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生活是真實的背後的隱藏的令人深思的觸動,是用眼睛捕捉到的良知,淋漓盡致不是一種寫作手法,麵對生活,即便最豐盈的筆也無法詮釋人性的蒼白和苦度的難捱!

我是否就這樣,看著日出,等待日落,在煎熬和掙紮和無望中等待最終的蒼老呢?一道道深深的皺紋無情的刻在我的臉上,溝壑縱橫,按理說我應該是安享晚年的時候了。

看人生,看世界;原來世界不是我們想象的那麼美好,每個人都那麼努力改變,卻最終被生活湮滅,一把辛酸淚,也許隻有自己心理最明了,苦度一生,蒼白一生,遺憾一生。我隻是一個普通的中國公民,改變不了什麼,隻能憑借手中弱弱的筆,為心靈做一次呐喊!

一個人最終成了百萬,千萬、億萬富翁,在競賽中也贏得頭名,或創建出一份龐大事業,這些到底又有何重要之處?長遠看來它們都將隨塵而去。

不論我們如何富強,也永遠不要改變國際歌中的這一句:“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

不論我們如何艱難,也永遠要記住國際歌中的這一句:“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

物質不滅,宇宙不滅。唯一能與蒼穹比闊的是精神。

叱吒風雲的人物消失之後,曆史便成為一筆巨大的遺產,任何民族都需要自己的英雄。真正的英雄具有那種深刻的悲劇意味:播種,但不參加收獲。人生中出現的一切都無法擁有,隻能經曆。一切得與失,隱與顯,都是風景與風情。

哲人說,上代人管下代人有兩種管法,一種是“管財富”,“管財富”並不長久,因天災人禍會把財富帶走;更何況金錢、名利、地位、女色皆是過眼雲煙。隻有“管精神”才謂久遠。因為精神品質與精神傳承是永駐心中。推動持續成長的不竭動力。

愛好文學,純粹出於我個人的意願,因為我是這樣的人。“朝起博商海,暮落耕書田。”我是有心要這樣做的,樂然後不知艱辛。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隨風潛入心靈,影響了我的人生態度。“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是祖訓,我必然要傳承。人生是一首為理想而戰的歌,挫折、失敗、坎坷、打擊……都是理想之途的路標。酸甜苦辣都是歌。我信:“世上幾百年傳家無非是積德行善,天下第一等好事還是讀書修心。”

曾國藩說:“能夠承受壓力,承受打擊,是成大事者必備條件”。由此可見,吃苦就是吃補,補知識、補才能、補意誌、補毅力、補耐力、補靈魂。

“吾誌所向,一往無前,愈挫愈奮,再接再厲”。這是孫中山先生的名言。人是半成品,需要一生一世不斷加工,不斷成長。我幹了這麼多的行當,受的苦難多。我慶幸我還活著。因吃苦受難、挫折坎坷能激發我的精神,能鍛煉我的毅力。人,上半身不猶豫,下半身不後悔。

當今物欲橫流、鬧鬧哄哄,亂七八糟,燈紅酒綠,聲色犬馬,看上去無比的複雜,但認真一想,也不過是貧困者追求富貴,富貴者追求享樂和刺激——基本上就是這麼一點事兒。

司馬遷說過:“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孔夫子說過:“富與貴,人之所欲也;貧與賤,人之所惡也。”

人都厭惡貧困?因為貧困者不能盡情地滿足自己的欲望。貧困者羨慕並希望得到富貴,這是人之常情,也是正當的欲望,但盡管希望富貴是人的正當欲望,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的富貴是不應該享受的。貧困是人人厭惡的,但不用正當的手段擺脫貧困是不可取的。但現實生活中,用不正當的方式脫貧致富的人比比皆是,用不正當的方式脫貧致富但沒受到懲罰的人比比皆是,雖然痛罵著那些用不正當的方式脫貧致富了的人,但隻要自己有了機會也會那樣做的人更是比比皆是,這就是所謂的世風日下,人心不古。

人的欲望是填不滿的黑洞,窮人有窮人的欲望,富人有富人的欲望。我小時候吹肥皂泡,吹得過大,必然爆破。凡事總有限度,一旦過度,必受懲罰,這是樸素的人生哲學,也是自然界諸多事物的規律。民間流傳的許多具有勸誡意義的故事都在提醒人們克製自己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