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為了國旗的尊嚴
1戰俘營裏的戰鬥
1950年6月,美帝國主義向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發動了侵略戰爭,戰火燒到了鴨綠江。10月25日,中國人民誌願軍為了保衛世界和平,高舉“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旗幟,開赴朝鮮戰場,與朝鮮人民並肩作戰,抗擊侵略者。
在戰鬥中,由於戰場形勢複雜,敵我鬥爭變化莫測,有一些誌願軍不幸被敵人俘虜(lu),被關進了設在濟州島上的戰俘營。在那裏,誌願軍戰俘慘遭迫害,受到非人的待遇。敵人還用盡種種卑劣的手段,妄想迫使誌願軍被俘人員背叛祖國,但是他們的陰謀始終未能得逞(cheng)。
1952年國慶節,在濟州島戰俘營爆發了一場特殊的戰鬥。為了反擊敵人,被俘的誌願軍戰士們決定在10月I日那天,升起五星紅旗。如果敵人幹擾,就同他們進行堅決的鬥爭,保衛自己的國旗。
沒有國旗怎麼辦?他們找來了軍用雨布,刮去上麵的橡膠,用紅藥水染成紅色,再用哇(ku i)寧藥丸染出了五角星。由於紅色用量大,紅藥水很快就沒有了。怎麼辦呢?不知是誰說了一句:“用我們的熱血!”這句話提醒了大家,於是有的用拳頭打破自己的鼻子,有的用牙齒咬破自己的手指,有的用小刀割破自己的胳膊……·一滴滴鮮紅的血帶著誌願軍戰士的體溫染在了國旗上。10麵莊嚴的五星紅旗製成了,他們圍著國旗宣誓:“讓祖國人民知道,我們永遠忠於祖國!”
10月1日早7點,10麵五星紅旗在戰俘營升了起來。誌願軍戰士們列隊向國旗敬禮,高唱國歌,高呼口號。歌聲和口號聲此起彼伏,響徹濟州島上空。
美軍如臨大敵,急忙調來11輛坦克、千餘名士兵,將戰俘營團團包圍。他們大喊大叫,要5分鍾內降下旗來。誌願軍戰士則據理力爭:“根據國際公約,戰俘有權慶祝自己的國慶!”美軍理屈詞窮,蠻橫地說,這是命令,必須執行!誌願軍戰士斬釘截鐵地回答:“你們這種違反戰俘正當權利的命令,我們是不會執行的!”氣急敗壞的敵人獸性大發,他們向護衛五星紅旗的誌願軍戰士施放毒氣彈。但是,誌願軍戰士們毫不畏懼,手挽手、肩並肩,挺立在國旗下。美軍更加窮凶極惡,竟開動坦克衝來,坦克上的輕重機槍噴出了罪惡的火舌。然而,誌願軍戰士們毫無懼色,前麵的人倒下了,後麵的人又跟了上去……就這樣,為了保衛五星紅旗,為了捍衛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的尊嚴,56名誌願軍戰士流盡了鮮血,109名誌願軍戰士負了重傷……
戰俘營裏的這場戰鬥,是在特殊的曆史條件下、特殊的環境中發生的。參加這場戰鬥的戰士,又是失去了戰鬥力、失去了自由的戰士。但是,他們的英勇無畏、堅貞不屈再一次表明了:誌願軍戰士忠於祖國、忠於人民,不愧是最可愛的人。
2《國旗法》的誕生,
1990年10月I日,是我國《國旗法》實施的第一天。在祖國960萬平方公裏的大地上,一麵麵鮮豔的五星紅旗迎著朝陽冉冉升起,是那樣的熱烈,又是那樣的隆重。然而,你也許不知道,這部莊嚴的《國旗法》的誕生,與一個人的名字緊緊地聯係在一起,他就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江蘇省南通市如皋(gao)工藝絲毯廠的副廠長李玉坤。是他向全國人大提出了“盡快製訂張掛國旗具體辦法的建議”。
李玉坤提出這樣的建議,並不是偶然的。1986年,他隨企業家代表團去美國考察,發現在美國的許多重要場所,都懸掛著美國的國旗。這種強烈的民族情感,使他受到很大的觸動。同年10月I日國慶節那一天,他在熱鬧的如皋街頭轉了一天,卻沒有見到一麵五星紅旗,心裏很不是滋味。這使他又聯想起了另一件事。
1985年5月,美籍華人卡爾女士帶著她的3個子女重返故鄉如皋。臨走前,她一心想找一件珍貴的禮物給孩子們留作紀念。她在如皋城裏東奔西走,最後選中的是五星紅旗。當她從營業員手中接過3麵鮮豔的五星紅旗時,眼眶裏已滿是晶瑩的淚花。她親吻了國旗後,鄭重地把國旗交給了孩子,說:“請記住,你們是炎黃子孫。”陪伴著他們的李玉坤也禁不住眼睛濕潤,心潮翻滾。
當天晚上,強烈的愛國意識和人民代表的責任感,促使李玉坤奮筆疾書。他在《建議》中寫道:“……製作一麵五星紅旗的費用是十分有限的,而她在人們心目中所起的作用是無限的,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國旗的存在對喚起人們的國家觀念,往往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升旗、降旗絕不是一種形式,其意義極為深遠。為此,我建議有關部門立即采取措施,做出必要的規定……”
1989年的春天,全國政協常委、全國僑聯副主席、天津市塘沽區副區長黃其興也提交了《建議國家製定國旗法》的提案。
他們的建議和提案,受到了全國人大和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從1989年3月起,國務院法製局開始了《國旗法(議案)》的起草工作。經過一年多的調查研究,數次修訂後,由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並向七屆全國人大提交了《國旗法(草案)》。經廣泛征求意見後,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於1990年6月28日,審議並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以及《懲(cheng)治侮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國徽罪的決定》。同日,國家主席楊尚昆頒(ban)布了第28號主席令,宣布《國旗法》自1990年10月I日起實施。從此,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的使用和管理,走上了法製化的道路。
3為了國民的“國旗意識”
1983年2月的一天,一隊小學生來天安門廣場觀看升旗儀式。儀式過後,老師請執勤的戰士給孩子們講講有關國旗的知識。班長董立敢毫不猶豫地拿起話筒,以自己有限的國旗知識,認真地講了起來。
同學們聽得津津有味,但並不滿足。董立敢話音剛落,一個個問題就連珠炮似的提了出來:“第一麵國旗是誰縫製的?”“國旗的旗杆套為什麼是白色的?”……董立敢被問住了,要不是老師上來解圍,他真不知道該如何下台。
回到駐(zhu)地後,董立敢久久不能平靜。作為國旗衛士,不了解國旗,怎麼能完成好任務呢?他把自己的想法和戰友們一說,大家都有同感。中隊黨支部對他們的意見十分重視,很快就作出決定:國旗班在完成警衛任務的同時,要積極開展宣講國旗和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活動,以此激發廣大群眾的愛國熱情。
董立敢和戰友們立即投入了編寫講稿的工作。手頭沒有資料,就到曆史博物館去求教。老館長被他的愛國精神所感動,特地將他帶到珍藏室,把曆史資料一件件地找出來給他看。如,政協會議公布的國旗征集啟事、全國近三千幅應征圖案、精選後的38幅圖案及第一麵五星紅旗等。征得老館長同意後,董立敢抄錄了不少文字資料。經過認真地思考、整理,他寫出了第一份約三千多字的講稿。
沒過多久,天津市黃緯路小學三百多名師生,觀看升旗儀式後,請董立敢講解國旗。這是國旗班第一次對學生進行正規的愛國主義教育。董立敢講得非常成功。新聞媒(mei)介對這次活動也做了宣傳報道。從此,宣講的任務便接踵(zhong)而來:從中小學生到大學生;從廠礦、部隊、機關直至少管所和監獄;從北京、天津到全國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