案(指第17號方案)通過是沒有問題的。但是這樣不夠圓滿,我們一定要選取一幅讓全體同誌一致通過的才好。”
這是一幅幾乎已經被淘汰的圖案,它的編號是32。但文學家,也是國歌的詞作者田漢幾次從這幅圖案前走過,又幾次戀戀不舍地轉身回去端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