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員工工作不求精益求精,隻求“差不多”(2 / 2)

做事情如果有“差不多”“大概過得去”“還行吧”“湊合”這樣的心態,那是很要命的,殊不知“差不多”其實是差很多。

正是因為我們有這種“差不多”心態,工作中才漏洞百出,產品才缺乏競爭力。因為“差不多”,我們的許多企業被拒之門外,我們的產品總是被打上二等貨色的標簽,與一等品隻差一點,其實是差很多。

很多時候,“差不多”就是差很多。我們來看下麵的例子:

1993年,全國小麥價格開始上漲,產糧區的一些糧商也趁機囤積小麥待價而沽,一家麵粉廠的業務員來到小麥產區收購小麥,與糧商們討價還價,可當地的一個大糧商說:“小麥有的是,賣給你也可以,1000元一噸,你要不要?”

這位業務員感覺價格有點高,況且出來半個月了,也不知道這些日子全國的小麥漲到什麼價錢了,拿不定主意。於是,給老板發電報,“一萬噸小麥,每噸1000元,價格高不高,買不買?”

老板看到電報後覺得價格太高,因為當時最高的價格還不到900元,便對秘書說:“給他發電報,就說價格太高。”那時通訊沒有現在這麼發達,秘書趕緊到郵局去發電報說:“不太高。”

幾天後,老板看到業務員帶著簽好的訂購合同回來了,以為業務員自作主張,對業務員大發脾氣,受到責備的業務員隻好拿出了電報給老板看,原來秘書發電報時,“不”字的後麵少了個句號。既然雙方都已簽好了合同,不管麵粉廠履行不履行,都將為麵粉廠帶來不少的經濟損失。

是啊,“不太高”和“不。太高”不是差不多嗎?可就是差了這麼一個小小的句號,結果卻是十萬八千裏。

在工作過程中一定要細心、認真,決不能出現“差不多”“大概”“也許”,工作要到位,就要做到準確、精確。

做任何工作,都要拒絕“差不多”,除了要從意識上時刻提醒自己外,更重要的是應注意避免出現執行偏差,否則,執行效果照樣會“差很多”。

也許在生活中,“差不多先生”對樣樣事情都看得破,想得開,不計較,算是一個“老好人”。不過在職場上,“差不多”的心態卻是必須杜絕的,因為每個員工都是團隊的一分子,如果每個人都是“差不多”,不僅會導致組織難以獲得利潤,甚至還會造成重大事故。

有一家企業引進了德國設備,德國工程師在設備安裝調試驗收時,發現有一個大螺絲歪了。我們的工程師認為這沒有什麼大不了的,所有六角螺絲的緊固度不可能都一絲不差,差不多就行了。德國工程師卻堅持說:“不,這完全可以做到。六角螺絲歪了,是因為在擰這個螺絲的時候,沒有按規範標準進行操作”。後來的調查發現是我們安裝工人的問題。按照技術操作標準要求,上這些大螺絲需要兩個人共同完成,一個人固定扳手,另一個人擰螺絲。可是我們的操作卻是一個人上螺絲,另一個人休息。

不少人麵對工作總是將“差不多、過得去、慢慢來”掛在嘴邊,在這種意識的作用下,工作自然會出一些漏洞,而當問題出現後,他們又總是給自己找各種借口:“不就是螺絲擰歪了嗎?又影響不了大局!”“不就是報表裏錯了一個數字麼,下次注意點就行了。”“不就是文件頁碼裝訂錯了麼,下不為例就是了。”

這種“差不多”心態要不得!我們每個人、每個企業,都要努力避免陷入到這個誤區當中去。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多問自己幾次“真的可以‘差不多’嗎?差的那一點會給自己、給公司、給顧客帶來什麼害處?”隻有如此,我們才能徹底告別“差不多先生”,真正杜絕“失之毫厘、謬之千裏”的工作失誤。

其實,在很多情況下,我們所缺乏的並不是技術、設備、流程和理念,而是一種盡心盡力把工作做到位的執著精神。隻要我們工作的時候,不斷地追求精益求精,每個細節都一清二楚,再加上自己的高度責任心,“差不多”一定會遠離我們,工作就會真正執行到位。

老板發了火,我們應該怎麼做?

我們有些人因為做事有“差不多”心態,導致工作中漏洞百出,生產的產品才缺乏競爭力。因為“差不多”,許多企業被用戶拒之門外,產品總是被打上二等貨色的標簽,雖然比一等品隻差一點點,市場份額卻差了很多。

做事情如果有“差不多”這樣的心態,那是很要命的,因為看似“差不多”,其實差很多。

“差不多”的心理是每個人都應摒棄的!我們每個人在工作中都不要做“差不多先生”。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多問幾次“真的可以‘差不多’嗎?差的那一點點會給自己、公司帶來什麼樣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