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12月18日,冶金工業部在北京舉行了鑒定會,鑒定餘達太研製的弧焊工業機器人。這個機器人非常靈巧,它甚至可以拿起一根鋼絲,準確無誤地穿入針鼻。隨著機器人一項項功能的演示,與會的中國專家們高興地鼓起掌來。這個機器人的誕生,表明中國也有了自行設計和製造工業機器人的能力和水平。與會的外國專家也認定,這個中國機器人已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餘達太研製機器人的成功,使外國專家不得不對中國機器人專家刮目相看了,甚至有人主動找上門來要求合作。但餘達太深知,這僅僅是開始,為了祖國的繁榮昌盛,前麵的路還很長,他要繼續奮鬥下去。
6拚搏在南極“死亡地帶”
南極的文森峰,是世界七大高峰之一,海拔5140米的冰峰上,沒有人煙,沒有生命。這裏夏季氣溫是零下4000,冬季氣溫是零下8090,曆來被探險家們稱為“死亡地帶”。
為了揭開“死亡地帶”的奧秘,1988年底,中美組成聯合登山隊,於11月‘25日清晨從阿雷納斯城出發,直飛南極。
在中美聯合登山隊的6名探險家中,有一個年近50歲的中國地質學家,她叫金慶民,是唯一的女性。你千萬別小看這位女探險家,她可是第二次奔赴南極了。第一次是1986年12月28日,她作為中國南極及環球考察隊中唯一的一名女科學工作者,顛簸了上萬海裏,穿越了凶險的冰山帶,登上了南極大地。在南極多變的暴風雪天氣裏,她和男同誌一道,早出晚歸,奮鬥了17天,完成了菲爾德斯半島南部地區I :10000地質填圖,實測了兩條長達1653米的剖麵,觀察地質路線14條、地質觀察點171個,采集各類岩石標本365塊。就在南極長城站上,金慶民光榮地加人了中國共產黨。如今,她又作為中美聯合登山隊的一員,勇敢地向南極文森峰挺進。
經過艱苦的攀登,中美登山考察隊到達了峰腰,建立起第一號營地。就在大家準備向峰頂攀登時,金慶民做出了驚人的決定:她要獨自一人留在峰腰,進行地質考察。她心裏很清楚,在短短幾天裏,既要完成登頂,又要進行地質考察,是很難兩全其美的,對她來說,最首要的,是要完成地質科學家的神聖使命。
金慶民說服了同來的夥伴,獨自留了下來,開始了在南極“死亡地帶”的拚搏。她背著裝有一麵微型五星紅旗的大背包,右手拿著雪杖,左手握著冰鎬,艱難地行進在冰原上,觀察岩層結構,取岩樣,拍照片,並畫出了一幅幅地質剖麵圖。她已經獨自在冰雪世界上整整拚搏4天了,12月2日晚8時許,她終於在一道山脊上發現了一條長約20公裏,厚度在200米左右的含鐵岩係和鐵礦帶。她欣喜若狂,中國人在南極發現鐵礦了!它不僅填補了文森峰地學研究的空白,而且使中國在研究開發南極資源方麵獲得了發言權。她激動地把一麵微型國旗插在礦體上,並在鐵礦石上工工整整地寫下了一行字:“中華人民共和國金慶民1988年12月2日在此發現鐵礦。”
金慶民帶給祖國母親的,是她在南極采集的40公斤重的鐵礦石,這正是中華巾幗英雄向祖國母親敬獻的一顆赤誠之心。這以後,1990年,她作為隊長,又率隊第三次登上了南極。
7人民的好幹部
河南省東部有一個蘭考縣,蘭考縣出了一位人民的好幹部,他的名字叫焦裕祿。
故事還得從1962年冬天說起。那時,蘭考縣遭受了嚴重的自然災害,36萬蘭考人正麵臨內澇、風沙、鹽堿“三大害”。在最困難的關頭,黨把焦裕祿派到了蘭考這塊土地上。
困難像一副沉重的擔子,壓在了這個新任縣委書記瘦弱的肩頭。為了製服三害,他到任的第二天就背著幹糧下鄉了。
在以後的日子裏,他親自掛帥,會同農民、技術員,組成“三結合”調查隊,觀洪水,查風口,探流沙。他要摸清蘭考1800平方公裏土地的自然情況,繼而把三害徹底趕出蘭考去。
焦裕祿有一句名言:“吃別人嚼過的摸沒味道”。他不願坐在辦公室裏聽別人彙報工作。風沙越大,暴雨越猛,他越要帶頭下去觀察。經過幾個月的努力,他們終於掌握了大量具體而翔實的資料,製定出一整套抗災計劃。
為了從根本上製住三害,他們還動員全縣人民,在蘭考大地上廣種泡桐樹。因為泡桐有易栽、速長、幹直、樹冠大、易沙地等特點。
1963年秋天,蘭考一連下了13天雨,大片大片的莊稼被淹死了。焦裕祿和縣委的同誌全力投人救災工作。這天,風越刮越猛,雨也越下越大,焦裕祿惦記著鄉親們,便頂風冒雨一連走了9個村,訪問了幾十戶生活困難的人家……
焦裕祿心裏裝的全是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1964年春,他的肝病越來越重了,肝區疼痛時,他就拿一個硬東西頂著繼續工作。他坐的藤椅因此被頂出了一個大窟窿。後來他的病已到嚴重關頭,縣委強迫他去外地治療,在火車開動前幾分鍾,他還在布置工作……
焦裕祿患的是肝癌(di),發現時已是晚期。1964年5月14日,他不幸去世了,年僅42歲。臨死前他隻有一個請求:把他運回蘭考,埋在沙灘上,死了也要看著同誌們把風沙治好。
30年過去了,蘭考大地發生了天m地覆的變化。當年焦裕祿親自種的那棵泡桐樹,已長成參天大樹,成了焦裕祿精神的象征。今日蘭考大地,無處不是泡桐。每到春天,紫紅色芬芳四溢的泡桐花,把蘭考大地變成了泡桐花的海洋,成了人們旅遊觀光的一道風景線。
泡桐已經成為蘭考最大的地上資源,泡桐富了蘭考人。但每每見到泡桐樹,蘭考人總會想起他們的好書記焦裕祿。焦裕祿永遠活在蘭考人民的心裏。
8“鐵人”王進喜
王進喜是中國工人階級的一麵旗幟。王進喜的“鐵人精神”,就是一種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頑強拚搏、為國旗增輝的精神。
王進喜出生在甘肅玉門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巧歲就到油礦當學徒,受盡了資本家的剝削。解放後,工人當家做主人,他十分高興。為了甩掉我國“貧油”的帽子,王進喜率領鑽井隊多打井、多出油。每到打井最關鍵的時候,他經常連續40個小時不下井場。到了1959年,他的井隊已進尺7萬1千米,相當於舊中國42年鑽井進尺的總和。
1959年,王進喜去北京出席全國群英會,有一個景象使他終生難忘,那就是來來往往的公共汽車上都背著一個大氣包,氣包裏裝的是沼(zhao)氣。這是因為,我國石油產量少,很大一部分靠進口,外國人就用石油卡我們。我們不屈服,就用沼氣來代替汽油。麵對這種情況王進喜心如刀紮。他覺得,自己作為一名石油工人,對改變這種狀況有一種義不容辭的責任。他橫下一條心,一定要幹出樣兒來,為祖國爭氣。
這一天終於來到了。就在這次大會上,傳來了喜訊,李四光等地質學家進行了全國性的石油普查勘探,在大慶發現了幾十米厚的油砂層。1960年春,王進喜奉命率領一二O五鑽井隊從玉門開赴新發現的大慶油田。‘
3月的大慶,寒風呼號,滴水成冰。王進喜的工作熱情卻能消風化冰。鑽機運到了,可吊車、拖拉機不夠用,他帶著大家硬是用繩子拉、撬棍撬,把鑽機從火車上卸下來,運到井場。打井需要水,可水管一時安不上,他就帶著大家用臉盆端,硬是一盆盆地端了足足幾十噸,使鑽機提前開了鑽。
1964年4月14日,王進喜站在冷風刺骨的鑽台上,手握冰冷的刹把,自豪地大吼一聲:“開鑽了!”
經過5個緊張的日日夜夜,大慶會戰的第一口油井終於噴出了烏黑發亮的原油。
創業的道路是艱難曲折的,但再大的困難也壓不垮王進喜這個“鐵人”。他的腿被幾十噸重的鑽杆砸傷,傷還沒好,又帶頭跳進泥漿池裏,用身體來攪拌水泥,終於製服了險惡的井噴。他日夜奮戰在井場上,餓了,啃幾口窩頭;困了,倒在地上眯一會兒。井場附近的老鄉誇他“真是個鐵人”。正是這種“鐵人精神”結束了我國使用“洋油”的曆史,加速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步伐。
王進喜由於長期勞累,1970年11月巧日,年僅47歲便被病魔奪去了生命。但人民是永遠也不會忘記他的,因為在共和國轟轟烈烈的創業史上,他為中華的崛(ju6)起,為新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獻出了自己的一切。
9青春無悔
葉喬波是我國著名的女子速滑運動健將。她上小學時各項體育比賽總是全校第一。1976年,年僅12歲的葉喬波正式參軍人伍,成為解放軍運動隊的滑冰運動員。1985年她被正式選人國家隊。到1993年3月,在不到10年的時間裏,她已經享譽冰壇內外:先後124次參加國內外重大比賽,共奪得133枚獎牌,僅世界錦標賽和世界杯係列賽就獲得23枚金牌。她是第一個讓中國的五星紅旗在第1屆亞洲冬運會和第16屆冬季奧運會上升起的人;她也是第一位榮獲世界短距離速滑錦標賽全能冠軍的中國人。她入伍以來,先後3次榮立一等功,3次被評為“全國十佳運動員”o 1992年5月,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簽發命令,授予她“體壇尖兵”榮譽稱號。她還出席了黨的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
一個戰功顯赫而又滿身創傷的運動健將,按一般規律早該“功德圓滿,激流勇退”了。但葉喬波沒有這樣做,她說:“這樣退了,我會後悔一輩子!”
葉喬波不能退,她要圓一個夢,一個憋(bid)足了勁要圓的金牌夢:在世界最高級別的冬季奧運會上,奏響中國的國歌,升起中國的國旗。
為了圓這個夢,葉喬波請挪威著名外科醫生瑞雷姆為她做了左膝蓋手術。瑞雷姆在她的膝部打開了3個小洞,用微型器械取出了像大拇指蓋大小的1整塊和4小塊零碎的軟骨……
為了圓這個夢,她在手術後的第3天就開始下地鍛煉。過大的運動量,使她的膝傷加重,膝蓋兩側經常鼓著乒乓球大小的兩個包,骸(bin)骨已滑向左下方,把皮膚都撐起來了。她就用手使勁把膝蓋扳正,再用繃帶左一層、右一層地纏住。每當訓練間隙,她都要取出隨身攜帶的五種大小不同的針,在自己的病腿上一針接一針地紮,最多時密密麻麻地紮了98針!
圓夢的時刻終於到了。1994年2月23日,葉喬波參加第17屆冬奧會女子1000米速滑比賽。發令槍砰然打響,葉喬波衝上跑道。猛然,葉喬波覺得左腿膝關節發軟,身體失去平衡。
“頂住,死也要頂住!”
這時的葉喬波腦子裏一片空白,她腳下已沒有了感覺,動作完全走了樣。這哪裏是在滑冰、在比賽?她是在用年輕的生命奮力衝擊、抗爭!
記分牌上顯示出葉喬波的成績:第三名。這是一個奇跡,葉喬波用一條半腿,為中國隊奪得了冬奧會開幕11天來的第一枚獎牌。
10世界上最高的女人
潘多是我國著名的藏族女登山家。她被外國記者稱為“世界上最高的女人”。
其實,潘多的個子並不高,人們這麼稱呼她,是因為她於1975年5月27日,同我國另外8名男隊員一道,勇敢地從北坡登上了我們所在星球的最高點——珠穆朗瑪峰峰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