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這是一本序言集,收錄了近二十年來我為熱愛文學的朋友出版的文集所寫的序言,當然也有自拉自唱地為自己的書寫的序言,還有個別對友人文章的讀後感。

本書的標題——“活過,愛過,寫作過”,是法國作家斯湯達的墓誌銘。這位斯先生生前文名寂寞,多數作品是死後發表的。他的小說《紅與黑》為我們熟知,其主人公於連成了不擇手段向上爬的小人物的代名詞。雖然,我還不到寫墓誌銘的時候,但我很喜歡“活過,愛過,寫作過”這句話,我曾以此作為我的一本散文集序言的題目,這回出這本序言集,我又以此為名了。我想這句話也可概括了我熱愛文學的朋友們的生活,無論是功成名就的大家還是普通的文學愛好者――他們誰沒有以自己的方式活著,追求著自己的愛,並用文學記下了自己的生活和主張。

這本文集中的文章最早的是1991年寫的,最晚的是2010年寫的。在這近二十年的時間跨度裏,文學一直是我的主要生活方式,盡管我始終是個業餘作者。1990年10月我從哈爾濱日報調到省作家協會工作,這之前我已獲過三次全國報告文學獎,但我仍然是個熱愛文學的記者,報告文學和新聞是親戚,我在報告文學方麵的獲獎隻說明,我是一個比較優秀的新聞記者。在省作家協會的五年裏,我和作家們朝夕相處,情義濃濃,雖然沒有成為職業作家,由於“近墨者”式的薰陶和感染,讓我加快了從記者到作家的轉型。以後又到省文化廳和黑龍江日報社工作,雖然遠離了文學,但我始終沒有放下手中的筆,因為熱愛,也因為是一種慣性的力量。在這十多年裏,我常常“身在曹營心在漢”,因為從1996年開始我還是五、六、七屆的中國作協的全委會委員,雖然會議參加的不多,但對中國文學的走向十分關心,對文學界朋友的創作情況更是特別關心。為大勢所趨,被朋友們所感動,我也還在行動――為報刊寫點鼓吹文學的小文。本書中所收集的七十多篇文章基本都是這一類。重新打理中,我很吃驚,沒想到我竟為五十多位朋友寫過文章,他們中有我特別尊重的前輩和同仁,也有基層的普通作者和記者,有的人偶有相見,有的人竟從未謀麵。他們若站成一列,那便是黑龍江省文學界和新聞界壯麗的士林。我有理由為此驕傲和自豪。

翻看這些陳年舊文,竟被自己的認真和真誠感動。其實為人作序是很麻煩的事,而我首先是極其認真的,無論是誰的文稿,既然讓我寫序,我總是從頭到尾每篇都要看一遍,而且還要作筆記的。有時為寫一篇千字文,要用掉我一星期的業餘時間。寫序難免也有溢美之詞,但我盡量作到言之有物,評之有據,讓被寫者感到親切、溫暖,感到鼓舞和鞭策,也讓讀者有所啟示。這是頗費心思的,我還是樂此不疲。我寫的序言也許沒有多少理論的評點,但充滿了我對作者文學道路和文學生活的讚賞和欽佩。在這些大量的無償勞動中,友情誠可貴,真誠價更高。

對文學的敬畏和對熱愛文學的朋友的敬重,是我寫這些文章的動力。文學是我理想的火炬,是呼喚我前行的旗幟,我一直對她充滿敬畏之心。文學寄托了我的情感,文學表達了意願和信念,從青少年對文學的情有獨鍾,到成年的半官半文,到老年的皈依文學,我一直對文學充滿宗教的情節。我深信人與動物的區別是,他不僅需要物質的滿足,也需要精神的滋養,而文學是指引人類精神進步的燈塔。在這個“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的社會裏,追求和熱愛文學的人是精神的“聖徒”,是活得有品位有質量的人,特別值得敬重。一輩子為別人效力毫無怨言,為誌同道和的朋友著文更是心甘情願。而為文學的初學和起步者鼓吹助力,我更是勝任愉快。

現在我終於成了“專業坐家”了,也許我應該為我熱愛了終生的文學做更多的事了。這就是我最後的心願了。總有一天,“活過,愛過,寫作過”也會成為我的墓誌銘。

2010年春天那個大雪紛飛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