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為國旗增輝的人
I地質之光
李四光是我國著名的地質學家。他創立的地質力學理論神通可大啦!不僅使我國找到了地下水,找到了地熱,找到了金剛石成礦帶,找到了大型鎢體礦,而且能比較準確地預報地震,甚至使我國找到了一個個大油田,一舉摘掉了“中國貧油”的帽子。
1889年,李四光出生在湖北省黃岡縣。青年時代,他曾懷著報國的熱情,參加了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並發奮鑽研科學技術,希望有朝一日科學救國。
24歲那年,他考入英國伯明翰大學,先學采礦,後改學地質。他以優異的成績完成學業後,謝絕了外國人的高薪聘(pin)請,回國擔任北京大學地質係教授。他親自帶領學生到野外考察各種岩石和地質結構,風餐露宿,翻山越嶺,曆盡了千辛萬苦。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長年的實地考察中,李四光發現了中國古代第四紀冰川的遺跡。1937年,他寫出了研究廬山冰川的論著。他的研究成果轟動了國內外地質界,使他成為我國第四紀冰川地質研究的奠基人。1948年夏天,他在英國倫敦舉行的國際地質學會第18屆會議上,發表了他創建的地質力學最新研究成果。他的地質力學理論對整個世界近200年來地質學的傳統思想和研究方法起到了革命性的作用。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鮮豔的五星紅旗在天安門廣場冉冉升起。年已花甲的李四光於1950年5月6日回到了新中國的首都北京,開始了他人生道路的新起點。
新中國百廢待興,要發展工業必須有石油。
中國真是個“貧油國”嗎?不!李四光用他的“新華夏構造體係”理論否定了外國專家的謬(miu)論,證明中國的淺海、平原、盆地都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
在李四光的主持下,一支龐大的勘探隊伍組成了。他們走遍了祖國的山山水水,進行了全國範圍的石油普查勘探。1958年,《人民日報》報道了振奮人心的好消息:《鬆遼平原有石油》。這以後,祖國各地又捷報頻傳,華北平原、渤海、黃海……無數荒原蘇醒了,平靜的海底沸騰了,大慶油田、大港油田、勝利油田、華北油田……一個個大油田誕生了。滾滾的石油從地下噴了出來。我國石油不僅能自給自足,還可以向國外出口。
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逝世了。他在地質事業上的卓越成就,他對祖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貢獻,他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將永遠載入共和國史冊。
2摘取數學皇冠上的明珠
一位老師曾說過:自然科學的皇後是數學;數學的皇冠是數論;哥德巴赫(he)猜想則是皇冠上的明珠。
那麼,什麼是哥德巴赫猜想呢?原來,早在1742年,德國有一個數學家叫哥德巴赫,他提出了一個問題,即每個不小於6的偶數都是兩個素數之和,如6=3 +3,8=5+3等等。但這需要證明。哥德巴赫本人證明不了,就寫信給歐洲的大數學家歐拉,可是歐拉到死也沒有證明出來。因此,200多年來,哥德巴赫提出的這個問題,就被稱為“哥德巴赫猜想”。
隨著時光的流逝,世界上許多數學家相繼證明了(1+2),(l +1)之外的數。如果有人能證明出(1 +2),那就離摘取(1+1)這顆明珠隻有一步之遙了。但隨著證明難度的增大,要摘取這顆明珠也就越來越困難了。
這個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卻引起了我國一個中學生的極大興趣,他就是後來成為我國著名數學家的陳景潤。早在中學讀書時,一次數學課上,當沈正元老師講述了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後,少年陳景潤就立下了要摘取這顆明珠的誌向。
在以後的兒十年裏,他以驚人的毅力,克服了許多難以想象的困難,頑強地拚搏著。為了攻克這個難題,他廢寢忘食,經常從早晨四五點開始,一直計算到深夜,用過的算草紙能裝滿幾麻袋。為了查找資料,他一早進圖書館,直到圖書館關門才出來。餓了就啃點涼饅頭,喝點白開水。有一次,他看書太專心了,沒聽見下班鈴聲,被鎖在了圖書館裏。直到天黑,看不清書上的字了,陳景潤才抬起頭,拉開電燈,又接著查閱資料。他把整個身心都投人到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之中。有一次,他走路撞在一棵樹上,竟然對著大樹問:“誰撞了我?”引得路人都笑了起來。
過度的勞累使陳景潤身體消瘦,兩眼深陷。他患上了胃病,疼痛難忍;他患上了肺病,咳嗽不止。有時病得不省人事,可他仍記掛著數字和符號。
1973年,中國的數學家陳景潤發表了一篇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論文,震動了國內外數學界。他的這篇論文,證明了(1十2),從而向世人宣告,中國人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上取得了世界領先的成就。世界公認他的研究成果為“陳氏定理”。
陳景潤是新中國培養的傑出數學家。他是中國人的驕傲,他獻身科學,為國爭光的精神,是永遠值得我們學習的。
3當代畢升
早在九百多年前,也就是1048年左右,我國宋代的畢升發明了活字版印刷術,在世界印刷史上留下了極其光輝的一頁。
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世界上的印刷術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充分利用了當代機械、電子、光學等先進技術成果,照排技術與計算機相連,從而取代了鉛字,實現了自動排版。1976年,英國的蒙納公司研製的激光照排機,已是照排技術的第四代了。但西方使用的是拚音文字,最多不過一百多個字符,而我國使用的方塊漢字達六萬多個,要把它快速輸人計算機則是世界性的一大難題,因而我國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仍在沿用1488年德國古登堡的辦法——以火熔鉛,以鉛鑄(zhu)字,以鉛字排版。
麵對我國落後的印刷狀況,北京大學的王選再也坐不住了。他想到自己是在五星紅旗下成長起來的大學生,報效祖國是自己的神聖職責,他決心研製一種比當時歐美國家都先進的漢字激光照排計算機,讓中國的印刷技術再次跨到外國人的前頭去。
土選整夜不睡覺,像著了魔似的麵對報紙“發呆”。原來他是在研究漢字的橫、豎、撇、捺、點、折的規律,研究如何把多達6萬的方塊字快速輸人計算機。經過幾個月的苦心鑽研,他終於研究出了一套高倍數、高分辨率的漢字字形信息壓縮技術。這一技術可以把漢字的字模縮小到五百分之一。它可以讓漢字像變魔術似的“跳”進計算機,再精確地“跳”出來複原。在此基礎上,王選又發明了一種文字變倍技術,使漢字在計算機裏能大能小,能高能矮,能胖能瘦,可隱可現。
王選終於成功了!1979年7月29日,命名為“華光”的漢字激光照排主體工程在北京大學宣告成功。兩年後,“華光I型”樣機通過鑒定。專家們在驚歎中給這一技術下了這樣的評語:“世界領先,國際先進”o 1982年6月1日,中國的高分辨率漢字字形信息壓縮技術在歐洲登記專利,編號為82302816。之後,“華光II型”、“華光iii型”又相繼研製成功,體積越來越小巧,功能也在逐漸增強。
1987年,王選獲得我國印刷業個人最高榮譽獎——畢升獎,他最大的貢獻是使一直進不了照排係統的漢字闖過了“電子龍門”,從而打通了中華民族通往信息時代的陽關大道。人們都誇王選為“當代畢升”,這是當之無愧的。
4永不後悔的選擇
“賈烏德·侯賽因獎”,素來被稱做青年諾貝爾獎。1991年,年僅30歲的中國北京大學教授陳章良博士榮獲“賈烏德·侯賽因青年科學家獎”。這也是獲這個大獎的第一個中國人。
陳章良出生在福建省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他9歲時才邁進學校門檻(kan)o 1978年,他考人了華南熱帶作物學院,才第一次接觸英語。他學習十分刻苦,5年後,竟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美國一所大學的生物和醫學部研究生,攻讀植物分子生物學。在不長的4年時光裏,陳章良不僅獲得了博士學位,他研究的成果也有了重大突破,被國內外專家稱為植物分子生物學的裏程碑。美國的大學給他頒發了獎學金,美國政府也準備給他提供科研經費。這時,祖國向他發出了召喚,希望他能回國籌建中國第一個植物基因工程實驗室。我國駐美大使對他說:“國外的科研條件、生活條件都比國內好,我們不會強求你回國的。但是,你如果繼續留在美國、國家就要花大量的外彙來購買你在美國開發的技術。”
陳章良深知這些話的分量,毅然地踏上了回國的路途。事後,他在一篇文章裏寫道:“我此生可能有許多愧悔,但我永不後悔的是回國的選擇,慈母聲聲呼喚遠遊的赤子,我唯有含淚相應。”
回到祖國後,陳章良立即投入了籌建實驗室的工作。五六百斤重的大型儀器,他和同事們肩擔臂扛搬上四樓;電源插座不配套,他們就跑遍北京大小商店去選購;他們甚至要蹬著平板車去買儀器和藥品。陳章良幹得是那樣投入、那樣心甘情願。因為他是在給自己的祖國幹啊!
實驗室建成了,科研工作開始了。陳章良沒日沒夜地泡在實驗室裏,很快便在水稻抗病毒的基因工程方麵取得了國家A級成果,又在抗病毒基因工程研究方麵取得了突破。這些成果都進人了國際先進行列。
很多國家都願意出重金來購買他的研究成果,陳章良都拒絕了。他說:“我所以要回到祖國,不就是要用自己的成果報效祖國嗎!”
祖國和人民充分地肯定了陳章良的成就,他28歲時就被評為教授,他還被授予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並獲得了“五一勞動”獎章。199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一次由國際評委會投票通過,授予他“賈烏德·侯賽因獎”。
陳章良現在是北京大學副校長,肩上的擔子更重了。他決心要為祖國的科學發展,為培養21世紀的科技人才,做出更大的貢獻。
5中國第一個機器人
同學們經常在電視裏看到外國的機器人,可是你見到過中國的機器人嗎?你知道中國的第一個機器人是誰設計和製造出來的嗎?
設計和製造出中國第一個機器人的是工程師餘達太。
餘達太於1982年以13門功課全優的成績,畢業於日本九州工業大學研究生院後,進人了日本一家機器人製造公司工作。
他所在的公司有個慣例,凡是外國人來公司參觀,公司都要專門升起參觀者的國旗,以示尊重和歡迎。可是,中國代表團來過好幾次了,公司卻一次也沒有升過中國國旗。餘達太經過再三交涉,公司終於答複道:“明天,為你這個留學生破例升一次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以後每月1日,我們都會升一次的,以表示我們對過去失誤的歉意和對你的歡迎。”
但在工作中,餘達太仍強烈地感受到日本人對中國人的歧視。一次,一個日本專家竟毫不客氣地對餘達太說:“在巧年內,我們不準備和中國進行有關機器人方麵的合作,理由很簡單,賣給你們,你們也不會用,更談不上技術合作了。”
這些話深深地刺傷了餘達太的心,他下定決心:回·國去,一定要在祖國的土地上製造出自己的機器人來,讓那些小看中國人的人知道,中國人是有誌氣、有能力的。
餘達太回國了,他足足帶回24箱東西,裏麵裝的幾乎全是有關機器人的書刊資料,那是他用了3年多的積蓄買的。在有關領導的支持下,餘達太組織了機器人研究室,他們一篇篇、一行行認真地研究國外的資料,然後動手設計製造。經過5年的奮鬥,在餘達太的主持下,中國第一個弧焊(han)工業機器人終於研製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