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發明的靈感是怎麼來的?(代序言)
杜忠明
我曾經讀到過這樣一個故事:中國改革開放的初期,美國教育界的一個代表團到中國來考察中國的國民教育。他們考察了很多學校,看到中國從小學、中學到大學,課堂紀律嚴肅,老師教學認真,課程高深,學生的作業多,家庭和社會又非常重視教育,學生的學習熱情也異常高漲。他們聯想到自己國家對待教育的態度和方法,考察後得出了一個結論:二十年後中國將是世界高端科學技術的大國,美國因教育的落後,將會被中國遠遠地甩在後麵。
與此同時,中國教育代表團也前往美國對美國的教育現狀進行了考察。中國代表團發現,美國從小學到中學、大學,學校的紀律一塌糊塗,學生上課的時候可以隨時外出、走動,學生的實驗課就像玩遊戲一樣,沒有一個鄭重其事的態度,學校的作業少,課外的活動多。所以中國教育代表團回來後也起草了一個考察報告:認為由於美國教育的失敗,美國在20年後科學技術將會完全落後於世界先進水平。
但是,兩個代表團的預測都錯了。20年過去了,中國的教育、科學並沒有像美國人預測的那樣,達到先進國家的水平,到目前為止諾貝爾獎還沒有一個真正的中國人;美國的教育和科學技術也沒有垮掉,而且依然雄居世界的高峰,傲視群雄。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呢?
因為中國的教育注重的是填鴨式的教育方法,注重的是背書、演算,是急功近利的應試教育;而美國的教育是啟發式的教育,注重的是動腦思考問題、動手解決問題,是麵向未來的成長教育。中國的孩子們是在做好人、做老實人的說教中長大的;美國的孩子是在競爭教育、實踐教育的生存考驗中長大的。
中國人從小就養成了服從的性格,服從領導,服從權威,服從習慣,盲從、麻木、不願意動手、不願意思考。
美國人從小就養成了反叛的性格,獨立思考,獨立行動,獨立生活,競爭、積極、願意動手、喜歡思考。
曾經有人作過一個實驗,來說明中國的孩子和美國的孩子的不同:
老師讓同學們畫一幅畫,題目是“聖誕節”。
在中國,老師將預先畫好的一幅畫往黑板上一掛,讓班級的48個學生開始對著畫臨摹,48幅畫出來了,48個學生的畫千篇一律,畫麵上是一棵聖誕樹,上麵燈光閃爍,旁邊一個聖誕老人,手裏拿著聖誕禮物。老師根據孩子的作品的像還是不像給孩子打分。孩子就這樣在模仿中長大,在學校按照老師教的去做,回到家裏按照家長說的去做,參加工作之後按照領導安排的去做……孩子的創新能力從小就在壓抑中被扼殺了。
在美國,同樣是一堂美術課,但是他們的老師作法卻與我們是截然不同的:
老師告訴學生,今天要上美術課,讓大家畫一幅畫,題目是“聖誕節”,然後老師啟發學生,你們大家回憶一下,想象一下,聖誕節的時候應該是什麼樣子的,你見過的聖誕節又是什麼樣子的,你期望中的聖誕節又是個什麼樣子,不要有框框,怎麼想就怎麼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