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輯 曆史人物對聯史話(2 / 3)

縉率易狂愚,無所避忌,數上封事,所言分封勢重,萬一不幸,必有厲長、吳澳之虞。哈術來歸之時,欽承顧問,謂宜待之有禮,疑則勿任,任則勿疑,稍憐機權,其徒必二。此類非一,後皆億中,封事留中。又嚐為王國用草諫書,言韓國公事,為詹徽所嫉,欲中以危法。又為文劾袁泰,泰銜恨至深,見嚐切齒。但以不為屈膝之故,竟致排誣。累跡深文之語,皆非律令所該。伏蒙聖恩,數對便殿,申之以慰諭,重之以鑷錫,許以十年著述,冠帶來廷。《元史》拜誤,承命改修,及踵成《宋書》,刪定《禮經》凡例,皆已留中。奉親之暇,杜門纂述,漸有次序,濤將八載,賓天之訃忽聞,痛切之誠欲絕。 向非先帝之明,縉亦

第三輯曆史人物對聯史話無有今日,是以母喪在殯,未追安屠,家君以九十之年,倚門望思,皆不暇戀,冀一瞻山陵,隕淚九土。何圖窪誤,蒙恩遠行。揚、粵之人,不堪寒苦,複多疾病,俯仰奔趨,與吏卒為伍,低徊服事,誠不堪忍。晝夜涕泣,恒懼有不測之憂,進不能盡忠於國,退不得盡孝子親。不忠不孝,負平生學問之心,抱萬古不窮之痛,為天下笑,為先生長者之羞。是以數鳴哀感,冀皇天後土之鑒臨,得還京師,複見天顏,少陳情佃,或遂南歸,父子相見即走也,更生之日。臨書不勝愷切願望之至。

這一函書信寫得很有點水平,首先談到削藩,這完全是為應合建文時的政治形勢,然後是表功示才,既有辯解申訴,又有哀求待憐。而且解縉選擇董倫作為相求對象,也是頗具心計的。建文中當權的官吏主要是齊泰、黃子澄,受知的官吏首稱方孝孺,其次才是董倫。四人當中,他與方孝孺不甚相識,洪武二十五年(1392)方孝孺被薦人朝時,解縉已經還鄉歸讀。齊泰、黃子澄均為洪武十八年(1385)進士,比解縉,早一科。解縉,在京時,齊泰任兵部主事,是沈潛屬官,對解、沈二人的矛盾,他肯定是有所知的,解縉因此而不便相求。黃子澄與解縉曾同官翰林院,二人應當熟識,但可能關係並不融洽,因此解縉轉而求於年高望重的董倫。

董倫被這函書信打動,向建文帝朱允炆推薦解縉,不久解縉便被召回,授官翰林待詔。這是個從九品的小官,不常設。改定官製後,待詔隸於翰林院文翰館下,成為一員供掌應對的小官。比起在河州為吏是強多了,但吉水曆史人物對聯作品輯錄這遠非解縉所願。他十九歲登第,名噪一時,到三十餘歲,卻僅僅做到一個最低品級的備員,可算是時運不濟。當年爆發了“靖難”之役,燕王朱棣起兵北平,謀奪皇位,曆時三年的奪位戰爭開始。解縉並無出色表現,不知是出於上次貶官的教訓,還是對當政者的不滿,他隻是隨同諸臣們上些平庸的奏疏,說些眾口一詞的話。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三年以後。

建文四年(1401)六月,燕師攻抵京城(南京),許多官吏趁夜縫城而逃,解縉卻未走,他有自己的主張。建文朝廷除去將他滴貶河州吃了些苦頭外,也僅僅給了他一個從九品的翰林待詔,他對建文帝無須報忠。當燕王朱棣率師人京時,解縉同極少數的幾名翰林之臣迎附了。關於這件事,《明史》中有一段記述:

燕兵薄京城,(王) 良與妻子訣日:“食人之祿者,死人之事,吾不可複生矣。”解縉、吳溥與良、(胡)靖比舍居。城陷前一夕,皆集溥舍,緒陳說大義,靖亦奮激慷慨,良獨流涕不言。三人去,溥子與弼尚幼,歎日:“胡叔能死,是大佳事。”溥曰:“不然,獨王叔死耳。”語未畢,隔牆聞靖呼:“外喧甚,謹視豚。”溥顧與弼日:“一豚尚不能舍,肯舍生乎?”須臾民舍哭,飲雞死矣。絡弛渴,成祖甚喜。 明日薦靖,召至,“叩頭謝。(李)貫亦迎附。

明朝人便已指出此事不可信,因為王良早在前一年即已病故;但修《明史》時卻又保留了這段記述。這中間記述解縉城陷前陳說大義,城陷後又迎附,似有貶斥之意,卻很符合解縉本人的情況。這也無須指責,他希望受

第三輯曆史人物對聯史話

知於一個新朝廷,以施展自己的才華。

三、內閣名臣

解縉受知於奪位登極的朱棣,還不僅僅因為他首先迎附,而是因為他草《登極詔》稱旨。《登極詔》本是讓另一位明初著名才子方孝孺草擬的,但方孝孺忠於建文帝,寧可招致殺身滅族之禍也不肯草詔。據說朱棣還曾命侍讀樓璉草詔,樓璉不敢辭,歸而自經。也有傳說此詔出於括蒼王景或無錫王達之手。但是詔書出自解縉之手的可能性更大,這正是他表現才華的機會,他從此開始了一生中最輝煌的五年。

其實這篇《登極詔》寫得並無什麼特色,隻是甚符合朱棣的心意。詔書中指責建文帝“崇信奸回,改更成憲,栽害諸王”。又講到援“祖訓”起兵“靖難”,屢戰屢勝,及欲仿周公輔佐成王之故事,隻因建文帝自焚已死,迫於眾議,拒之再三,勉強即位。隨後便開列大赦鐲免、安民給賞等一係列條款。這便是所謂“稱旨”的詔書。

第二個月,解縉便從翰林待詔升任本院侍讀,由從九品一下變成正六品。同時升遷的還有胡靖,由從六品修撰升為六品侍講,吳溥、楊子榮由正七品編修升為從六品修撰,鄭好義由從七品檢討升為正七品編修,都僅僅升遷一品而已。

八月間,解縉、黃淮受命人直文淵閣,參與機務。朱棣常命他們在身邊備顧問,有時到深夜,朱棣上床就寢,

吉水曆史人物對聯作品輯錄猶賜坐榻前,語以機密重務。楊士奇、楊榮、胡廣、胡儼、金幼孜等人大約也在此時被檢人直內閣。

九月,朱棣賜給他們七人金織羅衣各一襲。這七個人成為最重要的內閣之臣。幾天後便是中秋,朱棣找來解縉等人,讓他們查閱一遍建文中群臣所上“封事”,將這千餘件上書中有關軍馬錢糧數目的留下,其餘有涉及“靖難”削藩之事的一概焚毀,以免群臣危疑。“爾等皆宜有之。”朱棣當時大約是隨便說了這麼一句。誠然如此,眾人都俯首不語了。

“臣實無。”修撰李貫理直氣壯地答道。他顯然誤解了朱棣的意思。

“爾以獨無為賢耶?”朱棣不滿地說道,“食其祿,則思任事。當國家危急之際,在近侍獨無一言,可乎?聯非惡夫盡心於建文者,但惡導誘建文壞祖法亂政經耳。爾等前日事彼則忠於彼,今日事聯當忠於聯,不必曲自遮蔽也。”朱棣表現出政治家的大度。但是到了這一年冬天,朱棣下詔重修《太祖實錄》時,他的態度就截然不同了。原南昌知府葉惠仲因在原建文時所修《太祖實錄》中直書“靖難”事被逮殺族誅。

重修的《太祖實錄》由曹國公李景隆為監修官,茹嫦為副,解縉任總裁,實際主持工作。這次解縉表現得頗為慎重,書成“盡焚舊草”,以免引起麻煩。這同當時政治形勢有很大關係,在追治殺戮建文遺臣的恐怖氣氛中,史官不得不審慎行事。像解縉這樣個性突出的文人,也必須慢慢改造自己。擔任《太祖實錄》總裁官對解縉來說是

第三輯曆史人物對聯史話一種超摧的榮譽,他的同官甚至高於他的官員們都隻是擔任纂修官,解緒因此名聲大噪。《明史》中稱,解緒“尋進侍讀學士,奉命總裁《太祖實錄》及《列女傳》”。實際上,解縉晉官侍讀學士是在建文四年(時稱洪武三十五年)十一月丁亥,這時他年僅三十五歲。《明史》的記述很可能是弄顛倒了。這次改修實錄,主要是去掉其中涉及朱棣奪位的忌諱之處,並非真正重修,因此“以百人之多,曆期年之久”,到第二年六月便書成上呈。

改修《太祖實錄》成書前不久,朱棣追上太祖高皇帝、孝慈高皇後尊溢。皇後徐氏因此想到當年孝慈皇後曾命儒臣考訂《列女傳》而未能修成,於是要下令修纂此書。恰在此時,《太祖實錄》完成,朱棣便命解縉等人動手編輯,隻用了半年時間,到十二月便完成了。時間雖不長,卻頗下功夫,朱棣並親撰序文,刊印頒行。

次年七月初一,解縉隨祭太廟後,又被朱棣召了去。“天下古今事物,散載諸書,篇峽浩繁,不易檢閱,聯欲悉采各書所載事物聚之,而統之以韻,庶幾考察之便,如探囊取物。”依然是為修書之事。這頗符合解縉所想,他早在洪武二十一年(1388)上萬言封事時,就曾建議朱元璋這樣做。不過在修書的宗旨上,他又有與朱棣不甚相合之處。朱棣主張大而全,不厭浩繁;解縉卻反對收錄過雜,他按照自己的好惡取舍,基本上是以儒家經典和史籍為主。

在朱棣的心目中,解縉是可以倚重的才子。八月中秋,宮中設宴,朱棣與近臣一起賞月,哪知天公不作美,

吉水曆史人物對聯作品輯錄

濃雲掩月,令君臣們有些掃興。據說解縉當即口占《落梅風》一首:“嫦娥麵,今夜圓,下雲簾,不著臣見。拚今宵倚闌不去眠,看誰過廣寒宮殿。”詞雖無奇,那股不罷不休的勁頭很中朱棣的意,朱棣高興起來,又讓他作長歌。夜半,濃雲漸散,明月當空,朱棣不勝欣喜說道:“才子!可謂奪天手段也。”這時候,他們君臣之間已融洽到頂點。

永樂二年(1404)十一月,解縉等人將纂就的巨上呈,朱棣賜名《文獻大成》。起初他很滿意,但不久便發覺了其中的不足,並決定重修此書,這便是後來成書的《永樂大典》。這次除解縉外,又命七十高齡的太子少師姚廣孝及刑部侍郎劉季茂共總修書之事。陳濟等兼通百家的布衣之士也被請來擔任總裁。修書過程中,朱棣親自過問進展情況。永樂四年(1406),他在文淵閣召見了解縉等人:“文淵閣經史子集皆備否?”“經史粗備,子集尚多缺。”解縉如實回答,於是命人四處購求書籍。這一次解解縉未能參與修竣全書,第二年春天他便遭到外任之罰,其主要原因還不在於他修書時的偏執,而是因為立儲之爭。

在永樂五年(1407)春天解I出任以前,他除去奉救修書外,還始終作為內閣近臣參與機務。當時都察院有陳瑛,吏部有賽義,戶部有鬱新、夏原吉,兵部有金忠,都是各負其責的重要大臣。解縉等近臣的職責主要是備顧問,而在當時,諸需顧問的事情中,最重大的莫過於立儲。朱棣的三個兒子中,二兒子朱高煦“靖難”中隨軍征戰有功,與一批武臣往來甚密,一心要奪嫡。小兒子朱高

第三輯曆史人物對聯史話

隧也以英武聞名,最得朱棣鍾愛。因此長子朱高熾的地位岌岌可危,不過朱棣真要廢長立幼,一時還難下決心。

據說,當時朱棣曾命群臣題《虎彪圖》,圖中畫的是一隻大虎領著幾隻小虎,相互親昵。解縉提筆寫道:

虎為百獸尊,誰敢觸其怒?

帷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顧。

朱棣為之所動,於是將朱高熾由北京召回。朱高熾回到京師(南京)後,立儲之爭更顯突出。據《明史》記述,首勸朱棣立長的是兵部尚書金忠。金忠是“靖難”功臣,曾輔太子居守。他不僅列舉曆代立嫡故事相勸,而且將此事告知解縉、黃淮、尹昌隆等人。解縉當然是支持此議的,以他那清傲的性格,遇有機會必定直陳不顧,於是當朱棣私下征求他意見時,他便明確表態:“皇長子仁孝,天下歸心。”解縉不僅極力維護嫡長製,而且明確擁護朱高熾這類文德的儲君,反對朱高煦之類的凶悍武夫。他見朱棣不吭聲,知道他尚在猶豫,頓首道:“好聖孫!”聖孫即朱高熾長子朱瞻基。解縉知道朱棣最喜愛這個長孫,特以此相勸。朱棣終於點了點頭,太子遂定。這件事後來傳到朱高煦耳中,他於是對解縉懷恨在心。

永樂二年(1404)二月,解縉出任會試主考官,這一年是甲申年,故稱甲申科,為明朝科舉盛事,共取錄四百七十人。這其實也是江西人的盛事,三月廷試取錄的狀元曾架為永豐(今江西吉安永豐縣)人,與解縉有舊,榜眼周述、探花周孟簡均為吉水人,二甲第一名楊相為泰和人,第二名宋子環也是吉水人,第三名王訓為廬陵(今江

吉水曆史人物對聯作品輯錄西吉安市吉安縣人)人,第四名王直又是泰和人。七人均屬吉安府。而主考的內閣學士讀卷五人解縉、胡廣、楊士奇、胡儼、金幼孜也都是江西人,解緒、胡廣、楊士奇又都是吉安府人。後來解縉被劾廷試讀卷不公,不知是否便指此次。

廷試後不久便正式設置東宮官屬,解縉被任右春坊大學士,這時侍臣們又修竣《文華寶鑒》一書,書中輯人古代人的嘉言嘉行,專用以教導太子。四月初四,正式冊立朱高熾為太子,朱高煦為漢王,朱高隧為趙王。解縉等人每天奉救為太子講說《文華寶鑒》,他確實以東宮官屬為己任,於是與蓄謀奪嫡的漢王間的矛盾也就必然日趨激化。解縉卻似乎並無明顯覺察,他的書生氣並沒有改掉多少。這一年,饒州都陽教書先生朱季友將所著批評宋儒之書上呈,解縉知道後大怒,堅決要求將“謗毀聖賢”的朱季友置於法。結果朱季友被押還鄉裏,杖一百,銷毀所著文字,不許稱儒教學。解縉很有些儒家正統衛道士的味道,他見到漢王寵遇日隆也要站出來講話:“是啟爭也,不可。”這都是朱棣最不愛聽的話,他給予漢王寵遇也有些出於無奈,“靖難”中為使漢王拚死出力,他曾暗示許以立儲,如今未能兌現,難免有所容讓。解縉卻偏要揭穿這件隱私,朱棣自然十分惱火,罵他“離間骨肉”。再加上朱高煦等人不斷進讒,解縉漸遭疏遠,最終成為這場奪嫡鬥爭的犧牲品。

據《明史》記述,“四年賜黃淮等五人二品紗羅衣,而不及縉”。似乎由此而表現出矛盾公開化。但據《明太宗

第蘭輯曆史人物對聯史話實錄》記,永樂四年(1406)三月初一,朱棣親臨太學致祭奠禮,同一天,“賜翰林院學士兼右春坊大學士解縉等六員二品金織羅衣各一襲”。這是解縉在朝時最後一次獲賜衣。第二年再賜黃淮等人西洋及高麗布時,解縉已出為廣西參議。

解縉,的出任是很突然的。永樂四年(1406)三月,他還主持了會試和廷試,他同祭酒胡儼一同去觀放進士榜時,還在一起開玩笑,說:“大丈夫必得黃榜書名可耳。”因為胡儼不是甲科出身,胡儼也開玩笑相譏道:“彼固亦有僥幸得之。”此後便發生了解縉反對出兵安南之事。

如果說解縉在立嫡問題上的所為還是針對漢王其人的話,那麼反對出兵安南則是與朱棣直接的矛盾,而朱高煦等人則將解縉立儲之議傳播開來,並反告解縉泄禁中語,書生氣十足的解縉便抵擋不住了。這些才是解解縉被出任外職的直接原因,至於說他廷試讀卷不公,則隻是找尋借口罷了。也有人說此事與黃淮有關,黃淮“量頗隘,同列有小過,輒以聞”。

吉水曆史人物對聯作品輯錄

四、慘死獄中

永樂五年(1407)二月,解縉出任廣西布政司右參議,離開了內閣近侍的位置。這是一次很奇特的改任,帶有明顯的貶默性質,因此史書中大都將此記為“滴貶”。但是《明太宗實錄》中用了一個“黝”字,這似乎更準確些,因為解縉是從正五品的翰林學士出任從四品的布政司參議,從任官品秩變化看,還不能說是滴貶。當時胡儼也由內閣改任祭酒,這二者當然不能相比,但明朝的史家則將他們並記為閣臣外任的例子。像解縉這樣一個書生氣十足而又樹敵頗多的人,一旦離開近侍的位置,他的厄運也就開始了。

解縉整裝上路,禮部郎中李至剛卻又告他“怨望”。解縉雖然也可能會有些牢騷不羈之辭,但李至剛的做法則是明顯的報複。當初朱棣曾書寫了一些廷臣名字讓解解縉評論,他一一作了實事求是的評論。別人大都有讚有貶,惟獨對李至剛,隻是“誕而附勢,雖才不端”,基本上否定了。李至剛的報複使解縉被改官交祉,督響化州。關於這次改任交阻的記述有些含混,因為直到這一年六月初一才正式設置交阻布政使司,解給卻不可能拖延到六月再行,因此當時解縉很可能是以廣西布政司參議的身份去督響化州。解縉似乎也並不在意這次出任,離開朝廷反而使他恢複了文人性格。他在交趾三年,除去公務之外,依然是撰文賦詩,與友人唱和。

永樂八年(1410)解縉人京奏事,當時正值朱棣北征,未在京師,他渴見過監國的太子朱高熾後便回交趾去了。朱棣是十一月回到京師的,漢王朱高煦便告解縉“伺上外出,私勤太子,徑歸,無人臣禮”。漢王的目的在攻擊太子,但結果是置解縉於死地。朱棣早在永樂七年(1409)二月便已離開京師前往北京,解縉不應不知道,他卻在第二年赴京,又恰恰在朱棣歸京師前夕離去,這一巧合也給漢王的誣陷提供了依據。

第三輯曆史人物對聯史話

解縉離京後,道由江西、廣東往交趾,一路上同翰林檢討王偶遊覽山川名勝,吟詩作賦,甚至為人撰寫墓誌,絲毫沒有預感到禍之將臨。途經廣東時,因交通不便,他又忽萌開鑿贛江(章江)的念頭,並且寫成奏疏上呈。朱棣回京後,得到朱高煦的奏報已經十分惱怒,隨即又接到解縉請鑿贛江的奏疏,他怒道:“人臣受事輒引而避去,乃更欲勞民如此!”命逮解縉、王傅下詔獄。這是永樂九年(1411)六月,解縉的仕宦生涯結束了,從此開始了他長達三年半的獄囚生活。

解縉初人獄時曾遭到嚴刑拷打,因而輾轉牽連到大理丞湯宗,宗人府經曆高得腸,中允李貫,讚善王汝玉,編修朱絨,檢討蔣驥、潘散、蕭引高及李至剛等人,都被逮人獄。王偶、王汝玉、李貫、朱絨、蕭引高、高得腸等人先後痰死獄中。

掌錦衣衛詔獄的都指揮金事紀綱是個凶殘的酷吏,但他是諸生出身,頗好風雅,對解縉的才學久有所聞,漸漸與他熟識起來,解縉在獄中便不再多吃苦頭。按照解解縉的性格,這獄中三年應該有不少詩文之作,但文集中卻鮮有所見,隻有一篇《翰林藍君日省墓誌銘》,從行文中可知作於永樂十一年(1413),正是他在詔獄中時。另有一首題為《憂患中寄友》的詩寫道:“手扶日月歸真主,淚灑乾坤望掖庭。身死願為陵下草,春風常護萬年青。”可能也是獄中之作。

永樂十三年(1415)正月十五日,朱棣在午門與群臣觀燈時發生火災,都督馬旺被燒死。幾天後,朱棣照例下吉水曆史人物對聯作品輯錄令鐲赦修省。大概紀綱認為這是解絡獲釋的機會,在上錦衣衛囚籍時,將他的名字一起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