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這薑心方欲闖衙。隻聽從西邊遠處傳來一陣快馬蹄聲,由遠及近,似奔縣衙這邊而來。薑心向西張望,見有一隊騎兵。近些之後,方從黃塵之中認清楚,領頭的,不是別人,就是關羽美髯公。
薑心一見,也不闖衙,站在衙門口,等著關羽。關羽快至府衙便勒住韁繩,喊了幾聲籲,立馬在衙門口前。見薑心,二人對視,關公先搭話問:“小哥兒,遠來啊?”
薑心聞言,悠悠的拱手而道:“候二將軍多時了。”
話音剛落,關公後有一人縱馬出隊,大聲言道:“哥!你們認得?”
薑心一看這人,乃一黑臉大漢,豹頭環眼、麵如潤鐵、黑中透亮、亮中透黑、頦下紮裏紮煞一部黑鋼髯,猶如鋼針、恰似鐵線。見這模樣,薑心便知他是張飛,莽撞人也。便對張飛說:“未想三將軍也在,久聞英名。”
關公言:“大哥找我們有急事相商,小哥兒,也一同入內吧!”
“在下白衣之身,豈妄見主公?”
“咳!即與二哥認識,便是俺與大哥的朋友。正所謂英雄不問出處。二哥結識之人,豈能有錯?”說這張飛下了馬,走到薑心前,一把拽住他的手腕就往衙內拖。
薑心本就弱不禁風一副斯文之象,哪裏能經得住這黑臉大漢的拖拽。一個趔趄,險些跌倒。幸好,有張飛提著,不然,斯文掃地啦。
張三爺不管不顧地拽薑心往內府走,一邊走還一邊打聽:“小哥你好生奇怪,這是哪裏的裝束打扮,看你也不留發,想必不是中原人吧?”
薑心尚未來得及答話,關羽見張飛拖著薑心往內府走,忙在後麵跟著說:“三弟,小心些,你這莽漢,誰能經得住這般生拉硬拽?”
入了內室,張飛便喊:“大哥!大哥!來客了!來客了!”
隻見那劉備席地而坐,手中拿著一張帛書。抬頭看著張飛,又見張飛後麵的薑心,便對張飛說:“老三,何事大呼小叫?這位為是何人?你二哥呢?”
“這位是二哥的朋友。”張飛剛說完,關羽也跟進內堂,搶過話來說“這位小哥兒與關某,有些緣分,是個可以信賴的。”
劉備聞言,也不搭話。單在那惆悵,言道:“二弟、三弟,這位小哥,請坐!”說罷,又唉聲歎氣起來。
薑心也不客氣,入席而坐。
劉備見狀,看了看關羽。關羽見劉備欲有話說,編隊劉備點了點頭。劉備這才放心,對薑心言:“先生貴姓?尊鄉何處?輩觀先生衣著不凡,恐不是中原人吧?現在居何職位?”
薑心也不含糊地說:“在下姓薑,名心,遼寧人,布衣白丁,尚未入仕。”
“這遼東……遼東,遼東……”劉備聽後,口中念念,若有所思,連連點頭,也不多言其他。
坐在關羽旁邊的張飛急了,說道“大哥!喚我同二哥急入城來,有何事呀?你倒是說啊!”
關羽急忙搭話:“三弟莫急,大哥自有分寸。現在廳堂無外人,且聽大哥說便是了。”
劉備一聽言,曉得關羽之意,便將手中帛書遞與關羽。關羽接過一看,見帛書上那是一份檄文,話分兩頭,各表一枝。單說這份檄文之由來。
原來,自平定黃巾之亂後,國舅何進因平叛有功,加大將軍銜,位高權益重,因此,觸動了原來受寵信的十常侍利益。過了不久,靈帝突然病重,自知不久的靈帝,在選定接班人的問題上猶豫不決。這漢靈帝隻有兩子,長子辯,何皇後所生;次子協,王美人生,但王美人早逝,劉協便自小養於董太後宮中。所以董後常勸靈帝立劉協為太子,靈帝也認為劉辯行為輕佻,沒有君主的威儀,不適合做皇帝,相反這劉協自幼聰明好學,靈帝偏愛劉協,立劉協為太子。但因何皇後在宮中受寵,而且何皇後的兄長何進任大將軍,控製部隊,並且在朝中群臣也不會同意廢長立幼。這件事,看似是個接班人問題,實際上,深層次的是支持劉辯的何後、和以何進為中心的外戚朝臣集團,同支持劉協的董後、和以十常侍為領導集體的宦官集團,兩個政治勢力利益較量的具體而集中的表現,故立太子之事久拖不決。
而這年,中平六年夏四月,漢靈帝突然駕崩,使得事件甚至是漢朝走向深淵。靈帝駕崩,消息傳出,何進帶著諸多大臣並五千禦林軍相繼而入,就靈帝柩前,扶立皇子辯在百官呼拜聲中即皇帝位。後來,十常侍多次在董後麵前進言,因劉辯尚小,望董後臨朝稱製垂簾聽政,董後起初不願,但後來何後同何進愈發張狂放肆,便與十常侍密謀政變。而何進那裏早就想除掉宦官集團,又怕禁軍不足,聞涼州刺史領涼州牧董卓擁二十萬兵,便欲調外兵入京師,圖謀鏟除閹宦之亂。誰知,董卓未到,何進被密謀已久的閹黨賺入宮中暗殺。當夜,何進部將得知何進被害,紛紛舉兵攻入宮中,誅殺閹賊。閹首蹇碩伏誅,而十常侍張讓、段珪等脅持少帝辯、陳留王協逃出宮。
後來,幸得楊奉快馬急追,方在洛陽都外北邙,殺了閹豎,才護駕回宮。正在歸途,車駕行不到數裏,忽見山路前方旌旗蔽日,塵土遮天,一支人馬到來。朝中一個大臣崔烈驟馬出問何人部曲。繡旗影裏,一將飛出,厲聲問:“天子何在?”
哪知那少帝劉辯如篩糠一般,戰栗不能言。此時身旁的陳留王劉協勒馬向前,叱曰:“來者何人?”
方才厲聲言者說:“涼州刺史董卓也。”
陳留王緊接著說:“董卓,你是來救駕的,還是來護駕的?”
董卓應聲回答:“特來保駕。”
陳留王又說:“既來保駕,天子在此,何不下馬?”說罷,他手指少帝,董卓見了大驚,慌忙下馬,跪拜在道旁。
陳留王以又言撫慰董卓說:“董卿此次護駕有功,回朝之後,天子陛下定當重賞。現在荒郊野外恐有奸賊埋伏,不適宜久留,董卿可將部隊一分而二,一隊前方帶路,一隊押後掩護。不得有誤!”
這陳留王自始至終,並無失語,而反觀少帝隻是唯唯諾諾、流淚不止,沒有說一句話。
少帝同陳留王、一班朝臣、董卓及其兵馬,呼呼啦啦一群人便回了洛陽。
自那以後董卓仰著兵多將廣,又是護駕第一功,在朝中封了相國一職。這董卓本就是個凶殘暴虐,善玩權術之徒,因在朝內位高權重,且文有李儒武有呂布,朝外還有李傕、郭汜等一群爪牙為之張目。所以,他跋扈放肆,不把朝廷、皇帝放在眼裏,久而久之便有了篡漢的想法。但是,雖說在朝中有權有勢,畢竟自己還是外來的,到底篡漢能否像王莽那樣順利成章,董卓心裏並沒有底。
董卓的心思,早已被他的女婿兼狗頭軍師李儒看破,便向董卓進言,欲要圖謀篡位需要三步:第一步,有廢有立,廢少帝立陳留王,以試朝中大臣、地方群雄,倘若全國同仇敵愾、激烈反對,便維持現在,如果能成功,便有廢漢自立的把握;第二步,擢用名流,以收人望,拉攏豪傑賢士,建立名聲,為日後篡漢做輿論和人脈基礎,第三步,伺機篡位,廢漢自立。
董卓聞後,大喜采納,便想起當初北邙山迎駕時上前與少帝敘話,少帝語無倫次,一旁的陳留王則對答如流。董卓十分高興,暗奇之,覺得陳留王比少帝賢能,而且認為自己與撫養陳留王的董太後是同族,早有廢黜少帝,改立陳留王之念。如今李儒之計,與自己的想法恰合,於是已懷廢立之意。
次日董卓於相府溫明園內大排筵會,遍請公卿大臣。諸臣皆畏懼董卓淫威,沒有敢不到的。董卓見百官到了,便開宴飲酒作樂,百官便也陪著強顏歡笑,酒行數巡,董卓見百官微有醉意,便讓停酒止樂,麵做痛苦然而厲聲曰:“吾有一言,眾官靜聽。”大家聽聞,都好奇的望著董卓,心中納悶老賊今日又有何荒唐事。董卓哭喪著臉說:“告訴大家,先帝抱錯了兒子啊!好在董太後發現了,留有密詔,被我發現。我欲廢帝,立陳留王,諸大臣以為何如?”諸官聽罷當時就傻了,雖說知道董卓懷有異心,沒想到來得這麼快這麼突然,而且這麼明目張膽,絲毫不遮遮掩掩。一時不明白董卓到底葫蘆裏賣的什麼藥,老賊是玩真的,還是使陰的,不得而知,便都不默不作聲,等著董卓發話或是其他人打破平靜。
果然,右廂座上一人推案挺身而出,立於筵前,大呼:“不可!不可!你是何人?竟敢妄言非禮之事!當今天子乃先帝嫡子,舉世皆知。況且陛下雖年少,然而無過錯失德的行為。當今朝廷初安定黃巾、閹黨之亂,天下擾亂紛紛,根基不穩。太師應該與公卿合力輔助聖上,興邦定國,存社稷撫黎民。豈可再生動亂?莫非相國欲為篡逆嗎?”
董卓一看,原來是丁原。董卓大怒:“順我者生,逆我者亡!你想試試我的劍鋒利不鋒利嗎?”拔劍欲刺丁原,那丁原也拔出早已握緊的劍,言道“我的劍也未嚐不鋒利!”董丁相隔幾步,若真動起刀劍,董卓恐不是敵手,便目示李儒。李儒會意見狀,忙上前勸解:“今日宴飲急,不可談國政。”其他公卿見李儒解圍,眾人也皆起身上前勸丁原。
丁原說:“罷了!這樣的宴席,不吃也罷。”於是丁原出了相府,上馬連夜出逃,直奔並州去了,其實那丁原,因平定黃巾有功,被任命為並州刺史兼領並州牧,是故丁原家小並不在洛陽。此次丁原不過是入京述職,恰巧董卓設宴請了丁原,丁原早聞董卓跋扈不臣,於是決定赴宴會會這魔王,方才鬧出這麼一出戲來。丁原逃奔並州去,董卓並不知情,以為丁原回府,也不阻攔丁原,可見不掌握情報容易放虎歸山。
話分兩頭說,丁原走後,那董卓便令甲士列於園中,刀劍執手。董卓又說:”今上暗弱,不可以奉宗廟;吾將依伊尹、霍光故事,廢帝為弘農王,立陳留王為帝。有不從者斬!”群臣恐懼,兩股戰戰,沒有敢作異議聲,隻得悉聽遵命。董卓見群臣沒有意見,以為大事定矣,便讓群臣留宿,明日一同上殿,又吩咐李儒呂布等準備明天廢立之事。
次日,早朝升殿,董卓拔劍指少帝,對群臣大喝:“天子暗弱無能,不足以君臨天下,威震四方。且聞非是先帝親子不當立,我受董太後密詔及董某的策文,諸臣細聽。李儒,宣讀聖旨。”
李儒讀曰:“孝靈皇帝不究高宗眉壽之祚,早棄臣子。皇帝承紹嗣,海內側望。而帝天資輕佻,威儀不恪,居喪慢惰:衰如故焉;凶德既彰,淫穢發聞,損辱神器,忝汙宗廟、大位。皇太後教無母儀,統政荒亂。永樂太後暴崩,眾論惑焉。三綱之道,天地之紀,而乃有闕,罪之大者。陳留王協,聖德偉懋,規矩肅然,豐下兌上,有堯圖之表;居喪哀戚,言不以邪,岐嶷之性,有周成之懿。休聲美譽,天下所聞,宜承洪業,為萬世統。可以承宗廟,繼大位。茲廢皇帝為弘農王,皇太後還政,請奉陳留王為皇帝,應天順人,以慰生靈之望。”李儒讀畢,董卓轉過身去,麵朝少帝,劍扔指其說:“廢帝劉辯,何不速退位?來人!扶弘農王下殿。“言罷,有四五個武士上禦座,接下少帝璽綬,拖少帝下了龍椅,拖到董卓麵前,按住少帝跪在董卓腳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