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魅力與散文精神(1 / 3)

文學魅力與散文精神

——“大家書係”之隨想

當今“時尚”的潮水似乎已經漫過了世俗堤岸。在這個“什麼都不缺”而缺少文化的時代,有一種狂野之氣大有擬將“高雅”擠扁、壓爛之勢,但是文學並非無所作為,饑渴、茫然、寂寞、鬱悶的精神和心靈依然需要文學來療傷,“缺氧”的空間,依然應該有文學強勁的呼吸。“文學”作為精神食糧,有資格以其高尚的道德、理想、正義精神來溫暖人心。這正是編者與出版者推出“大家書係”唯一的出發點和希望。

書寫文學的發生,始自文宇產生之後,文字使文學有了賦形的外殼。所以,人類語言與文字及人類對於生活觀察與思考,是文學產生的基本條件。

中國散文蛛絲馬跡地尋根溯源,其血脈可以追溯至甲骨卜辭、易卦爻辭、銅器銘文,它們是中國最早的“散文”,尤其是《周易》已具有散文的文學雛形。時至春秋戰國,“百家競作,九流並起”,著書立說,各具風采。《論語》風格簡練,“含義深遠,雍容和順”,寓意深厚;《老子》無為而治,樸素辯證;《墨子》語言質樸,邏輯性強;《孟子》大氣磅礴,鋒芒顯露;《莊子》奇幻斑斕,想象浪漫;《韓非子》論述嚴謹,雄辯銳利。它們是中國浩瀚散文長河之先河。

關於散文概念,一般都認為它是“西學東漸”的產物,或者以為是譯自西方。事實上,中國“散文概念首創於佛門’,①,最早出於佛徒口中,從韻文到無韻之文①馬茂軍:(宋代散文史論》第4頁,2008年,中華書局。“散語”,再到散漫隨意之文“散文”,話語體係逐漸形成。北宋沈括以降,文人的散文文體意識越發明確,可見中國散文的曆史,上承“孔孟之溫文肅穆,莊列之飄逸靈動,史傳之厚重篤實,唐宋八家的風骨興寄,晚明小品的灑脫情趣’,①,經曆代文人的刻意營造,使古代散文精神深入文心,形成了抒情、議論兩大形態的優秀傳統,並不斷得到發展。及至20世紀“五四”新文學運動,中國散文進一步革新洗禮,推陳出新,個性解放,經曆了一次“從古代到現代”的轉折,使之從貴族化走向平民化,形式得以拓展,思想得到提升,風格更加多元,使曆久而不衰的文體和人文精神傳統得以弘揚,使之成為20世紀以來中國文壇的重要文體形式。魯迅在《小品文的危機》中說明末小品“並非全是吟風弄月,其中有不平,有諷刺,有攻擊,有破壞……到五四運動的時候,才又來了一個展開,散文小品的成功,幾乎在小說戲曲和詩歌之上”。朱自清也說,“五四”時期,“散文的確是絢爛極了,有種種的樣式、種種的流派,表現著批評著解釋著人生的各方麵,遷流曼衍,日新月異”。從清末算起,在那個“掙紮和戰鬥”的時代,多數作家終於發現了 自己,經過章太炎、梁啟超、魯迅、陳獨秀、胡適、周作人、茅盾、鬱達夫、林語堂、梁實秋、朱自清等一代人的耕耘,使散文在承襲傳統、吸納歐美之下,生長了新的精神。

寫景、抒情、議論是散文的基本藝術形態。它的自由就在於能言己之所言,抒己之所想,既可以寫“風花雪月”和“悲歡離合”、苦澀的“閑話”和清幽的“心態”,也可以通過各色人等和社會世相提出批評與呐喊。

散文寫作無定法,有的偏於敘事,有的富於抒情,有的長於議論,因此便有了敘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議論散文。

散文與隨筆是一對無法分開的連體嬰,如果敘事或抒情多了,人們會說這是散文,如果議論多了,就說它是隨筆,人們又常常連說為“散文隨筆”。

以文學形態而論,小品與雜文亦屬散文。小品與雜文亦是自古有之,宋玉的《答楚王問》、枚乘的(七發》、揚雄的《連珠》、韓愈的《雜說》,都是大家公認的這類文體。這種文學形式,到了近代,多以議論為主,形式短小,言簡意賅,內容廣泛,風格犀利、尖銳、深刻,冷嘲熱諷,幽默風趣,魯迅視之“是感應的神經,是攻守的手足”,是“匕首,是投槍,能和讀者一同殺出一條自下而上的血路來的東西”。由於魯迅等先驅的耕耘和開拓,小品或雜文,逐漸成為一個獨立的文體形式,延續至今。隨著社會和文學的發展,從散文中又分離出通訊特寫、報告文學、傳記文學、遊記文學等獨立的文體形式。

①劉登翰、莊明I、黃重添、林承30主編:《台灣文學史·上卷》第429頁,1995年,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

20世紀“新時期”之後,散文研究有了新的拓展,理論層麵得到了升華,林非、佘樹森、劉錫慶、樓肇明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林非著有《中國現代散文史稿》、《散文論》、《散文的使命》、《林非論散文》等,“史稿”被譽為散文史研究的“拓荒之作”、“散文轉型初期的代表作”,他的《散文創作的昨日和明日》被稱為“裏程碑式的篇章”。林非說,大散文兼容文學家、學者和思想家的多種素質,散文必須脫離和摒棄低俗,關懷民族命運和人類生存境遇,“藝術上超越保守與平庸,實現革新與創造”;但是散文往往被誤解,“認為它最容易撰寫和駕馭,完全忽視了要達到它的美好境界的異常艱難之處。因為濃鬱情感的勃發和深沉情感的升華,都無法大量和永遠地湧現出來,更何況還得天衣無縫地融彙於形象和文字裏麵。”劉錫慶《散文新思維》和他的演講,為散文“棄類成體”做出了貢獻。他強調散文的主角是自已,好散文必須“以我為主”,其個性和心靈是赤裸的,是自我心靈生命和人格魅力的藝術外現。散文的向內性即萬物內化,其特長在於表現內心,關注人類的“內宇宙”,一切事物沒有心靈的過濾和沉澱,就不可能有散文。散文之優劣要看是否運自由之筆寫我自得之見、抒我自然之情、顯我自在之趣。散文的基本原則是真實,好散文必須有魂作核、以真情為骨,不拘泥於外在的語言形式。他還提出散文寫作的五個層麵說,即生活層麵、情感層麵、性靈層麵、心靈層麵、生命體驗層麵,這些真知灼見都為我們認識散文打開了一扇天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