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片紅色的土地, 神秘美麗,在陽光下燦爛無比。

它的土類名稱叫赤紅壤; 它的土種名稱叫紅泥赤土;它的成土母質為第四紀紅色鑽土。不管怎樣稱呼它,紅是它的本色。

紅土呈酸性。陽離子交換量5-8me/100g土,鹽基飽和度20%一30%,鐵的遊離度高達85%左右。紅土土體深厚,水稻、香蕉、芒果、荔杖、木瓜、菠蘿、楊桃等亞熱帶農作物及八角、首油、砂仁等貴重特產都可生長。

紅土如茵,原住著壯族的祖先―史稱“百越”的南越、西歐、駱越等族群居民,他們世世代代不斷耕耘, 曾經轟轟烈烈,烽火連天;也曾經忍辱負重,悄然無聲。紅土綿綿,如生命湧動;一條紅水河,攜帶泥沙劈天開地。

我家鄉的祖屋邊上有一口古井,青石砌成井圍, 竹覽引著山泉儲在井裏。幾個老婦汲水洗衣,搗衣聲沉實堅硬。七八個黑衣黑裙的年輕女子,在井邊空地上跳舞,每人手執一根五尺的扁擔,有節奏地拍打,敲擊肩膀、胳臂、膝蓋上端,發出鏗鏘之聲,悅耳動聽,律動感很弱。扁擔上鑲進12組銅錢,每組三枚,敲擊時銅錢互相碰撞發聲。老人說扁擔舞是節日、喜慶或慶祝豐收時的舞蹈。聽見滿山野響著扁擔的敲擊聲,家鄉的人們滿足地期待著再一次播種。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進軍嶺南後,建立邵縣製度(地方行政機構),修築城池和道路。與此同時,使用文字, 以便傳遞信息和交流智慧;推廣度量衡器材,以便貿易;使用鐵製武器和勞動工具,傳入內地的先進工藝,提高生產力,使嶺南進入鐵器時代。秦統一全國後,中原人陸續遷入廣西。”與越雜處”,其中有將領、士卒、商賈、贅婿和滴徙罪人及平民百姓。不少人從事經商、墾荒務農、講學等活動。秦朝滅亡後,秦將趙佗雄踞紅土,建立南越國, 自稱“南越武王”,實行“尊重越俗”、“和輯百越”的政策。尤其是東漢末年和兩晉南北朝時期, 戰亂頻仍, 大批移民把遠離中原的紅土地當成安居樂土,紅土地於是很早成了開放的土地。因此,開放的紅土人把稻作文化和中原文化慢慢變得水乳交融。

這就是壯族人。獨特的地形,悠久的曆史,溫潤的氣候使紅土地形成自己豐富的性格,養育了這一個獨特的族群。紅土地眼晴是深邃的,她經曆了太多滄桑:壯族人的麵孔是陽光的,她不斷地化解萬物。透過深邃的眼睛和陽光的麵孔,可以發現迥異的、甚至相反的脾性,竟然和諧地融會在一起。

壯族人在一片紅山紅水之中,得天地之精華變為無數隨風歌舞的精靈。

紅土是熱烈的,又是陰柔的。紅土地與內地相去甚遠,紅土地是什麼?是邊地,南國;是叢林密綠意翠;是白雲飄,山風嚎;是核把和土酒;是“呢的呀”的歌聲:是銅色的臉膛;是純樸的個性。無論多麼悠長的目光總會被留下來, 多麼狂烈的風行至此都隻能低吟淺唱。可無論是土生土長的,還是流浪遷徙的人,硬是要在紅土的胸脯上安家落戶。從紅土地望出去是一望無際,而有拘有束。 向後望是群山包圍的內地,如此的安穩、踏實和放鬆。所以壯族人非常坦蕩、憨厚、可愛。但又有陰柔的一麵,這個陰柔不是忍氣吞聲,不是怯怯懦懦,不是畏畏縮縮,而是有很高的智慧含量和文化的積澱。為了大局,為了國家的和平精神,體現了紅土文化中的化解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