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士心語(1 / 3)

護士心語

病思

往事是一本舊台曆

打開它,

其間躺著一朵幹花,

聞到芳香一段。

彈指間,

夕陽西下,

陽光照耀著,

留下溫馨與漠然一片。

如今是一部待修的機器

在手術台上拆開,

感覺,

珍寶又恢複斑斕漫天。

病床上躺著,

疏通著血脈,

滋潤著心髒,

晚霞與朝陽和諧撤下。

唱響那《本草綱目》歌

2009春晚是多年來最順乎民意的晚會了,高科技的舞台背景讓人想起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的繽紛色彩。令老百姓最感親切的要數那歌曲《本草綱目》彰顯的樸實、芬芳、深遠的意境了。周傑倫不凡的說唱魅力,憑借著人與自然與中醫藥的源遠流長在光、電切換的畫麵中向著世人閃耀光芒。

那株巨大的人參王帶領眾多入藥療病的花草籽粒在翩翩起舞。源自《詩經》裏的古老中醫藥文化在春晚的舞台上綻放、綻放的溫馨、熱烈、感人。

舞台的背景畫麵中人參、赤芍、黃蔑、枸杞、菊花、芍藥精靈般地靚麗登場,在春風中搖曳,聲聲呼喊著:“我是中藥我驕傲,我驕傲……”這畫麵令中醫人興奮,令崇尚中醫藥的百姓感動,令整個中華民族在世界麵前自豪!柔軟、清純的花花草草,是中醫藥的靈魂。觀看著節目,人們不禁會感悟:生命與健康的維護原來是這般自然、和諧、生機勃勃。

大年三十晚上,我剛剛看完春晚節目,電話鈴聲響起,不是拜年的,竟是表哥看了《本草綱目》談感想的。表哥是位糖尿病患者,多年的患病熬成醫,治療消渴糖尿病的經典方他都熟悉。治療上消肺熱津傷證的白虎加人參湯,其清熱潤肺生津止渴;肺胃氣陰兩虛的人參二冬湯;治療中消的玉女煎加味其清胃瀉火養陰;治療下消的六味地黃湯化裁,其滋陰固腎。那多彩畫麵中的人參、黃連、知母、生地、黃荃、黃柏植物形象令表哥倍感親熱。患病多年了,與這些草根是老朋友了,喝了中藥湯周身舒服,各項生化指標控製的都很好,血脂、血糖、糖化血紅蛋白、血壓、體重都在理想的數值內,人感覺周身有勁。表哥興奮地說:我投一票給《本草綱目》,給神奇的中醫藥,給中醫藥民族文化。

我在電話中對表哥說:“你看到有關信息了吧,近日有報道中國參加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中醫藥申報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予論證、評審、批複。”

《本草綱目》是詠唱數千年中國文化、中醫藥文化的讚歌,承載了芸芸眾生生命的分量和溫暖,其酸、甘、苦、辛、鹹的味道是人生與健康的滋味。

“沒什麼別的事跟著我念幾個字,山藥當歸枸杞go,山藥當歸枸杞go,看我抓一把中藥服下一帖驕傲……已紮根千年的漢方有別人不知道的力量!……快翻開本草綱目多看一些善本書。”讓我唱著歌再學著網上的語言:“歌詞的內容很好啊,激發我們民族的意識和崇尚中醫藥的信心。”來抒發一下愉悅的情感吧。

大者盛也―大雪

每年的12月7號、8號左右是太陽到達黃經255“的時辰,二十四節氣中的“大雪”就到了。《月令七十二侯集解》:“十一月節,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大雪前後,我國黃河流域一帶漸有積雪,而北方已是“千裏冰封,萬裏雪飄”的嚴冬了。

有人雲:雪花是新年的賀卡。在盡賞風花雪月的大雪節氣裏,我手頭正好有王蒙的一本新作。在其中的《雪與青春》一文中,他寫到了《紅樓夢》大觀園裏一次充滿青春氣息的男女青年大聚會,正是為了一場好大雪:顯然雪對青春的意義也是不可低估的,它刺激了精神,引發了興致,帶來了可觀賞的不一般的景色……眾人對雪吟詩,鳳姐的一句:“一夜北風緊”引出了“開門雪尚飄。人泥憐潔白,匝地惜瓊瑤。有意榮枯草,無心飾萎若……”

王蒙感歎到:雪真是個好東西,可惜我國北方近年來雪花是一年比一年罕見了。可不是嗎?北方的雪在那年初不是都暴下到了南方形成雪災了嗎!那落錯地方的雪可不是魯迅先生1925年1月18日所寫的《雪》:“江南的雪,可是滋潤美豔之至了;那是還在隱約著的青春的消息,是極壯健的處子的皮膚。雪野中有血紅的寶珠山茶,白中隱青的單瓣梅花,深黃的馨口的蠟梅花,雪下麵還有冷綠的雜草……但是,朔方的雪花紛飛之後,卻永遠如粉,如沙……旋風忽來,便蓬勃地奮飛。”寫南方的雪“滋潤美豔”,朔方的雪,“粗獷豪放”。文學評論家稱之為千古詠雪之絕唱。拿了諾貝爾文學獎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因他的一部《雪國》而名揚四海,’寫雪地裏曬絲,雪的潤澤使萬物嫵媚嬌繞。毛澤東的《沁園春·雪》,氣吞山河,蒼茫恢弘,最最震撼我們這一代人的心,靈。懷想那一派雪的風度和氣派,感恩雪帶來的春華秋實。安徒生的《白雪公主》還不是雪在北歐的浪漫飄灑嗎?

我與二十四節氣的朝夕相伴,源於下鄉當知青所做的農事與節氣的親密無間,而後所從事的中醫工作又十分重視節氣轉換對人體生理病理的影響。什麼“天人合一,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人與自然密切相關”,每每要向人們宣講,一講就是幾十年。

懸朗的九星,緯虛的七暇,晝夜的幽明,寒暑的交替,隨著二十四節氣演繹大千世界和我們美好的人生。

在今年的嚴冬裏,讓大雪來得溫和而又純潔些吧。

讀“讓手術刀溫暖起來”有感

拜讀了白劍峰在《人民日報》上發表的“讓手術刀溫暖起來”一文,總想寫點什麼,也來個一吐為快。

文章開篇寫道:在北京一家著名醫院,一位等待手術的患者被提前5個多小時插上了導尿管才接受到手術。無故多受了幾個小時的痛苦,患者很有意見。而原因是因為醫生沒有把準確的時間告訴護士。試想麵臨手術,事關生命的大事,患者多想要一個確切的時間來調整心態,與家人交代點事,心無牽掛地等著醫生的一個笑臉、護士的一聲問候。這些細節做到位了,體現了人文關懷,手術刀才能溫暖起來。

我們有過類似的小小疏忽嗎?非常在乎一些細節嗎?對患者配合醫療、護理心存感激嗎?知道沒有人文關懷的醫療行為是一種缺陷嗎?知道隻用消毒液浸泡、擦拭的手術刀、聽診器是冰冷的嗎?“沒有人文精神浸潤的手術刀,是缺乏人性溫度的無情之物。”白劍峰說的不對嗎?

“技術是冰冷的,而人性是溫暖的,沒有人性的技術是殘酷的。”

試想一下,如果一位護士推著治療車去打針、去備皮,沒有稱呼,沒有笑容,沒有輕輕的話語,必要的解釋,將是多麼冰冷的情景。親熱的稱呼,淺淺甜甜的笑容,明明白白的解釋及輕輕地操作,該是多麼溫暖的感人場麵。

“醫學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邊緣學科,其本質是人學,因為醫學的對象是人的生命。而人不僅有神經、血管和器官,還有思想、感情和尊嚴。如果把醫學視為純科學,就會陷人見病不見人的誤區,從而偏離了醫學的根本方向。’因此,人文素養是醫生的基本素養,尊重生命則是醫生的第一道德。”

還記得多年前的一件事,市裏一位著名的外科老主任查房,整齊、講究的隊列陣容,顯示著醫學的尊嚴、醫生的尊嚴及敬業。查到一位頭部外傷的患者,頭上的繃帶紗布不夠整潔、整齊。老主任當時批評了管床醫生,並親自動手作了示範操作。讓年輕的醫生體會到患者的尊嚴多麼重要,它體現在方方麵麵,需要高度的責任心才能做好。這位外科老前輩的基本素養,第一道德在對待患者的細節上充分顯示出來。U

醫生、護士越來越注重人文素養,醫療道德的提高。他們更多的看到患者的痛苦、淚水、汗珠及心事和生活狀況,給予親人般的關愛,讓人文關懷、溫馨和諧,無處不在。

白劍峰在文章末尾疾呼:“一顆悲憫蒼生的仁心,此乃醫學之魂也!”

讀“作家要有一顆善良的心”有感

“我曾仔細想過,我既非極左,又非極右,我隻喜歡真善美,喜歡以溫情感人動人化人,主張作家要有一顆善良的心。”這是蘇叔陽先生的文章“作家要有一顆善良的心”中的一段話。

細讀全文,眼前浮現出了蘇老作家和善的麵容,睿智的目光。其多災多難的人生經曆,磨礪著他用一支筆,憑著一顆滾燙的心,把關愛通過一粒粒文字灑向世人,堅持著“無論怎樣寫都是為了讓人變得更好”(高爾基語)。

文中寫道:我在不知盡頭的“與人鬥爭中”度過青年、中年,常常被人說成近乎“不齒人類”的另類,我的靈魂在哭泣中閃轉騰挪。我極其渴望別人乃至全社會給予我溫情和關愛,我至今依舊如此。我渴望關愛,也把關愛給別人。我常常上當,但我不悔。

拜讀此文,我心中感慨萬千。蘇叔陽二十多年前創作的《春雨瀟瀟》劇本情節溫馨感人,充分體現了文學容不得刻薄之心、嘩眾之意,少了真善美的文字,便不是文學的蘇氏格言。

被蘇作家大度的稱為前輩的一位人士評論《春雨瀟瀟》:“舍不得下猛藥,沒有壞人。”蘇叔陽謙虛地說當年沒有請教他,從而失去了一次學習機會。他在不知盡頭的文化苦旅中渴望著關愛,傳播著溫情,沒有什麼利器,也沒有什麼猛藥及刻薄之心,隻有真善美的文字。

我虔誠地學習著蘇老作家,溫良恭儉讓的也容不得刻薄之心。百思不得其解地想問所謂的猛藥、壞人是什麼?試問是砒霜、巴豆、雄黃、蟾蛛、嬰粟及何許人也?。反思之中,我想所謂的猛藥、壞人隻能是扭曲了的那個年代的特產,是顛倒了黑白的那個年代的說教,是感染了病毒的那個年代的奇胎怪瘤,是文人對那個年代的畏懼與屈服,是那個年代文學的悲哀。我喜歡看《春雨瀟瀟》這部電影,當年精神饑渴的人們也都喜歡它。敬佩蘇老作家20年前的勇氣與執著,心靈的雞湯比猛藥治本、扶正、溫暖人心。

“要關愛別人,就要有一顆善良的心。我常想,作家的職業近乎醫生,要匡正時弊、救濟人心,就得有醫生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精神,寫作的分法、技巧還在其次。”文中這番話,是蘇老身受病痛困擾寫下的感歎。

這讓我聯想到自己。在多年的從醫生涯中,我始終以一顆善良的心,慰籍著患病的人們。輕輕地話語、輕輕地操作,是我的本色。記得有一天一位中年婦女哭哭啼啼找到我,她清秀貧血的麵孔,布滿了細細的皺紋,光禿的腦袋一看便知其是一位正在接受化療的癌症患者。裝有假發的包及錢物被偷了,她傷心地哭著自己的不幸,哭著患有絕症的悲哀。我拿來自己的工作帽給她戴上並安慰著:小偷要你的假發沒有用,我給你找去。我尋遍各個角落,在醫院走廊的拐角處終於找到了她的假發。失而複得的是她的尊嚴及生活下去的勇氣,同時感受到世間充滿善良之心的關愛。

“作家應當奉獻善良的心,將自己化為一盞小小的燈火。”讀著這些精美的文字,我感悟到了:無論怎樣寫都是為了讓人變得更好的真諦。

讀《搓搓你的手》想起的

前不久,讀了揚子晚報副刊的一篇文章―《搓搓你的手》。文中寫道:一家醫院,請病人為醫生打分,看看誰是病人心目中的好醫生。評選結果卻出乎人們的意料,一位名不見經傳的普通外科醫生,竟然得分最高,成為人們心目中最好的醫生。

作者寫到對這一結果一點兒不吃驚,因為他看過這位醫生的門診。作者認為評得真實不摻假。在冬季的一天,作者因頸椎病前去就診。醫生走到患者身後說要按按檢查一下。患者緊張地伸長脖子,等待一雙冰冷的手。可是很奇怪,沒有動靜。回頭一看,醫生正不停地搓手呢!並笑著解釋:等熱乎一點再給你檢查。

讀到這兒,我的心頭為之一熱。可以想象,這位醫生的醫德醫風自然地體現在他的日常接診中。對患者真誠、熱情、樸實、關愛,廣大患者心中早有一張屬於他的選票了。

還記得人民日報的評論文章中有這樣一段精彩文字:“尊重生命,是醫生的第一道德。因為醫學不是一門純技術,而是人類情感的延伸。技術與人文是醫學的兩翼,沒有技術,醫學沒有軀幹;沒有人文,醫學沒有靈魂。”文章所發感慨,令我想起徐州市中醫院許多醫生的感人故事。

首先想說的是陳鵬博士―博學多才的腎病風濕免疫專科科主任、學科帶頭人,以其高尚的醫德、精湛的技術贏得徐海地區腎病風濕免疫患者的愛戴。走進陳鵬主任的診室,可以看到醫患之間幾乎沒有距離。醫生輕輕的話語,深人淺出地開導病人。在陳鵬主任眼裏,患者是朋友、是親人,心疼不夠,一心救治,不願有一絲疏忽。患有紅斑狼瘡的女患者來了,疾病摧毀了她的容顏及生活下去的勇氣,是陳鵬主任經典的治療方案挽救重塑了她的人生。馬坡的劉鎮、何橋的張偉、棠張的老太,還有許多患者說不完陳鵬的好。我在門診大廳谘詢台介紹疑難病人找陳主任看病,應了一句名言:送人玫瑰,手有餘香。治愈、好轉、病情緩解的人們每每走進醫院,是要給我說上感謝的話,令人感動不已,受之有愧。

我院國家級重點專科心內科的醫護人員,其熱情的服務、精湛的技術,挽救了眾多病人的生命並維持高質量的生活,真正的“以心換心”,從而得到社會的高度評價及認可。省重點專科腦病中心的醫生們以中西醫結合的優勢治療彰顯其實力,並把安慰、勇氣、樂觀帶給患者及家人,千方百計提高中風患者的生活質量,實實在在形成自身的品牌優勢,從而擁有眾多忠誠的病員。腫瘤內科的專家們善於發現患者身上的“發光點”,聯手抵禦所謂不治之症。“扶正祛邪”及精神支持產生無窮的力量,“帶瘤生活”的人們多次寫信表揚醫護人員,充分顯示對醫生的尊重、理解、信任……

搓搓你的手,悟熱聽診器的聽筒,輕輕的話語,淺淺的微笑,認認真真的診脈,真情實意的關愛,我們做好了嗎?

含笑的玫瑰

C君夫婦在同一單位上班,廠子不景氣,小兩口雙雙下崗了。迫於生計,兩人很快在朝陽市場租了攤位做起了服裝生意。C君的妻子小娟天生麗質,賣什麼就穿什麼推銷,穿出來的那種活廣告效果,使得生意紅紅火火,夫妻倆很快有了積蓄。

小娟是位玫瑰花般的女人,生意好,人也高興,含笑的玫瑰讓丈夫看了心愛、心疼。下崗後掙錢不易,小娟舍不得花,心想用錢的地方多著呢。

幹起活來一包勁的小娟漸漸感覺頭暈、乏力,腰酸疼得似斷裂般難忍。口唇發白,不化妝的小娟成了一朵蒼白萎軟的玫瑰。丈夫看著不對頭,著急地說:“娟子,咱去醫院看看吧。”

中醫院腎髒科的主任下了診斷,娟子得了“尿毒症”,急需做血液透析。殘酷的疾病,摧殘著不幸的人兒,小娟說什麼也不願接受治療。剛強的C君落淚了:“都說花兒與少年、都說你是風兒我是沙,難道你真的要舍我而去嗎!”丈夫哭訴的眼淚,軟了小娟的心。帶著辛辛苦苦掙來的錢,小娟接受了血液透析。每周至少透析兩次才能將體內的毒素排除,以維持基本的新陳代謝,不至於出現大問題。一月八次的血透,費用就是3200元,加上透析後體內大量蛋白質及精微物質的丟失,醫生囑咐應補充優質蛋白質及微量元素。C君一一照著做了,傾其所有,隻為了心愛的人能恢複健康。小娟擰不過丈夫,眼看著積蓄花光,小娟死活不去醫院了。她悲戚地對丈夫說,“別為了將死去的人搭上好好人的命了,沒有錢你爺倆怎麼活!”親戚朋友看不下去了,紛紛前來接濟,但怎奈杯水車薪,滴血的玫瑰眼看著凋零、枯萎,一切預示著一場人間悲劇即將發生。

人生的際遇千百種。就在這時,無奈之中的C君突然接到工會的電話:“小娟醫保辦好了,大病保險也辦好了,小娟有救了!”夫妻倆拿著綠色的本本,頓感生命的綠色通路開通了。一切,恍然如夢。一切,又是那磨真切。

享受著醫保及大病保險,每月八次的透析隻需個人支付千把元,小娟的壓力頓時大大減輕了,她笑了。得到了及時治療,惡心、嘔吐、皮膚疹癢、頭痛諸症一一消失了,人慢慢恢複了往日的容顏,服裝攤位上時而出現昔日含笑玫瑰的身影。

醫保推行多年了,小娟沐浴著大病保險的雨露陽光,一路走來,沉重卻又輕鬆。情人節那天,小娟捧著丈夫送的沽滿露珠的玫瑰花束,無限眷戀地依偎著丈夫走過一條溫馨的路。

治療的路還很長,玫瑰花一樣的女人卻永遠有著玫瑰花束的相伴!

護理人生

少年時曾渴望著上大學,可“文革”吹散了我的大學夢。還未從失學的痛苦和對前途的迷茫中清醒過來,拎著柳條箱跋山涉水,我下鄉了。經曆了住豬圈、睡草鋪,田間勞作,一場火燒光了我的書……下鄉四年後的衛校招生,我饑不擇食的選擇了護士專業。

那時的衛校護理教學,沒有現在的安妮小姐模擬機器人。觸及皮肉的操作都得親身上陣,比如打針、插胃管、灌腸,苦不堪言。學生每月有16元夥食費,可飯菜吃不完,因為解剖課上的屍體經福爾馬林浸泡後跟大盆菜的豬肉一個顏色。當我被折騰的快撐不下去時,終於戴上了護士帽,我的人生從此與傷痛和愛心連在了一起。

還記得在急診室的時光,一個夜班後的清晨,瞬間的朦朧被急救車的鳴叫打破,我與醫生迎來一位八旬老者。老者步履艱難,氣喘籲籲,雙手指端青紫,很緊張。我沉著冷靜的給老人吸上氧氣,安頓好老人。經詢問得知老人日前進食了小鹹魚兩條,食後發現指端青紫,緊張的伴有氣喘。隨後赴某醫院就診,疑為亞硝酸鹽中毒,輸液治療中加人特效解毒劑亞甲藍後,仍是氣喘,指端青紫依然。聽完病症敘述,值班醫生開始仔細地審查病情―特效藥注射後為什麼不見好轉呢?於是速請院內專家會診。呼吸科的專家仔細檢查了老人的眼瞼、舌象、手指、足趾、心肺聽診,觀看心電監測,而後說:“護士長,有剪刀嗎?”“有。”專家坐在老人旁邊,用剪刀輕輕刮磨指甲,粉紅色的甲床露出,少許紫色粉末刮下來了―原來老人近期換了紫色新被罩,睡眠時染指。老人洗手不仔細,偶然發現手指青紫,就緊張的氣喘,懷疑吃鹹魚中毒。經過專家診查,老人氣順了,不喘了,微笑了,而我從中悟出了觀察病情、辨別真偽的真諦。

社會在進步,醫學模式的轉變、高新技術的開展使我醒悟:該充電了。在漫長的求學中,我享受著遊走在天堂和地獄間的感受。 自考是痛苦的,自考的老護士更是倍受煎熬,戰勝光陰流逝帶來的安逸和屈服,我選擇了勇氣和激情。30多年的護齡,30多年的寒來暑往,我將所學的知識用於臨床,一邊忙著播種,一邊開鐮收割。欣慰地觀望著年輕的護士研究生、本科生在臨床一線工作、學習,她們和我一起譜寫著護士,合語的新篇章。

護士心語

流年飛逝,依稀還記得那年秋天,內科大病房裏收治了一位退休老醫生。他體態豐腆,患有II型糖尿病。老人在病房裏的反常行為引起了室友們的非議。每天早上,老人都把小便解在茶缸內,用手指沾著品嚐,口中念念有詞:“血中的葡萄糖謂之血糖也,超過腎糖閥溢於尿中謂之尿糖也。”晨間護理時聽到看到了這一情景,我想對呀,此定義一點不差,教科書上就是這樣寫的,但是不該嚐尿辨尿糖幾個加號呀。老人終日離不開小鏡子,他不斷地伸舌頭,看舌象,一會給自己開展一次舌診。半夜時分,像“大宅門”裏的白七爺一樣下樓去玩,走錯病房,見床就躺上去,原來老人患上了老年性癡呆症。醫生護士精心醫護著老人,室友們諒解了老人,其家人也給了親情關愛。慢慢地,老人記起了用尿糖試紙測幾個加號,再不用茶缸盛小便了。通過護理許多這樣的老人,我懂得了怎樣用愛心嗬護病人。

病區內收治了一位白發蟠然的老者,白日接受治療,沒有多少語言。但夜班的護士都“討厭”他,心中有些害怕他。有人幹脆以南京大嘴巴的腔調說其“犯嫌”。隻因為他每晚總會到護士站訴說其肇丸處疼痛難忍。說了不該討厭病人後,我總想了解清楚怎麼回事。趕巧我值護士長班,巡視到內科病房時老人果然不請自來了。我熱情招呼著疼痛難忍的老者,他訴說著白天還好,就是晚上疼得很,睡不好覺,不打針或吃點藥過不去。處理好了老人的疼痛,翻閱了他的病曆,我心中有數了。交班的晨會上,我提出了老人為什麼夜間疼痛加重?為什麼反複在梁丸及小腹痛?年輕的護士流利地回答:“疼痛是一種不愉快的感覺及情緒體驗,此種情況夜間尤其,其興奮中樞及交感神經引起多種激素的釋放。”

“第二個為什麼由我來講吧。”老人因肝膽病人院,而足厥陰肝經起於拇指內側,沿下肢內側上行繞陰器到少腹終於脅部,屬肝絡膽。經絡所至,就可以理解這種疼痛,而不少見多怪了。要說討厭的是我們的知識還欠缺,用的不靈活。經過醫護配合,老人得到了及時治療,時時處處受到尊重和理解,身心恢複了健康。

往事與現實在交錯雜蕪中撥動心弦,纏綿的護士心語在筆下流淌

護士與老人的情結

每年一度的5.12國際護士節載著五月的鮮花又來了。

還記得上年這個時候,尊敬的老者,您因身體染恙來到我院藥氧室治療。您學識淵博,樂觀開朗,樂於接受中西醫結合治療,很快收到了預期療效。短暫接觸中,您了解了許多中醫藥發展的信息和醫護人員的學習、工作情況,對醫院的管理和院風給予高度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