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編這本書的緣由,是北京的一次邂逅。
在一個落雪的日子,在京西的黑龍江賓館碰到了多年不見的老朋友程俊仁,他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是譯著等身的環保方麵的專家。他說現在調到黑龍江教育出版社當編輯,寫作是業餘的事了。他三句話不離本行地間起我出了些什麼書。我說,很慚愧,本人才疏學淺,沒寫出多少東西,再說我寫的嚴肅文學的作品沒人願意出。他說,如果不嫌棄本社門頭小,不妨在我們社出一本書。我說,那裏,那裏,教育出版社在久負盛名的編輯家張文達先生的領導下在黑龍江省一直是效益最好、聲譽頗高的出版社。我是心儀已久,不敢貿然打擾而已。接著他幫我策劃出一本散文集,連篇目的選擇,封麵的設計都想到了。俊仁的真誠和認真打動了我.那一夜我們談得很晚,我興奮得連作了許多好夢。
回到哈爾濱後,我把近幾年散發在全國十幾家報刊上的散文、隨筆、雜文都收集起來,竟有百篇左右:這令我自己也大為吃驚,沒想到寫了這麼多.多年來,我一直把報告文學的寫作當作主業,其他的文章並沒有精心操作,多數是倉促而作,寫完發完連自己都忘了。結果無意插柳柳卻成了蔭.我從這些文章中挑選了74篇大致分成4個小輯,便編成了這本書。
本來並不在意的東西,經過一番梳洗打扮,卻也有了幾分疼愛。我從頭又把這些文章看了一遍,有了些欣然,也有了些安然.大體還說得過去,還對得起無意中看到我這本書的讀者。不敢說每篇都是美文佳作,但每篇都是我真情的結晶。大概文如其人吧!我最厭惡的人,是心口不一的人。我最厭惡的文章,是矯情的文章。
現在真是散文發達的時代,在林林總總的報刊中選幾篇美文比在茫茫人海中選幾個美女都容易。但我倒偏愛那些大氣磅礴的文章,過去的如劉白羽的《長江三日》,現在的如餘秋雨的《文化苦旅》。我有幸和這兩位先生都有過交往。1992年夏天,我陪同白羽參觀了哈爾濱和大慶。1994年秋天,我又陪同秋雨遊曆了黑龍江。白羽是我仰慕已久的前輩,而秋雨竟和我同齡。這個清秀的江南才子並不比我高大,可他在我麵前像個巨人。我們的差距不僅在於學識,而在於情懷,他有一個高貴的情懷。一路上他多次說到“高貴”這個詞。在他的身上,在白羽的身上,我確實看到了感受到了這種高貴的氣質和高貴的情懷。努力使自己高貴起來,大概才能寫出那樣高貴的文章。這當然需要相當長時間的修煉。也許過幾年回頭再看這本書,習作而已。無論怎麼說,我曾和白羽、秋雨同行過,我將努力跟上他們的腳步。
謝謝成全了這本書的俊仁同誌和張文達社長,謝謝曾編發過這本書中的所有文章的十幾家報刊的編輯。
他們永遠是我的老師。
1994年12月於淡泊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