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輯

序言集--64

為了孩子 為了未來

――獻給《小作家報》

在風雪蒼茫的北國大地上,我看見一株嫩綠的新芽破土而出,這新芽就是我們為之歡呼的《小作家報》。她誕生在風雪之中,卻預告了春天的到來。文學的春天屬於孩子,屬於跨世紀的文學新人!

我們愛孩子,勝於愛自己。我們希望他們比我們強壯,比我們高大,巨人般地站在這個地球上。我們給他們吃巧克力,我們給他們買遊戲機,我們教他們唱卡拉OK,我們希望他們比前輩生活得更好。然而過甜的生活軟化了他們的骨頭。當他們在港台歌星的腳下頂禮膜拜的時候,我在懷疑這一代孩子是不是都患了小兒麻痹症?!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中國孩子和日本孩子一起在內蒙古大草原上搞夏令營,其中有一項活動是徒步遠足。走到半路,坐在地上哭的,等著老師來背抱的,都是中國孩子。而勇敢地最先走到終點的,竟是日本孩子,盡管他們有的正在發高燒,有的還受了傷。當時,日本孩子的老師大聲地說:下一代中國人還是不如我們!

這個故事使我很難過。我在想,難道我們的孩子真的不如日本的孩子嗎?當然不是。為什麼在美國學習的中國學生總是名列前茅?這說明,中國孩子的素質一點也不差,關鍵是我們用什麼去教育他們,怎樣去教育他們。學校教育姑且不論,現在市場上充斥著太多的假冒的物質和精神的兒童營養品,這些有黴菌的東西騙去家長兜裏的錢,又極大地毒害了我們的孩子。因此,我們不得不呼籲,救救我們的孩子!我們不得不加快發展我們自已的產業,生產含有多種維生素又具有防疫功能的兒童精神和物質的營養品,以此來保障我們的孩子在和日本孩子和世界上所有孩子的賽跑中,不落在後麵,最好能跑在前麵。

這正是我們十分珍視和真誠地歡迎《小作家報》誕生的原因。我們應該通過這張報紙,向孩子們展示一個無與倫比的美好神奇的圖景,讓他們知道文學園地才是他們的最好去處。我們應該通過這張報紙,告訴我們的孩子,在中國文明的銀河中還有屈原、李白、杜甫、艾青這些光輝耀眼的巨星,他們要比香港的“四大天王”偉大得多,他們才是真正值得崇拜的。

我希望,《小作家報》能成為孩子們最需要的高級精神營養品。當然,我們不能使每個小讀者都成為作家,但是,卻可以經常地告訴他們:孩子,熱愛文學吧!它是你們的陽光和空氣,它是你最好的朋友!永遠和文學做伴的人,才能成為高尚的文明的新人。

《小作家報》,我們真誠地愛你!因為你是我們黑龍江文學事業的“希望工程”,也是中國文學事業的“希望工程”。我和所有的作家,將像珍愛美麗的花朵一樣,勤奮地為你澆水!同時,我也希望社會各界的朋友,多為這北國的風雪中破土而出的幼芽獻上一份愛心——為了千千萬萬的孩子!為了我們的未來!

(1994年元月)

言集--65

做時代歌手,當人民詩人

――序詩集《愛戀在詩林》

三百年曆史的古城齊齊哈爾,以其豐厚的文化沉澱為黑龍江的文明史增添光彩。且不說,達斡爾漁獵文化由黑龍江上中遊流向嫩江流域後電光石火般地燦爛一時;且不說,黑龍江將軍率眾抗俄血染卜奎那一幕可歌可泣的壯歌;且不說,馬占山江橋抗戰點燃了東北地區抗日烽火,並與之同時興起的反滿抗日文學;且不說,文化先驅王大化從延安帶來的春風最早在這片黑土地吹醒新中國文藝的新苗……僅就近年來在齊齊哈爾崛起的詩歌創作群體而言,它已為全省乃至全國的文學界囑目,並成為黑土地上十分重要的文學景觀。

老一輩詩人筆耕不停,中年詩人繼前啟後,新一代詩人破土而出,老中青三代詩人互勉互勵,逐漸形成具有中國氣派北方風格又異彩紛呈的詩歌流派,顯示出一種整體的創作優勢,這就是我們不能不格外關注的“齊齊哈爾詩歌現象”。為這一現象催生和助長的就是起始於1986年已連續搞了八屆的“明月島詩會”。可以肯定地說,此舉是黑龍江文壇上堅持時間最長、群眾性最廣泛、效果也是最好的文學活動,大概在全國也是絕無僅有的。

這本詩集所選編的是第八屆“明月島詩會”所征集的部分作品,從這洋洋大觀的詩作和這麼多鮮為人知的年輕詩人,你不難看出齊齊哈爾群眾性詩歌創作活動所達到的相當高的水準。

我不是詩歌鑒賞家,更不是詩歌評論家,我之所以願意為這本詩集寫序,是想表達我對齊齊哈爾詩界朋友的欽佩和敬慕。在這裏,我懷著深深的敬意,要提到著名詩人王潤成的名字,他不僅是我省詩人中創作勤奮詩作甚豐者,而且還是熱心的文學組織者。以他為首的齊齊哈爾日報的友人以無比的熱忱和遠見創辦了“明月島詩會”,並以鍥而不舍、百折不回的精神,把這項活動一年年地堅持下來,而且越辦越好。

盡管明月島與太陽島的自然景觀相比並不遜色,可是八年前還鮮為人知。由於明月島詩會的舉行,明月島也增加了吸引力,全國許多著名詩人紛至遝來,賞月吟詩,對酒當歌,其喜洋洋者矣!“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因明月島年年有詩仙相聚,其知名度也大大提高了。這大概是“明月島詩會”的發起者始所未料的效應。當然“明月島詩會”最為稱道的是,通過這樣一種形式,把一批批詩歌愛好者推向文壇,推向全省和全國,比如李玲、魯荒、趙欣鬱、吳煌等幾位在我省有一定影響的青年詩人,他們都是從明月島起飛的—他們曾是前幾屆詩會的獲獎者。我們還應看到,通過這項活動,煥發了數以千計的青年學習詩歌、陶冶情操、追求真善美的熱情,這無疑是對本地精神文明建設的貢獻。所以,我要說,王潤成先生等明月島詩歌活動的組織者是功德無量的。

當然,我還要說到齊齊哈爾的黨組織和政府對群眾性的詩歌創作活動的支持。我們的領導者他們每個人未必都是詩人,但是他們理解詩和詩人,他們知道一個地區人民文化素質的提高的重要意義,他們知道文學對人民的愉悅和激勵作用。所以,他們大力倡導群眾文學活動,在道義上給予支持,並能蒞臨每一次詩會,與年輕的詩人們同喜同樂,這就足夠了。

當然,我還要說到企業界的朋友,他們是齊齊哈爾詩歌活動的堅強後盾。他們是物質文明的生產者,也十分看重精神文明的作用,他們對作家和詩人的厚愛,顯示了品格和素質的高尚。他們的鼎力相助是齊齊哈爾詩會常盛不衰的重要原因。在這裏我要向多年來給詩會以資助和幫助的各個企業的朋友,表示敬意和謝意!

在齊齊哈爾群眾性詩歌活動中,顯示才華和嶄露頭角的是一批生機勃勃的年輕人。他們是時代的驕子,在他們的詩歌中閃爍著時代的光彩和智慧的火花,他們的詩歌和過去年代所湧現的“大躍進民歌”和文革中的應景詩不可同日而語。突破“左”的束縛和禁錮,他們的才情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當然,做為“新生代”的超現實和反傳統,可能會使我們感到陌生和難懂。但是我們必須正視他們,正視他們存在的合理性。每一時代,都需要自己的歌者。我們不能永遠頂禮膜拜荷馬、但丁和歌德的靈位。李白、杜甫雖流芳百世,也隻能屬於曆史。《雷鋒之歌》、《甘蔗林—青紗帳》,讓我們這一代人激動不已,可現代人更喜歡流行歌中對人生的剖白。所以,為了詩歌的繁榮與發展,我們隻能多一些寬容。這正如我們要使明月島百花盛開,姹紫嫣紅,而不能隻栽一種向日葵。

當然,我們有必要提醒年輕的詩人向古典的民族的傳統學習。舉世公認,中國古典詩歌是個大寶庫,我們既然如此熱愛詩歌,而不從自己民族的經典中汲取營養,那不能不是一個最大的遺憾!我們有必要提醒年輕的詩人,要使自己的詩為廣大讀者喜聞樂見。大概絕大多數的詩人的詩是寫給別人看的。沒有讀者的詩,是沒有生命力的。當然,我們也有必要提醒年輕的詩人不要過於沉湎於個人情感的小圈子。無論中國還是外國的偉大詩人,哪一個不是“先天下之優而優,後天下之樂而樂”!關照我們時代的“大江東去”,注意人民群眾的喜怒哀樂,我們的詩歌才會被人民接受。

做時代的歌手,當人民的詩人.

這就是我對齊齊哈爾詩界朋友的祝願。

(1993.5)

序言集--66

紅色河岸的寸草

—小說集《原色的生命》序

在富拉爾基—那片紅色的河岸,集合著一群熱愛文學的青年,他們雖名為“寸草”,可像參天大樹一樣,堅定地立在那片土地上。他們走過了十年艱辛坎坷的道路,終於成為黑龍江文壇上引人矚目的文學群體。·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個地方孕育一個地方的文化。富拉爾基做為社會主義工業的搖籃,它在創造物質文明的同時,也必然產生與之相適應的精神文明。文學做為文明的驕子,它不可能不偏愛這片神奇壯美的土地。於是,英雄的建設者們,也拿起筆寫創造輝煌的“鉚鐵巨人”,也寫默默奉獻的凡夫俗子。盡管他們的作品也不免留下過去時代的胎記,可彙集起來,仍然是一部壯麗的史詩。

勿庸置言,在市場經濟的大潮湧來時,曾為社會主義工業的建設奉獻出青春的大中型企業,顯現出困頓和窘迫。富拉爾基這座風流的城市似乎失去了昨日的靈光。許多人不得不在抱怨中為生計和富足奔忙。在這種時候,這個城市還需要曾垂青過的文學這個灰姑娘嗎?

“我們還需要她—文學!我們還愛她—文學1"在這個城市還有那麼一幫青年發出這樣的呼喚!當別人鑽進光怪陸離的舞廳酒吧的時候,他們因誌同道合而組成清貧而浪漫的沙龍;當別人為一筆意外之財而醉臥歌台的時候,他們正為朗誦了一篇新作而淚光閃閃;當別人夢入溫柔之鄉的時候,他們正為去參加一次文學活動而奔波在鄉間的土路上。別人窮得隻剩下錢了,他們富得隻剩下文學。他們用文學的星火,去點燃理想之光;他們用文學的溫馨去慰藉朋友冰冷的心。在這樣的時候,文學似乎更寶貴了,更高尚了。她沒有被銅臭所腐蝕,她沒有被菲靡之風所酸化。文學是真誠的熱愛者心中的聖靈。

因此,我十分珍重這紅色河岸上的一方茵茵“寸草”—這是黑龍江的文學風景線。

因此,我十分看重這“寸草”上的第一束鮮豔的花朵—小說集《原色的生命》。

這是一部散發著濃鬱生活氣息的小說,新鮮得就像剛剛上市的頂花帶刺的黃瓜。這當然得益於作者紮實的生活基礎。他們之中有工人、農民、教師、廠報編輯、中學生、個體戶、待業青年,別看年紀輕輕都是過來的人,盡覽社會百態,飽嚐人生滄桑,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人生的煩惱,人生的尷尬,人生的無奈盡在筆下。同時,這也是一本折射時代光環的小說。社會的巨大變革,引發了各個階層人物價值取向道德觀念的裂變嬗變,新與舊、美與醜、善與惡、光明與黑暗的激烈衝突而釀成的悲劇、喜劇、鬧劇,全在文中。劉加琴在《夕陽西墜》中塑造的那個希望丈夫出息又怕丈夫出息後變心的二姐,代表了當前農村變革中相當一部分青年婦女的心態。王光瑞在《大戲》中描繪的那一群走江湖的二人轉藝人的生活圖景,深刻地揭示了東北黑土文化的底蘊。穀鴻微的《也是霓虹》告訴我們的決不僅僅是一個淒婉的愛情故事,“我”和趙科長的鬥爭看似無奈,卻預示著代表正義和真理的力量的崛起。這篇可算是這個集子的領銜之作。

當然,我們也不難看出這其中許多處女作的幼嫩和粗疏;我們有理由提出一些篇章還需要剪裁和提煉;我們也應該希望他.們在以後的創作中,增加更多的亮色,更多的激越和鏗鏘;但是,我們仍然可以說,寸草的朋友們無愧於這片生於斯長於斯的土地,無愧於愛他們給他們支持和理解的領導和朋友,他們終於為讀者捧出了一顆真誠而美好的心靈!

我祝賀他們,並願意與寸草文學社的朋友們共勉。

序言集--67

特別能戰鬥,特別有文化

(一)

這可能是中國本世紀最壯麗的史詩之一——

在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中國數以萬計的工人和軍人,湧進了這片這被冰雪覆蓋的亙古荒原,在極其惡劣的自然條件下,用最簡單的生產工具,打穿地層,讓石油噴湧而出,一舉摘掉中國“貧油國”的帽子,使陷於困境的中國經濟走向希望,使整個世界對中國刮目相待。

35年過去了。這片荒原已被英雄的建設者們建成了舉世矚目的大慶油田――一座現代化的石油新城。大慶和開發大慶形成的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是共和國跨世紀的驕傲和永恒的財富。

在回顧大慶開發曆史的時候,人們不會忘記物資供應戰線的職工作出的貢獻。“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物資戰線的職工克服了難以想象的困難,把油田開發需要的無法計數的生產設備和生活物資送到了前線,保證了油田建設的勝利進行。人們也許還記得,在1960年冬天,為了解決一線職工衣服破了顧不得補、髒了顧不得洗的困難,共產黨員邵長鬆等3名轉業軍人和5名油田家屬,在兩棟破牛棚裏辦起了縫補組,並在此基礎上建成了為全油田加工和縫補勞保用品的縫補廠。後來縫補廠成為全國的典型,艱苦創業、艱苦奮鬥的“縫補廠精神”成為大慶最有代表性的精神之一。

以縫補廠為代表的大慶物資供應戰線職工的英、雄業績,是大慶這部英雄史詩中的重要一章。創造這部史詩的是披荊斬棘的“老會戰”,而書寫這部史詩的是新一代的大慶人。他們再也看不到“大煙泡”了,他們早已走出了“幹打壘”,他們也不再穿“趟子服”,但是他們畢竟在這片土地上長大,他們的血管裏畢竟流淌著老一輩石油工人滾燙的血。他們摯愛著這片熱土,他們理解他們的父兄,他們站在了新舊世紀之交,他們從傳統走向現代,他們赤誠,他們浪漫……他們用他們的心為我們獻上了這部書。這部書寫給昨天,寫給今天,也寫給明天。這部書是曆史,也是文學;它記錄了昨天戰鬥的苦難,也書寫了今天建設的輝煌;它寫出了“老會戰”的無畏堅強無私奉獻,也寫出了新一代大慶人的遠大理想和寬廣胸懷。

我很看重這部書,我很喜愛這部書。

(二)

作為時代號角的報告文學,無疑在這部書中占有相當的份量。最有份量的當數王厚光的《“縫補廠精神”史話》,他用樸實的語言記錄了在大慶會戰最艱難的時刻,縫補廠在牛棚裏白手起家的曆史。他寫創業者們如何克勤克儉,一分錢冊成兩半花,他寫工廠的幹部和工人怎樣抬上縫紉機,背上修鞋和洗衣工具,到井隊和施工現場為工人拆洗縫補。特別有意義的是記載了1966年5月4日,周恩來總理來縫補廠的視察,他走進又髒又累的拆舊班,鑽進又矮又窄的彈棉房,緊緊握住工人沾滿油汙的手,親切地鼓勵大家:“你們這樣做很好,要永遠艱苦奮鬥!”

重溫這些遙遠的故事,對於今天還有相當重要的意義。盡管當年破舊的縫補廠已被現代化的大慶第一針織廠代替,但寫在廠門上的“發揚縫補廠精神,創辦現代化企業”決不是隻給別人看的標語。

王厚光的那篇《青春的光彩》也有同樣的意義,電腦在物資管理方麵的應用,大概不再需要齊莉莉這樣的“活帳本”和“蒙目發料”了,但她的敬業精神和高度責任心,仍然是年輕一代的處世之本。因此齊莉莉這樣的典型,現在仍然應該得到理解受到尊重。

最令我感動不已的是陳文學、張德誌和王興斌的《暖流,在這裏湧動》。一個普通的女工得了癌症,這麼多工人幹部伸出了援救的手,為了治好她的病,基建工程大隊10次送她到天津住院,大隊書記翟誌才親自到天津接她,為了給她買返程的臥鋪票,翟書記和3個同誌在北京的售票窗口站了15個小時,當這個女工乘坐的火車到達大慶車站時,來接她的幾十個工人用雙手搭起擔架把她接下來……

這些感人的細節催人淚下,也使我們明白了大慶這片熱土,為什麼具有永久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大慶不僅噴湧石油,還噴湧真情和愛心。石油總有一天會枯竭的,但真情和愛心永遠不會枯竭。因為在長期的艱苦環境下,在同甘共苦共榮的事業中養成的團結友愛真誠相助的精神已經成了大慶人的基因。

(三)

最能代表物資戰線職工文學水平的是這部書的散文。也許是散文這種形式,更能表達大慶多彩的生活和大慶人高貴的情懷。這其中的領銜之作,是曾在物資部門工作、現在已經成了大慶有影響的作家和文學組織者的闞峰和李學恒的那幾篇散文。親情友情愛情,是一切文學永遠寫不完的主題。近幾年這些方麵的散文特別受到讀者的偏愛。同時代人寫父母之愛特別使我動情的有梁曉聲的《父親》和蕭複興的《母親》,這次又讓我動情的是闞峰的《媽媽在遠方》。一輩子含辛茹苦的母親彌留之際的“未了情感”是牽掛一個曾幫助過自己的外地婦女,她想在最後的時刻見到大女兒,見到後她又把她打發走了,她怕女兒看到她的死而難過。媽媽在陽光燦爛的時候離去了,她死得很安詳,很壯麗。這是一篇關於聖母的頌歌,震撼每一個人的心靈。

李學恒是個多麵手,寫小說,寫詩歌,也寫散文。我尤其看重他的散文。散文和小說不同的是,它不是為了說故事,而是為了表達情感。李學恒的散文不滿足自我情感的表達,還有比情感高一個層麵的理性思索。那篇《門前那方綠塘》表達了他的“戀綠情結”,他在為鬆遼平原的沙化而優慮,他說:“最可怕的是,那些不知道盡可能珍惜保護每一寸綠的人,他的心是不是也在沙化甚至已經沙化呢!”他在呼籲:“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作為征服了地下之宮的石油人,難道不能改造之、利用之,與之相鄰共嬋娟嗎?”這種環境意識、人類意識,反映了當代石油工人高貴的情懷。

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還有張德誌的《鬆遼走筆》、《麵條》,王興斌的《兒時的記憶》,譚成莊的《理解父親》,宮殿臣的《星河幾度憶七夕》,都是寫過去的故事,老一代經曆的。後一代對老一代的理解和懷念,不僅僅是一種懷舊。尊重曆史,是為了發展曆史。

(四)

這本書中編輯的小說雖不多,但篇篇都有特色。其共性是濃烈的生活氣息,芬芳的石油味。陳文學的小說寫得很講究,顯示了一定的功力。《荒原之夜》是小小說中的精品,三四百字寫出了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的悲壯的故事。那風,那雪,那人,都讓人動心動情。《綠野》是寫“我”一個年輕工人和隊長的未亡人草兒未果的愛情故事,淒婉動人。由於“我”怕草兒傷心不敢把隊長犧牲的消息告訴草兒,所以更不敢向草兒表達愛情;而草兒怕增加“我”的負擔,不肯接受“我”的關懷。草兒在給井隊的每一個男人做了一雙鞋後,悄悄地消逝在荒原裏,但她長久地留在了我們的心底。

周述君、鄧錦瑋的《塔裏木之戀》是一個新故事。當鑽井工的男人去支援塔裏木油田,遠走天涯,留下妻子空守家門苦苦地思戀。在月光如水的夜晚,他們追憶過去的戀情,夜夜無眠。他們無怨無悔,因為他們心中有比愛情更重要的追求。年輕一代和老一輩一樣,他們也在為中國的石油事業作出巨大的奉獻。這是他們的光榮和驕傲。隋榮的《窪地》是篇幾千字的小說,寫出了一個五十六歲的老石油工人的一生。他曾是油田的元勳,卻在遠離繁榮的草甸深處17年如一日地守候著油井。他深愛他的老伴,卻一天也不肯離開油井。有一天他終於倒在了蘆葦叢生的雪地裏,那一刻我們的麵前聳立起一座山峰。

於錯的《閃爍的星辰》中那個俊秀的井隊女醫生於雪也令人難忘。因為她跑到城裏去看男朋友,使受傷的隊長失去了搶救的機會而死去,她甘願嫁給了一個鑽井工,並撫養起隊長留下的孩子,難道說這隻是一種懺悔嗎?在讀過這些小說後,你不能不感歎,在這片荒原裏,在這座由荒原建成的石油城裏,有這麼多可愛可敬的人物。

(五)

大慶是詩的王國,因為開發油田本身就是最富有詩意的壯舉。當石油從地下噴湧而出的時候,石油人的豪壯之氣也在胸中噴湧而出。王鐵人的“石油工人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這是中國工人階級最豪邁的詩句。大慶人薛柱國作詞的《我為祖獻石油》,30多年啥炙人口,成為中國群眾歌曲的經典。我雖然不懂詩,但這本集子中,也不乏讓我心潮激蕩的詩句。李學恒的《豐碑》這樣唱道:

發憤的手喲啟動鑽機開鑽

錚錚硬骨催動鑽杆飛轉

“噴油啦!”――喊聲砸了世界一拳

井架,聳立在班方草原

隻有石油人才能唱出這樣的大氣磅礴的壯歌。大漠的《燃燒的太陽》還有這樣的詠唱: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

我也會像駱駝一樣倒下

可我的頸背

還是要化作

山之脊梁

頂起青天的淪桑

以石油工人為代表的工人階級永遠是中國的脊梁。我們多麼希望讀到更多使人精神振奮的詩句!詩歌的晦澀和霏糜,是詩歌的悲哀。大慶工人的詩掃蕩悲哀。

(六)

在我草草地讀過這本文集後,產生如上這些感受。請原諒我不能列舉出每一個作者的優秀篇章,可以說這文中的每一篇都是真誠的心聲。因為他們不是職業作家,他們沒有功利企圖,他們要表達的是自己非要表達的情感。真誠是最可貴的。

看完了這本文集,我還驗證了李學恒說的這句話:“我曾工作多年的物資供應處,是一個特別能戰鬥,同時也是一個特有文化品位的先進單位。”

我一直認為,大慶的貢獻,不僅是建成了一個舉世矚目的大油田,連續十幾年為國家生產占全國石油總產量一半的石油,還因為大慶培養了一支中國最優秀的工人階級隊伍。大慶的成功在於有高素質建設者,中國的希望也在於人口素質的提高。

序言集--68

書寫並創造著

――《黑龍江日報史》再版序言

1945年對於世界、中國和黑龍江省都是重要的,都是特別值得紀念的。

那一年的4月23日,中國共產黨在延安召開第七次代表大會,毛主席做了《兩個中國之命運》的報告,發出了“打敗日本侵略者,建設新中國”的號召;4月30日,在蘇軍攻克柏林的炮聲中,法西斯頭子希特勒自殺。5月7日德國政府的代表向美英蘇方代表簽屬了無條件投降;8月6日和9日,美國向日本的廣島和長琦投下原子彈;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並向東北的日軍發起猛烈攻擊;8月15日,日本天皇向全國廣播了投降詔書;9月2日上午時,在停泊於東京灣的美國戰艦“密蘇裏號”上,舉行了日本的簽降儀式。這一天做為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和世界反法西戰爭的勝利永載史冊。

那一年的12月1日,一個瑞雪紛飛的日子,經過兩個月的奔波,來自延安的幾位年青幹部,在北安鎮北崗被日本人遺棄的《康德新聞》的舊址上,出版了一張兩版的《時事新聞》,同一天“黑龍江日報社”的牌子,也在這棟破樓前掛出――那樓上還殘留著慶祝抗戰勝利的標語。中共黑龍江省工委的機關報就這樣誕生了。三個月後改名為《黑龍江日報》。也就在這期間,同在現在黑龍江省的地域上的鬆江、嫩江、合江、牡丹江省,也建立了自己的省報《鬆江日報》《嫩江日報》《合江日報》《牡丹江日報》,後來隨著區劃的變化,這些省都並入黑龍江省,它們的報紙也並入了《黑龍江日報》。《黑龍江日報》及相繼辦起的這幾張報紙,做為中國最早的省級黨報,被光榮地永載中國黨報史冊。

當時的黑龍江省做為東北老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從“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為推動全國解放戰爭的勝利,以至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後來建設東北工業基地,都發揮了重要的曆史作用。作為黑龍江省委的機關報,《黑龍江日報》如黨手中的一麵鮮豔的旗幟,呼喚著人民劈荊斬棘、摧枯拉朽,創建新的世界;《黑龍江日報》如廣闊無垠的黑土地上的一座明亮的燈塔,指引著人民衝破黑暗,穿過迷霧,走向光明和勝利。

60年,在曆史的長河中很短暫。60年,中國人民為探索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方向,卻走過了漫漫長路,經過多少坎坷和曲折,終於走上了改革開放的康莊之路。我們可以欣慰地說,在過去的60年裏,作為地方黨報,我們和黨形影相隨,我們和人民心心相印。那21900天的《黑龍江日報》可以作證,那些報紙可以鋪滿整個黑龍江的大地,那上麵寫滿了忠誠,寫滿黑龍江日報的報人對黨的忠誠,對人民的忠誠,對偉大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忠誠!可以無愧地說,在黑龍江省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改革和開放中,在黑龍江省的曆史進程和現代化發展中,《黑龍江日報》作為一張省報,充分地發揮了它“極大地組織、鼓舞、激勵、批判、推動的作用”,也充分發揮了“用正確輿論引導人”的作用。黑龍江省的曆史發展,有我們的貢獻;黑龍江省現在的繁榮穩定,有我們的功勞。

“路漫漫兮修其遠,吾將上下求索。”在過去的60年裏,《黑龍江日報》的同仁們為辦好一張全國一流的黨報進行了艱難的探索和勇敢的創新。作為黨報,我們如何高舉旗幟,又植根於人民群眾;如何在政治思想上和黨保持一致,又能不斷反映大眾的呼聲;如何堅持輿論的正確導向,又能保持一張嚴肅報紙的文化品格?作為現代媒體,如何保持意識形態的屬性,又能在市場中爭取更大的份額;如何保持主流媒體的高端影響力,又能為更多的讀者喜聞樂見?作為文化商品的生產企業,我們如何爭取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如何建設以現代企業機製為管理模式的報業集團?對黨的事業高度負責的《黑龍江日報》的報人,對這些問題思考了幾十年,也探索了幾十年,經曆過成功的喜悅,也感受了失敗後的苦痛。在極左思想橫行的年代,在風起雲湧的政治運動中,我們的報紙宣傳,也曾和黨一起犯了錯誤,有的時候也因為背離了黨的方針政策自己走偏了方向;有的卓越的領導者和工作人員因為堅持真理、堅持實事求是的方針,而受到政治運動的誤傷。在曲折和徘徊中,勇於進取的《黑龍江日報》的報人並沒有停止探索,不管自己的境遇如何,都盡職盡責把省報辦好辦活。而隨著每次黨的民主活躍、政治寬鬆,報紙都展示出新的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