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輯

序言集--10

呼喚與渴望

――祝《蕭紅全集》出版

不知名的呼蘭河養育了她,她使呼蘭河名揚四海。

我們紀念她第80個生日的時候,她離開這個世界已經49年了。她飄泊四方,浪跡天涯,一無所有,卻給我們留下一百萬字的著作。當我翻看著這沉甸甸的、由哈爾濱出版社剛剛出版的《蕭紅全集》時,我才感到這一份遺產竟是如此沉重,如此輝煌!

蕭紅生活的那個時代,可不像她家鄉的呼蘭河那樣清亮,也絕不像她家後花園那樣彩蝶紛飛、螞蚱歡跳。侵略者的鐵蹄踏碎她的心,封建家庭的壓抑揉碎了她的夢,“小團圓媳婦”的屈死讓她忍無可忍,“生死場”上,北方人民“對生的堅強和對死的掙紮”,更讓她夜不能寐。於是她發出了一聲聲含血、含淚,帶著愛、帶著恨的呼喊,盡管這呼喊有時很柔弱,可它卻產生了石破天驚的力量。這力量來源於她對祖國、對家鄉的那一腔赤情,來源於她對人民、對鄉親的那一份愛心。

魯迅先生曾把蕭紅的《生死場》列為“奴隸叢書”。盡管苦難已不再屬於站起來的奴隸,但奴隸不該忘記過去的一切。為了我們這個民族與屈辱和窮苦永別,以富強民主的新姿,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我們仍然需要蕭紅式的呼喊。這也許就是我們時常想起她,而且要精心地為她出版這套全集的原因吧!蕭紅用她的生命為我們唱了一曲歌。祖國的苦難、故鄉的淪亡、個人的遭遇,使她的作品帶有淒苦和憤世的情緒。她對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的深刻的刻畫,對北方農村樸實細膩的描寫,以及她那清麗優美的語言,抒情詩般的風格,給每個讀者都留下難忘的印象。在被“朦朧詩”“意識流”及數不清的主義搞得頭昏眼花的時候,在被流行歌、迪斯科搞得心煩意懶的時候,你會在蕭紅的作品中感到一種清新、一種慰藉。現實主義仍然展示著風采。

越是民族的,越是為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越具有永恒性、世界性。

這大概也是《蕭紅全集》出版對我們文學工作者的啟示。

我們為蕭紅的輝煌和永恒而自豪,也不免有一點憂慮。在這片黑土地上,能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的作家,畢竟還太少。人民呼喚新時代的蕭紅,渴望新的《呼蘭河傳》。正為此,黑龍江省委發出“造就北疆勁旅,創作文學精品”的號召。

有誌氣有作為的黑龍江作家――蕭紅的傳人,是不會讓人民失望的。

(1991.6)

序言集--11

情真意切

――序李東瑋李誌明的《情係北國》

不知作者有意,還是一種巧合,當李東瑋和李誌明把他們堪稱“企業英雄譜”的新作《情係北國》獻給讀者時,正是從中南海到邊塞北國都在關注中國企業的命運,而且把能不能搞好大中型企業放在能不能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高度來認識之際。如果這本書能為搞好社會主義企業提供一個參照,提供一點思索,那將是作者的榮幸,也是我們的欣慰。

作為觀念形態的文學,總是現實生活的反映。齊齊哈爾作為包容許多中國工業瑰寶的名城,出現以寫重工業題材而著名的作家程樹棒和他的代表作《鋼鐵巨人》、《勵精圖治》,是很自然的。今天,兩個年輕的作者又拿出這本以描寫新時代的企業家為主要內容的報告文學集,這當然也是很自然的了。盡管這本集子的分量還不能和前者相比,但它還是表達了一種熱切的追求——要為艱難支撐社會主義大廈的企業家們樹碑立傳。

大概是蔣子龍的《喬廠長上任記》最早奏響中國企業改革的主旋律,曾在中國企業界起到振聾發聵的作用,“喬廠長”作為中國企業家形象陳列在當代文學的畫廊裏。勿庸置疑,近幾年生動真實地反映企業改革、形象準確地塑造企業家形象的作品越來越少了。也許是單調枯燥的機器廠房遠不如田園風情那麼浪漫,也許是企業如大船在改革的大潮中時起時伏,使作家難以抓住上船的纜繩。

勇敢者還是有的,這本書的兩位作者就是。他們本是公務繁忙的機關幹部,卻一氣寫成十幾個企業家形象,其中有對國民經濟舉足輕重的大企業的領導者,也有偏遠小鎮百十人小廠的廠長,多為工業企業的,也還有商業企業、文化企業的。不必挑剔他們文字上的粗疏(作為業餘作者的倉促工作,實所難免),也不必計較許多篇幅內容的重複(中國企業家大都走過相同的路),如果你認真看下去,也不乏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之處。

難道你不敬佩那位當年在深山裏伐木的上海姑娘如今糧店主任胡小妹嗎(《淳淳女兒心》)?你看她,結婚十幾年一直和愛人孩子住在夏天漏雨冬天漏風寒冬臘月暖水瓶裏結冰碴的小土屋裏,當領導要為這位勞動模範買一套樓房住時,她說:“樓房太貴,買一間平房就可以了,最好能離糧店近一點……”她當糧店主任5年,有5年春節除夕在糧店度過。

難道你不敬佩那位電業局的女局長程中凡嗎(《綠洲,灑滿時代的光明》)?她當局長兩年為職工蓋了兩萬平方米的房子,300戶職工搬進新居,可她和老伴,兩位年過半百的高級工程師卻擠在一棟舊樓的頂層上……

也許,你不會忘記和平機械製造廠廠長張瑞林對工人們說的話:“從現在起,我們就是同一條船上的水手,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的洪濤巨浪中,我們隻能同舟共濟,別無選擇!”(〈〈另辟蹊徑的征戰〉〉)

當我們為這本書所描繪的時代英雄所深深感動的時候,我們不能不對兩位作者表示謝意。當然,我們也寄希望於他們——寫得更多,寫得更好。因為,他們生活的這座城市,無論是300年曆史的金戈鐵馬,還是現實生活大江東去,都有寫不盡的風流人物。

(1991.10)

序言集--12

年輕真好

――序楊川慶孫立春的《北地》

當川慶同誌把他和立春同誌的大作《北地》那散發著油墨芳香的校樣送給我,並懇請我為他們寫個序的時候,我並沒有答應。

當我伴著初夏輕柔的風和窗外不時飄進的刺耳的迪斯科音樂,讀完這部燃燒著兩個年輕人熾情的新作時,禁不住非要寫點什麼。

我和楊川慶、孫立春同誌並不熟悉,但他們散見在各種報刊上的詩文,還給我留下一些印象。我還知道,川慶同誌熱心為許多作者編過書,在全省文學界的口碑不錯。直到最近有機會見麵,我才知道,他們竟這樣年輕(都是30歲左右),年輕得令人羨慕,年輕的令人欣慰!

於是我想到了他們集子中的一個題目:年輕真好。

這是一本濃度很高、含金量不低的集子,它彙集了兩位年輕人精選的80多首散文詩和30多篇評論文章,這數量可觀的散文詩中,有美好愛情的抒情曲,也有家鄉風土人情的素描畫。林海冬晨,鏡泊暮色,完達風雪,盡收眼底;那“像一根扁擔,一頭挑著我,一頭挑著村莊”的故鄉小路,那“用堅強的胳臂舉著太陽和月亮,舉著炫目的希望”的井架,也在他們的筆下熠熠生輝。至於那沉甸甸的諸多詩評,也不乏真知灼見的電光石火,我很佩服作者竟喊出:

“黑龍江詩歌應該有打‘旗’稱‘派’的勇氣。

打‘旗’,意在呼喚我們的詩人,呼喚屬於這塊土地的富有魅力的新詩。

稱‘派’,意在樹一個目標,樹一個值得詩人前行追求的目標。”

我想,隻有年輕人才有這般氣度,這般膽識。

翻著這本集子,作者的才華和潛質是顯而易見的,但更可貴的是真誠,這是他們獻給讀者的《禮物》:

“送你什麼呢?

什麼才能表達我對你的一片真情?

似水年華,最可貴的是真誠……”

這些年,盡管物欲顯示越來越強大的誘惑,但追求文學的並不見少,是否都那麼真誠和純潔就很難說了。把文學當玩物,刺激自己、也刺激別人下流感官的;把文學當買賣,變著法騙取銅板的;把文學當成階梯,順著向上爬的,凡此種種在當今文壇上並不鮮見。

這兩位年輕人寫自己的真情實感,說自己心裏要說的話,無取寵之心,無賣弄之意,更無功利企圖。我想,讀者一定和我一樣,喜歡他們的質樸和清純——盡管他們還“有過幼稚,缺少成熟。”

最近,巴金和冰心兩位老先生在給全國青年作家會議題詞中,告誡青年作家:

說真話,把心交給讀者

沒有真情實感時,不要為寫作而寫作

我想這肺腑之言,對所有作家都適用,我願與兩位青年朋友共勉。

最後,還有一點要說及的,在這本集子中有兩位同誌寫的相當數量的詩評,被評者多是初涉文壇的年輕作者。他們以朋友的真誠、編輯的熱心,給作者點評,為他們鼓吹,用自己的肩膀把他們舉上文壇。這種人梯精神十分值得稱道。現在年輕人大多不願意為別人作嫁衣,而他們作了,而且作得不錯。有人說,一個成功的男人後麵有一個偉大的女人。我說,一個成功的作家後麵有一個或幾個偉大的編輯。

楊川慶、孫立春同誌能成為好作家,他們還樂於當一個好編輯。

(1991.11)

序言集--13

時代的足音

—讀安惠濱新聞作品集

這是一位青年記者的新聞作品專集。

我佩服他的勇敢,他大大方方地把飽含著自己的激情、浸透著自己心血的40多篇新聞特寫獻給可敬的讀者。也許它不像通俗小說那樣讓你牽心動魂,也許它不像抒情散文那樣讓你心曠神怡,可它的豐富和鮮活同樣讓你流連忘返——當然要耐心和真誠地讀下去,帶著對一個年輕人的珍愛。

無論怎麼說,我對安惠濱同誌這本集子是很看重的,不僅是因為我也當了十幾年的記者,現在一看到同行的新作時,我還手癢心跳。我看,什麼文學作品也不如新聞作品那麼暢銷,現在哪一種報不發行幾萬份、十幾萬份?而有幾位作家的書可以發行到幾萬冊、十幾萬冊?勤奮的記者幾乎幾天就有新聞作品和讀者見麵,而我們的作家一年有多少作品和讀者見麵,而你的作品又有多少讀者從頭看到尾?所以,我要說,一名好記者擁有的讀者決不比作家少。作為一名記者不必因為常寫“豆腐塊”而自愧,也不必因為新聞作品被稱作“易碎品”而沮喪。難道,我們不可以從安惠濱—這個並不出名的一家報紙的記者的新聞作品中同樣感到時代的足音嗎?翻看他的作品不是如同在觀賞我們這個躁動的紛繁的多新的時代、五光十色的人物畫卷嗎?

當然,我讚揚記者,並不是為了貶低我們的作家,我是在給青年記者朋友鼓勵,讓他們知道記者和作家是並肩而立的朋友,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應該增加我們的自信和自尊。

作為記者,我很佩服安惠濱的“活動能量”。有人說新聞是“跑出來”的。安惠濱跑的麵很廣,線很長。國務院的部長,搞原子能的科學家,日本的友好人士,著名的大學教授,大中小企業的負責人,街頭搞服裝設計的裁縫,賣燒雞的個體戶,風流瀟灑的模特兒,都是他筆下的人物,而這些人物都以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為舞台,均有一番上乘的表演。記者要成為社會活動家,要廣交朋友,作為一名地方經濟報紙的記者,安惠濱的作為已難能可貴。

我瀏覽了安惠濱這數量可觀的作品,雖不能說篇篇都是精品,倒還覺得他很有些文字功力:樸實、準確、簡捷,倒比花裏胡哨、天旋地轉、東拉西扯要好得多。當記者的,文字還是實在一些好,簡練一些好,多從中國古典文學中汲取營養。司馬遷的《史記》篇篇都是上好的人物特寫。記者寫出來的東西還是讓人人看得懂好,因為新聞不是朦朧詩。

在這四十多篇作品中,我最喜歡的是他的“後記—我的記者生涯”。寫出了一個從社會底層走上文壇的青年的痛苦經曆,寫出了一名普通記者的甜酸苦辣,一顆真實、坦誠、善良而美好的心躍然紙上。

路還很長,很遠。我相信安惠濱能沿著自己的路繼續跋涉下去。我希望更多的青年朋友能從安惠濱走過的路中體味些什麼。

(1992.5)

序言集--14

淩雲健筆意縱橫

—讀王洪彬作品有感

王洪彬以專業作家難以達到的速度和質量,闖入十分消沉的文壇,使我們不得不對他刮目相看。

無論你對他的作品作出怎樣的評價,但你不能不佩服他對文學執著的追求,你不能不為他苦行僧似的勤奮而感動。

王洪彬不是一個浪漫的青年,他對文學的鍾情,大概不是一時的心血來潮。他的文章首先是出於一種責任。他要告訴我們別人沒有告訴我們或者我們已經忘記的事情。誰知哈爾濱這座典雅華貴的城市,還被血雨沐浴過;誰知寧靜潔晶的大雪穀,是白骨鋪就的。這驚心動魄的一幕幕,不該被紫丁香和野百合所覆蓋。於是,他拿起了筆。

王洪彬不是以作家為職業,他沒有更多的時間去謀篇布局,他也沒更多的精力去字斟句酌,但是,在他的作品中你不難看到他在曆史的長幅大卷中剪裁華章的功力,你也不難看出他在茫茫人海中撈取珍珠的絕技。恢弘中見其細微;有大寫意似的潑墨,也有工筆精描;冷靜的慢板中也有火辣辣的詩情。

王洪彬在作家陷於窘境時,走進作家的隊伍,在文學被金錢逼得走投無路的時候,他舉起了文學。也許這更能說明他的忠貞和堅強。文學畢竟是熱愛者的聖潔的殿堂。能花錢買來書裝飾自己的書櫃,卻花錢買不來文學使自己變得高尚。在別人窮得隻剩下錢的時候,我們的富足是因為有文學。

不必悲觀。在像小靳莊一樣人人會寫詩的時候,不能說我們的文學已經繁榮;在作家紛紛投筆下海的時候,也不能說文學不再繁榮。想寫的,你不讓他寫,他也要寫;不想寫的,你把作家的帽子給他戴上,他也寫不出來。有需必有求,人類要吃飯,就有人種糧食。世界上隻要有人還認字,就有人寫書。

“庚信文章老便成,淩雲健筆意縱橫”。王洪彬以其文學的豐收開始了他新的人生之旅。對他來說,書中沒有黃金屋,書中沒有顏如玉,可是,他還要永不停歇地追求下去,寫下去。我想起煤礦工人出身的作家孫少山說的話:我不佩服工人出身的作家,更佩服幹部出身的作家,他們因為寫作要戰勝許多誘惑,要做出許多犧牲。“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不管你佩服也罷,不佩服也罷,你寫一寫就知道了。

(1993.4)

序言集--15

關於呼蘭河的故事

—序趙國輝的《風箏的天空》

(一)

她從小興安嶺的山脈中走下來,在山穀中舞動著自己的身軀,然後穿過一片闊沃的平原,在呼蘭縣張家店處,注入了鬆花江。

她就是呼蘭河。

關於呼蘭河的故事,最早是在蕭紅的《呼蘭河傳》中得知的。我有幸又讀到關於呼蘭河的故事,是在青年作家趙國輝的這本以《風箏的天空》為名的小說集中。

他也是喝呼蘭河水長大的。他也在河邊看過放河燈,在小街上看過扭秧歌,在屋後的菜園裏捕過蝴蝶。他也有位慈祥憨厚的老祖父。

盡管他已經離開呼蘭河多年了,可他還做著關於呼蘭河的夢,就像蕭紅在遙遠的香港,也在做著關於呼蘭河的夢。她的夢是《呼蘭河傳》。他的夢就是這本書中的許多故事。

(二)

從蕭紅寫《呼蘭河傳》,已經半個世紀過去了。呼蘭河還是那麼靜靜地流淌著,唱著自己的歌。在呼蘭河兩岸生活的人們還是那麼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著自己的日子。河岸的街上蓋了許多樓,樓下有新修的路,路上跑著汽車,車上坐著穿時髦衣裳的男人和女人。世道真的變了,可人們的活法究竟有多大的變化呢?

那猩紅的《幔帳》,還在一代傳一代地掛著。發生在幔帳裏的悲劇仍延續著……爹無奈地走進了那沉重的幔帳;俊秀伶俐的嫂子被逼入幔帳;嫂子也逼著自己的兒子和家庭富裕的小翠進了幔帳。幔帳裏麵本是散發著青草般清新秋菊般芬芳的世界,在這裏卻是那麼陰森可怖。嫂子說:“掛幔帳是老規矩,咱可別給破了。”在這“已被久遠的希望蛀得十分暗舊”的幔帳裏,我們似乎可以聽見《呼蘭河傳》中“老胡家小團圓媳婦”的哀婉哭聲!這幔帳像一張網,像一麵牆,更像罩在我們民族頭上的一片陰雲!

《漂泊的瓜園》中模樣俊俏的巧鳳,從幾本刊物和一塊方巾中感到了外麵世界從精神到物質的精彩,她的心隱約地開始躁動了。她想要和黑妮進城當保姆,也想去追求自己的愛情。但她在“唾沫吐地都叭叭響”的父親和腦袋裏裝有“嫁誰不是嫁,女人早晚都得嫁人”觀念的母親麵前,顯得那麼懦弱,竟沒有絲毫的反抗,隻是胸膛裏的那顆心像煤油燈的瘦焰一樣,搖搖曳曳而已。她心中萌生的那茫然的追求和朦朧的向往隻能付與了院子裏那啄食的家雀,看它們在天空中飛得那麼自由。她始終沒有走出那象征意味很濃的瓜園。但這瓜園畢竟是與那河那草甸子連在一起的,它最終還是被一場大水衝得漂泊起來。站在漂泊的瓜園地旁呆看的巧鳳不知是否有所感悟。

發生在《青河灘》的那場鬧劇,更耐人尋味。李樂開的酒館從城裏來了個“大奶子直顫”的水靈靈的女人,氣得李樂的老婆回了娘家。這便引起了馬二嬸、貴娃娘們的忿忿不平,她們想讓“活祖宗德貴爺”出來說話。可德貴爺恰巧壽終正寢了,她們隻得親自到李樂家捉奸,結果被李樂媳婦潑了一身洗腳水。那女人已經回城了——她是來深入生活的縣文化館的幹部。“老祖宗”是死了,可他的傳人還活著。

美麗的呼蘭河流淌在中國的土地上,這片土地畢竟被封建思想浸泡了兩千多年。這土地上不斷地生長著封建思想的藤蔓。這藤蔓厲害得很,纏繞得苗不得長,花不得開。近半個世紀,許多人為鏟除這封建思想的藤蔓進行過可歌可泣的鬥爭。當年蕭紅的《呼蘭河傳》之所以打動人心,是因為她在對北國小城生活風俗的描繪中傾注了對封建思想的傳統風習、意識的無比痛惡,同時也對被封建思想損害的那些小人物表示了憐惜。現在,趙國輝又接過蕭紅的筆,靜靜地寫,娓娓地談,一個又一個委婉的故事—一個個小人物難以走出的不幸命運的怪圈。他不動聲色中蘊含著如火的激情。憂其不幸,怒其不爭。他呼喚著呼蘭河畔兒女們的覺醒。

(三)

呼蘭河畢竟流到了一個新時代。

在趙國輝的筆下,一批新呼蘭河人走了出來。他們的腳步雖然很輕,但他們畢竟走了出來。

我很喜歡《風箏的天空》中的那個十八歲的“我”—一個沒有家庭背景的窮孩子。他一心想當兵,苦費心機的父母終於找到了說話算數的舅。舅一家特別是他女兒小芸看中他挺帥。他們盡了很大的努力讓他過了一關又一關。總算穿上了軍裝。而舅家希望在他走之前明確他和小芸的關係。盡管小芸是個很不錯的姑娘,可他還是退回了軍裝。小說中十分精彩的是“我”和有學問的張老師的對話:

“你知道風箏為啥能飛嗎?”

“因為有了風,對嗎?”

“你說對了一半,還因為有一根線拽著……”

“你說我是風箏嗎?告訴你,我不會是風箏!”

“你記住,風箏永遠是風箏,它不會變成鳥。天空屬於鳥!”

“我”終於成了鳥,可以飛上天空的自由之鳥。自由是人最基本的權力,也是最重要的權力。可是,我們有多少人真正成了自由的鳥?我們不是被許多繩子拽著嗎?主宰我們自己命運的不是我們自己,那又有什麼自由而言?“不自由勿寧死”,這句古老的格言,今天對我們大概還沒有過時。每個讀到這篇《風箏的天空》的讀者,都會引發許多思索。

我也很喜歡《苞米花》。小說中描寫了一位窮得隻能靠吃苞米花當午飯的女學生考學的經曆。作者對這位女學生的貧窮和不幸命運寄予了無限的同情,同時更深刻地挖掘了這位女學生之所以不幸的真正根源。女學生對那瘋女人的看法以及小說最後她父親給她找了個生活富裕的婆家時,她流露出的那種滿足感和幸福感,更讓人感到悲哀。小說裏那個給了她真誠幫助的青年教師,盡管受了欺騙和嘲弄,可他還是代表了一種新生力量。他像那老樹上的新枝。

我們希望趙國輝能寫出更多的新人。

(四)

大概可以把趙國輝關於呼蘭河的故事這類作品劃到鄉土小說類。寫黑土地鄉土小說的作家為數不少,趙國輝可以說是味道很濃的一位。讀他的小說,你會感到泥土的清新和田園的恬靜。人情、風情、世情都在他或淡或濃的描寫和敘述中了。

我很佩服他編故事說故事的能力,他不示聲張,不故意煽情,總是在不緊不慢、漫不經心的敘述中,把你引到他的故事裏,他不愛趕“新潮”,不故弄玄虛。

不難看出,趙國輝在語言方麵是下了功夫的。古典小說語言的幹淨利落,地方語言的形象生動,被他運用得相當不錯。特別是《天籟》和《鞭頭》這兩篇小說,被他寫得很雅致很光彩,更顯示了這位年輕作家的才華。

趙國輝正在走向成熟,這本小說集更使我們欣慰。我們當然有理由向他提出更高的要求,無論在學習、生活和創作方麵他都要下更多更紮實的功夫。

(1993.5)

序言集--16

舒展心胸的畫卷

—讀王清勝散文

我很敬重王清勝同誌,是因為他四十年如一日,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為他人做嫁衣的編輯工作中。他每天都產生辦好報紙的“點子”,運籌帷幄地指揮著一張為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報紙。

一天早上,在例行公事地對報紙的“掃描”中,我偶然發現《新晚報》副刊上有一篇王清勝署名的散文,不得不放慢眼睛的步伐,不消五分鍾,文章看完了,很有興味。以後,凡是有王清勝署名的散文我都看,一來二去,我還真上了癮。不到一年時間,我竟讀到十多篇王勝清同誌關於國際題材的散文,而且篇篇都很精美。為了祝賀老報人的新收獲,我還真有幾句話要說。

許多作家很少給報紙副刊寫稿,不是不想寫,而是很難寫。這正如有的畫家可以洋洋灑灑地給人民大會堂畫一幅大壁畫,但是未必就能在方寸之地設計一枚精美的郵票。副刊文章難就難在精短上。一千多字的散文,要情景交融,要有血有肉,還要寫出風采和神韻,這真是難上加難。清勝是寫作精短散文的高手。在方寸之地,他收放自如,遊刃有餘,顯不出一點倉促和窘迫。他的每一篇散文都情感舒婉真潔如山中小溪,而製作精細雅致如江南盆景。讀後令人心曠神怡,遐思綿綿。

要想寫得精短而有情致,剪裁頗見功夫。巴黎的盧浮宮集世界藝術瑰寶之大成,真是說不盡寫不完。而清勝在《盧浮宮遐思》中,隻寫古希臘的愛神維納斯和誰也無法複原的她的斷臂;隻寫世界名畫《蒙娜麗莎》和她神秘莫測的微笑。這兩處正是世界文化的千古絕唱和永恒的神秘之美,都是最能引起讀者興趣的。在那篇《燈火闌珊夜巴黎》中,作者著墨最多的是艾菲爾鐵塔和香榭裏舍大街。因為隻要你登上艾菲爾鐵塔,就會盡收巴黎夜景,而香榭裏舍大街又是巴黎夜文化的薈萃之地。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少而精細要比多而雜蕪好得多。有所割愛,才能有所收獲,這大概是清勝精短散文之道。

要想寫得精短而美不勝收,語言功力最重要。長期的編輯工作,使清勝熟悉去粗取精的辦法。所以他行文流暢,語言幹淨,無廢句贅詞。更難得的是他文采激越,毫無“新聞腔”的生硬幹澀。《燈火闌珊夜巴黎》是篇報紙上少見的美文。你看這句子多美:“當夜的帷幕輕輕地為巴黎罩上一層麵紗時,她並沒有因此而失去光彩。薄暮時分驟然閃亮起的無數五顏六色、閃閃爍爍的燈光,向人們昭示著這座世界名都的繁榮和不夜。”清勝用詞相當考究:“是艾菲爾鐵塔支起了厚重的夜幕,以它鑲金嵌玉的巨大身軀在不夜的巴黎獨領風騷。”“支起”這兩個字用得相當絕妙!這樣的句子,在他的散文中不難摘取。清勝的文學功力不俗。

當然,好的散文最重要的是以情動人。清勝的散文也不乏真情。《車過二連》的小別祖國依戀之情,《瞻仰列寧墓》的憂患之情,《鄉情依依牛車水》的依依鄉情,《除夕絮語》的逢佳節而思國思親之情,都讓我們感慨不已,甚至有時我們也和作者一樣“眼裏竟漾滿了淚霧”。清勝的散文中有這樣的話:“這裏是一個童話般的世界,又宛如一幅瑰麗的俊秀的藝術畫卷,連同那高山流雲,一同舒展在心胸。”這正是對他自己散文的寫照,他的散文就像舒展心胸的藝術畫卷,為我們心愛的報紙增色不少。

我有一個小小的心願:希望清勝同誌和我的朋友們,再多寫一些精短散文。我想,讀者會喜歡。

(1993.6)

序言集--17

“文化味”及其他

—序《蘭頌特寫》

1985年的某一天,李蘭頌懵懵懂懂地走進鬆花江畔哈爾濱日報社那座七層大樓,在四層的一個房間裏幹起打水掃地拆信封的活計時,他的大作家的父親李又然已於前一年的冬天,在北京與世長辭了。

李又然,中國當代著名作家。早年留學法國,並加入法國共產黨巴黎中國支部,與羅曼·羅蘭有過通信關係。回國後,在上海參加革命文化活動,與魯迅曾有交往。繼而轉赴延安,經毛主席批準,加入中國共產黨。他著作甚豐,並扶植許多文學青年。艾青在獄中創作的《大堰河,我的保姆》,經他推薦,得以發表。

父親李又然頭上的這一個個光環,對兒子李蘭頌來說,幾乎都是陰影。當他剛剛出生,父親因係“丁玲反黨集團骨幹”而被審查;他兩歲時,父親被錯定為大右派……從此,幼小的李蘭頌便開始了顛沛流離的生活,在遼寧農村度過童年的重要階段後,在北京街頭當過報童,在哈爾濱幹過跟馬車、汽車和火車的裝卸工。1979年李又然恢複了名譽和地位,這之後,李蘭頌很快由電工走進機關,但他隻去北京和父親見過四次麵。

然而李蘭頌的血管裏畢竟流淌著李又然的血。在他和父親骨肉分離的十三年間,父親那難以計數的“萬金家書”,就是李蘭頌的全部“函授教材”;而這之後的四次見麵,則是“麵授”和“答辯”。李蘭頌終於從一所無名的又是最有名的大學畢業了。他從他的父親――導師那裏學來的不僅是文學的基礎知識和寫作技法,還有人生觀和藝術觀。

李蘭頌就是帶著這些最重要的遺產走進報社大樓的,他當然比大樓裏許多年輕人要“富足”得多了。所以,他總是出手不凡。盡管為別人做嫁衣的編輯工作製約了他才華的顯示,但他還是不可抑製地偶爾露崢嶸。我在無意的瀏覽中,發現凡是署李蘭頌名字的大小文章總有一種“異味”――和報社所有記者都不同的味道。當時我還一時無法界定這種味道的類別。後來,我在《中國青年報》上看到李蘭頌的一篇雜文《市民榮辱論》,使我吃驚不小,我在心裏說:這小子不可小看!後來這篇雜文得了獎,還被收入《中國青年雜文選》。

現在我十分興奮地看完蘭頌的這本文稿時,我似乎可以說出他文章的味道了,這便是一種“文化味”。如果具體地解釋一下,那便是他文章中的曆史縱深感、知識和信息的飽滿以及一種書卷氣息。這是一種悠長的清香,像濃茶,像烈酒,而不像漂著幾點油星和幾葉蔥花的清湯。

在李蘭頌多篇專訪中,幾乎每一篇你都可聞到濃鬱的“文化味”。寫文化名人的那幾篇,自然不必多說。從《您心中啊……》,我們感受了丁玲先生雖九死而猶未悔的如火的愛國情思。《江河之愛是大海》,是我看到的最好的悼念生父的散文之一,可以和陶斯亮的《一封終於發出的信》相媲美。就是那篇《總指揮總是你》,寫的是城市建設的總指揮趙書然,而筆者不僅著眼他的建設功績,而是著意點染趙書然的藝術家氣質――他讚揚齊白石敢用反差強烈的色調,他欣賞米開朗基羅將一座大山雕成群像的氣概――而這正是一個文化大都市建築師最重要最讓人信賴的素質。在那篇寫中央電視台導演張子揚的專訪中,他第一個透露了張子揚要漂流黑龍江的打算,不是渲染其新聞性,而是著重寫張子揚和他漂流的同伴張茜荑的藝術經曆,從文化人類學和文化形態學的視角,說明他們漂流的意義。

還有一點要說到,李蘭頌的這些有味道的文章寫得很精細。做工精細,才能色香味俱佳。在那篇《雜文家與雜文》中,他寫了陳鳳翬拿著一把小黑折扇,而他拿著一把大白折扇,在邊扇邊談中,他在思索用哪把扇子更好。他領悟到“粗俗的不一定強勁,文雅的不一定脆弱”這一哲理。他在寫薑昆之女薑珊的專訪中,特意寫上薑珊的母親跑到樓下用塑料袋罩上女兒的自行車鞍座,防止雨淋。這一細節使讀者自然會感受到再天才的孩子也離不開親人的培養和關照。

李蘭頌的“文化味”來源於他的底蘊。這一方麵是家傳,更重要的是後學。李蘭頌的博學多才是下過一番苦功夫的,這當然也包括他豐富的社會經曆。我在欣賞和欽佩蘭頌同誌的同時,還有一絲隱憂。現在許多很有潛質的青年記者,不重視讀書,而是整天泡在會場、酒宴之中,多了些俗氣甚至是流氣,而少了書卷氣。我為他們惋惜。

如果說,在開始看這本《蘭頌特寫》時,我還對這個書名有點疑義的話,那麼現在,我可以說,這確實是本《蘭頌特寫》,別人誰也寫不了。我隻是有些不滿足,希望蘭頌還要寫得更多一些,更好一些。要知道,要成為一個“家”,一個“大家”,那是很不容易的。無論是你,還是我,都還是剛剛開始。

(1993.6)

序言集--18

勤奮與才情的花朵

――序王玉先的《雲海大潮一葉舟》

早晨,妻子從春風中帶回一束達子香花,放在我的書桌上。這是北國最早報春的花。我想起在北大荒的那些歲月裏,我們踏著殘雪,采回一束束長滿紫色花蕾的達子香,於是就迎來了一個春天。

傍晚,朋友給我送來一疊書稿,也放在我的書桌上。這是北國那個盛產黑黃金的邊城的一個能幹的女記者王玉先的書稿。我無緣和她相識,可草草地翻看這散發墨香的稿子,我覺得我們已相識很久。謝謝她給我帶來一縷春風。

也許是雞西這個名字缺少詩意,也許是童年聽了太多關於煤礦的恐怖故事,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一提雞西總給我一種黑呼呼、亂糟糟的感覺,去年,一個偶然的機會到了這個久違的城市,竟使我大吃一驚,雞西是這般的整潔舒展,這般的精秀浪漫。更使我驚歎的是這裏還有這麼多靈傑之人。英雄的煤礦開拓者、建設者自不必說,就我們文化界的人物,就夠我歎服的了。又當官又寫小說的韓乃寅,名震書壇的工人書法家鄭瑉,一出《趙尚誌》就走紅的高強,把林彪演活了的馬紹信,還有雞西礦工報那個身先士卒的副總編王少連,這回我又認識了這個“全天候”的女記者王玉先。請原諒,還有許多朋友的名字我不可能一一點到。

我常想,一個邊遠的、曆史和文化並不悠久的煤礦城市為什麼出了這麼多文化名人?也許那深藏地下億萬年的熱源形成了一個有利於天才生長的磁場;也許越是缺少文化、需要文化的地方,越重視文化人,培養文化人,尊重文化人;也許曆屆市領導都是伯樂的後裔……這許多問題,還是留給人才學者們去研究吧。

我這裏要特別說一說對王玉先同誌作品的感受。據說,這是她八年新聞作品的選集,同時,我知道她還寫過許多小說和散文。翻看這些作品,我可以肯定地說,王玉先同誌是相當勤奮的。從文中的題材可以看出,她涉獵的方麵相當廣泛,她采訪的人物遍布各條戰線。沒有執著的熱愛,沒有孜孜以求的進取精神,沒有一種認真負責的敬業態度,大概她是寫不了這麼多作品的。一個記者工作幾年,寫出幾篇好稿子不難,可是一個記者不斷寫出好稿子那是相當不容易的。盡管現在過多的評獎使作品貶值,但我翻看了王玉先眾多的獲獎作品,還真感到含金量不低,大概因為我還當過幾年全省好新聞的評委,還有些鑒賞力。勤奮是個老題目,一個人能永遠勤奮下去很難。我前麵說到為什麼雞西人才多,大概個人的勤奮是個重要原因。我這裏既是對王玉先同誌的肯定,也是勉勵。

翻看王玉先同誌的作品,我們不難看出她的才情,盡管多數是些篇幅不長的新聞稿子,謀篇布局卻都很講究,特別是每篇的開頭,往往富於詩情畫意,引人入勝,文中時有精彩的議論和抒情。寫人物是記者的基本功,而寫好一個人物又很難。新聞中的人物不能像小說那樣塑造典型,完全靠記者去挖掘素材,發現特點,然後用既簡練又生動的語言來表達,既要把人寫得栩栩如生,又不能離開真實性的原則。這就好比雜技演員在鋼絲繩上跳舞。,王玉先是個出色的“演員”,許多人物通訊是難得的佳作。有才華,還要有激情。這個激情來自對生活的熱愛,對美好人生的熱愛,對一切美好事物的熱愛。在王玉先同誌的作品中都洋溢著這種種激情,如火一般的熾烈。才情兼備才能成為一個好記者、好作家。才華有先天的成份,也在後天的學習;激情要靠在火熱的生活中去撞擊去培養。因此加強學習,積極投身生活,對於一個記者,一個作家是多麼重要,王玉先在這方麵定有許多感受。

無論怎麼說,王玉先同誌還很年輕,無論在文學上還是在新聞上,她還要走相當長的路,既要為走過的路而欣慰,還要準備走更艱辛的路,越是接近最高峰,路越險越難。我借用一句話:

“妹妹,你大膽地往前走!”

我案頭的達子香剛剛綻蕾,而你已經開放了。謝謝你帶來的春光!

(一九九三年春夜)

序言集--19

生命的氣息

—序薑孟之的《綠色的搖籃》

在小興安嶺那連綿起伏的大山的折皺裏,生長著一片一片的大森林。在蒼莽的大森林的懷抱裏,生息著一群一群的男人和女人。關於他們的故事,總是充滿神秘和神奇的色彩。然而,我們聽到的太少了。也許那片大森林太遙遠了,遙遠得就像一個綠色的夢。

今天,我們終於看到了來自大森林的詩篇。它的作者是大森林的兒子。三十多年前,當這個剛從病榻上站起的中學生,背著連牙具也沒裝的書包,從大連那蔚藍色的大海邊,走進這片碧蔥蔥的林海時,他發誓要讓大森林中那些不識字的孩子都能拿起筆,為大森林寫出永恒的詩篇。現在他的願望實現了,他和他的學生們一起寫出了許多關於大森林的詩篇。而他的詩篇無疑是其中的強者――兩部小說集《黃牌警告》和《飛龍飛飛》,還有這部散文和報告文學集《綠色的搖籃》。

我敬重這位大森林的兒子,大森林的歌者――伊春市文聯主席薑孟之。

你隻要輕輕地翻開這本書,那股濃鬱的、清新的大森林的氣息就會撲麵而來。鬆樹油脂的馨香,野百合花的幽香,林間晨霧中那飽含負氧離子的淡淡的清香。這是生命的氣息。這氣息對被城市汙染得麻木而冷漠的人是多麼重要——如果你實在是聞夠了酒吧裏低劣的洋酒和假冒的洋煙混合成的瘴氣,如果你實在是聽煩了市井裏無休止的喧囂和舞廳裏作做的歌嚎,你還是到大森林走一走吧:當你握著育林功臣張英善那雙像老鬆木一樣粗重的大手時(《一雙手》),你會因為自己的手的綿軟無力而無地自容;當你在烏拉嘎金礦拜訪當年因貧困被賣入煙花巷,後來因嫁給淘金工人獲得新生,被人稱為“新婦女”的那位老奶奶(《金礦行》)時,你會感歎人生之河的悠長和曲折;當你看到一位市委副書記到基層視察,在路過家鄉時,把小車停在招待所,而坐在自行車的貨架上到親屬家赴宴時(《淨化“源泉”的人》),當你聽到那位記者站站長為了一個待業青年辦的小商店,敢於冒犯當地的權貴,對方不認錯,決不罷休的故事時(《隨他采訪八百裏》),你會在對腐敗之風歎息和憤懣之中看到誘人的希望之光……。在你看到大森林裏的這種種風景,你會感到一種美,一種人的美,人性的美,人的道德的美;你當然也會感到,這片大森林是緊緊和我們的時代相連的,曆史和時代的變遷也在大森林裏留下了痕跡。大森林的那些普通的建設者、開發者,也是我們時代的英雄。因此,我們有理由讚賞這部文集所唱出的我們時代的主旋律。

誰也不能否認,是我們的時代成全了報告文學。那麼報告文學怎樣去反映我們的時代?難道我們隻需要輝煌的交響樂而不需要悠揚委婉的輕音樂?當然需要。我們讀過孟之同誌這些清秀、淡雅的描寫小人物命運的報告文學所受到的感情衝擊和藝術感染,絕不比那些宏篇巨製給我們的要少。你看《在蜜蜂的王國裏》,家庭出身不好的中學教員黃偉民和沒有戶口的農村姑娘黃元榮結合了,他們的全部家當隻有一套洗得發白的被褥和80斤糧票,可誰能說,他們辛勤得像蜜蜂一樣的勞作,不是最有詩意的生活!命運坎坷的盲詩人石成仁,不慎掉進一口二十米深的老井裏,五十五分鍾之後被救出,他寫出這樣的詩句:“當老井逼我在死亡的邊緣簽名的時候,我再次認出了我還年輕,”“渴望走遍全國也走遍世界的我,不能接受一口老井的安撫。”你能說,這不是詠唱生命的最美好的詩句(《奮鬥者的足跡》)!那個讀過三個大學才華出眾的範王力,隻因一句話就被打成右派,判了刑,出獄後流落到大山裏當泥瓦匠。在他五十五歲得到平反時,統戰部長一句:“範王力同誌,請坐!”他便趴在桌子上大哭。這時我也禁不住流下眼淚,不僅是為範王力不幸的一生難過……。

讀者可能要問,為什麼薑孟之有這麼多感人的故事?因為他就生活在大森林的男人和女人中間。他和他們有共同的命運,他愛他們,了解他們,真心實意地為他們歌唱。孟之同誌是一位嚴肅正直的作家,他不以暴露別人的隱私觸動別人的傷疤而換取幾聲廉價的喝彩,他隻是在普通人中選擇那些有不平凡的人生經曆的人去寫;在人生長長的軌跡中,他總是選擇具有巨大落差的事情來寫。因此總能激起讀者的感情波瀾,也很自然地折射著時代的光彩。他的目光是熱情而深邃的。

薑孟之是一個小說家,他不像一般報告文學作家那樣極力鋪 陳、那樣濃抹重彩和虛張聲勢。他總是靜靜地寫、細細地描,他善於運用精約而內含豐富的語言。你看:

“一場重霜之後,山,成了五花山。外人看了,心醉了,高聲讚曰:‘多美呀,五花山!’紅鬆故鄉的人看了,心碎了,歎息著:‘紅鬆林帶完了!’”(<<三去東方紅>>)。

這是多麼簡練深刻的描寫。我還十分喜歡薑孟之的人物對在《烏馬河的傳說》中,他寫到師傅要給勞動模範張英善介紹對身有這樣的對話:

“英善,我給你介紹個對象吧?”

“沒條件。”

“咋的?”

“窮,說不起。”

在張英善和農村姑娘玉平見麵時,又有這樣的對話:

“我是盲流。”玉平說、

“盲流也是人,能勞動就行。”他說。

就這麼幾句話,把主人公的樸實、憨厚描寫得十分生動,足見作家的藝術功力的不凡。其實,樸素、簡練是更高層次的美。隻有那些低俗的女人才不分場合地穿得大紅大綠,隻有不成熟的工匠才在雅致的客廳裏亂貼“花裏胡哨”的瓷磚。然而,藝術的最高技巧卻是無技巧。

大森林裏要下雪了。謝謝薑孟之獻給我們這份春天的禮物。

(1993年初冬)

序言集-20

平實之中見華美

—序王少連的《邊城星月》

我很看重王少連的這本《邊城星月》,不僅是因為,我也曾當過新聞記者,也曾熱衷於寫人物專訪之類的文章。

用“人傑地靈”這句話來形容邊城雞西是一點也不過分的。取之不盡的地下烏金給我們共和國帶來難以記數的光明和溫暖,這地不可謂不“靈”。而把這片山溝建設成如此輝煌的現代化煤礦城市的千千萬萬個勞動者,也不能不稱為“傑”。謂予不信,請你不妨讀一讀少連的這本《邊城星月》。

我佩服少連的高產,在兩年的時間裏,就采寫了120篇在雞西這片土地上顯示了才幹的各類人物。這一方麵說明了少連的勤奮敏捷,同時也說明雞西真是藏龍臥虎之地,真可以用上我們過去常說的一句話“遍地英雄下夕煙”了。少連從中選出108篇編成這本《邊城星月》。《水滸》中的英雄正好是一百單八將,這本書中的一百單八將在這座城市中所演出的一幕幕威武壯麗的活劇,大概也可以寫一本十分精彩的新《水滸》。

翻看這些樸實簡短的篇什,也不時激起我心中的浪花。那個“52歲了,還在采掘掌子麵上摸爬滾打”的綜掘隊長陳國棟不正是我們時代的頂梁柱的形象嗎(《敢奔大目標》)?那個白天當官為民解憂,晚上爬格子為民歌唱的韓乃寅,不正是新一代領導者的代表嗎(《作家·孩子·知音》)?我欣賞那個“順著地壟溝找詩”的“農民詩人”鄭青山對生活的摯愛;我更佩服那個“渾身是秧歌”的舞蹈家濮輝對藝術的忠貞。那個“敢觸電的哥們高強”,那個愛給含辛茹苦的母親讀詩的女中學生詩人李長風,都給我留下了美好深刻的印象。我要感謝少連同誌讓我認識了神秘而陌生的雞西,讓我認識了這麼多雞西可敬可愛的朋友。當然,我要感謝雞西礦工報在星期天副刊能推出這麼多閃爍著時代光彩的新人!

在有人看來,少連的這些千字左右的小“豆腐塊”算不了什麼。其實,看花容易繡花難,隻有寫過這類文章的人才知道個中的甘苦。大千世界,茫茫人海,你去寫誰,怎麼寫,談何容易!首先需要選擇,而選擇是要有一定眼光的;而每一個人都是一部曆史,要用千八百字寫出最精彩之處,那隻能擇其要害,選其特點,再用精練形象而又富有特色的語言讓音容笑貌躍然紙上,這沒有一番真功夫那是辦不到的。當個記者,寫一兩篇別人讚揚自己欣慰的人物專訪,也不難。難的是連著寫一百多篇,篇篇都有特色。做為同行,我不能不佩服少連的藝術功力。

少連同誌有自己的藝術追求。他從60年代初期就寫詩,本來他可以用更花哨更富於色彩的文字來寫他所熱愛的人物。可他反其道而行之,去巧取拙,用十分樸實十分簡約的語言,用白描的手法(盡管他也熟悉油畫和水彩的手法)去寫那些他十分親近的父老鄉親兄弟姐妹,而這種手法更便於那些普通讀者接受。平實中閃現華美,亦莊亦諧中透出機智和幽默。少連的文字是有其獨特之處的。有的文字竟使我忍俊不禁。比如他在寫農民詩人鄭青山時,有這樣精彩的對話:

“我可沒心思折騰你揀豆包、倒豬看馬的勾當,咱們今天就說你順著地壟溝‘揀詩’的事兒!還得快點,要不哪家喊你給牛打針,給驢灌藥的,你一燎杆子了,我還訪得成嗎?”

“我這‘絲’湊不夠二斤,‘紡’不成什麼玩藝,你實在要整就整吧!”

這種富於鄉土色彩和生活氣息的文字,在我們許多記者的文章中是十分少見的。我不是說少連的文字就十全十美了,我是讚同他追求的這種簡練樸實而特有個性的文字風格。現在記者文字中的冗長之風,高論之風(堆砌一些別人不懂自己也不懂的新名詞),浮華之風倒該刹一刹了。

(1993. 12)

序言集--21

科學和藝術

—序劉文生的《小提琴之夢》

當嚴肅文學像個失魂落魄無家可歸的女人一樣在荒野上遊蕩的時候,他接納了文學,擁抱了文學,給文學以理解,給文學以溫暖,給文學以愛情。

放在我們麵前的這部中短篇小說集《小提琴之夢》,便是他和文學結緣的明證。

也許是因為他的年輕浪漫,要在文學中宣泄自己過剩的激情和才華。不,他早把浪漫的年華交給了自己的兒子。

也許他為了名利,借文學這個曾時髦和華麗的梯子爬上新的殿堂。不,他早已功成名就,工程師、高級工程師、所長、局長、主任這些頭銜,對他來說已是過眼煙雲。

他對文學的鍾情,他對科學的鍾情,完全是因為夢――一個貧苦少年的科學之夢,藝術之夢。

起初,他對愛因斯坦和李四光這樣的科學家能拉一手小提琴而感到驚愕,以後答案便成了他的座右銘――“科學是藝術,藝術也是科學”。

1988年那個深冬的東京之夢,終於又把他少年時代的文學夢喚醒。在那個並不寧靜的夜晚,在似睡非睡中,他被出現在自己頭腦中的一個故事驚醒並被這個故事感動得熱淚盈盈,他鬼使神差地把這個故事記在床頭的信箋上――它就是發表在1990年第一期《十月》上的處女作小說《人生回旋曲》。

這篇處女作是一個奇特的故事。作為電子局長的“我”,到東京和一家商社洽談一項合資項目,在社長北村先生的家作客時,意外地發現北村先生的客廳牆上恭恭敬敬地掛著一幅藝術品――那是幾張二次大戰時期的日本糖紙,恰是自己少年時代心愛的珍藏品。半個世紀前,北村被抓到中國當兵,在黑龍江的邊陲一個小城看守倉庫。他天性善良並與天真的中國孩子“我”,交上了朋友,經常給“我”糖吃。“我”把花糖紙收集起來,還在上麵塗上顏色。媽媽發現了很生氣,打了“我”一頓,還逼著把糖紙扔了。北村傷心落淚,把糖紙揀起來一直珍藏著,甚至當了俘虜之後,在西伯利亞森林裏,仍然把這些糖紙帶在身邊,時刻感念中國孩子的友誼。這個故事和我們經常讀到的中日友好的故事完全不同。作者巧妙地用幾張普通的糖紙連起了兩個民族的心,戰爭的陰雲畢竟遮蓋不住人類真誠相愛的太陽。懺悔昨天的戰爭,更應珍惜今天的和平。

一個夢又引發了作者自己的一次人生的回旋。以《人生回旋曲》為起點,他一發而不可收,連續創作了十多篇小說和許多詩作。火山爆發般的激情,把他在幾十年人生閱曆中的故事都攪動了起來,他抓住不放,用寫慣了抽象的數學公式和符號的筆,為我們描繪了人生和社會的一幕幕的圖景,關於曆史的,關於現實的,發生在國外的,發生在國內的。這是一個十分可貴的又十分艱難的突破和飛躍。盡管他不如職業小說家那麼圓熟,那麼花樣翻新,可他還是用自己的筆寫出了自己的故事。

他畢竟是一個學識淵博才華出眾的科技工作者,他不能不把他的知識,他的才華帶進他的小說。當你翻著這本小說集時,你會感到信息的充實和專業知識的豐富。許多複雜的技術問題,讓他寫得妙趣橫生。這一點是一般作家做不到的。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充滿知識的文學作品才能有生命力和吸引力。那部可稱作奇文的中篇小說《西伯利亞蜂群》,寫得是一群蘇聯科學家如何利用金龜子蜂采金的故事,這一原理是捷克化學家1934年提出來的,蘇聯在60年代進行過試驗。作者根據自己在這方麵的知識和奇異的想象力,營造了一個驚心動魄引人入勝的故事。科學家在培育金龜子蜂的過程中,發生了意外事故,使金龜子蜂發生變異,恢複了非洲殺人蜂的野性,最後造成了悲慘的災禍。這個小說既不是那種漫無邊際的幻想小說,又不是死板的生活印照,它是科學和藝術的化合體,所以才新穎生動、風味別有。小說中也體現了作者在國外的生活經曆:西伯利亞的神奇風光,俄羅斯人粗獷的性格,在他的筆下熠熠生輝。最初,我還以為這是他翻譯的一部俄國小說呢!

他畢竟是從政多年的領導幹部,他不能不把他的從政經曆和他的體會寫進小說。現在寫領導幹部的小說不少,但寫得好的卻不多,這大概和作家缺少生活有關。在這方麵,他算是得天獨厚了。《天才與眼淚》和《隱痛》是他這方麵的代表作。第一篇的故事是,作為工程師的“我”下放到一個邊遠小城,偶然發現一個叫玲玲的女孩有音樂天賦,“我”毅然放棄了對自己孩子的教育而教玲玲學小提琴,因此受到妻子的反對和懷疑。若幹年後,已當了局長的“我”,偶然發現打掃衛生的女臨時工竟有出色的小提琴技藝,然後克服許多阻力,把她送到北京的文藝團體學習,後來在國際大賽中獲了獎。當她和母親一起來感謝他時,才發現她就是當年的玲玲。小說告誡了人們,人類中天才的可貴和善於發現天才的伯樂的可敬。

如果第一個故事是悲喜劇的話,那麼第二個故事就是悲劇了。為了和美國某公司搞成一個合資的非晶矽太陽能電池工廠項目,當局長的“我”從外省請來一個懂此專業的大學生金聖一和他當農民的妻子玉姬,答應給他們家落城市戶口。就在這關鍵時候因人事上的調整,“我”被調走了。新上任的局長,因金聖一不是自己的人因而不讓他發揮技術專長,落城市戶口的事也成了泡影。玉姬一家因生活無著,隻好到韓國去探親並長時間未歸。正巧“我”又去韓國洽談合資項目。在漢城的一次宴會上,大圓形旋轉的桌子上出現一個裸體女人,表演“美人餐”。“我”發現了這個表演者就是玉姬……此刻作為讀者的我們和小說中的主人公一起臉紅心跳。我們感到恥辱,不隻是因為玉姬,而是為我們自己!由於我們這些當幹部的人的官僚主義和種種不良官風,坑害和埋沒了多少有用可貴的人才!當然小說就是小說,小說中的“我”並不是作者本人,但這個故事無疑也包含了作者對人才問題的實際體驗和深刻思考。《隱痛》不失為一篇很有現實針對性的警世小說。

我問起他,為什麼突然傾心起文學。他說,因為不會打麻將。誠然,這是作者的幽默。問題在於,文學確實是一種娛樂方式,一種生存方式。但我認為,他舉起文學的旗幟,是出於一種責任。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生存的社會負責,無論你用什麼方式。我們都希望自己的社會充滿真善美,而文學的使命是對真善美的張揚。麵對紛繁複雜千變萬化的社會,他認為文學可以一吐真情。

又當官又當作家實在不易。不管你怎樣盡職盡責然後又焚膏繼昝地寫,可還有“不務正業”之嫌。那麼,如果真的把喝酒、打麻將、抱著小姐跳舞……都當成了正業,那可就很悲哀了。

正是如此,我十分珍重劉文生同誌的這部小說集,並一定要在它出版前寫上以上這些話——盡管我對小說不是個內行。

(1994.3)

序言集--22

耕耘者的新歌

—序《黃秋實報告文學選集》

作家黃秋實是以其詩的優美和雜文的犀利馳名龍江文壇的;近兩年他到省文聯任副主席又以組織作家為企業家和工人階級立傳而引起全國文藝界矚目;現在他又為相對冷清的文學園地獻上一部頗有力度的報告文學集。作為老朋友,我為他的新收獲而欣喜。

些許年來,炙手可熱的報告文學吸引了許多作家準作家假作家,以此作應酬文章的,以此作虛假廣告的,以此解決溫飽直奔小康的,為數不少,而潛心研究不圖功利地耕耘的作家並不很多。因此,我十分看重秋實同誌的這部文集。

隻要你稍作瀏覽,不難發現,這部作品中燃燒著如火的激情,閃爍著哲理的光彩,蘊含著係國牽民的憂思。他是把寫報告文學當作責任,當作奉獻,當作事業的。他是不能不寫,不得不寫的,因為詩和雜文已容不下他心中的江河,他不得不借助一種新的形式一展自己的胸襟,急不可待地告訴人們關於許多朋友的新故事。我是以渴望知己的心情歡迎秋實同誌的入夥的。

報告文學是時代的產兒,報告文學的走紅是時代使然。報告文學作家是盤旋在時代的浪潮之上的海燕,潮起潮落,風浪大小,盡收眼底。因此,他們總能最先感受新世紀的氣息,最先歡呼暴風雨的到來。秋實同誌和許多優秀的報告文學作家一樣,總是從曆史的高度,從時代的高度,俯瞰人間萬象,發現和謳歌代表新生活的弄潮兒。他寫被周總理稱為“國寶”的齊齊哈爾鋼廠的廠長範廣舉(《重振雄風》),是從二十世紀最後二十年中國的命運說起,提出“一個民族沒有鋼鐵就等於解除武裝,挨打就不可避免”這樣一個振聾發饋的問題。這樣,範廣舉做出“破釜沉舟背水一戰”的決策,就如同劃破夜空的雷電一樣震撼人心了。他寫邊境小城東寧邊貿公司總經理郎豐廷(《失辰之雞思補更鳴》),是寫他回鄉探親路過山海關時對輝煌的古長城的歎喟,說到我們近代落伍受欺淩的曆史,所以必須樹立抓住機遇重振中華的雄心,這樣就使我們從更深的層次理解郎豐廷為什麼對沿邊開放這樣投入和義無返顧了。

從曆史的高度觀察人物和事件,讓典型人物在時代的大背景下展示自己的行為,並能對其進行哲學和文化的剖析和透視,這大概是新一時期優秀報告文學必備的條件。秋實同誌正是從這些方麵營造自己的報告的,因此,他出手不凡。

巴爾紮克說過:“最高的藝術是要把觀念納入形象。”像報告文學這樣十分注重張揚新觀念新思維的文學形式,如果不在塑造形象、刻畫人物上下功夫,就可能使其蛻變為調查報告和新聞通訊。而在塑造形象和刻畫人物方麵,報告文學要比小說有相當的難度,小說可以虛構,可以典型化,而報告文學隻能選擇和有限地想象,因為真實性這條紅線使它不能輕舉妄動。對此,秋實同誌沒有望而卻步,他在選擇餘地並不大的情況下,奮力開掘,在刻畫人物命運、展示人物境遇方麵下了很大功夫。這樣就使原本平常的人物也顯示出神奇的光彩。那個為了支援東北的工業建設不回江南家鄉、不去北京與妻子團聚而為工廠的醫療衛生事業兢兢業業工作了幾十年的老醫務工作者汪廷信,卻因為所謂“海外關係”,使他和妻子走不到一個城市。在他感歎“該調走的不讓走,該調來的不讓來時”,我們不能不和他一起流淚(《孔雀東南飛》)。在讚佩他的奉獻精神的同時,我們不能不對那個極左年代的摧殘人才缺少人道主義而憤慨,並思索如何防止這不幸的一切重演。在秋實的這本集子裏讓人感動得動容動情的篇章,還有《不信東風喚不回》、《人生快行道》等,這裏不一一枚舉了。

我們的時代是信息爆炸的時代,是知識升值的時代。文學不僅滿足讀者的審美需求,而且還應滿足讀者的求知欲望。一些作品的淺薄和短命,不僅因為文學的功夫不夠,還因為信息和知識的濃度不夠。作品的成敗決定於作家的素質。秋實同誌是個學識很深厚的作家,不僅因為他的博學和勤學,還得益於他曾“吃過空中三條線的飯”,是個電力方麵的技術專家(高級工程師),還得益於他長期搞政策研究(是我省許多重大決策的參謀者之一)。因此,他寫的許多有關經濟工作、技術工作的報告文學,不僅外行人可讀,內行人也可讀,甚至還有相當的可操作性。這方麵顯示了他高於一般作家的優勢。

至於秋實在文學方麵的功力,不必多說。詩的語言和手法的運用,使他的報告文學更富有色彩和音韻;而雜文似的議論,有時大氣磅礴,有時尖銳潑辣,更增添了報告文學的思想深度及其戰鬥的鋒芒。我尤其喜歡秋實很有自己個性的語言。比如“開啟香檳酒塞的同時,潘朵拉的盒子也被踢翻”,“疲勞,在熱愛中被溶解和稀釋”,“一位人民教師站在人類曆史的講壇上,恰似一隻聲聲啼血的杜鵑,在呼喚人類文明的東風……”。簡約、明快、富有詩意和哲理,十分注重開篇的氣勢,講究結構,巧妙地引用材料,這便是我對秋實的文體的感受。

秋實同誌在為別人寫“耕耘者之歌”的時候,也唱出一個鍾情於文學三十年的作家的新歌。已經登台了,觀眾就不會輕易讓他謝幕。我們盼望他越唱越激越,越唱越優美。也許我也會成為他的“追星族”。

秋實兄本意是讓我作序的,奉命草就,權當是一篇學習黃文的心得吧。見諒。

(1994.5)

序言集--23

於先生的絕活

—喜讀於濟川先生《匹夫小傳》

在黑龍江文壇上大名鼎鼎的於濟川先生突然心血來潮地作起“小豆腐塊”,一發而不可收拾,洋洋灑灑地獨占了《農墾日報》的一個“匹夫小傳”專欄。胡玉森總編薦我一閱,閱後大喜,禁不住要寫上幾句話。

常作文章者皆知,大文章難作,小文章更難作。方寸之地,卻要畫出山水人物;七八百字,非要寫得有情有景,這自然是非一般文人所能為也。可於先生信手寫來,揮灑自如,每一篇都是人物獨具,情景別致,有滋有味。看於先生的這些小文章,就好像觀賞江南盆景、北京的鼻煙壺和象牙雕刻等精細藝術品,纖細微毫之中足見功力和匠心。大工匠才出上等藝術品,大手筆的小文章也非同凡響。

文章雖小,內含厚重。於先生的《匹夫小傳》係列,可權當北大荒的人物畫廊來看的,也可權當北大荒的市井小說來讀的。寫出了這一片鄉土的五行八業各色人等,畫出了這一片山河的風雲變幻。北大荒的人生百態,北大荒芸芸眾生的酸甜苦辣,都躍然紙上了。讀來讓人心潮難平,浮想聯翩。於先生特別寫出了許多北大荒人的人生苦難,人生尷尬。他用輕鬆幽默和調侃的語言娓娓道來,使我們忍俊不禁,可都是帶淚的笑。那個淪落到北大荒的化學家“齊化學”,在過去的年代受盡了歧視和嘲諷,後來終於可以大顯身手了,卻被“精明的”隊長推給了天津,結果成了一家大廠的總工程師。看水閘的“老齊頭”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又默默無聞,死在小土屋裏四五天才被滑冰的小孩發現。而他的接班人每天騎著摩托去一趟,每月補助50元,當年還被評上場勞模。文中有這樣一句話,“人們都說老齊頭‘命好’,幸虧死在冬天,死在夏天就糟了”。真讓人百感交集。

於先生寫出了眾多有名有姓的小人物,普通人物,他沒有把他們寫成“高大全”式的英雄,而寫出了他們的多麵性、複雜性,而這樣就更真實、更可信了。瑕不掩玉,有缺點的好人仍然可愛。那個愛麵子、好逞強的張洪濤,“一句話”為群眾解憂排難,他寧願自己掏腰包。難道不十分可敬嗎?那個俠肝義膽為了“掩護好人撤退”,自己被“革命群眾”打殘的“五爺”,他的“吹牛皮”都很可愛。我甚至很喜歡那個“愛罵人”的“一掛鞭”,她罵壞人不罵好人,你看她把那個為非作歹的造反派司令,罵得“臉由紅變紫,由紫變白,繼而白中透綠”。真是痛快淋滴!遺憾的是,現在“一掛鞭”“隻剩下六穎牙,說話不關風,吐出的罵詞,含乎而低沉,不像那些年悠揚悅耳,清脆動聽了。”現實生活中我們多麼需要“一掛鞭”這樣仗義執言、嫉惡如仇的人!你能說“一掛鞭”和“老齊頭”這樣的人物不是我們時代的英雄人物?

如果按新聞文體來劃分,於先生的這些文章可算是小通訊或小特寫。可他在不違背真實性的原則下,全當作小說來寫的.謀篇構局、遣詞造句都十分講究。人物刻畫和景物描寫多用白描手法,寥寥數筆,畫龍點睛,其景其情都在其中。他寫老齊頭“那小屋,夏天藏在綠茵裏,冬天飄在白雪上,老遠一看,很有點詩意。”這“藏”和“飄”字用得非常絕妙。他描寫“孟大喇叭”的演奏:“喇叭聲一起,空氣顫巍巍的,藍天朗朗的,星星燦燦的,月兒光光的,人心忽忽悠悠的。”這既樸素又生動的語言,不能不讓人叫絕,特別值得新聞同仁們學習。許多鮮活的東西讓我們寫得太幹癟了。

於先生給我們以啟發,那些作家,特別是大作家,在你們完成宏篇巨著的同時不妨給報刊寫一些精短文章,讀者是非常喜歡的。

我也十分讚賞《農墾日報》精心為小人物歌功頌德,辦了一個為讀者喜聞樂見的“匹夫小傳”專欄。如長期辦下去,可編一部大書,一部史詩。

想說的話很多,也隻能向於先生學習了,還是把文章寫得短些吧!

(1994.5)

序言集--24

尋找你自己

—讀崔庚散文集《超越季節》

她在靜靜地尋找。

她在一個古瓷紋縷的小花瓶、一枚瑩光碧金的胸針、一方玉潔冰清的手帕上尋找詩和畫。她說:“上帝在創造人類時,為我們創造了眼睛,那麼這雙眼睛就絕不能對一切美好的東西視而不見。希臘神話不也為我們創造了一個美之神阿芙若狄蒂嗎?”

她獨自前行,抓起望遠鏡遙望前麵的路,盡管看不到盡頭,然而她卻相信前麵有美好的魯冰花。她說:“我不是希冀得到一個溫暖的風平浪靜的世外桃源嗎?在那裏愜愜意意地、舒舒服服地品嚐生活的瓊漿……可是那種貧乏的空虛竟使我難耐一刻,再沒有比心靈的空虛更無聊的事情了。”

她獨依窗欄在靜靜的小街上尋找,似乎聽到了小提琴聲,那是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靜謐的霧靄裏,這琴聲恰如一塊石子忽然投入深潭,那平靜的湖麵霎時掀起漣漪,我甚至覺得窗子也在撼動,於是我負重的精神再次昂揚。”

她一次次仰望星空,在深邃、渺茫、寂靜的天空中尋找昨天的故事。“我終於懂得,遠在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之前,星星便在黑暗中眨著亮晶晶的眼睛了。它俯瞰著人類,把人類一代又一代的故事講給我們聽。”我知道,誰也逃避不了時間的鞭痕。於是,我不會嘲笑所有的衰老,更不會為自己的青春年少而沾沾自喜,重要的是,我們讓青春歲月熠熠發光。

這是一部關於尋找的文本,作者在超越季節地尋找,在超越時空地尋找。她說:“不知經曆了多少年,我開始學會了思索,我懂得了追求本身就是幸福的含義。”“我突然笑我平日的愚鈍,大自然為我們安排了多麼好的空氣和水,可我們偏要鑽進狹小的居所,自己禁錮自己,自己為自己設置人為的屏障。我這樣想大概違背了人類文明進步的規律,但至少說為自己尋找到了一方寬闊的樂趣。”她對尋找有自己的理想—“藝術家正如四處覓食的鳥兒,隻要在社會生活的周遭發現了食物,便會銜來,迅速飛到巢裏,慢慢地細細地咀嚼。”

她在尋找什麼?她在尋找春華,她在尋找秋實,她在尋找黑黑的土地,她在尋找靜靜的月夜,她在尋找雨後溫潤的情調,她在尋找風雪漫天的豪壯……她在尋找美,她在尋找愛,她在尋找精靈,她在尋找神秘.歸底結根,她在尋找自己的感受、體味。世界隻有一個,而人對世界的感受卻是千千萬萬個。她在尋找的世界是自己的,是一個文靜、浪漫、優鬱、典雅的女人獨有的。世界紛紜複雜,她自己創造了一個美麗恬靜的家園。我們在她的家園散步,感到的是溫馨、清雅和新鮮。她確實像覓食的鳥兒,在山野裏銜來一顆種子,種在自己的田園裏,經過一番別樣的栽培,長出區別人家的花朵。連冰燈這樣讓人寫濫的題目,她也有與眾不同的描寫:“冰燈啊冰燈,是何時你闖入人們的心中,你用冰涼的唇吻潤了千千萬萬遊人的心。”“山舞銀蛇,用冰鋪就的石頭譜寫北方的長歌,拾級而上的遊人將踏著曆史的脊梁走向美好的明天。”

也許人們還可以從崔庚散文中找到許多值得稱道的特色,而我突出地感受了她對獨特個性的追求。有人說,作家追求個性,而記者追求“從眾”,所以作家比記者更永恒。不管這話有沒有道理,記者打破讓人生厭的“新聞調”,追求一種具有特色的文字,是完全應該的。崔庚在這方麵作出了自己的尋找,當然是令人欣慰的,這正是我寫下以上文字的緣由。

(1994.8)

序言集--25

鄉音

――序關恒武的《收獲的時刻》

齊齊哈爾是我夢魂牽繞的地方。解放門那灰磚的小胡同裏綿長的叫賣聲,勞動湖畔那青青垂柳下微微蕩漾的小船,都留在我童年的記憶中。盡管一個北方現代都市的匆忙腳步聲早已打破了那一份恬靜和清幽,盡管在林立的樓群和寬闊的馬路中已難尋舊夢,我還對那裏的一切心馳神往。所以當關恒武在電話中說要我給他的報告文學集《收獲的時刻》寫序時,我很痛快地答應了——盡管我們並未相識。

我倒要感謝恒武同誌讓我和這麼多的鄉親見麵了,在這初冬的日子裏,我為他們泡一杯熱茶,說起家鄉事,心裏湧上溫溫的春意。

梁繼光,多麼響亮的名字!你35歲的時候就擔起了縣委書記的重任。你麵對的是怎樣的困境,“村屯凋敝,破爛不堪,幾百所土坯房歪歪斜斜地倚在萎萎荒草之中,千瘡百孔的窗紙,早已失去了遮風擋雨的作用,寒風襲來,發出陣陣哀鳴”……你帶著深深的愧疚,敲開了一扇扇破爛的柴門,迎接你的是一雙雙企盼的眼睛。“八年的風霜雨雪,八年的苦辣酸甜,八年的艱難跋涉”,你和那裏的人民終於使“拜泉這塊黑土地告別灰色的冬日,走向明媚的春天!”(《悠悠黑土情》)

還有你趙景滿,受命於危難之時,擔起一個在市場經濟的大潮湧來時手足無措的糖廠的沉重擔子。也許在你遭受許多人生苦難後,更懂得甜蜜的來之不易。你用黨的優良傳統和現代化的管理使糖甜了,也使工人的心甜了。事實證明,“趙景滿幹什麼都是優秀的,給他陽光他就燦爛”。(《紅光閃爍》)

還有製造煙火的那個樊守文,你領導的工廠都成了全縣的“財政支柱”,你還是“身穿中山裝,一點派也沒有。”你蓋得起辦公大樓而不蓋,你買得起豪華轎車而不買,隻因為你們曾很窮過,你們的家鄉還很窮。你還想製造更多的焰火,為全縣掙更多的錢。當五彩繽紛的煙花裝扮無數的城市之夜的時候,“你總是抑製不住滿心的喜悅,連那笑都是一朵焰火……”(《煙花世界》)

不必說出更多鄉親的名字了,關恒武讓他們一個個地走到我的身旁,訴說著他們的故事。他們像一組雕塑群像聳立在北國的土地上,也聳立在我的心頭;他們那動人的故事令人回腸蕩氣感慨萬端。也許有的篇章還有些簡單,但你仍然可以感受到這裏的人民,這裏的一切都在向過去告別,正在走向新的時代。這正是報告文學的力量,真實的力量。

關恒武善於經營小說,他的那本《陰陽先生》(北方文藝出版社出版)十分耐讀。他又把他頗為善長的語言功夫用在了報告文學上。這就使他的報告有別於其他的報告文學作家。時下的一些報告文學作家生怕人家說自己的不文學,而硬是寫得過於華麗龐雜。過分的包裝使我們懷疑他們的真誠和真實。而關恒武以樸實、生動、簡約的文字別具一格。他很節約語言,有時一個字就是一句話,一句實話勝過一堆廢話。必要的形容也是自己創造的,比偽劣化妝品更可信。

“那一頭很少有時間修剪的亂發,像燃燒的火焰。”

“貼在牆上的製度不是過年貼的年畫。”

“夏天,坐在樹蔭下那一刻,有點醉人。”

這樣有味道的句子,在這本集子裏並不難找。

好的報告文學首先得益於它的感染力,感染力來自感人的細節。細節描寫是小說家的特長。但是小說的細節可以編織,而報告文學的細節卻不能越過真實性這條紅線。這就要求作家在仔細采訪和精心寫作兩個方麵下功夫。看來在這兩個方麵關恒武都有些功力。在《紅光閃爍》中就有這樣的細節:

“孩子,供不起你了,別念了!”

“父親終於說出了那句憋了很久的話。景滿早有思想準備, 一點也沒覺得突然。那天他照常背著書包上學,沒人知道他要退學。上午4節課念完的時候,趙景滿用粉筆在黑板上留下幾個字:

老師:我家過於貧困,書念不起了,多謝老師的苦心栽培。

趙景滿“

這簡直像電影鏡頭一樣,黑板上的字越來越大,深深地印在我們的心裏,一個失學孩子的境遇,不禁讓我們落淚。還有一個情節也很感人:

“年三十晚上,趙景滿沒及時回家吃團圓飯,他同班子成員 去車間慰問一線職工。完事的時候已經8點半。司機要開車送他回城裏,他沒讓,司機還得回家團圓呢!班子成員把趙廠長送到火車站。趙景滿坐的那一節車廂,差不多隻有他一個人,他突然產生一種孤獨感……他想念母親、妻子、兒子了。”

這樸素的幾句話卻把一個企業領導者對工人的情感、對身邊工作人員的情感和對家人的情感都表達了出來。一個富有人情味的領導者是可親和可敬的。

我枚舉這本書中的精彩之處,並不是說篇篇都好,字字珠磯,而是說恒武同誌的努力是有益的有效的,我們企盼著他寫出更多的新作,不管是小說,還是報告文學。當然我更希望他多寫報告文學,因為報告文學的作者還是太少了,而我們的時代又急切地呼喚著報告文學。

我一直認為齊齊哈爾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深厚的曆史文化在這裏積累,中國當代工業革命在這裏發祥,告別昨日的輝煌後又迎來了今天的危機,在困境中尋找新的機遇,一個古老的城市像鳳凰涅槃一樣再生……這裏是造就巨人的地方,也是成全偉大作家的地方。

我像一個農民祈盼豐收一樣祈盼家鄉的文學輝煌。

家鄉的親人我多麼想念你們!

文學界的朋友,請再多送來些鄉音。

(1994.11)

序言集--26

心誠則靈

--序張國群《心曲》

盡管已發誓不再為人作序了,可還是寫下了這一篇。

倒不是怯於情麵,實在是被作為銀行家的張國群同誌的文學作品集《心曲》感動了,忍不住有些話要說。

這本書的題目很好,“心曲”,乃心靈之聲,心靈之史也。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最寶貴的是人的心靈的功能。心靈是指人類發揮認識能力和作用的那些方麵:理解、感知、記憶、想象。西方古代哲人說過:“沉思諸物的心靈重於世間的聖殿。”(《所羅門的智慧》)所以在世界文學史上,那些展示個人心靈之史的許多作品成了經典。最為著名的如法國盧梭的〈〈懺悔錄》和中國巴金的〈〈隨想錄〉〉。每當捧讀,自己的心也不禁和偉大的心靈一起跳動,身心仿佛進行了一次洗禮,靈魂也有了升華。

不是恭維,在我讀過國群的《心曲》,也有相似的感受。國群的人生經曆頗有代表性,可以說他是從“煉獄”中走出來的。在經受諸多的人生磨難和世態炎涼之後,他深刻地體味了人生和社會,感受到了真善美的陽光。真善美和假惡醜是相對應而存在的。人們往往是在走出假惡醜的汙水之後,才領略真善美的清純。國群用許多篇章寫了文革中父親被無端批鬥、親人被歧視,自己被放逐,因此心靈受到了熬煎;同時他也寫到了在這個特定的環境下,所感受到的人性之美,人情之美。這些描寫大概也可算是“傷痕文學”之列。“傷痕文學”對中國新時期文學的先鋒作用功不可沒。但是關於那段苦難曆史的記錄越來越少了。一個經常遺忘曆史的民族,是很危險的。所以巴金老先生在他的〈〈隨想錄》中一再呼籲,應該建立“文革展覽館”,意在不要讓子孫後代忘記這段民族災難的曆史。所以經常讀一讀國群這本書中諸如“批鬥會”的那些章節是必要的,那些觸目驚心的描寫,會告訴我們那些極左的“運動”是怎樣煽起人性之惡的,而這些惡是怎樣摧殘人性之善的,給人的心靈造成多麼大的傷害。我們的後代,當然不能讓這樣的曆史重演。

特別使我感動的是國群許多關於親情和友情的著力描寫。關於親情的小說和散文,是當前文學的一個熱點,擁有相當廣泛的讀者。國群為我們講了許多動人的故事。那個少年時代和鄰家少女關於桃樹的童話令人感動。(《思桃樹》)家家團聚鞭炮聲聲的除夕之夜抱子探父一節讓人動容。(《除夕探監》)我尤其喜歡《觀月》和《青兒》這兩篇。《觀月》為我們描繪了祖母的滋愛和“祖孫兩人,更相為命”的感人圖景。《青兒》是寫作者和家犬青兒“以心相交”的友情,精彩之筆是寫青兒愛憎分明,看到把父親抓走的忘恩負義的人就撲上去咬,這實在令人痛快。作者感歎在那個時候“有的人竟不如狗的品格”。是的,喪失人性的人,比動物還要殘忍。作者多次動情地寫到如酒友孫二、孟三,和文友廣文的情誼,這些落難文人相聚於山野或茅屋,對酒當歌,慨歎人生,雖處逆境,癡心不改,生動,深刻地表現了在那個多難的年代中國知識分子的不屈人格。特別是他們在被貶滴邊塞境遇險惡的時候,以詩文互相慰藉,使我們想到了中國曆代優秀文人的剛直和高潔,想到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千古絕唱。

國群的絕唱是這本書中那篇由100個小節組成的散文長卷《心曲》。這是一篇愛情的頌歌,也是一首祖露個人情懷的長歌。愛情是文學中最古老、最永恒的主題,一百個作家會唱出一百個愛情詠歎調。國群的歌是“躺在沁人心肺的荒原中”唱出的,他認為“愛是生活的主旋律”,“愛是大雁,在藍天上飛得自由自在”,“愛需要理解,愛需要赤誠,愛需要相信”。“遇到春天,我們就在百花叢中向太陽神歡呼歌唱。/遇到夏天,我們就共同抵禦暴風驟雨。/遇到秋天,我們就共同收獲愛情的果實。/遇到冬天,我們就挺起胸膛,抵擋迎麵而來的冰槍雪劍。”在這篇文章的最後,他寫到:“我許給你一百首心曲,訴說我的愛意。/我不敢說這是絕唱,我敢說這是真誠。/是我用心寫成。”真誠的愛情是最動人的。在我們隨手可以拿到的刊物上流淌著裝腔作勢的愛情,在我們不想聽也得聽的流行歌裏飄浮著聲嘶力竭的愛情。在愛情這個詞彙使用率最高的世界裏,可能最缺少的也是愛情――最真誠的愛情。

我很看重國群詠唱的真誠的愛情。我想他的愛情未必就是寫給一個人。巴爾紮克說過:“愛情是我們心中一種無限的情感和外界一種有形的美好理想的結合。”我想這也是國群的心聲。

像國群這樣心境高遠的人往往是會孤獨和寂寞的。慰藉他心靈的是文學。從本書中不難看出,他讀了許多的書,特別是對中國的古典文學有相當的鑽研,尤其是古典詩詞功底不薄。這本書中的許多篇章是用半文半白的文字寫成,每篇之前還有一首五言或七言律詩,很別致,很獨特,也很有興味。沒有一定的古文功力,是難以成就的。

五四以後對白話文的大力提倡,促進了文學的普及。但是當代文人對古典文學的輕視,又是一種文明的喪失。當今中國太缺少明了古今、融會中西的大師一級作家了。國群沒有趕什麼新潮,潛心於古典文學,也練出一手獨具風格的好文章。特別是寫書畫家伊秉緩、左錫惠、王震、鄭嶽的那幾篇,頗有司馬遷的〈〈史記》寫法,言簡而韻豐,寥寥數百字卻把一人物寫活,難能可貴。更令我驚喜的是國群還是位古畫收藏家和鑒賞家。在他這樣職位的幹部中,這樣詣趣高雅的人為數還真不多。風雅是一種文化,也是一種高貴的情懷。

“心誠則靈”,這是一句禪語。無論對宗教,對愛情,對文學,心誠都是重要的。國群從少年時代就追求文學,三十多年如一日,手不釋卷,筆耕不輟。現在又把這袒露心跡的文集公開出版,足見國群的真誠。有了這種真誠,他不僅可似成為一個領導幹部,成為一個銀行家,也會成為一個好作家。

(1995年5月)

序言集--27

細品“穀南泉”

――序賈士祥的《世象雜識》

報紙是每天必讀的。有的瀏覽,有的細讀。《生活報》是在細讀之列。

偶一日,在報上發現了一個“世象雜識”專欄,欄中有署名“穀南泉”的文章,標題別致,文字清雅,所及論題凡人間百態,街頭巷議,娓娓道來,言之有味。

讀文章和品酒大同小異,天長日久,真酒假酒,好酒壞酒,也能品出個大概。“穀南泉”,無疑在真酒好酒之列。隻是牌號太新,不知誰家泡製。經過一番打聽,方知“穀南泉”者,賈士祥兄也。

這著實讓我大吃一驚。一則,士祥主持本省首家大報,政務、事務、編務纏身,難得天長日久包一專欄,親自主刀,如期交稿。雖然中國報界有主編親主一欄的傳統,如徐鑄成、趙超構、鄧拓先生,但是近年頗為少見。士祥之舉可喜可賀。二則,早知士祥是主筆氣吞山河的社論之類大文章的高手,沒想到這類小文章也寫得如此瀟灑,如此精彩。君不見,多少文壇高手,可以洋洋灑灑一揮萬言,可一篇千字隨筆,可能讓他手心出汗。

像喝好酒上癮一樣,凡在《生活報》上再看到“穀南泉”,必細品之。隻是“穀南泉”每周才能露一次麵,到了那一天,像會情人一樣盼著生活報。因此,我給士祥打了電話,希望他能多寫並能早日結集出版,也好滿足我們這些“追星族”的饑渴。沒想到這一來惹了麻煩,士祥接受了我的意見,要出一本集子,執意要我為他寫個序言。我說,可以為他請一位文學前輩。他說,非你莫屬了。

這是一件力不從心的事,又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我仔細翻看穀南泉的幾十篇文章,好象在和一位老朋友談心,當然是一位學識淵博、機智幽默、善解人意的朋友。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大凡作這類文章者,都是拿著教鞭上課,儼然以教師爺和布道者自居,好象什麼事他都明白,什麼事都讓他怒不可遏,無非是指指點點,裝腔作勢地說些路人皆知的空話。作為一個好為人師的老報人,穀南泉一點也不裝(這一點很難),與讀者平等相待,談笑風生;而所談問題,又往往從身邊的小事說起。如報上的一條新聞,社會上流傳的一句笑話,朋友的一個電話,搬家時不知去向的一件東西,都可以引發一番議論。論題很小,引發很深,多有新論,又不強加於人。我很喜歡《關於笑》、〈〈再說笑〉〉、〈〈還說笑》那三篇。笑是人生快慰的表露,誰不願笑,誰不會笑?一位老幹部因失去權勢在最該高興的時候卻笑不出來,一個刻意追求權力的人在權力到手時卻嗚呼哀哉,老作家孫犁最怕在照相機前強裝笑顏……作者由此感慨,“‘人生本自樂,自將私欲縛’。掙脫私欲,自會獲得真樂。‘人有真樂,雖至苦不能使之不樂。’我覺得這都是些有用的話。”“有笑話大王之稱的明朝那位馮夢龍說,‘笑能破煩解憤,化難解求。’學會居高臨下地俯視人生,能夠看透世界萬象,彼此都多一些通達,生活中自然會笑聲朗朗。”這些關於笑的哲學,是人人都可以接受的。我們的社會生活越來越好了,不知為什麼人們的煩優卻越來越多了,就連那些少男少女們也常望秋葉而落淚。有時間還是多看看穀南泉的文章,少唱些港台流行歌,大概會好些。

執政黨的腐敗問題,成為舉世關注的問題。在中國流傳嘲諷此風的民謠比大躍進時的民歌都多。不知有多少文人作過多少義憤填膺的文章。穀南泉不溫不火地從一個新名詞“萬元肚”說起。山西的一位縣委書記自我解剖為白吃、白拿、白抽的“萬元肚”。他從戒煙戒酒作起,從此不白吃群眾一頓飯白抽一支煙,被群眾稱為“有良心的書記”。文中穀南泉引用了新加坡“打老虎”的材料和李光耀的觀點。作者說:“我覺得議論比較精當的是:對於統治階級來說,究竟是保政權要緊,還是保特權要緊?政治家和政客的區別在於,政治家算大賬,算的是本階級的長遠利益、整體利益和根本利益。政客算的是小賬,謀的是一己的升遷、一姓的興衰和一夥的榮枯。把話說到這份兒上,我覺得是說到家了。”是的,這裏作者憂黨憂國之心也表露到家了。

前麵說到,穀南泉不擺教師爺的架子,不是說他不可以為人師。“穀南泉”濃度相當大,純糧釀造,是不必懷疑的。作者不說人人皆知的道理,甚至不從經典理論家那裏去借用武器。他直麵社會和人生百態,往往從人文和曆史寶庫中找尋解答當今社會變革中的讓人眼花繚亂的問題的武器。不管新生事物多麼花樣翻新,總印著曆史的痕跡。老祖宗的遠見卓識,常讓我們夢中警醒。他還善於用自己的社會閱曆和對人生的感悟,來闡釋問題。因此穀南泉的文章較少官氣,便於被人接受,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教益。《無煙日》中對自己抽煙史和戒煙史的回顧,更增加了文章的說服力和感召力。我很佩服作者的積學之厚,腹筒之富。他旁征博引,信手拈來。每篇文章中都有精彩恰確的古今詩文,連那篇最難作的《廁文化》還引用了清人郝筋行的《曬書堂筆錄》、當代作家梁實秋的《憶周作人先生》中關於廁所文明的議論和新民晚報的一則關於廁所的新聞。這篇難上大雅之堂的文章讓他作得很有聲色。特別讓我喜歡的還有《嘎仙洞》、《妓女墳》,是可當作曆史散文來讀的。那篇《大補藥》最為有趣。中國人篤信“吃什麼補什麼”,於是,“鮮生牛鞭羹”成了男士們的佳肴,生死相依的蛤蜊又成了珍品。作者感歎到,“蛤紛對愛情那麼忠貞,讓陳世美吃了多少蛤蜊,也改變不了他那見異思遷的本性。”其實中國男人全然不必著急,中國人口之多計劃生育之難完全可以說明,中國男人比世界任何國家的男人都剛陽。值得警惕的是中國人的精神陽萎!穀南泉厚積薄發,他是有充分的知識準備來作這些文章的。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讀了穀南泉的文章,使我想到一首唐詩:“此文經大匠,不見已多年。趣極同無跡,精深合自然。”讀了穀南泉,我時常想起兩個人,一個是鄧拓,一個是梁實秋。鄧拓是新中國最偉大的報人,他憂國憂民,仗義執言,筆走龍蛇,才識超人。他的剛直氣節、敬業精神和《燕山夜話》、〈〈三家村劄記》上的血淚文章,總讓人們念起。那位梁實秋教授幾乎被人們遺忘了,但是近年來梁先生“閑適”的隨筆和散文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這些文章淡雅、簡約、清新,富有知識性和趣味性,具有長久的魅力。從穀南泉的文章中不難看出,他對梁先生是不生疏的。如果讓我用一句話來概括穀南泉的文章,那就是鄧拓的情結,梁實秋的筆法。現在刊物上的許多文章過於浮糜,過於軟綿,過於輕飄,過

於卑微;缺少剛陽,缺少骨氣,缺少鄧拓式情結。而我們報紙上的文章又太硬太直太白,缺少清新,缺少浪漫,缺少淡雅,缺少梁實秋式的筆法。

這樣看來,穀南泉正在開一代新風。我願意緊隨其後。

(1996年1月)

序言集--28

陽剛豪壯之氣

--序鄭鳴《北冰洋航行日記》

北冰洋,這三個字就透著寒氣,那是一片冰山雪海,讓人望而卻步。就是對於那些勇敢者來說,北冰洋也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因為它太遙遠了。

然而,有一個中國人,有一個哈爾濱人,異想天開地從我們的身邊出發,乘火車到達邊陲小城黑河,又過黑龍江到達俄羅斯的布拉戈維申斯克,從這裏乘飛機穿越俄羅斯大地抵達莫斯科,再飛北極城市摩爾曼斯克,從這裏搭乘俄國遠洋貨船進人北冰洋,過巴倫支海、喀拉海、東西伯利亞海,再穿過白令海峽,進人太平洋,再過千島群島,進日本海、黃海,到達中國港口煙台。這是名副其實的萬裏航程。

這位傳奇的哈爾濱人就是著名的電視記者鄭鳴,記錄這次非凡航行的是他拍攝的已在中國四十多家電視台播出的電視紀錄片《航行北冰洋》,還有他就要出版的這本書《北冰洋航行日記》。

鄭鳴這家夥,是個很不安份的人,這些年他沒少折騰事兒,每件事兒,都讓他整個石破天驚。中蘇關係解凍之後,他是最早進人俄羅斯采訪的中國記者之一,憑著他半生不熟的俄語,交了許多俄國朋友,拍成了具有曆史意義的《蘇聯紀行》;他又和黑龍江的王躍中等幾個青年電視人用了兩年的時間拍成了大型電視紀錄片《東方大河·黑龍江》,為此他們涉足中俄蒙三國邊境,使用了除宇宙飛船以外的所有現代和古老的交通工具,成為中俄蒙三國惟一走過黑龍江這條東方大河全程的記者;1995年,經著名探險家徐力群介紹,鄭鳴又擠進中國首次遠征北極科學考察隊,成為到達北極點的7名隊員之一。同時他還交出一份答卷――電視紀錄片《北極的太陽》。在這部片子裏,我們不僅看到了北極奇麗的風光,還看到了一個黑龍江人偉岸的身軀和勝利的微笑。

鄭鳴的成功得益於經過下鄉磨煉、軍旅鍛煉的健康體魄,得益於學識的豐厚和15年的記者經驗,更因為他有一種超凡脫俗的追求和抱負。他不願意虛度平生,他崇尚冒險,他尋求壯麗,他的言行總是洋溢著一股剛陽豪壯之氣。在他乘坐的“伊萬·博貢”號遠洋船越過以荷蘭探險家威廉·巴倫支命名的巴倫支海時,他在日記中寫到:

“縱觀曆史,那一個國家產生過偉大的探險家,那一個國家就必然是強盛的,而探險家的性格也應該是一個民族性格的集中體現。那就是永遠不安於現狀,不斷向人類未知的領域探索;直至付出生命的代價。許多探險家的生命是短暫的,但是以生命為代價探知的新大陸、新島嶼和新航線卻是永恒的。地球一天不消亡,他們的生命就是永恒的。”

我以為鄭鳴先生的這段話具有警示作用。當今社會最大的病弊是人精神的陽萎。不思進取,沉迷安樂,不敢冒險,固守家園,是中國人最通常的心態。一個還有8000萬人不得溫飽的窮國,鼓樂升平的歌聲太濃,而艱苦奮鬥、奮發進取的鼓點不強。撲麵而來的姻脂氣息和糜糜之音,使剛剛吃飽幾頓飯的一些人放浪形骸。盡管古典的和外國的壯陽藥在中國十分暢銷,中國的許多男人還在疲軟下去。越來越多的化妝品和美容術,使許多天生麗質的中國女人失去自信。以這種精神狀態走向21世紀的人們,不會交上好運。如果有那家報刊評選20世紀末黑龍江最優秀的男子漢,我會投鄭鳴一票,當然也會投徐力群一票。

在了解了以上的這些背景材料,每一個讀者都會產生閱讀這本書的強烈願望。朋友,你讀下去吧,肯定不會失望的。鄭鳴用他流暢抒情的筆調向你介紹了這次最難忘的航行中的所見所聞所感。他從少年時代就夢想著這次浪漫之旅,為此他作了長期的知識準備,所以書中充盈著大量自然地理曆史文化航海探險的知識。鄭鳴必竟是一個造詣很深的電視記者,他把電視的藝術手段用到文學上,無論對景物的描寫,還是對人物的刻畫,總是給人鏡頭感。冰海的噴薄日出,海峽的瑰麗晚霞,稍縱即逝的北極光,作者都有獨特的描述。鄭鳴富有人類情懷,他愛遠洋船上每一個俄國船員,他幾乎為這28個人每人畫了一幅“速描”。年輕傲慢的船長施·基恩,英俊果敢的水手謝爾蓋,肚子裝滿故事的船醫瓦西裏耶維奇,熱情潑辣又喋喋不休的廚師安娜大嬸,都栩栩如生。也許這樣的介紹是多餘的,一切風采讀者自會領略。

兩年前的8月,我在黑河邂逅了正準備去北極的鄭鳴先生,在祝福他成功的同時,我希望他回來後能寫一本書。現在這部書寫了,我成了第一讀者,並為之寫序,對此我很自豪。

(1996年6月)

序言集--28

“野性”與溫情

――序龐壯國《豹的自語》

我是先讀龐壯國的詩,後認識龐壯國的。

十多年前中國的詩風正盛,那時的許多報刊都塞滿了詩,也許是因為人們被壓抑得太久,隻有詩才能一吐為快。那時的詩人也很多,如果你抓一把石子向人群撒去,說不準就會打著幾個詩人。

在讀也讀不完的詩中,我發現了龐壯國的《關東的八月》,其句式奇長,有點像大戶人家過年貼在門上的長長的對聯,其韻味獨特,有點像關東的老酒熱辣辣地燙心。後來這首詩被《詩刊》轉載了,還被編進當年全國詩歌選。再後來我又讀到許多與這首詩並不遜色的龐壯國的詩。別人寫山寫水寫夢寫情寫誰也讀不懂的句子,他寫大風雪寫大森林寫大草原寫關東的曆史和文化。這兩年因“考古熱”和“文物熱”,黑龍江人才對本土的輝煌曆史大驚小怪,而龐壯國已詠歎多年了。

龐壯國是大詩人,是真詩人。如果寫黑龍江的新時期詩歌史,龐壯國的名字是不能被遺忘的。現在文化人願意用植物和動物命名叢書,比如“紅嬰粟”、“布老虎”之類。我也鬥膽賜壯國兄為“北方的狼”。龐壯國的歌聲悲壯,蒼涼,悠長,有時像搖滾歌手一樣嘶啞和潑辣。已經有專家說,由於虎狼這樣野性動物的減少,生態已出現失衡,連人類都變得柔弱和低能了。看來虎和狼還是需要的。

沒想到中國詩歌衰落(或者說是消解)得這樣快,現在已很難讀到詩,更難讀到好詩了,龐壯國的詩也難讀到了――也許因為他在一家有影響的刊物當頭兒,忙著為別人縫製嫁衣。今天我們終於讀到了這本龐壯國的新作散文集《豹的自語》。不知從什麼時候,散文悄悄地代替了當年詩歌的地位。現在書攤上的散文集像農貿市場上的鮮菜和水果一樣豐富,古代的現代的,中國的外國的,前朝的新銳的,各種散文集應有盡有。漸漸地讀者們發現,和其他商品一樣,這包裝得越來越精美的散文集,許多也在假冒偽劣之例。帶著質量檢查員的警惕,我讀了龐壯國的這本散文新作,可以負責地說,這是一本質量和品位都很高的散文集。讀者盡可放心地讀。

這本集子的名字是《豹的自語》,豹和狼都是猛獸。但是龐壯國一改寫詩的“野性”和強悍,這本集子寫得輕鬆、散漫,溫文爾雅,透著溫情和關懷。這本集子很豐厚,正如魯迅先生所說:“所談題目,天下國家大事不待言,還有市井瑣事、書籍的批評、相識者的消息,以及自己過去的追懷,想談什麼就縱談什麼,而托於即興之筆”。這種即興之筆,都是有感而發,都是真情實意流露,沒有裝扮,也摒棄了矯揉藻飾。其實這種樸素真誠的文字最能打動人。那篇《漠河露天舞會》是精粹之作。漠河是中國北部最小的一個城市,在那場舉世皆驚的森林大火中,險些被從地圖上抹去。在小城複建之後——

“露天舞會一到星期六星期天的黃昏就在小廣場舉行。漠河人幾乎傾城出動,從拄拐棍的老人到穿開襠褲的孩子,從縣委書記縣長到扛麻袋開大掛車的司機,都沉浸在音樂裏,隨著旋律沉浮渦旋起來。”

“人們的臉上洋溢著的是出自內心明媚的或清亮的微笑,那種微笑絕不可以比喻成月亮。月亮太寂奧太冰冷了。你從人們的眼睛裏隻能看到透明柔嫩的心,那裏湧出清澈激蕩的牽情柔情洗得時間空間幹淨純真。”

“那一夜我在人群中甩幹了多餘的水份,沒料到灌鉛的骨骼竟然還能重返18歲。我感覺我與周圍的人進入了一種廣闊的境界,大家都是星星,一不小心就發出光來,照耀自己也順便照耀別人,照耀了大地和天空。”

通過一個舞會透視了一個不屈和樂觀的城市,這也是一個偉大民族的縮影。一篇不到千字的文章,我們不難看到詩人優美的語言和詩人高貴的情懷。“大災大難給人一種精神,那就是活著的人一定好好活著。”這話很樸實但很哲學。

當今散文的貴族化已使許多批評家生氣。茶餘飯後的無聊侃談,居高臨下的指桑罵槐,玩世不恭的人生感悟,已使讀者望而生厭。而龐壯國散文中的平民意識給人一股清新,使人心靈顫動。《烏蘇裏江邊聽罵》是個很有趣的故事。烏蘇裏江上的一個漁民因勞累過度坐在自己的機動舢舨上睡著了,船在江上打旋,要麼撞在邊防艦上粉身碎骨,要麼一越過邊境就釀成大禍。他的妻子站在岸上大罵,終於將他罵醒,上岸後,他打了妻子一個耳光。然後——

“高高的壩愣上夫妻倆一高一矮肩並肩走著,藍天白雲襯著那兩個漸漸遠去的身影。此時天地無聲,大江不起波瀾。陽光知同天堂的語言,洋溢在這個時間空間。愛,並且活著,真好。”

這攝取於普通人生活的鏡頭,卻像一幅雋永的油畫掛在我們的心裏。普通人的愛並不浪漫,但是實在、深刻和長久,當然更值得謳歌。麵對一個埋名隱姓40多年的老英雄,作者“用真誠的眼淚小心翼翼地編織成詩,哽哽咽咽地念給他聽。他就那麼端端正正地坐著,沉默著,原諒著我們。而我們老是不知深淺不識輕重,老想把這七十多歲參透人生看破榮辱的大智大賢拖進我們警句和抒情,老想讓他享受讚歎和掌聲。”(《孤膽英雄》)作者讚揚《鐵人村的老頭老太們》,“他們一直生存在生活的底層,當年餓癟癟的肚子,用自己的骨頭和冰冷的鋼鐵支撐起中國的石油工業”,“悲壯的史詩並不誕生在舞台屏幕報章,而鮮活於這些老會戰的昨天與今天,鮮活於他們很平庸很通俗的舉手投足之間。”這是用心寫的頌歌。

這不是一部閑適的散文,盡管作者寫得很輕漫。龐壯國畢竟是一位有血性,有激情,有責任感的詩人。無論他的“野性”和溫情都體現了他的基本品格。因此他受到我和許多朋友的敬重。這也是我在繁忙的7月為他寫這篇文章的原因。

(1996年7月)

序言集--30

解讀黑龍江

――關於何村

人的一生,總有些山水讓你牽腸掛肚的。

如果有人問我,什麼地方最讓你牽掛?我會毫不遲疑地說:黑龍江。也許是因為這條曆史的大河飽含了中國人太多的苦難和血淚,也許是因為這條文明的大河輝映著兩個偉大民族的光彩,也許是因為在那個特殊的年代我曾在這條大河旁屯墾戍邊,也許是因為在這條大河解凍的時節我為她的新生唱了一首長長的春歌……

在離黑龍江並不遙遠的城市,我時刻傾聽它的濤聲,那大河好像在我心中流過。我經常關心著那裏發生的故事,那裏的人、那裏的事、那裏的情、那裏的景,都讓我動心,好像遠方的遊子對故鄉的掛念。

知我者黑河名士何村兄也。他給我寄來了他將要出版的散文集的文稿,我狼吞虎咽地看了一遍,好像和家鄉的朋友神聊了一宿,鄉情鄉音盡知,快哉,快哉!我又看到了黑龍江—

“黑龍江是從大興安嶺上下來的,她下來的時候是看了麵前的山峰和平原的,還有野甸子裏的野花,還有大森林裏的白樺林,然後匆匆地劃了一條弧線浩浩蕩蕩地撲向遼遠又粗獷的山地。”(《夜讀龍江》)

“黑龍漢裹一身鎧甲睡去,大興安嶺披一身銀裝默默聳立。一彎冷月,孤寂地朗照著黑龍江和阿穆爾河兩岸。朗照著多塵的歲月和長滿青苔的曆史。微風吹過。滿世界是飄揚的雪花。”《我的文學夢》

何村筆下的黑龍江是獨特的,是別人筆下皆無的。因為他對黑龍江太熟悉了—

“我對黑龍江是熟悉的。我熟悉她崖邊的每一棵白楊樹和江中的每一艘中國漁船。夏夜裏,我躺在江邊的長椅上整夜整夜地諦聽黑龍江的歌唱,那歌唱就是一部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這《命運交響曲》就伴著我長成一株江邊的白楊樹。一株雄性的、男子漢般的白楊樹。”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何村是北方的漢子,是黑龍江的兒子。他的根深深地紮在這片土地裏,他摯愛著這裏的山水和人民。作為一名記者,他廣泛地接觸這裏的人民,他了解他們,理解他們一。他情不自禁地要為他們歌唱。作為一個作家,他目睹了這裏的曆史變遷,在情感的激動之後,他不能不對家鄉的一切進行人文的思考。因此何村對家鄉的謳歌不再是人和事的實錄與景和物的描摹。所以何村筆下的家鄉山水是雄渾凝重的,是蒼涼深沉的。那是跨越時空的俯瞰,那是理性的抽象,那是濃彩重墨的大寫意。

黑龍江作為一條曆史的大河,留給我們後人思考和警醒的故事實在太多。近幾年頗為文壇關注的曆史散文的餘秋雨先生多次來黑龍江尋訪,在他著名的散文集《文明的碎片》中留下了《脆弱的都城》和《流放者的土地》這樣的名篇。1994年夏天餘先生又遊曆了黑龍江。我和何村都是那次浪漫之旅的追隨者。在何村的這本文集中真有幾篇可以稱道的曆史散文。除了以上提到的《夜讀龍江》外,還有《古城雪》和《秋風秋雨走孫吳》,雖都是千餘字的小文,可讀起來都是沉甸甸的。古城愛輝的屈辱和光榮同在,喪權辱國的“璦琿條約”在這裏簽字,抗俄保國的浴血奮戰也在這裏進行。這一切都被曆史的煙雲淹沒之後,純樸的當地人,在美好的夏日裏“友善地伸出粗糙的手向對岸致意和那穿紅著綠黃頭發的孩子們嬉笑。他們沒有把昨天放在心上,他們的大度讓那個民族吃驚,他們把一切都默默地吞咽在肚子裏。”而我們的作家說:“我卻不能。我仿佛要被曆史那血盆大口吞沒,我真想把那血淚的文字編進鮮花和綠葉而讓人去想那是一個春天。”作家是人類的良知。有正義感的作家經常拷問善忘者的靈魂,是我們民族的興事。

那篇《秋風秋雨走孫吳》更震撼人心。當年日本侵略者在孫吳縣方園幾十裏的勝山強迫3000多名中國勞工為他們修築地下工事。工事修好之後,他們殘忍地把中國勞工全部殺害了。“我鑽進一條尚保存完好的地下坑道,打著火把走在漆黑的坑道裏,仿佛走向幾十年前。腳下被什麼東西一絆,我不敢摸腳下了,是勞工的屍骨,還是被驚醒的靈魂?”“這是日本人給死難的中國勞工立的碑。世界上竟有這樣的劊子手,在殺人之後還要給被殺者立碑。他們不是良心發現。而是怕那3000個無辜的亡靈向他們複仇。是的,亡靈不死,將永遠與大山同在。滿山遍野的風聲,似3000亡靈的怒號。”作家這些樸實精煉的敘述,讓人刻骨銘心。在秋風秋雨中,每一個到過小城孫吳的人,都不該忘記中華民族這最悲慘的一幕。作家和我們呼喚與祈禱死魂靈是為了活著的靈魂。

讀者不難看出,何村的散文寫得很沉重。《遠東的秋》、《秋風瑟瑟劉公島》、《圓明園的黃昏》、《三套車》,一看到這些題目,就讓人感到這些文章的份量。盡管中國的散文正變得越來越閑適,越來越清雅,越來越甜得像易拉罐飲料,何村還是把他的散文寫得沉重和莊嚴。沉重和莊嚴代表著作家的責任。何村是一位有著強烈社會責任感的作家。他的文章洋溢著濃重的憂患意識。有的作家的作品變成了化妝品,變成了泡泡糖,何村更希望自己的作品成為火把,成為旗幟。

在我牽掛黑龍江的時候,更牽掛黑龍江畔的作家朋友。我的朋友何村是以報告文學起步,以散文引起文壇關注的。每每看到他發表在《人民日報》、《散文選刊》、《黑龍江日報》上的新作,頗感寬慰。何村供職的《黑河日報》曾是許多知青作家嶄露頭角的地方。現在他們都走了,可是何村他們這些生於斯長於斯的本地作家還在,他們更年輕,更有希望。

(1997年3月7日)

序言集--31

要讓孩子優秀,先完善自己

――序陳春江蘇英的《為女兒擎起一片藍天》

無論誰讀了這本書都是一種幸運。

隻要你是一個健康正常的人,你就要生兒育女;而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又是人之常情。因此如何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為有用之人,是每一個家長最關心的問題,甚至也是整個社會最關心的問題。這樣一來,寫給孩子家長看的書就相當暢銷了。不管你看了多少本這類書,而這一本是非看不可的。

這本書的作者是一對普通的家長,他們不從事和教育有關的職業,沒有教育子女的得天獨厚的條件。但是他們培養了一個很不普通的女孩----陳磊。這孩子在哈爾濱的重點初中69中讀書時,在12次學年考試中,11次獲得第一名。在考入省重點哈爾濱市第3中學時,在全學年的考試中總成績也多次排名第一。陳磊的出色還在於她的品學兼優和頗具組織才能,她從小學就是“學生頭”,讀高中時,她既當班長又當校學生總會主席,還兼任哈爾濱市學聯執行主席和黑龍江省學聯副主席。她曾自信坦然地主持過全市的學聯大會。她曾作為全國中學生的代表出席國家教委的座談會,因見解獨到,而語驚四座。陳磊還是一個多才多藝的女孩。在幼兒園時,她是個小舞星;在上小學時,她在全市的書法大賽中得過獎;在上中學時,她多次在全國全省的作文比賽中得過獎。在1995年一個偶然的機會,正讀高二的陳磊參加了英語“托福”考試,在同期考試的200人中她年齡最小學曆最低,但是她得了630分,成績名列前茅,被美國著名的米德爾伯裏學院錄取,並獲得高額的經濟資助。現在19歲的小陳磊正在大洋彼岸的美國佛蒙特州學習經濟,她的各科成績都是優秀,在來自世界各國的傑出學生中仍名列前茅。

以上的消息被媒體披露以後,立刻引起社會的廣泛議論:陳磊是不是“神童”?有沒有什麼特異功能?她的家長是誰,有沒有什麼門路,有沒有什麼特殊的教育辦法?在這種情況下,陳磊的爸爸陳春江、她的媽媽蘇英不得不說話了。於是這本《為女兒擎起一片藍天——一個學生父母的家教筆記》出版了。作為這本書的第一讀者,我十分負責地把這本書推薦給所有的家長和將要當家長的朋友,這是一本用真情和哲理寫成的書,飽含著父母的一片愛心和十多年心血結晶。我以為此書完全可以作為家長的教科書,它的意義不全在於為我們提供了如何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一個好學生的經驗,而在於真誠地告訴我們如何使自己的孩子成為有誌向、有道德、有能力、有作為的人的道理和辦法。

我有幸和作者一起在哈爾濱的一所重點中學讀書,在我們離中國甚至世界的著名大學隻有一步之遙的時候,十年浩動在中國發生了。我們的大學夢破滅了。在經受了北大荒的十年磨難之後,我們也當了家長。一方麵,我們想盡一節辦法彌補自己學業上的不足;另一方麵,把一切希望都寄托給我們的孩子身上了。我們期望他們把我們曾失掉的東西再找回來,其心之切,其情之急,是別人無可比擬的。但是往往事與願違,欲速則不達,我們孩子並沒有圓了我們的夢,沒有成為我們希望的人。關鍵是我們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並不對。看了這體書,我們會清醒許多。和我們許多人不同的是,陳春江和蘇英對陳磊采取了更實際、更科學、更精心、更負責的教育方法。

當我們逼著自己剛懂事的孩子學識字、學英語、背唐詩,一心讓他們當神童的時候,他們讓陳磊到外麵看汽車、看樓房、看花草,讓她學唱歌、學跳舞、做手工。他們說:“我們的女兒早期教育是在遊戲中、歡笑中、樂趣中和家人的鼓勵中進行的,她雖然沒成為神童,但可能稱得上靈童。

當我們看到孩子不遂意,考試沒考好,馬上惱火,大罵孩子“太笨”、“不爭氣”,而陳磊的一點進步都是受到家長的表揚。他們說,“我們覺得對孩子還是應從小給以恰當的鼓勵為好,要多說孩子‘聰明’,千萬不要‘笨’字不離口。”

當我們對自己的孩子嗬護有加,一切包辦代替的時候,他們認為“助子女一臂之力實為必要,但讓孩子遠離困難大可不必,尤其是當‘替代型’家長,‘保姆型’父母更是有害無益。”“為了讓孩子學會自己走路,我和愛人把自己擺到附屬的位置上,隻當她生活上的顧問,學習上的教練,工作上的參謀,競爭中的‘啦啦隊’,對她放心、放手、放得開。”他們時常用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的這句話告誡自己:“如果你想毒死你自己的孩子,你就給他喝一劑足量的你個人幸福的藥,於是他就被毒死了。”

讀過這本書後,我們每個家長都會心悅誠服地找到許多自己在教育子女方麵的教訓。作者在自己的親曆中總結出許多實用的經驗,這經驗既樸素,又很深刻,概括得又相當精粹。書中隨手可以找到的這些句子,你會感到其中的份量——

多進書店,少進商店

要精靈,更要文明

用拐棍支起的孩子跑不動

愛好多是好事

千萬不要逼孩子

要教育孩子懂得回報

莫把脾氣帶回家

讓孩子喜歡這個家

與孩子之間的交流是一種幸福

作者這些看似普通的話很值得我們仔細地體味,也許我們的失誤就在這些最簡單也最基本的問題上。作者的成功不隻是個方法問題,而是一個品格問題,自身素質問題。應該說作者教育子女最重最寶貴的經驗,是他們為自己的孩子樹立了完美的人格形象。托爾斯泰早就說過:“全部教育,或者說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到榜樣上,歸結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他們認為,“父母是對孩子影響最先最深的人,是孩子模仿最早最多的形象。為人父母者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必須從自己的一言一行做起。”

我們可以從本書所附的陳磊的大量日記和作文中看到,家長的真誠善良、勤奮謙虛、熱清幽默對她的成長產生多麼大的影響。應該看到本書的作者是在北大荒磨練了十年的老知青,他們自覺地用自己寶貴的人生經驗把孩子培養成為自強自力的人。先天遺傳的優勢,後天教育的優良,使陳磊成了幸運兒。當然她也不是父母的簡單“克隆”,而且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不成功的家長經常報怨自己的孩子如何不爭氣,其實孩子的所有缺點,都可以在自己身上找到影子。我們在動手打自己的孩子的時候,是不是先拷問一下自己。

家長教育子女最好的辦法是完善自己——這是一書給我們的最重要的啟迪。

(1997年6月)

序言集—32-2

好人和真人的頌歌

――關於王和平

對於部隊作家,我一向是十分敬重的。

老一代的如劉白羽、魏巍,他們的名篇《長江三日》、《誰是最可愛的人》,是我最初學習寫作的模本,至今還時常拂卷誦讀。前幾年我有幸接待白羽同誌來我省訪問,承蒙先生耳提麵命,言傳身教,受益終生。

新一代的如袁厚春、錢鋼,他們的名作《省委第一書記》、《唐山大地震》,是中國新時期報告文學的扛鼎之作。因和他們一起參加幾次報告文學的頒獎大會,也有過淺淡的交往。他們對社會生活敏銳的關注,對民族命運的高度責任感都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後來我又在“當代文學獎”的頒獎會上認識了更年輕的寫《飛向太空港》、《澳星風險發射》的李鳴生和寫《中國‘希望工程’紀實》、《中國山村教師》的黃傳會,使我得出這樣的結論,部隊作家在中國報告文學上的地位是舉足輕重的。當然在其他文學門類上的地位也同樣舉足輕重。

當看完黑龍江部隊作家王和平的這部新作,我又加深了這種印象。

與和平同誌相識也有十來年了。那時我還在報社工作,他常去送稿。軍人的英武,記者的敏感,年輕人的熱情,使他很令人矚目。後來我經常在報刊上看到他的名字,他名下文章的篇幅和分量也越來越增加。一直到那篇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的宣傳蘇寧事跡的長篇通訊《像雷鋒那樣做人,像焦裕祿那樣做“官”)和那篇在全國紀念毛澤東誕辰100周年散文大獎賽中獲獎的散文《韶山情思》的發表,就更使我對王和平刮目相看了。這兩篇文章是他成熟和飛躍的標誌,無論從文學和新聞的角度上,都應該得出這樣的結論。當我花費了兩個整天把他的這本集子看完後,便產生了想說點什麼的念頭。這種念頭不是經常產生的。

和平的這部文集多數是寫人的,這些人多數是軍人或者和軍人有聯係的人。也許是因為我也當了八年穿黃棉襖的兵團戰士,所以對軍人有一種特殊的情感。和平的這些文章又喚起了我心中就要泯滅的這種情感。這是一些多麼可愛、多麼可敬的人物!蘇寧、丁紅軍,這些時代英雄自然不必多說,他們平凡的思想和不平凡的行為是我們時代的電光石火,一時間使被商業氣息熏染得陰霾的天空也豁然開朗;就是那個長年孤守大興安嶺1277高地從事電視轉播的小戰士王文成,那個在科爾沁草原深處牧牛6年幾乎被人遺忘的蒙古族戰士包慶玉,也會使爭名於朝爭利於市的靈魂齷齪者無地自容;當許多人被“好軍嫂”韓素榮的事跡深深感動的時候,我們發現牡丹江的邵家6姐妹竟都是“好軍嫂”……    和平為我們描述的每一個軍人或者軍人的家屬,都使我們感奮不已。無論和平年代還是戰爭年代,軍人都是最富獻身精神的團體;無論在那個國家,軍人都是民族的旗幟。“向解放軍學習!”這個久遠的口號又在我的心底升起。這是我在讀過和平這部書時最初的感受。

我們對軍人的熱愛和尊敬是因為他們的理想主義和英雄主義。巴爾紮克說過:“我們對抱有理想的人是非常尊重的,因為他們的精神產生一種魅力”。和平為我們描述的這眾多人物都具有這種魅力。對於一個人來說,“生活好比旅行,理想是旅行的路線,失去了路線,隻好停止前進了。”(雨果)對於一個民族來說,理想,祟高的理想就是太陽,沒有了太陽,整個民族就要陷於黑暗,陷於混沌,走向衰落。具有祟高理想並為理想獻身或作出重大貢獻的人,就是英雄;而英雄是民族的精英,是民族的標兵。一個沒有英雄,或者蔑視英雄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

對我們的人民進行英雄主義和理想主義教育的最好教材是文學。我們這一代是很幸運的,從小就受到了那些好作品的哺育。外國的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青年進衛軍》、《卓婭和舒拉的故事》,中國的如《青春之歌》、《紅岩》、《紅旗譜》……這些書中的許多英雄形象是我們終生的導師。可惜近幾年在我們的文學中英雄人物越來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那些卑鄙下流的、渾渾噩取的、莫名其妙的、心理變態的人物。嘲笑英雄,蔑視祟高,幾乎成了一個潮流。這就不能不令人遺憾了。對於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作家,對此當然不能無動於衷。王和平作出了自己的回答。他以宣揚時代的英雄為己任,用他的心血譜寫了一曲曲響徹雲霄的英雄讚歌,彙進了時代的主旋律。僅就這一點,他就很值得我們的敬重。特別是他和他的同事們發現和推出了像蘇寧和丁紅軍這樣引起整個社會關注的時代英雄,填補了許多人精神的空缺,這就更使我們由衷的敬佩了。

王和平寫了英雄,但是不能說他寫的每一個人都是英雄。我們姑且用一個最通俗的名詞“好人”來概括這些人。其實好人也是一個很高的社會評價。好人很容易被我們接受。因為好人是真人,是真實客觀的存在。他們和普通人一樣有喜怒哀樂,有缺點毛病,但是他們比普通人在某一方麵多一些優點,給人們帶來利益,因此受到更多人喜愛和尊重。王和平把這些好人,甚至那些英雄都寫成了真人,寫成了和我們一樣真實的人。他寫丁紅軍學雷鋒做好事最初的動機就是為了“圖表揚,做完好事受到表揚,立了功,越幹越來勁”,後來是為了一種“高尚的需求”—“他覺得老百姓需要他,在人民群眾感激的淚水中,他看到了自己存在的價值。他在付出和奉獻中感到了一種快樂和滿足!”為別人做好事,是為了自己,為了滿足自己的“成就感”和“榮譽感”,這當然要比說“做好事為了解放全人類”更真實更可信。我很喜歡《興安雪》中那個可愛的戰士王文成,他一年四季孤守在遠離塵世的大山之巔。他每天轉播的電視節目中豐富的生活和他自己艱辛單調的生活形成巨大的反差,他極度的苦悶,甚至絕望。在他最痛苦的時刻,“他仰天長嘯:‘噢!—噢!—噢!—,群山也呼應:‘噢!—噢!—噢!—,天上的一隻蒼鷹盤旋過來,也在回答:‘噢!—噢!—噢!—’……”這樣的描寫是震憾人心的。王文成在山頭呼喊的那一刻,簡直像一座英雄的雕塑,長久地佇立在我們的心頭。

王和平把英雄寫成好人寫成真人,不回避現實,不掩蓋缺點,不著意拔高,不編造壯舉,這反而使這些英雄有了根基,更為人們所接受。這正是王和平的成功之處。過去的許多英雄成了一現的曇花,往往是因為我們把他們寫成了不食人間煙火的神。造神運動是中國的一種落後的文化現象,已有了太多失敗的曆史。我們不必重演了。

王和平是一個職業軍人,無論當記者,還是當作家,他都是業餘的。難能可貴的是,他既有記者的敏感、快捷、熱情,又有作家的感受力和文采。盡管這本文集中許多還是新聞通訊,但其中也不乏精彩的文學描寫。人物刻畫,景物描摹,議論抒情,寥寥數筆,人詩人畫。這樣的例子在他的文中,不勝枚舉。我很喜歡他的白描和速寫。這也是一種成熟之美。

序言集--32

打開飽覽人類風景的窗子

――關於徐景璋

我輕輕地推開窗子,秋陽把金燦燦的光澤灑在桌子上。我拿起桌子上的稿子,凝視著窗外的風景。高大的楊樹上濃密的綠葉在秋風中沙沙作響,樹下花壇裏的菊花開得正盛。紅的如火,黃的如金,白的如銀。

這稿子寄自北國,那裏已封窗關門,就要下雪了,接著就是一個漫長的冬季。感謝這文稿的作者為我打開了一扇窗子,透過這北京迷人的秋色,向遙遠的地方望去,我看到了大洋那一邊、地球那一邊的奇異風景,呼吸到了一種清新的空氣。

這是一本遊記,讀著這其中的文章,我們跟著作者在地球上旅行,到亞洲,到歐洲,到美洲,去中國人比較熟悉的日本、美國、俄羅斯、韓國,也去中國人不熟悉的瑞典、荷蘭、丹麥、比利時、德國。這是一次跨越時空的浪漫之旅,每一個讀者都會在這難得的旅行中有所收獲。

作者像一位畫家,他用藝術家獨特的視角,在這些國家攝取最美麗、最精彩、最具魅力的景致,然後或濃墨重彩或精細勾勒,為我們製作出一幅幅作品。這本書就是一個讓人流連忘返的畫廊。《波羅的海寫意》大概算是色調厚重的油畫,而《風車小鎮達達姆》、《海濱小城海牙》是色澤明麗的水彩畫,《美麗的伊豆》、《哀愁的小蹲運河》就是風情濃鬱的素描了。這些畫都讓我駐足許久。

我佩服作者非凡的觀察力。他不是職業作家,到這些地方去,多是因公務而走馬觀花。但是他對所到之處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石,都觀察細微,爛熟於心。而他的表現能力更見功力。文字簡約,而富張力。筆觸從容,聲色驚心。下麵的這幾句,足見風格:

“波羅的海的雲,很黑,很重,很低,很活躍,波翻浪湧,擾如萬馬奔騰。所有的雲片都飽含著水分,仿佛觸摸一下或吹一口氣,都會散落滿世界的雨水。

波羅的海的水,浩淼汪洋,卷地接天,有一種氣吞八荒的氣勢,有一種隨心所欲的狂放,有一種來者不拒的貪婪,有一種藐視一切的傲慢。”

作者像一位詩人,以人類共有的高貴情懷,以他對大自然的摯愛,歌頌山川湖海的壯美,讚頌人類文明的輝煌。烏拉爾山像刀鋒一樣嚴峻的風度、輕波碧水的梅拉倫湖的風采、尼亞加拉大瀑布的宏闊壯觀、伊豆群島的幽雅清麗,在他的筆下都生發出詩的意境,讓人百感交集。而在斯德哥爾摩寧靜多情的黃昏裏,作者寫到了瑞典人在“海盜時代”給歐洲帶來的災難。在讚揚丹麥哥本哈根古建築的宏偉的時候,作者著意寫出了女神卡菲茵把自己的四個兒子變成了四條牛開墾出西蘭島上這片珍貴土地的傳說。吸取了曆史的教訓,瑞典人才躲過了兩次世界大戰的災難。世代連綿的開拓奮鬥才使丹麥人富足安寧。在對自然景物的敘述和描寫中折射出來的這種人文精神,對讀者無疑是很寶貴的。

作者像一個哲人,他浪跡天涯,飽覽自然,信筆寫來,無拘無束。和許多域外見聞不同,他對所見所聞不做價值評價,也不做淺薄的文化比較。他說:“大自然是一首美妙的詩,一幅生動的畫,讀詩賞畫,足以陶情冶性,何必牽強附會地另作他想。”這是一種天人合一的思想,人與自然和諧的思想。始出於老子,是中國古代一種樸素的唯物辯證法思想。返樸歸真,保護自然的思想,正為整個人類接受。作者對百年以後尼亞加拉大瀑布可能幹涸的憂慮,對小樽運河消失的哀愁,對東京擁擠不堪的煩悶,都表達了一種懷戀自然,尋求平衡和諧的理想。這是很崇高的理想。

這是一本難得的海外見聞,在這個窗子裏有你看不盡的風景,這不會讓任何一個讀者失望。我說了以上的這些話,隻是想引發讀者的興趣。

還有一點要說及的,作為一個公務在身的領導者,多年來徐景璋同誌筆耕不輟,不斷有佳作問世,真是可喜可賀。他的儒雅謙和,勤勉好學,顯示了可貴的人格魅力。在讀到他的這本新作的時候,我又一次讀到了他。我喜歡他的作品,也敬重他這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