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員工工作不求精益求精,隻求“差不多”(1 / 2)

現實中,很多員工存在這樣的現象,對待工作不求精益求精,隻求“差不多”。“應該、大概、可能、差不多。”是責任心缺失的人常放在嘴邊的說辭。

每個企業和組織裏都會存在這樣的員工:他們每天都是按時打卡到公司上班,但是卻不能及時完成工作;他們每天早出晚歸、忙忙碌碌,在工作上卻不願精益求精。他們應付差事,把事情做得“差不多”、說得過去、上司挑不出毛病來就行了。殊不知,這種“差不多”心理所導致的最後結果卻是“差很多”。

“差不多”的思想已經成為阻礙人們走向成功的絆腳石,但它有一個天敵,那就是深藏在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需要由我們自己喚醒的追求認真、到位的工作精神。

我們的身邊就有很多“差不多先生”,也許我們自己身上就有“差不多先生”的影子。“差不多先生”到底是哪類人呢?胡適先生在1924年發表的《差不多先生傳》一文對這種人的心理進行了深刻的描繪:

你知道中國最有名的人是誰?提起此人可謂無人不知,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縣各村人氏。你一定見過他,也一定聽別人談起過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掛在大家的口頭上,因為他是全國人民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他有一雙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兩隻耳朵,但聽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對於氣味和口味都不很講究;他的腦子也不小,但他的記性卻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縝密。

他常常說:“凡事隻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時候,媽媽叫他去買紅糖,他卻買了白糖回來。媽媽罵他,他搖搖頭道:“紅糖和白糖不是差不多嗎?”

他在學堂的時候,先生問他:“直隸省的西邊是哪一個省?”他說是陝西。先生說:“錯了,是山西,不是陝西。”他說:“陝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嗎?”

後來他在一個錢鋪裏做夥計,他會寫,也會算,隻是總不精細,“十”字常常寫成“千”字,“千”字常常寫成“十”字。掌櫃的生氣了,常常罵他,他隻是笑嘻嘻地說:“‘千’字比‘十’字隻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嗎?”

有一天,他為了一件要緊的事,要搭火車到上海去。他從從容容地走到火車站,結果遲了兩分鍾。火車已在兩分鍾前開走了。他白瞪著眼,望著遠去的火車上的煤煙,搖搖頭道:“隻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還差不多。可是火車公司未免也太認真了,8點30分開同8點32分開,不是差不多嗎?”他一邊說,一邊慢慢地走回家,心裏卻不明白為什麼火車不肯等他兩分鍾。

有一天,他忽然得了一種急病,叫家人趕快去請東街的汪大夫。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時尋不著東街的汪大夫,就把西街醫牛的王大夫請來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尋錯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裏焦急,等不得了,心裏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讓他試試看吧。”於是這位“牛醫王”大夫走近床前,用醫牛的法子給“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一會兒,“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嗚呼了。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時候,斷斷續續地說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隻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認真呢?”他說完這句話,方才絕氣。

他死後,大家都稱讚“差不多先生”樣樣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說他一生不肯認真,不肯算賬,不肯計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於是大家給他取個死後的法號,叫他“圓通大師”。

他的名譽越傳越遠,越傳越大。無數的人都以他為榜樣。於是人人都成了一個“差不多先生”。

八十多年過去了,胡適先生文章中所說的“差不多先生傳”在當今社會依然普遍存在,並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今天職場上的許多人仍然有這種大而化之、馬馬虎虎的毛病,以至於企業和組織中“差不多先生”比比皆是,“基本”“好像”“幾乎”“大約”“估計”“大致”“大概”等,成了“差不多先生”的口頭禪。

在我們的企業、組織機關裏,“差不多先生”可以說是無處不在:打包不方正,差不多就行了;檢驗疵點沒標記,差不多就行了;管理人員檢查考核不認真,差不多就行了;不肯算細賬,質量差點、成本高點、價格低點、利潤少點,差不多就行了;遇事不肯斤斤計較,不求過得硬,隻求過得去,對人對己差不多就行了。其結果是工作馬馬虎虎,敷衍了事,產品送到客戶手上,不是退貨,就是索賠,使工廠失去客戶,丟掉市場。由此可見,“差不多先生”有其生存的廣闊空間,它給我們的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危害。“差不多”現象的存在和蔓延,既害了他人,更害了自己。因此,絕不能任其滋生蔓延,必須想辦法努力克服,徹底根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