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董卓戮忠臣 袁紹聚義兵(2 / 3)

董卓笑道:“怎麼給我跪下了,應該向新帝行禮!”

正此時,階下有一大臣,高聲叫道:”逆賊董卓,竟敢欺天而行廢立之事,我當以頸中之血濺汝!“遂手執朝笏,衝向董卓,未等近身,早被武士拿下,一看,原來是尚書令伍孚。董卓命呂布反扣伍孚雙手,強摁於地,董卓踩著伍孚的腦袋問:“是何人指使你造反?說!”

伍孚瞪眼大罵道:“呸!董賊,你不是我的君主,我也不是你的臣民,何來所謂造反?你欺君罔上,惡貫滿盈,天下人人皆要得而誅汝,生啖你肉!我是替天行道,奈何大事不成,可歎可歎,來日定有忠良義士剿滅爾等賊眾!”

董卓大怒:“大膽!呂布,將這個王八蛋拖出去斬了。將首級懸於殿外。”

“是!”呂布言罷就拖著伍孚出殿,伍孚一路上罵不絕口。

董卓回身拖拽陳留王劉協登基,命百官朝賀。百官個個含淚哭泣朝賀,但是又不敢出聲,隻得低頭不言,縮頭縮頸。

董卓對劉協大聲嗬斥:“逆賊伍孚,必有同黨,應下令追查、鏟除。”

劉協嚇得早已口不能言,呆呆看著兄長廢少帝劉辯。董卓一見,恍然大悟,暗中以為劉協有意,馬上言道:“廢帝劉辯、皇太後何氏、廢帝妃唐氏,德微才寡致使朝綱不振,廢去帝號,本應感恩悔過,深居簡出。然而謀逆之心不改,指使反賊伍孚謀圖害當朝國相,事實確鑿,罪大惡極。陛下有旨,賜三人自盡,牛輔,此事由你督辦。”

“臣領旨。”

那合朝文武並新皇帝劉協、廢帝劉辯一聽聞,盡皆傻了。劉協方說:“相國……”立刻被董卓打斷“皇帝說散朝,你們還在這幹什麼,都回去。”說著,指使衛隊武士驅趕朝臣。

在勿使驅趕群臣的混亂間,牛輔帶著幾個人捂著廢帝劉辯的嘴,拖著他就走。群臣個個敢怒不敢言,眼見著劉辯被拖走,自己被驅趕出殿,沒有一個出聲,沒有一個反抗。

話說李肅帶著劉辯來到永安宮,又有兩群軍人擁著兩個婦人先後來到永安宮。那兩個婦人,年長的是劉辯的生母何太後,年輕的是劉辯的後妃唐氏。三人來到永安宮,相擁痛哭,哭作一團。牛輔也不催逼,讓他三人哭個夠。

劉辯隻說:“都怨舅舅剛愎無謀,身為閹豎所害,引賊入京又使我母子受害。”何氏聞言更加悲痛,言道:“當年早聽盧尚書、皇甫將軍和朱大夫之言,狠心殺了那群閹黨,你舅舅也不會慘死宮中。何必引這董賊進京?千錯萬錯,為娘的錯,害得兒子、兒媳跟我受禍。”

唐氏言道:“陛下、母後,且再敘話。兒臣妾,先行一步。”

劉辯聞言抱住唐妃隻說:“愛妃!”然後又是大哭。

唐氏也是默默落淚,擁抱劉辯,許久,跪倒向何氏、劉辯行了大禮。起身,對李肅說:“皇家有皇家的死法,牛大人準備的什麼?”

牛輔忙命人取來三樣東西:鴆毒酒、三尺白綾、短刀匕首。牛輔說:“三位,自己挑吧!”

唐氏說:“我就要匕首吧。陛下、太後,泉下相會!”說著拿過匕首刎頸自盡,倒於血泊。

見唐氏剛毅如此,牛輔暗中佩服,便對少帝和太後說:“陛下、娘娘,是臣伺候二位升天嗎?”

何太後聞言,罵不絕口:“爾等董逆,逼弑君主,皇天不佑,我到曆代先帝那裏,定要告你們助惡為虐,必定遭滅族。”

牛輔大怒,命人懸何氏縊殺。

眼見牛輔殺了母親,劉辯此時卻一反常態,異常鎮定。母親死後,劉辯對牛輔說:“牛大人,能否準備紙筆,我有一封書信寫與相國,麻煩日後轉交董卓。”

“可以。來人,準備筆墨。”

筆墨紙送與劉辯,劉辯取來,一揮而就寫了首詩:

嫩草綠凝煙,嫋嫋雙飛燕。

洛水一條青,陌上人稱羨。

遠望碧雲深,是吾舊宮殿。

何人仗忠義,泄我心中怨!

寫罷摔筆轉身,奪過鴆酒一飲而盡,又唱歌:“天道易兮我何艱!棄萬乘兮退守蕃。逆臣見迫兮命不延,逝將去汝兮適幽玄!”歌罷,氣絕身亡。

話說牛輔見三人均死,便離開永安宮去董卓那裏複命,留手下建議校尉·賈詡收拾殘局。

賈詡先命人將何太後從梁上取下,又將三人屍首一一擺放好。麵對伏屍三具,賈詡感慨良多,萬般無奈之下,他開始檢查三人屍體。忽檢查其中一具時,賈詡大驚,而後馬上故作鎮定,叫來自己的心腹之人,耳語數句。那心腹之人頻頻點頭,口尊個是,便吆喝幾個武士,一起抬三具屍體出了宮殿。

且說,朝散之後董卓回府途中,便在思量。那伍孚昨日也在府中,當時沒有反對廢帝之事,緣何今日突然發難?思來想去,隻認為朝中多是讀書的人,這些人,雖滿口仁義道德,但大都反複無常欺軟怕硬的儒生,不可與之同心。想到此越發猜忌朝中大臣,決定要全部找出那些對自己不滿的大臣,將之一網打盡,斬草除根。李儒後來又獻計:要先讓群臣中那些心懷不滿的人充分暴露,然後,再派董卓的精銳私人武裝——錦衣衛隊負責暗中刺探群臣一舉一動,將他們凡有不滿的一言一行作為實證,先斬後奏,既成事實,辦成鐵案,不愁人心不服。

為此,李儒更建言董卓“引蛇出洞”:一方麵以新皇登基,朝廷需要除舊更新為由,令群臣建言獻策批評時政,借機抓幾個明目張膽反對者,以儆效尤,是為陽謀;另一方麵董卓見皇帝拜賀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作威作福。後來囂張到每夜入宮,**宮女,夜宿龍床。更致使其爪牙走狗們,率軍隊出城行至京畿各地。當時值二月,各地村民社賽趕集,男女眾多,熱鬧非凡。董卓命令軍士衝入人群,無論老幼,見男子盡皆捕殺,懸首級於車下;又掠去婦女財物等,裝載於車上。如此於京畿四處連巡了數十日後還都,謊稱說是外出剿滅黃巾餘賊,得勝凱旋。當日,在洛陽市集焚燒人頭,詐稱是黃巾賊,強迫百官軍民觀看,又當場將所獲的婦女財物分發給軍人士兵,揚言說是繳獲黃巾賊的戰利品,凡是給董相國賣命的,都會得到賞賜。以此激怒那些朝中表麵迎合暗地裏對董卓恨之入骨的人。李儒稱這就像釣魚,下餌誘之上鉤,然後執法,造成恐怖統治,使群臣恐懼不敢稍生異心,此之謂陰謀也。

董卓聽後大喜,連稱妙計,於是決定一一照做。

有一日,董卓於家中又大宴群臣,酒至數巡後,忽有一錦衣密探徑入廳堂,來到董卓身邊,對董低聲耳語幾句。董卓聞後,怒目圓睜,大聲喝言:“原來如此!拿下。”

“是!”隻見那錦衣密探走至席間,來到一位大臣麵前,揪起大臣直拖下堂。群臣見狀不驚失色,不明所以。

不多時,一個侍從用一個銅盤拖著一顆血淋淋的人頭進入大堂。群臣見了,一個個嚇得魂飛魄散,麵色慘白,有的捂眼不敢看人頭,有的俯身嘔吐,有的呆呆盯著董卓。

那董卓則哈哈大笑道:“諸公莫驚。這太傅·袁隗,昨日在家中竟敢辱罵老夫。老夫是天子重臣,罵老夫就是罵天子,這等大逆不道,枉為三公,幸而被家奴告發,老夫故此除之。”群臣聞言,個個嚇得噤若寒蟬,自此道路以目,甚至到了家中,也不敢多言,隻得飲酒作樂,虛度日子。

然而,董卓殺了袁隗,可真不得了。袁隗家在名門望族,乃是東漢時期的著名世族,因祖籍在汝南郡故號——汝南袁氏。自袁隗的高祖·袁良以後,至其孫袁安官至司空、司徒,袁安幼子袁敞為司空,袁安次子袁京之子袁湯為司空、司徒、太尉,袁湯之子袁逢亦至司空,袁逢之弟就是這個袁隗,亦至司徒、太傅。四世中居三公之位者多至五人,號稱“四世三公”。汝南袁氏“門生故吏遍天下”,成為官吏集團中的首腦人物。有大批故吏、弟子、賓客、門生出於其門,雖說很少有實際授業關係。但東漢時期選士唯“論族姓閥閱”,所以世家大族的子弟,在察舉、征辟中照例得到優先。更何況袁家數代在朝中任宰輔一級的高官,自然是背靠大樹好乘涼,提攜幾個親近、心腹不成問題,說他們不搞團團夥夥、幫幫派派,真是鬼都不信。

也不知是董卓故意找事,還是有人存心看董卓倒黴。也沒人提醒董卓一聲,殺袁隗的後果。結果袁隗就這麼淒慘的被殺了,消息傳出,果然一石激起千層浪,反了十八路諸侯聯盟討董。

原來,袁隗有一個侄子,名叫袁紹,字本初,乃是冀州刺史兼領冀州牧。聞得叔叔被冤殺,登時一股急火攻心,口吐鮮血不省人事。後來幸賴在冀州遊醫巡診的名醫華佗,被請來醫治袁紹,幾針下去,方才蘇醒,又幾副湯藥,才漸漸好轉。但是從此,袁紹落下病根,不能生氣著急,否則極易勾起舊病,那時華佗也無良方救命了。

袁紹自覺身體無礙,便急召手下謀士、將領商議。謀士田豐說:“為今之計,應廣發檄文,約天下英雄,各路人馬,以何太後遺詔為名,以擅自廢立為由,西向叩關,共討董賊。如此國仇家恨,可一舉並報。”

袁紹聞言連連稱是,便命手下文士陳琳作《討董檄文》,分遣使者馳發各州郡縣。然後聚麾下謀士將領,招募義兵,廣納錢糧。克日誓師出發,豎起兩麵大白旗,一麵書“忠義”,一書“奉詔討賊”,呼呼擁擁合計三萬多人,離了鄴城向洛陽進發。大軍一路暢通無阻,行至酸棗(古地名),與一同起兵討董的曹操、孫堅會師,便駐紮下來,以待其他諸侯。

話說回劉備,劉備手裏的帛書,正是袁紹廣發各地的《討董檄文》曰:“紹等謹以大義布告天下:董卓欺天罔地,滅國弑君;穢亂宮禁,殘害生靈;狼戾不仁,罪惡充積!今奉皇太後密詔懿旨,大集義兵,誓欲掃清華夏,剿戮群凶。望興義師,共泄公憤;扶持王室,拯救黎民。檄文到日,可速奉行!”

關、張、薑三人先後傳看過檄文之後,關公便言:“大哥做如何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