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輯 附錄

電視連續劇《聯林珍奇》對聯作品集

第一集

【梗概】故事發生在我國明代江南一個名叫秀才營村的水鄉,家境貧寒的豆腐作坊主淩真的孩子淩大岫,自幼聰明好學,能詩善對。一日與父親淩真在江中遊泳對句,在路上遇到同他嬉戲逗樂的胖和尚和老羊館,他都以機智又充滿稚氣的妙對相答,贏得個小小的“文曲星”雅號。同縣曹鄉紳附庸風雅,望子成龍,逼他嬌生慣養的兒子曹龍駒拜師學對聯,結果鬧出“蘿卜對”的笑話。有一次,當朝重臣李太師巡視路過縣城,不知天高地厚的淩大岫眼見抬著皇上禦書“天下無書不讀”金匾的轎對,竟然橫躺在大街上攔官擋道,旁觀者無不為他捏一把汗。第四輯附錄

千年古樹當衣架淩真

萬裏長江作浴盆少年淩大岫

解說:這是明代才子解縉少年時答對其父的一副對聯,場合恰如電視劇一樣,是在江邊,這是一副比喻對,出句、對句都顯示出很寬廣的胸懷,尤其是對句,作為少年之作,更是難得。

核桃-曹鄉紳

蘿卜-曹龍駒

解說:這副對聯和以下的一組對聯都來源於民間笑話,劇中曹龍駒的對句是經鄴先生提醒後才對出的。本聯為“名詞對”,以菜蔬對幹果,因繁體字寫作“籍荀”,所以又都是同旁對。

綢緞-曹鄉紳

羅布-曹龍駒

解說:此聯經鄴先生代為解釋,“羅”為絲羅之“羅”,“布”乃布匹之“布”,而且是同類名詞對。

鍾鼓-曹鄉紳

鑼拔-曹龍駒

吉水曆史人物對聯作品輯錄

解說:此聯經鄴先生代為解釋,“鑼”為鑼鼓之“鑼”,“鈸”乃饒鈸之“鈸”,也是同類名詞對。

嶽飛-曹鄉紳

羅甫-曹龍駒解說:此聯為人名對,經鄴先生代為解釋,嶽飛是忠臣,羅甫是孝子,可以相對。吉水方言,“羅甫”、“蘿卜”讀音一樣。

牛頭且喜生龍角-胖和尚

狗嘴何曾吐象牙-少年淩大岫

解說:本聯與下聯都是明代民族英雄於謙少年時與藍古春和尚的對句。這是一副“比喻對”,出句比喻少年頭上梳的兩隻小發髻,少年大岫反唇相譏,雖有些不敬,但出語敏捷形象,所以胖和尚聽了,並不惱怒。

三角如鼓架-胖和尚

一禿似擂褪-少年淩大岫

解說:此聯也是比喻聯,出句比喻少年頭上梳了三個小發髻,少年大岫以和尚的禿頭相諷,和尚聽了,卻連連聲稱“善哉!善哉”,嘉其聰慧,其胸襟頗為廣大。

第 四輯附錄

此木為柴山山出-老羊館

因火生煙夕夕多-少年淩大岫

解說:這是一副在民間廣為流傳的“拆合字對”:“此”“木”合為“柴”,“山”“山”合為“出”;“因”“火”合成“煙”,“夕”“夕”合成“多”。這是一副絕妙的好聯,是創作者受到了眼前景物的形象啟發聯想而得,劇中用優美的畫麵表現出來了。可見,對聯創作也永遠離不開生活。日在東,月靠西,天上生成明字-老羊館女位左,子居右,世間配定好人-少年淩大岫

解說:這是明代萬安少年時所對的一副“合字對”:“日”“月”合成“明”,“女”“子”合成“好”。電視劇以明朝為背景,聯中的“明”字便有特指的意義了。山羊上山,山碰山羊足,咩-老羊館水牛下水,水淹水牛鼻,啤-少年淩大岫

解說:此聯來源於傳統相聲中的“摹聲對”和“複詞對”,“咩”“哞”是羊和牛的叫聲;“山”“水”用了四次,“牛”“羊”用了兩次。本聯在民間流傳時有多種說法,其一是聯中的“足”為“角”,“鼻”為“腰”,平仄更協調些。吉水曆史人物對聯作品輯錄

自喜軒窗無俗韻

亦知草木有真香-雲先生

解說:此為一般的題贈聯,本聯屬於自題聯,可以表現撰作者高雅的生活情趣。

聞雞願起舞-老羊館

射虎期穿石-少年淩大岫

解說:此聯用了成語典故。出句“聞雞起舞”是說東晉名將祖荻年輕時和劉琨在一起,半夜裏聽到荒雞啼叫,就起床下地,出門舞劍,培養英雄氣概。對句的典故是說漢將李廣出獵,見草中有石,誤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簇”,連箭頭都射進去了,可見力氣之大。不義之財不可取-淩真有信為贈有心收-少年淩大岫

解說:此聯表現了父子兩人內心的思想活動。當時,父親怕兒子收了不義之財,又怕錯怪了兒子,便以出句試探;兒子卻以對句作為回答,使父親放了心。麥黍攫,稻粱蔽,這些雜種,哪個先生-奪館先生詩書易,禮春秋,許多正經,何問老子-鄴先生

解說:這是一副傳統對聯,在劇中運用得恰到好處。奪館先生自以為滿腹經綸,想出對難為別人,竟傲慢地罵“先生”是“雜種”。在這裏,“雜種”和“先生”都是雙關詞。鄴先生對句中的“正經”也是雙關語,既說的是前麵的“正經”《詩》《書》《禮》《易》《春秋》,又說的是“正派”的意思。因來人欺人太甚,故以“老子”自稱,回敬對方。“老子”也是雙關詞,指長輩,又指書名《老子》,即《道德經》。

第四輯附錄

六朝碑版求真意

兩漢文章饒古風

解說:此為劇中“中堂”裏掛的布景聯,以表示主人

超凡脫俗的意趣。

獨角獸-鄴先生

比目魚-少年淩大岫

解說:此聯是魯迅先生少年時在學塾念書時回答壽鏡吾老師的妙對。在同學們對以“九頭鳥”“三腳蟾”“百足蟹”之後,先生肯定了“比目魚”。因為“獨”非數字,卻有“一”的意思,而“比”也非數字,卻相當於“二”,雖然俱無數字,卻都有數的含義,真是珠聯璧合。吉水曆史人物對聯作品輯錄

壯士腰間三尺劍

男兒腹中五車書-少年淩大岫

解說:此聯是古代傳統的言誌聯。在劇中,少年淩大岫以此回答李太師“你肚子裏有幾卷書”的提問。上聯是他看到身邊手握寶劍的武士後即景拈來,作為對仗的鋪墊;下聯才是直接回答,這種回答是概括性的、虛指的,也表現了答者的氣度。

三尺天藍緞-李太師

六味地黃丸-少年淩大岫

解說:此聯是曆代流傳的一副“無情對”。諷刺一個花錢買官做、開中藥鋪出身的人。上聯指官服顏色,下聯是成藥名,本無相關,故曰無情對。但味對尺,地對天,黃對藍,丸對緞,工整至極。劇中加以改造,已變諷刺為諧趣了。

登樓望南北-李太師

行路吃東西-少年淩大岫

解說:這是“借字對”,即借用了字麵的意義,與出句構成巧妙的對仗。本聯巧在以“東西”(物件)借為“東”“西”兩個方向,以與“南”“北”對仗,而且以吃食的動作配合,真是天衣無縫的妙對。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李太師

東當鋪,西當鋪,東西當鋪當東西-少年淩大岫

第四輯附錄

解說:此聯曆來傳說是清代紀曉嵐回答乾隆皇帝的對句,有名的“複詞借對”。聯中除以“東”“西”借來與“南”“北”相對外,其中所有的字都至少重複出現三次。“南通州”是現在的江蘇省南通市,“北通州”是現在的北京通州縣。

今日過斷橋,斷橋何日斷-李太師

明朝奔明月,明月幾時明-少年淩大岫

解說:此聯巧用了很多對聯創作手法。它既是“頂針”,即將前一分句句尾之詞作下一分句開首之詞,如上聯的“斷橋”、下聯的“明月”;又在聯中改變了某些詞的詞性,將形容詞或相當於形容詞的“斷”和“明”變成句末的動詞。

火燭照空亮,文光射鬥-李太師

驚爆落地響,怒氣衝天-少年淩大岫

解說:此聯即景而作。出句是表達了李太師對小“神童”的期望,“鬥”,星星,希望他“文光”照射天宇。對句的“怒氣”,是一種爆發出的“誌氣”,至於“怒”,不是對李太師,而是對著那些居官自傲、蔑視百姓的人。

吉水曆史人物對聯作品輯錄

除夕月無光,點數盞燈,為乾衝增色-李太師

新春雷未動,擊一聲鼓,替天地揚威-少年淩大

解說:此聯是清代文人陶澍少年時所作的即景言誌聯。出句從除夕夜的燈光升華到“為乾坤增色”,意境大大提高了一步;對句也不平凡,把擊鼓之聲當作春雷,煥發出“替天地揚威”的千鈞之力。

第二集

【梗概】知縣王疾烈陪同李太師觀賞歌舞,乘興展讀皇上禦征對聯。大岫以家中豆芽為題寫了一副同字異音的“長”字聯,引得秀才、街坊紛紛稱奇索對求聯。愛才的鄴先生也登門收徒。趾高氣揚的曹龍駒在水田邊嘲弄農夫,反被大岫以聯譏諷,隻得狼狽而逃。大岫人學後,曹龍駒總想尋機報複,竟然蠻橫搶占大岫座位,鄴先生出聯作裁判。龍駒輸後不服,回家大哭大鬧搬來父親曹鄉紳救駕。

妙人兒倪家少女-李太師

大言者諸葛一人-倪君

解說:此聯是曆代流傳的有名的“離合字對”佳作。“妙”字拆而為“少女”;“大”字拆而為“一人”;而“人”“兒”(“兒”的繁體),“言”、“者”,順勢又合成“倪”“諸”二字,宛若天成,令人歎為觀止。此聯傳說是乾隆時大臣張玉書對的。

第四輯附錄

長長長長長長長

長長長長長長長-少年淩大岫解說:此聯是民間傳說中一家豆芽店的對聯,為“變音對”。劇中神童淩大岫題自家豆腐作坊中發豆芽的對聯。聯中字下沒注“·”的字讀作“chang"(音“常”),有長度的意思;加“·”的字讀作“zhang"(音“掌”),有生長的意思。由於這是專寫發豆芽菜的,這副對聯的意思便有了極大的合理性,如果是對別的行當來說,也許就不好理解了。

家父長於街,肩挑日月賣

家母居於院,手搖乾衝轉-少年淩大岫

解說:此聯是明代才子解縉少年所作的對聯(文字略有不同),劇中是淩大岫用了誇張的語言,介紹自己父母所從事的行當的對聯。妙在誇張得合理、有趣:其父淩真(自稱家父),不分早晚得上街賣豆腐,其母(自稱家母)在家紡棉花,整日搖紡車。故意用了一般形容高官以至皇帝的詞語,如“長於街”“居於院”“挑日月”“搖乾坤”……這就使人一開始不明所指何事,不免大吃一驚,當知道所指的謎底後,便會歎服他的精明了。

四麵湖山收眼底

萬家憂樂注心頭-李太師

解說:此聯本是題湖南嶽陽樓的一副名聯。“收”,一作“來”。下聯中“優樂”二字出自範仲淹《嶽陽樓記》的名句“先天下之優而優,後天下之樂而樂”。劇中移用為李太師自題言誌聯,體現了古代有愛國愛民思想的士大夫階層的精神境界和自我修養意識。

竹籃提筍母抱兒-曹龍駒

稻草拋秧父相子-少年淩大岫

解說:此聯是曆代流傳的一副巧對(用字略有不同),用的是比喻手法。竹子生筍,用竹籃裝筍,如同“母”抱著“兒”,對句則更妙,巧用稻秧與稻草的先後關係,如同“父”捆著“子”。古聯所用為“母懷兒”“父抱子”,也是一種合乎自然的很好的對法。

牛跑驢跑跑不贏馬

雞飛鴨飛飛不過鷹-農夫

解說:此聯以農村裏常見的動物牛、驢、馬、雞、鴨、鷹的特點,選了“馬”和“鷹”來表現馬奔騰千裏、鷹擊長空的氣概,象征一種善的、美的、好的、向上、向前的力量。

第四輯附錄

數一數二大戶

驚天動地人家-少年淩大岫

解說:此聯是少年淩大岫為一家從事不同職業的三兄弟所寫的對聯,還特意加了一個橫批“先斬後奏”,巧妙地表現了他們的職業特點:老大賣燒餅,整天“數一數二”,老二賣爆竹,自然是“驚天動地”;老三是殺豬的,當然是“先斬”了再說,不必向誰“奏明”。說是誇張,又是實情;說是寫實,又有虛張。

竹筍初生,幾時稱得林(淩)大秀(袖)-鄴先生

梅花始發,哪曾見有葉(鄴)先生-少年淩大岫

解說:此聯本是明代廣東狀元林大欽少年時與葉梅開先生的對句。從寫實開始,形成一副“諧音人名對”。劇中巧用此聯,真是天衣無縫。出句由竹筍到竹林,一片秀竹,以“林大秀”諧音“淩大岫”(人名);對句從寒梅始放的特點,引出沒有葉子先生出的道理,巧妙地諧到“鄴先生”的人稱上來,堪稱佳聯上品。

誰能招三秋月-鄴先生

我欲淩萬裏風-少年淩大岫

吉水曆史人物對聯作品輯錄

解說:此聯以修辭中“設問”手法,以應對試才。鄴先生的出句無疑是既測驗了大岫的文才,又試探了他的誌向。由於“三秋月”是自然景物,對句雖然也可以再寫景物,但是單純地以寫景為對,不免流於一般。劇中神童淩大岫卻以抒情為主,表現了自己乘“萬裏風”直欲淩雲的誌向。對聯十分講究氣勢,切忌上聯重,下聯輕,至少也應該上下聯力度相當。這副對聯是曆代流傳對聯中頗有代表性的佳作。

好消息幾時來,春月桃花秋月桂-鄴先生

實功夫何處下,三更燈火五更雞-少年淩大岫

解說:此聯從舊聯“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無益,莫過一日曝十日寒”化出。出句是鼓勵淩大岫在學問功名上有成就;春、秋兩季是不同級別科舉考試的時間,此時的“好消息”,或是考中秀才,或是考中舉人。對句是說自己要好好下功夫,哪怕點燈熬油、通宵達旦,也要把書念好。為了功名而學習的目的,已是陳舊的曆史了,但這種刻苦學習的精神,還是有積極意義的。

誰家犬子敢欺虎-曹鄉紳

安知魚兒不成龍-少年淩大岫

解說:劇中曹鄉紳以富欺貧,以長欺幼,出言不遜,說淩大岫是“犬子”。大岫卻迂回地反擊,在對句中不去回答“誰家”,而說自己這小“魚兒”將來會化成“龍”的,充分表現了他的機智和巧妙。

第四輯附錄

鸚鵡能言難似鳳-曹鄉紳

蜘蛛雖巧不如蠶-少年淩大岫

解說:此聯是北宋著名詩人王禹假少年時答對郡太守的妙對。他抓住了兩種動物各自的特點:鸚鵡能“說話”,蜘蛛善“結網”,都有絕妙的本領,這種本能,被認為是動物之謎。但是,“鸚鵡能言,不離飛鳥”,難成大器;蜘蛛也無法像蠶吐絲一樣造福於人類。在劇中,以這樣針鋒相對的答對方式表達出來,賦予此聯全新的意義。傷心夜雨蕉窗,點半盞寒燈,替諸生改之乎者也回首秋風桂院,剩一支禿筆,為舉家謀柴米油鹽

解說:我國古代的許多落第秀才、教書儒士們,盡管滿腹經綸,往往懷才不遇,留下了許多訴說自己清貧心酸的對聯,慨歎人間世事的不平和痛苦,此聯即其中之一。秋風、夜雨、寒燈,這景象表現了儒士淒慘的心情,有很強的感染力。以“柴米油鹽”對“之乎者也”,天然成趣,足見這教書先生是很有才學的。

第三集

【梗概】鄴先生被趕走了,學塾來了個陰陽怪氣的石先生。他偏和大岫過不去,存心想出聯難倒大岫,不料被大岫巧對諷刺,石先生怒氣衝衝硬把大岫趕出了學堂。遠村的小素娥聽說大岫讀不成書,把自己心愛的小飾物交給他作學費。大岫拒收,小素娥委屈地哭了。大岫違禁令在縣衙門口賣豆腐,被抓到公堂受審。經一番辯解,使得知縣息怒開顏,薦他為秀才。大岫和素娥作對聯遊戲,素娥絕對不絕,隻好作大岫的“娘子”,兩小無猜的大燦、素娥唱起了童心可掬的《竹馬歌》。曹鄉紳為了使大岫出醜,竟然把自家的竹林砍光,並下帖請來了有名的秀才、舉人同大抽打對聯擂台。

雪逞威風,白占田園能幾日-鄴先生

雲隨雨勢,黑漫天地不多時-少年淩大岫

解說:此聯是曆代流傳的“比喻對”,它的最大特點是“呼應”。出句中說“田園”因為有“雪”才“白”,用來表示惡勢力要趕走鄴先生,“白占”私塾這片“田園”。大岫在對句中說“天地”因為有“雲”而“黑”,但雲消雨散不會長久,以此安慰自己的尊師,也增強自己與惡勢力鬥爭的信心。

貓殊貓頭瓦-石先生

雞啄雞冠花-少年淩大燦

解說:此聯即景而出,“貓頭瓦”是對屋簷下瓦片形狀描繪的俗稱。因此,對句要對得準確又能成文,是不容易的。少年淩大岫即景而對,且對得非常工巧。

第四輯附錄

細羽家禽磚後死-石先生

粗毛野獸石先生-少年淩大岫

解說:此聯傳說是清人蒲鬆齡少年時所對,也是一幅無情對:“細”對“粗”,“羽”對“毛”,“家”對“野”,“禽”對“獸”,“磚”對“石”,“後”對“先”,“死”對“生”。上下聯字字相對,可是拆開的字聯起來,又都是兩種意思相隔很遠(無情)的話:出句是寫實的,石先生用磚塊把雞打死了;對句則是嘲諷了不學無術(把“一曝十寒”竟然念成“一暴十寒”的“石先生”,是說他“粗毛野獸”。

金水河邊金線柳,金線柳穿金魚口-皇帝

玉欄杆外玉簪花,玉簪花插玉人頭-少年淩大岫

解說:此聯有人認為是明代才子解縉的佳對,是一副絕好的“頂針對”。他的關鍵處不是一個字,而是兩個詞“金線柳”和“玉替花”。全聯同時巧用了三個“金”、三個“玉”,將內容連貫起來,確是一副名聯。

日圓-曹鄉紳

風扁-少年淩大山由

解說:此聯是明代戴大賓與知府的“短對”。全聯四個字的“二言對”,如果是對韻裏的“山花”對“海樹”,“赤日”對“蒼穹”之類,則太流於一般了。本聯妙在巧解了“風扁”二字:風可以從門縫進來出去,其形不是“扁”的嗎。劇中用在少年大岫對句時,也符合孩子們的想象力。

鳳鳴-官吏

牛舞-少年淩大山由

解說:此聯也是明代戴大賓與知府的對句。同上麵的二言對一樣,從對句裏體現出妙趣來。“牛舞”初聽時很難理解,但古人曾說“百獸率舞”,牛既為百獸之一,當然也可以“舞”,如此,則令人驚歎了。虎皮褥蓋學士椅-老秀才兔毫筆寫狀元坊-少年淩大岫

解說:此聯是曆代流傳的巧對,以“兔毫筆”對“虎皮褥”,對仗工整而新奇;以“狀元坊”對“學士椅”,又表達了神童的誌向和抱負。

鱸魚四鰓,獨占鬆江一席-王疾烈

螃蟹八足,橫行天下九州-少年淩大岫

解說:有記載說,明代有個禦史巡視到鬆江府,於席間出句:“妒魚四鰓一尾,獨占鬆江。”隱說知府在這裏獨占一方。鬆江知府對曰:“螃蟹八足兩鼇,橫行天下。”以此回答來和老朋友開個玩笑。電視劇中化用成與之相似的一副對聯,由知縣王疾烈與淩大岫對句,隻是表現了大岫的巧思,一點沒有互相諷刺的意味。

第四輯附錄

雞蛋無鹽真淡蛋-王疾烈

豬腸未切好長腸-少年淩大岫

解說:此聯也是曆代流傳的一副“同音對”,“淡”“蛋”與“長”“腸”都是二字同音而不同義的,意思清楚明白,但對答十分巧妙,它和下麵幾副對聯都是起了突出

淩大岫的敏捷才學的作用。

小孩子兩腿木耳-老秀才

老大人一臉花椒-少年淩大岫

解說:此聯是清人王爾烈在考場與主考官的一副戲對,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木耳”與“花椒”形成了工整、有趣的對仗。劇中大岫穿在外麵的褲子較短,露出裏麵的褲子邊,像長了“木耳”。神童淩大岫聰明過人,把“老秀才”臉上長的老年斑比喻成“花椒”,亦是恰到好處。吉水曆史人物對聯作品輯錄

二人土上坐-少年雲素娥

一月日邊明-少年淩大岫

解說:此聯本是金代章宗與昭容李師兒互對的“合字對”。二“人”“土”合而為“坐”字;‘舊”“月”合而為“明”字。電視劇中引用此聯,暗示了素娥與大岫成年以後的夫妻關係。

閑看門中月-少年雲素娥

思耕心上田-少年淩大岫

解說:此聯是“拆字對”:“閑”字拆開,一“門”一“月”;“思”字拆開,一“田”一“心”。漢字的結構很複雜,有些字就是由若幹個單字組成的。比如我們聽說人姓"zhang",就會問一句:“弓長張,還是立早章?”漢字的這些特點,為創作“拆字對”提供了廣闊的天地。

我愛鄰居鄰愛我-少年雲素娥

魚傍水活水傍魚-少年淩大岫

解說:此聯是當代人創作的一副“回文對”。上聯的讀法,由前往後讀與由後往前讀,都是同樣的句子,下聯也是這樣。“回文對”的形成,中間的字叫“軸”,以它為中心,前後依次對稱排列相同的字。這副聯的“居”和“活”就是“軸”。

門對千竿竹

家藏萬卷書-少年淩大岫

第四輯附錄

門對千竿竹短

家藏萬卷書長-少年淩大岫

門對千竿竹短無

家藏萬卷書長有-少年淩大岫

解說:此三聯都是單口相聲的傳統段子《解學士》中的對子,在早於相聲段子的“話本”中已見記載,但情節很簡單。電視劇中引用此聯是融合無間,恰到好處。第一聯是大岫寫的門聯。對聯曹家砍了竹子,是不想讓大岫有“作聯材料”。既然沒了竹子,大岫豈不是要自己把對子揭下來嗎?曹家萬沒想到大岫上下加了“短”“長”二字。待到曹家把竹子連根刨掉,大岫又加了“無”“有”二字。曹家無可奈何隻好作罷,從此懷恨在心,矛盾在若幹年後變得更加尖銳起來。

第四集

[梗概]對出一副對聯便進一道門,對不出便鑽狗洞。秀才、舉人們同淩大岫一個個回合較量下來,醜態百出,灰溜溜地跑走了,哄笑聲中曹鄉紳氣得兩眼翻白。八年過去了,孩子們都已長大,雲家別出心裁地在鎖上貼出了招婿榜。淩大岫聞訊,趕去揭榜應對,連過數關,不料竟被雲先生出的絕對難到,幸而這隻是為素娥姐姐春娥招婿,一表人才的豫章終於通過了雲先生的考試關。娶親路上,一根紅線拴著一截蓮藕攔住去路,這是一副攔轎對,對不出下聯,新郎新娘就要原路返回。海吉水曆史人物對聯作品輯錄

馬過木橋蹄打鼓-秀才甲

雞啄銅盆嘴敲鑼-少年淩大岫

解說:此聯是民間流傳的摹聲比喻對,馬蹄踏在木橋上,如同打鼓;雞啄在銅盆上,仿佛敲鑼。

草螢有耀終非火-秀才乙

荷露雖國豈是珠-少年淩大岫

解說:此聯是民間流傳的寫實哲理對。電視劇中引用它的言外之意,秀才嘲諷大岫是“草螢”,有點光亮但不是火;大岫則反唇相譏,狠狠地刺了秀才:荷葉上的露珠是圓滾滾、亮晶晶的,難道那是珍珠嗎?

牆上掛珠簾,你說是朱家簾,王家簾-秀才丙

半夜生孩兒,我管它子時兒,亥時兒-少年淩大岫

解說:此聯是民間流傳的妙對,對子之巧出人意料。出句的“珠”可拆成“王”和“朱”兩個字,都是姓氏;對句的“孩”被拆成“子”和“亥”,兩個字都是時辰:亥時為夜裏九時至十一時,子時為十一時至一時,又都是“半夜”。可見,對句的藝術性多麼高妙。第四輯附錄

天作棋盤星作子,誰人敢下-秀才丁

地當琵琶路當弦,哪個能彈-少年淩大岫

解說:此聯是曆代流傳的傳統巧對,電視劇中配合劇情需要引用來,非常適合劇中“輪番攻擂”的場麵。出句說,少年不能下天這麼大的棋;對句說,你秀才也彈不了地這麼大的琵琶。本聯的修辭手法即是比喻,又是誇張,氣度豪邁不凡。

出水蛙兒穿綠褲,美目盼兮-秀才戊

落鍋蝦公著紅袍,鞠躬如也-少年淩大岫

解說:此聯傳說是明代解絡的對句,是一幅民間廣為流傳的佳聯。出句以青蛙比喻穿綠褲子的大岫,對句說穿紅袍的秀才是落鍋的鮮蝦。“出水”的是活物,“落鍋”的是死物,自然對句的少年占了上風。聯後以古詩文作收句,也很精彩:“美目盼兮”,是說眼睛黑白分明;“鞠躬如也”,在這裏是指蝦被烹熟彎曲的樣子,把秀才那種搖頭晃腦的窮酸相刻畫得淋漓盡致,又十分文雅。

吉水曆史人物對聯作品輯錄

二猿斷木深山中,小猴子怎敢對鋸(句)-曹鄉紳

一馬陷足泥潭內,老畜生豈能出蹄(題)-少年淩大岫

解說:此聯本是明代陸容、陳震兩人開玩笑時作的一副戲謔對,常誤傳為解縉所作。本聯的巧妙處,關鍵在於巧用諧音:用“對鋸”諧“對句”(對對子),用“出蹄”諧音“出題”。電視劇用在曹鄉紳出句後,淩大岫機敏迅捷地對出。出句咄咄逼人,對句履險如夷,且反敗為勝,真是四兩撥千斤。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是此聯高妙之所在。

鶯啼北裏

燕語南鄰-淩大山由

解說:此聯是曆代傳誦的春聯。傳說古代有一個書法家過年時貼春聯,常常一貼出來,就被別人當作“墨寶”揭走。有人說這是晉代王羲之的故事,那是毫無根據的。電視劇設計了淩大岫貼春聯的情節,他先貼的一副春聯,剛貼出就被揭走了,於是他又貼了這第二副。此聯用“鶯”“燕”這兩種報春的禽鳥,暗寫春意,用“啼”“語”表現歡欣愉悅的情致,“北裏”“南鄰”從地域方位上潑寫春意無邊。全聯不著一“春”字,卻給人春風撲麵之感,且對仗嚴整,平仄工範,堪稱佳聯。

福無雙至

禍不單行-淩大山由

第四輯附錄

福無雙至今朝至

禍不單行昨夜行-淩大岫

解說:此二聯也是曆代傳誦的春聯,而且有一個有趣的故事。傳說古代有一位書法家,他寫的春聯常被人揭走珍藏。這一年,他寫了一幅聯,從字麵上看大大不合於頌春的吉祥,所以也就沒人再揭了。於是,他在正月初一續寫了幾個字,使之成為下麵這幅上乘的春聯。此時已到了正月初一,誰還能去揭人家的春聯呢?有人說這是王羲之所為,也有人說是明代祝允明的事,但都沒有根據。

水底日為天上日-雲素娥

眼中人乃麵前人-淩大岫

解說:此聯本是北宋名臣寇準的出句和才子楊大年的對句。出句意思很簡單,水裏的太陽,就是天上太陽的影子。楊大年忽然發現寇準眼中的人影就是自己,於是順著這個思路,對上了同樣簡明的句子,甚為圓滿。就某副對聯來講,簡單的出句,未必容易得到上好的對句。如果把常見的“行人要走人行道”當作出句,看起來很簡單,其實並不一定好對。你不想試試嗎?吉水曆史人物對聯作品輯錄

船載石頭,石重船輕,輕載重-雲先生

杖量地麵,地長杖短,短量長-淩大岫

解說:此聯是明代董記少年時所對,電視劇中引用來作雲先生的招婿榜聯。看起來句子挺複雜,又都是生活中的簡單常理,關鍵在於發現。聯中的“輕”“重”“長”“短”方麵,不但表現出雙方豐富的生活知識,更表現出了對者敏銳細致的洞察力和機巧的應變能力。

蒲葉桃葉葡萄葉,草本木本-雲先生

幹育水育潛水育,你倒我倒-書生甲

黃牛水牛涅水牛,長角短角-書生乙

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淩大岫

解說:此聯本是明代才子解絡的對子。幾個人共對同一出句,如同小範圍的“征聯”,每個人功底的深與淺、才思的睿與鈍、文采的高與低、辭令的盈與乏、情調的雅與俗,出口便知,一目了然。本聯出句隻用了七個字,它既是很複雜的“複詞對”:連用了三個“葉”字。又是巧妙的“諧音對”:“蒲”與“葡”、“桃”與“萄”,都是同音的。還是天成的“合詞對”:從其音,“蒲”“桃”合成“葡萄”。又是難得的“照應對”:“蒲”為草本植物,“桃”為木本植物,“葡萄”則是二者兼屬。在電視劇中,甲、乙兩書生所對,雖能大體上符合這些要求,但甲的對句俗不可耐,乙的對句生拚硬湊,而且兩個“水”字與“桃”“萄”是無法對仗的。隻有大岫的對句清拔高潔,鶴立雞群:梅花春天開,桂花秋天開,玫瑰花春秋都開;“梅”“桂”音合成“玫瑰”;而且是同偏旁,與“葡萄”相對,此對句與出句渾然天成,自然更勝一籌。

第四輯附錄

孔夫子關夫子,文武夫子-雲先生

寫春秋演春秋,前後春秋-淩大岫解說:此聯也是曆代流傳的傳統佳對,它的主要特點是:出句是前後照應,孔夫子即文夫子;關(羽)夫子即武夫子,分別在文廟和武廟受膜拜。對句則承繼了出句的意思,向下深人:孔子寫《春秋》,學術界又代指春秋為曆史或春秋時代;關羽演春秋,既指他在曆史舞台上豪壯的一生,又指關公戲中有夜讀《春秋》的情節。這樣,出句、對句便是旗鼓相當,分庭抗禮了。本聯的對仗也較為特殊:“寫春秋”與“演春秋”對,“關夫子”與“孔夫子”對,這叫聯中“自對”。

望江樓,望江流,望江樓上望江流,江樓千古,江流

千古-雲先生

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萬年,月影

萬年-淩大山由

解說:四川省成都市望江樓有半幅古聯,懸掛了許多年,無人能對上,這便是本聯的出句。據說,直到20世紀30年代,四川省什仿縣一位叫李芝玉(一說李吉玉)的人,有一次在城北“古印月井”旁觸“井”生情,偶然對上了。本聯的難點有兩個:一是要有實際存在的景點,如望江樓、印月井,二是同一個字,如“江”“月”要多次反複使用,並出現兩個押韻近音的字(如“樓”與“流”、“井”與“影”。電視劇中引用來增加劇情的曲折,難怪才子淩大岫也一時語塞對不出,直到幾年後李太師為大岫返鄉餞行時,大岫在印月井旁才即景得到下聯。

吉水曆史人物對聯作品輯錄

天近山頭,行到山腰天更遠-雲春娥

月浮水麵,映到水底月還沉-豫章

解說:此聯是民間流傳的傳統對聯,內容極富情趣。遠處看山,山與天接。按理說,人到了山腰,離天比在山腳時要近,到了山頂就可到天了。這是遠觀“透視”的效果。可是實際上對於行路人來說,走到山腰離天反而更遠了,越往上走越到不了“天”。對句也據此理而出:看起來,月亮仿佛浮在水麵,可水越深,月亮便越下沉,準確表達了一種自然物理現象。

第五集

【梗概】中醫世家豫章藥園裏傳出了歡聲笑語,幾對青年男女在這兒吟詩作對,好不快活。大岫參加考試,本應榜上有名,不料見錢眼開的主考官經不起曹鄉紳的威逼利誘,設計讓淩大岫放棄中舉。淩大岫將計就計,反令得意的主考官拱手求饒,鑽爬到桌底。曹龍駒對益發美麗的淩小妍不懷好意,經常在路口攔阻調戲。小妍無奈,隻好以對句作擋箭牌。曹龍駒和管家到處求人也對不出像樣的下聯,受到小妍的奚落。正惱羞成怒時,又被小妍的六字同韻、同音異義一聯趕出門外。狼狽中,曹龍駒發誓得不到淩小妍誓不罷休。

第四輯附錄

但願人常健

何妨我獨貧

解說:此聯是曆代流傳的醫家常用的門聯,表達了仁人仁術的醫家風範。作為一個醫德高尚的醫生,希望百姓的身體健康,沒有人來看病才好,哪怕門庭冷落、自己貧苦潦倒,也心甘情願。這是多麼高尚的精神境界。輕風口細柳

淡月口梅花-雲春娥

輕 風搖細柳

淡月映梅花-雲素娥

輕風舞細柳

淡月隱梅花-淩小妍

吉水曆史人物對聯作品輯錄

輕風扶細柳

淡月失梅花-淩大岫

輕風唱細柳

淡月和梅花-雙喜

解說:此五聯中第一聯舊傳是蘇門父子的對句。父親蘇詢出聯,要蘇軾、蘇轍和蘇小妹填中字。其實,這是古時詩學中“煉”字的一種方法。電視劇中引來由雲春娥出全聯,各句中間的缺字由大家填出。素娥、淩小妍、大岫、雙喜所填的四聯,相形之下,以大岫所填為佳。花翅輕施星月隱-雲素娥長臂怒揮天地開-淩大岫

解說:此聯本是寫景聯,對句把聯意誇張升華為言誌聯,本聯同以下幾聯都是曆代流傳的名對。電視劇中引來,用在幾個年輕人互對的場麵,倍添情趣。沉李浮瓜添稚興

雪梨蜜棗佐清談-豫章

解說:此聯本是水果店對聯,在電視劇中與各位青年人的雅集情景契合。沉李浮瓜,見古詩文:“浮甘瓜於清泉,沉朱李於寒水。”是夏天“冰鎮”水果的傳統妙法,引申為夏日遊宴之義。

第四輯附錄

煩署最宜淡竹葉-豫章

傷寒尤妙小柴胡-雲春娥

解說:此聯是民間流傳的一名中醫所作的無情對。出句說,在煩人的暑天裏,竹葉帶來的清淡陰涼,讓人再舒服不過了。在對句中由於聯語使用的是中藥名,結果竟成了為治療傷寒病所開的藥方了,也是妙不可言。

春暖帶雲種芍藥-淩小妍

秋高含露摘芙蓉-雙喜

解說:此聯從時序上看來是一副景物聯。難得的是,用了適時栽花、摘花反映出來,寫得非常準確:芍藥是夏季開花,因此,春暖之日就要下種,才能趕上時令;芙蓉(當指木芙蓉,而不是荷花)八又九月開花,正是秋高含露之日寸。

白頭翁牽牛耕熟地一一淩大岫

紅娘子佛手引金針-雲素娥

解說:此聯是曆代流傳的傳統佳作,中草藥名對。出句、對句中各有三味中藥(白頭翁、牽牛、熟地,紅娘子、佛手、金針)。由於作者巧妙的組合,產生了別有含義的意境。聯語前後連貫,不露痕跡,妙筆神來,各得其所,堪稱“天作之合”。

鍾鼓樓中,終夜鍾聲撞不斷-淩小妍

鯉鱗河裏,滿河鯉魚撈不完-曹龍駒

解說:此聯是曆代流傳的出句絕對,也就是曆史上長時間沒有好對句的對子。因為聯中的“鍾”“中”“終”“鍾”“撞”幾個字的讀音相同或相近,要求對句也在相同位置上用幾個同樣條件的字,難度是很大的。電視劇中曹龍駒的對句中,用了“鯉”“裏”“滿”“鱗”“撈”等字,其中有些是對不起來的,與出句所要求的相差甚遠。

俯仰無愧天地

褒貶自有春秋-淩大岫

解說:此聯是舊有的傳統格言聯。它的特點是其中有四個詞的構成方式完全相同:“俯仰”“天地”“褒貶”“春秋”,都是反義複合詞。從對聯多功能角度看,還可以理解為句中的“自對”。

世 外人法無定法,然後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擾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解說:此聯本是四川省新都縣寶光寺聯,其內容本意是在“講經”。上聯說:在我們這些“世外人”看來,世界上沒有固定不變的道理,這樣就會產生一種認識,知道原來不是道理的,都是世上的道理了。下聯說:“天下事”繁雜多樣,想了結,還是了結不了,何妨“不了了之”?充滿了對人生、世情的靜觀態度,包含了一些哲理意味,“難得糊塗”是它最好的橫批。

第四輯附錄

試問世間人,有幾個知道飯是米煮

請看座上佛,亦不過認得田自心來

解說:此聯也是四川省新都縣寶光寺聯,也富有哲理意味在內。飯是米煮,這是常識,可上聯偏說世上沒有幾個人“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呢?下聯用佛家語進行翻譯。佛家說有“心田”“福田”,是由信仰者“自心”耕出得到的。換句話說,有心才有“田”,如同有米才能煮飯一樣簡單,勸說人們要進行自我道德修養,多做有益於世人的事。

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

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解說:此聯是曆代廣泛流傳的寺廟聯,本是題彌勒佛的。北京的潭拓寺等許多寺院裏都有這樣內容相近的對聯。彌勒,俗稱“笑佛”“大肚彌勒佛”,也叫“布袋和尚”,相傳他是五代時一個和尚的化身,和尚體胖,常搭一個口袋上街乞討。這副聯抓住彌勒的特點,在“大肚能容”“開口便笑”這兩個突出特點上大做文章,勸告人們要胸懷寬廣,保持樂觀情緒:肚裏能容,口上才能笑得出;不能容,也就無法笑了,勸說人們要像彌勒佛一樣處世待人。

吉水曆史人物對聯作品輯錄

畫上荷花和尚畫-淩大岫

書臨漢帖翰林書-和尚

解說:此聯是曆代流傳著名的諧音回文對。聯中“荷”與“和”、“上”與“尚”、“漢”與“翰”、“臨”與“林”等對應字,都是諧音字,由於這種諧音關係使得此聯正讀和倒讀的發音全是一樣的,從而產生天衣無縫的趣味性。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淩大岫

人過大佛寺,寺佛大過人-和尚

解說:此聯是曆代流傳的一副著名回文對,也是一副較早的酒樓聯。酒樓就叫“天然居”。上聯出句“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本來就是一副回文對。後人有人索性把這副對聯作為可倒讀的兩句分句,連在一起,作為出句,於是有人把“人在大佛寺,寺佛大過人”這副回文對作為對句,成了這樣一副“怪對”。不過這種對聯,在詞性、平仄等方麵的要求,一般都放寬了不少。所以巧聯妙對常常為了避免因詞害意、因韻害意,普遍地在格律上是放寬了的。

第四輯附錄

大佛寺死個和尚

天竺國添一如來-淩大岫

解說:此聯本是清代紀曉嵐的對子。據記載,一次,衡陽太守劉朝玉求他為衡山南嶽廟剛剛圓寂的和尚寫副挽聯。紀曉嵐問:“是怎麼回事?”劉朝玉說:“南嶽廟死個和尚。”紀曉嵐就把這句話寫出來了。劉朝雲心想,這可壞事了,怎麼這樣隨便呢?不料,紀曉嵐接著寫出下聯“天竺國添一如來”,說和尚到西天成佛了。即切事實,又有文采,十分機敏和有趣。

煙沿簷,煙燕眼-淩小妍

解說:此聯是曆代流傳無人對出的“絕對”,難倒了不少對聯家。這個出句難在前後兩個分句三個字都是同音(或近音)的。意思是:煙沿著房簷往上升,煙(熏的意思,名詞當作動詞用)了燕子的眼睛。但願在今後能有聰明人對出來。

第六集

【梗概】素娥把大岫中舉的喜訊告知父母,聽了父母談及自己的婚事,又高興又惆悵。月夜,一對戀人憶及童年,互訴衷腸。大岫在素娥的激勵下,立下大誌赴京趕考。素娥戀戀不舍,送給大岫一片“相思夢亦芳”的離別情。途中,大岫義救一名女俠武清,武清敬佩大岫的才華和為人,表露出愛慕之意。大岫婉言謝絕,兩人結拜為義兄義妹。曹鄉紳病亡,曹龍駒與管家密謀嫁禍於大岫父親淩真,妄圖使淩小妍屈從曹家。吉水曆史人物對聯作品輯錄

弓背絲柳倒開花,蝴蝶仰采-雲素娥

低頭青蓮料結籽,鷺鴛俯看-淩大岫

解說:此聯據傳是清人張之洞與老師對句的一幅寫景聯。原聯中,老師出句:“駝背桃樹倒開花,黃蜂仰采。”張之洞對句:“瘦腳青蓮歪結子,白鷺俯觀。”電視劇引用時改了幾個字,同樣為我們描繪出了兩個生動的景色圖畫。同下麵的幾聯,無論是獨聯還是對句,都抒寫了淩、雲二人的愛心、渴望和追求。

上下影搖波底月,不知影沉月浮-雲素娥

往來人渡鏡中梯.且看人直梯平-淩大岫解說:此聯也是寫景情趣聯,它把平平常常“過河”這件小事寫得氣息盎然,富有濃鬱的生活情趣。

澤以長流乃及遠

山因直上而成高-雲素娥

解說:此聯是一副格言聯。它通過人人都能感知的事物,經過聯想,說出一番富有哲理的話,表達了某種人生的感悟。上聯說,河水因長流,才能達到很遠的地方;下聯說,山因壁立直上,才能變成很高的形象。此聯告誡人們,做事要有恒心,做人要有骨氣。第四輯附錄

小生無才嫌地仄

大鵬展翅恨天低-淩大岫

解說:此聯是一副言誌聯。全聯反映了一種情緒,表現出吟聯人有誌不得伸張、有才不得施展的心情。仄,是狹窄的意思。

雙荷摘處孕春心-雲素娥

孤雁飛時堪斷腸-淩大燦

解說:此聯是因物喻情,用了“雙荷”“孤雁”做比喻,相互暗示出孕育於內心深處的追求愛情、解脫孤獨的情感。

送君別去花如雪-雲素娥

贈我相思夢亦芳-淩大岫

解說:此聯刻畫了淩、雲二人一再用對聯傳遞愛的信息。出句是一種戀人離別的惆悵之情,與愛人分別,落花如雪花,使人感到其苦;對句是對未來的“示現”因為有你的相思,我連做夢都感到芬芳。吉水曆史人物對聯作品輯錄

廟內無僧風掃地

寺中少燈月照明-淩大岫

解說:此聯是為寺廟題寫的專用對聯。傳統對聯中常用“風掃地”“月照明”“雲封門”之類的話來形容這“無人無我”的佛門淨土。

野寺有意留客住

青山無語看情長-淩大岫

解說:此聯是抒情自題聯,聯中用了“反語”達意:說“野寺有意”,實際上說“客”自己不願離去,想在這裏長住下來;說“青山無語”,是看山的人因情長而感到“盡在不言中”。

兩朝天子

一代聖人

解說:此聯是朱氏祠堂的專用聯,因而寫人了朱姓曆史上值得誇耀的人與事。上聯“兩朝天子”,指兩位朱姓帝王:一是五代時梁朝的朱溫(852-912),即後梁太祖;一是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1328-1398),即明太祖。下聯的“一代聖人”,指北宋大儒、理學家朱熹,曆來被封建王朝尊為“聖人”。

第四輯附錄

窮老漢賣瓜,鋼刀切瓜,下七刀上八刀,刀刀分明

酸秀才應試,凍雨灑窗, 東二點西三點,點點濕

潤-賣瓜老漢

解說:此聯是民間流傳的巧妙聯,是從明代蔣燾少年時對的句子化出的。蔣的原聯是:“凍雨灑窗,東二點,西三點;切瓜分客,橫七刀,豎八刀。”與電視劇中所改造引用的是一個意思。全聯的中心在“切”“分”“凍”“灑”上,是著眼於字形:“切”字,橫看是由“七”、“刀”二字組成;“分”字,豎看是由“八”、“刀”二字組成;“凍”字,是“東”字加上兩個點;“灑”字,是“西”字加上三個點。

第七集

趕考路上,大岫應賣瓜老漢之求,幫項氏家族寫了一副祠聯,使勝券在握的朱氏敗下陣來。朱氏家族不服氣,來了個夜搶秀才,朱項兩族械鬥在即。淩大岫急中生智,巧聯解了族鬥。淩小妍盡孝救父落人曹家圈套。淩父歸來不見女兒,氣絕身亡。淩母向曹家要人,被惡狗咬傷,含冤自盡。小妍絕處逢生,逃跑回家,再遇晴天霹靂,雲家父女告狀無門。罪犯曹龍駒反受其叔曹尚書庇護升官,一時間,黑白顛倒,天理難明。

吉水曆史人物對聯作品輯錄

烹天子父

為聖人師-淩大山由

解說:此為題項氏家廟的對聯,寫的是項姓人中的傑出人物的典故。上聯“烹天子父”說的是項羽的故事,“天子”指漢高祖劉邦。據《史記》:楚漢相爭的後期,西楚霸王項羽軍事失利,糧源被斷,十分憂慮。他設置了一個高大的砧板,把太公(劉邦的父親)放在上麵,告訴當時的漢王劉邦:“現在不快快投降,我就烹殺太公。”漢王卻說:“咱們兩人‘約為弟兄’,我的老子就是你的老子,你一定要烹殺你的老子,那麼希望你分給我一杯肉羹。”劉邦不投降,項羽十分氣憤,但由於項伯的勸說,沒有烹殺太公。因後來劉邦做了天子,項氏族人便把打算“烹殺天子父”當作值得炫耀的事。下聯“為聖人師”,也是項家的光彩事。據記載,春秋時,項崇七歲時就當了孔子的老師。孔子當時是大學問家,怎麼會有這樣的事呢?有幾種說法:一是開玩笑,所謂童子戲言。二是項崇問孔子:“物體離人越近則越大,太陽越近則越熱。可是,早晨太陽大卻不熱,中午太陽小卻熱,是什麼道理呢?”孔子沒答上來。

白蛇過江,頭頂一輪紅日

烏龍上壁,身披萬.點金星-淩大岫

解說:此聯是一副曆代流傳的著名謎聯。出句的謎底是舊時的“油燈”(白蛇喻燈芯,紅日喻燈火);對句的謎底是衡器“杆秤”(烏龍喻秤杆,金星喻秤上的標誌星),形象生動,比喻恰切。上壁,一作掛壁。

第四輯附錄

天泰地泰三陽泰

家和族和萬事和-淩大岫

解說:此聯為複詞對,上聯用三個“泰”,下聯用三個“和”,祈祝天下太平,民族團結。

東西南北皆兄弟

趙錢孫李為一家-淩大岫

解說:此聯也是祝願國家人民團結的對聯,東西南北表示地不分地域,趙錢孫李(《百家姓》的前四姓)表示人不分姓氏、宗派和民族,都是兄弟一家人。

愛民若子

執法如山

解說:此聯是曆代官署中常用的傳統對聯,表示要施行德政,要體察民情。即使是貪官,也會這樣標榜。至於是否“口是心非”,是否“好話說盡,壞事做絕”,隻有“天曉得”了。吉水曆史人物對聯作品輯錄

曲頸先生上岸,兩腿邁開八字步-淩大岫

扁嘴丫頭下水,雙腳撥亂九龍宮-桂生

解說:此聯是象形動物聯,出句詠鵝,對句詠鴨。對於水中家禽,鵝的“曲頸”(唐代駱賓王有詩“曲頸向天歌”)和鴨的“扁嘴”很有特點,一稱“先生”,一稱“丫頭”,也富有情趣。水水山山處處明明秀秀事事趣趣晴晴雨雨時時好好奇奇神神秘秘

解說:此聯是化用了杭州“西湖天下景”亭的有名疊字聯:“水水山山處處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時時好好奇奇。”原聯意境源於宋代詩人蘇東坡的詩:“水光微淞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詩中的“山、水、晴、雨”成為這副疊字聯(特別是下聯)的主體。此聯不但寫出了西湖景色的特點,而且有很高的疊字技巧。倘若把詞序重新排列,或倒讀,或減字,還可以變出內容相同、形式各異的十多種“新聯”,有興趣的讀者不妨自己試一試。

第八集

【梗概】大岫和桂生投宿在小酒店,酒店裏常鬧鬼,不信邪的桂生夜裏真的遇見了“鬼”,等他對出鬼聯後才明白真相。淩小妍哭墳遇到追兵,不願連累雲家,隻得再人羅網。曹龍駒新官上任,要把寧死不屈的淩小妍賣到窯子裏。雙喜冒險救出小妍,小妍逃奔在外。曹家欲加害素娥,多虧大佛寺胖和尚用氣功擊退眾惡奴。素娥女扮男裝,千裏尋夫。小妍又遇難,幸被倪君救助,不料冤家路窄,曹龍駒聞訊追來。

第四輯附錄

槐樹前年成木鬼-何居政

嶽陽萬古為山丘-桂生

解說:此聯是曆代流傳的傳統拆字對:“槐”字拆成“木鬼”,“嶽”字拆開為“山丘”。

鬥雞山上山雞鬥-何居政

龍隱洞中洞隱龍-桂生

解說:此聯是利用地名構成的“回文對”。鬥雞山、龍隱洞都是廣西桂林的地名。聯中,以“上”“中”二字作軸,將山名、洞名前、後對稱排列。對稱性是做“回文對”必須采用的方法之一。

盆漏千,船漏滿-何居政

燈吹滅,炭吹紅-桂生

吉水曆史人物對聯作品輯錄

解說:此聯是一副絕妙的富有巧思的對聯。巧聯妙對,固然主要要求對句不同凡響,但是出句也是絕不能輕視的。一個好的出句,會對整副對子的藝術質量起引導作用,這一點常容易被忽視。本聯的出句在“漏”所產生的不同效果上大做文章:盆“漏”了,盆中的水要流幹;而船“漏”了,船就要被水灌滿。一個“漏”出去,沒了;一個“漏”進來,多了。對句中也說了“吹”的兩種效果:“吹”燈(油燈),火便滅;“吹”炭,火更旺。這樣的構思何等巧妙嗬!

愛民如子,金子銀子,皆吾子也

執法如山,錢山靠山,其為山乎-雲先生續

解說:此聯是曆代流傳的諷刺貪官的對聯,電視劇中引用了,為上一集中那副舊衙署的自我標榜聯“愛民若子;執法如山”做了個“注”。 自詡“清明”“廉正”的人,原來是個貪官。“愛民若子”的“子”,是“金子銀子”;“執法如山”的“山”,是“錢山靠山”。續字對是平民百姓的鬥爭手段,用於諷刺,入木三分;也是文人雅士戲謔的手法,仔細品味,多有妙趣。

綠水本無憂,因風皺麵

青山原不老,為雪白頭-胖和尚

解說:此聯據說是近代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李文甫八歲時與老師的對句,傳說康熙皇帝也寫過這樣的句子賜給大臣。它是“比擬對”,即把“綠水”“青山”擬人化了。說的是綠水因為風吹,水麵起了波紋,像是有了憂愁的事而皺麵;青山因為雪落,山頂鋪成白色,如同經曆歲月之變而衰老。電視劇中移引來作為胖和尚為素娥寫給王知府的“介紹信”,因為聯中傳達了飽經憂患的素娥的信息。

第四輯附錄

第九集

【梗概】淩小妍在倪君的幫助下,逃進山洞。曹龍駒窮兵急追,進人洞窟。黑暗中小妍怒從心起,用利剪刺仇人,結果寡不敵眾,重落虎口。發了狂的曹龍駒對小妍肆意淩辱。悲憤欲絕的淩小妍懸崖發誓,不雪奇恥心不甘。荒唐的京城考官用丟骰子的方式判卷,結果才華橫溢的淩大岫名落孫山。他心灰意冷之際偏遭“頭名”狀元何居政羞辱。打抱不平的義妹武清怒撕皇榜,並勸大岫和她一起闖蕩江湖。殿試後李太師巧妙地讓淩大岫扮成小道士在皇帝麵前展露才華。皇帝喜才,封他為探花郎。

爾等論命莫論文,碰-桂生

佛爺有手沒有眼,搖-淩大岫

解說:據記載,清代有人花錢買了個官做,沒想到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