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無計,方才召你倆入城相商。”劉備言。
“有何有計無計的?大哥且在平原等著,我和二哥帶些人去擒拿董老賊便是了。還商個什麼勁兒啊!”
“三弟不可魯莽。”關公言道“薑先生,有何見教?”
“備誠願聞先生高見。”
“大人以忠孝仁義為重,今日,國家蒙難,主上、百姓皆被董賊欺淩,豈可坐視?”
“先生所言極是,可是……”
“大人勿憂,心已知矣。不如……”薑心在劉備耳邊低語,聽得劉備連連點頭稱是。
“好!秒!秒!先生真高見。備願拜先生為軍師,不知意下如何?”
“在下才疏學淺,難當大任。”
“先生不願助備一臂之力?”
“大人錯愛了,況且日後,必有高人輔佐大人成大業。”
“先生之言何意?”
“哈哈,將來使君必知,如今嘛,天機啊!”
話說次日,劉備校場點將閱兵後,領關、張、薑三人赴盟,攜兵馬輜重開白出征,留簡雍一人代理平原縣政。
劉備行軍不過一日,遙見一支部隊呼嘯而來,隊前大旗上書寫“漢幽州刺史領幽州牧·公孫”。
“果不出先生所料啊。”劉備見旗,在馬上對薑心言。
薑心說:“使君,在下隻恐合兵之後,分不得了。”
劉備說:“伯珪此人,我甚了解,來時,我若不分,他也要我分出去的。來人!”隨劉備一呼,其身側縱馬來一小校,抱拳待命。“你速前往那隊伍,隻言是平原縣令劉備求相見,讓他駐馬等待。”
“是!”
未幾,劉備攜關羽、張飛、薑心領輕騎數十,到了那公孫瓚軍前。公孫瓚早已列隊等待。見劉備到了,公孫瓚忙出軍中衝出喊道:“玄德,玄德!玄德賢弟,別來無恙啊?”
見那人,一身素盔素甲素袍素靴,活似穿了一身孝。劍眉,方臉,密密匝匝一團絡腮胡子,他正是劉備的同窗學友,公孫瓚。
劉備聞言,急下馬,跑去與公孫瓚相擁,說:“未想到在這裏遇到兄長,想來,也有數年未見兄長了。多虧兄長保舉力薦劉備,若不然,安喜縣鞭打督郵,備和三弟難免吃官司啊。在這受小弟一拜。”言罷倒地就拜。
“賢弟快請起。”公孫瓚忙扶起劉備“這是哪裏話?為國家舉賢任能,乃是臣子所應為,況如今亂世,更應去奸保忠,使我大漢中興。這裏不是敘話的地方,快快請進營中,小作安頓。”
進得營帳中,公孫瓚與劉備、關羽、張飛、薑心分賓主落座。
“賢弟,從何而來?要去哪裏?”公孫瓚連忙問玄德。
“備奉詔領義兵,前往會盟,共謀討伐董卓逆賊。”
“哈哈……,原來玄德也是義軍,我也是率軍前往,玄德怎麼領這幾人去赴盟?”
“遙見兄長大軍,我便先領二弟三弟和薑先生現行拜會兄長,大部隊軍馬在後,尚未趕來。”
這時,忽在營帳外,有一人大聲稟奏“報!”
“進!”公孫瓚聞聲,便讓那人進帳。
隻見一個白盔白甲白袍白靴的小將撩簾入帳,立於帳門口。玄德回首一見,不由心中一驚,眼前一亮。那小將向公孫瓚抱拳拱手,行禮言道“稟主公,斥候回報,南數十裏有一夥黃巾餘黨流竄。”
公孫瓚回到:“知道了。你先上前來。”說著,公孫瓚對劉備言道“玄德,我給你引見一下。”說罷,他又手指趙雲說“這是趙雲,我帳下白馬義從中的一員主力幹將。如何?少年英雄吧!”
這時,劉備方才定睛仔細觀瞧清楚趙雲模樣。
“趙雲,這位就是我常提起的劉大人,我的少時同窗好友。他可是漢室宗親啊,還不快拜見劉大人?”
“末將趙雲,拜見劉大人。”說著,趙雲倒身下跪。
“趙將軍快請起,將軍氣宇非凡,與備一見如故。”說完,劉備才取攙起趙雲。
劉趙二人,四目相對,都有英雄惺惺相惜之情,相見恨晚。見這二人站立良久,公孫瓚就說“玄德,趙雲,先坐下說。”
劉、趙二人分坐兩側,趙雲便對公孫報“主公,黃巾餘黨約有四五百人,但都是疲勞饑餓的烏合之眾,末將願領一隊人馬前去剿滅此賊眾。”
玄德緊接著說:“兄長,備願助趙將軍同往。”
“好吧!”公孫瓚沉默許久,也就同意了“賢弟、子龍,注意安全。子龍,你要見機行事,不可冒進,要保護好劉將軍安全。”
“是!末將領命。”
“去吧!”公孫瓚說著掏出一根令牌遞給趙雲“就領白馬軍和一些步卒前去吧。”
這期間,薑心一直在一旁觀看,未曾說話。
劉備、趙雲領了命,攜關張等人出營剿匪。檢點軍士步卒數百,又並數十白盔白甲白袍白馬的驍騎為先鋒。行軍路上,劉備便問趙雲:“趙將軍,是哪裏人?現在居何職?可成家否?”
趙雲答曰:“稟將軍,末將是真定常山人,在公孫大人帳下並無官職,隻是一個領事而已。年齡尚小,未曾婚配。”
“哦?趙將軍國士無雙,竟無官職?”劉備心中暗喜,知公孫瓚忌趙雲,不肯重用他。他日趙雲必走,那是自己便可順水收趙,將來全不費工夫。
“末將隻知聽命殺敵,報效國恩。其他的,趙雲並不全人在意。”趙雲半猶豫半堅定的說。
劉備聞後,微微點頭,也不說話。這時間,一快馬斥候回報,那夥黃巾流賊就在前方不遠處休整。
“好!趙將軍,你我疾行過去,殺他們個措手不及,定能一舉殲滅此賊眾。”
“是!末將謹遵劉大人調遣。”趙雲回身縱馬對軍士喊:“將士們,我等歲劉將軍破敵建功!殺!”
“殺!”
簡短截說,那夥黃巾賊,本就是新敗流寇,四處逃竄,又多日缺糧少水,長途跋涉,可謂是烏合加體驗,哪裏經得住劉、趙等這般猛將精兵的狠打?根本組織不起有力的反抗,當下死眾甚多,餘者逃的逃,降的降,基本全軍覆沒。
德勝凱旋歸來,公孫並趙、劉等皆大歡喜,論功行賞,分戰利品,開酒造飯慶祝,不在話下。唯有薑心不喜不悲,偶有恍惚。那劉備看在眼裏,記在心中,慶功宴後,當夜,密會薑心詢問。
“我軍旗開得勝,先生為何似不開心呢?”
“大人,趙將軍蓋世英雄,且不得公孫將軍重用。今日大人凱旋而歸,我恐大人必被公孫將軍所忌。”
“哈哈哈……先生過慮了,今日我已跟先生言過,我熟知伯珪為人。今日之勝,有兩利。”
“願聞。”
“一則,戰勝以示我們非等閑之輩,來日少不得求咱們幫他許多忙哩;二來,他果真忌我,來日我等要走,他必喜,甚至能贈些物資歡送呢。”
“原來如此,是我多慮了。”
話說那日劉備隨公孫軍來到討董聯盟會盟之地——酸棗。自袁紹發檄文以來,天下共響應了十八鎮諸侯,當然,實際出兵會盟共十三鎮,其餘五鎮隻是提供些金錢糧草,並未派出兵將。
適十三路諸侯齊集。袁紹次日在大帳中,大會群雄共商進兵之策。這廂裏一個人言道:“國有君主,家有族長。今我等會盟共誅國賊,不可群龍無首。當選一盟主,約進退、行賞罰,戮力齊心進兵,為國除暴安良。袁本初,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布天下,今又首倡義兵。我提議,推舉袁公為盟主,不知諸位意下如何?”
袁紹聞言忙說:“不可,不可。袁某倡義兵,為公除國賊,於私報家仇。況雖名托宦門,實在徒有虛名,望諸公擇賢者居之。”袁紹雖如是說,但心中是且懼且喜。
“袁公切莫推讓,我等久仰袁公聲望,故而響應號召,環顧諸公,也惟袁公有這樣號令群雄的威望。此是為國家計,公切勿過謙。”
“是啊!我等共推袁公為盟主。”諸侯中,有幾人高聲言道。
“弟與諸將共推哥哥為盟主。”一人跪拜在地。這人是袁紹的弟弟——豫州刺史兼領豫州牧·袁術。
“既如此,紹不度德量力,願為首領,共圖誅賊安漢大計。”袁紹臉上且懼且喜又言道:“諸公且回營休整,明日吉時,我等登壇盟誓,再議進兵。”
“末將聽命!”眾人抱拳拱手,跪拜於地。
又次日,袁紹領著各路諸侯登壇歃血盟誓:“漢室不幸,皇綱失統。賊臣董卓,乘釁縱害,禍加至尊,虐流百姓。紹等懼社稷淪喪,糾合義兵,並赴國難。凡我同盟,齊心戮力,以致臣節,必無二誌。有渝此盟,俾墜其命,無克遺育。皇天後土,祖宗明靈,實皆鑒之!”
誓畢,袁紹與諸侯下壇,升帳。袁紹坐在主帥位,其他各諸侯按官職、年齡排序坐在兩側。眾人坐定,袁紹伸手從桌案上的簽筒中抻出一根令牌,說:“並州刺史兼領並州牧·丁原!”
“在!”
“命你為聯軍副帥,協理聯軍諸事宜。”說著將令牌遞與丁原。
丁原接過令牌,喊道:“領命!”
“兗州刺史兼領兗州牧·曹操聽令!”
“在!”
“命你為聯軍參謀,議劃各軍事。”
“領命!”
“豫州刺史兼領豫州牧·袁術。”
“在!”
“命你為聯軍後勤,總理糧草金錢武器甲械各事務,不得有誤。”
“領命!”
“幽州刺史兼領幽州牧·公孫瓚。”
“在!”
“命你為聯軍調度,賞罰檢點諸軍。”
“領命。”
“揚州刺史兼領揚州牧·孫堅。”
“末將在!”
“命你為聯軍先鋒,引本部兵馬先去汜水關斬將過關。”
“遵命!”
“其餘諸將與袁某徐徐進軍,兵發洛陽。”
“是!”
“散帳!”
且說,董卓早聞關東起了十八路諸侯狼煙,連夜組織軍事會議商量對策,帳下大將華雄當即表示願領五萬精兵直奔關外禦敵。董卓應允。不知後來戰況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