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勿忘先賢點紅燈

現代京劇《紅燈記》在中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劇中的唱段更是耳熟能詳。從那個時代過來的人,誰都可以哼唱幾句。雖然江青之流把這部現代京劇的經典說成是自己“京劇改革”的功績,但事實是:這部京劇最早改編於電影《自有後來人》,而這部電影的作者是轉業到八五○農場的青年軍官羅國士和下放到此地的“右派”、總政創作時的編劇沈默君。

這次我到八五○農場采訪才知道,關於現代京劇《紅燈記》的原創電影《自有後來人》的作者、作品的產生、劇中人的原型等,因為幾經改編和經曆的那個特殊時代、這個並不複雜的事情竟變得撲朔迷離。目前有多種說法,甚至否認其產生在黑龍江農墾。

正直的北大荒人當然不能容忍歪曲這件事的真像!墾區知名作家鄭加真、原農墾文聯主席丁繼鬆都是這部原創的知情人。他們當然要站出來說話了。在《北大荒文化》上我找到了兩位前輩的文章。

鄭加真先生在《“自有後來人”是怎樣從北大荒破土而出的》中說,省委宣傳部召開了黑龍江曆史文化資源保護挖掘與利用會議,充分肯定了黑龍江省擁有豐富而獨具特色的曆史文化資源,還列舉了北大荒版畫、電影《北大荒人》、《自有後來人》(《紅燈記》是由它改編而來)等等。關於《自有後來人》來源於北大荒這塊神奇的黑土地尚在爭論之中,它是怎樣從曆史文化資源升華為文化產品,又是怎樣由電影改編成滬劇、京劇《紅燈記》的,其中有許多值得探討的事。這裏,僅就我所了解的情況做些說明,供大家參考。

鄭加真說,在我案頭有一份密山原文化局長陳興良捎來的複印件。這是1991年王景坤(原鐵道兵農墾局長,已故)應密山市市委邀請,參加密山市紀念解放45周年活動,在興凱湖賓館回憶《自有後來人》形成過程的談話記錄。王景坤說,《紅燈記》是後來的名,原來叫《自有後來人》分上下兩集。他回憶說,1961年秋天,密山縣首任縣長傅文忱(又名宋誌遠,1904年12月出生於雙城縣)從哈爾濱回密山老家探親,當時,他接待了傅文忱。王景坤和傅文忱相識在延安,傅是八路軍副官處的中尉副官,是軍委情報部的,參加革命前是獵人,槍打得很好。從延安回到東北,傅文忱積極參加隱蔽戰線上的鬥爭。當時,中共中央開通了三條中國——蘇聯秘密國際交通線,以確保黨中央與共產國際、東北黨組織與中共駐共產黨國際代表團的聯係。密山地區設置的秘密國際交通站有兩個,一個是滿洲省委密山興凱湖國際交通站,另一個就是李範五同誌領導的吉東特委密山半截河國際交通站,它的路線是:平陽鎮——二人班——密山縣——白泡子——當壁鎮——蘇聯圖裏洛格。傅文忱跑的就是這條線,對岸負責接人的交通員是李東光,又名李希才,通河縣人,老抗聯,1945年8月隨蘇軍回到國內後任蘇軍駐東安市(現密山市)警備區副司令兼翻譯,曾任哈工大黨委書記,在反法西斯戰爭勝利50周年之際獲得俄羅斯政府頒發的“朱可夫元帥獎章”。王景坤回憶說:當時,他邀請傅文忱到八一農大、雲山水庫看看,並請他做抗聯報告。大家聽了很驚訝!密山還有國際交通站,還有許多同誌到了革命聖地延安,做隱蔽戰線的工作。他又說:平陽鎮交通站被叛徒出賣,發電機、發報機、密電碼被日寇獲得,20多人被送到日軍七三一細菌部隊殺害。王景坤回憶時李東光也在座,證實了傅文忱當年對日寇對叛徒鬥爭的勇敢和機智,傅的一家三窩人(三代人)“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情節是有生活依據的。王景坤回憶說,大家聽完傅文忱的報告很激動,沈默君也在座,他和我講一定要寫出一部好作品來,即《自有後來人》。寫作地點:虎林寶東中學、雲山水庫。關於下集,王景坤說,沈默君讓我看過,主要是寫李玉和從延安重返密山參加創建東北根據地工作,其中還有李玉和尋找革命後代的情節。下集由於“文革”興起而夭折。看來,《自有後來人》的人物故事來源於北滿密山國際交通站和傅文忱的原型。鄭先生說,電影《自有後來人》是兩人合作,第一作者是沈默君,祖籍安徽壽縣,1924年生於江蘇常州。原軍旅作家,大尉,曾被譽為“中國的西蒙諾夫”。在上個世紀50年代不足10年中,沈默君繼《南征北戰》後,接連有其獨創的電影文學劇本《渡江偵察記》、《海魂》等多部戰爭題材的作品問世。1957年他在總政創作室時被錯劃為“右派”,來到北大荒後,曾在八五〇農場中學教書(駐地寶東),雲山水庫勞動。據王景坤回憶,“反右”鬥爭後,王震主動向中央提出將文藝界一些被打成“右派”的同誌要到北大荒來參加開發建設,改造思想。王震多次告訴王景坤,一定要創造條件,讓他們體驗生活,發揮特長,能寫的寫,能畫的畫。對參加過延安文藝座談會的丁玲、艾青、胡考,要注意他們的身體;對聶紺弩、吳祖光、丁聰、陳沂、黃苗子、沈默君等,要安排到局直醫院附近,便於生活照顧。正是王震的指示、王景坤的落實,《自有後來人》的曆史資源才得以挖掘出來,並點燃了下放勞動的“右派”作家沈默君的創作靈感。據當年《北大荒文藝》雜誌社領導小組組長虞伯賢回憶,他曾經在雜誌社接待過沈默君,並傾聽了關於《自有後來人》的人物和故事。他和沈默君都是早年參加新四軍的紅小鬼,談得投緣,並給予肯定和鼓勵。眼下,有關《自有後來人》發證地的說法很多,先後出現過吉林說、五常說、龍江說等。有研究者認為,故事發生地點原型應該是在北安——黑河鐵路線上的龍鎮火車站(現屬五大連池市境內)。如今看來,應該還曆史本來麵貌了。《自有後來人》的第二作者是羅國士,1958年轉業少尉,在部隊是英語翻譯。他未扣上“右派”帽子,但屬於“中間偏右”,中右分子列入檔案,本人不知情。來到北大荒後,也在寶東中學任教,同沈默君相處甚密。他愛好文藝,是《北大荒文藝》和《農墾報》的業餘作者。沈默君戴著“右派”的帽子,不便出頭露麵,故由羅國士執筆。經過半年多時間的反複修改,初稿終於完成,最初的劇名為《革命自有後來人》。1961年底沈默君“摘帽”,1962年調長春電影製片廠任編劇。不久,羅國士也來到長影。長影導演說:“如果能寫一個‘一家人都很親、但都不是親人’的劇本,那就有戲了。”一句話開啟了沈默君靈感的大門,聯係北滿抗聯底下交通員英勇鬥爭的故事,結合看戲曲《趙氏孤兒》的啟發,構思了李玉和一家三代“都很親、都不是親人”的故事。作品完成後,取名《紅燈記》,一考證與越劇《紅燈記》撞車,就改為《自有後來人》,又名《紅燈誌》。為進一步修改,沈默君於八九兩月赴沈陽皇姑屯車輛廠、大連機車製造廠、哈爾濱鐵路局補充收集材料,找老工人、老抗聯戰士座談,讀劇本給他們聽,征求意見。就這樣,沈默君和羅國士邊補充材料,邊修改擬就二稿。1963年,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了《自有後來人》。由於兩人都是“右”字號人物,編劇不用真名。字幕上寫著編劇:遲雨(沈默君)、羅靜(羅國士)。電影《自有後來人》在全國上演,一炮打響,受到觀眾的普遍好評。先是上海愛華滬劇團看到在1961年9月的《電影文學》上麵發表的電影文學本,就馬上拍板改編該劇了。影片公映不久,即由中國京劇院改編為現代京劇《紅燈記》,引發全國各地不同劇種爭相移植改編,盛況空前。哈爾濱京劇團把這個故事改編成京劇上演,叫《革命自有後來人》,長春話劇團改編成話劇叫《紅燈記》,全國好多舞台上都有鐵梅高舉紅燈的英姿。當江青走上政治舞台,親自抓革命現代京劇時,《紅燈記》就作為樣板戲的“排頭兵”紅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