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五姓人家尋生路,組建雲上村落
結廬在山巔,地遠心不偏
————題記
吳、楊、賀、匡、蔡五姓,漢、苗、彝三個民族,他們來自於不同的地方,此前各自有著不同的遭遇和命運,但不管是什麼境遇,大多是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才到這裏來的,都是抱著活命的目的而來,在這遠避塵囂的清冷的一隅之地裏,沒有學校,沒有老師,沒有報刊書籍,甚至沒有山外世界的任何信息,“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成了十足的“世外桃源”,所不同的是這樣的“桃源”少了許多美好,多了許多窘困。他們在大山上生兒育女,與自然作鬥爭,與病魔作鬥爭,與災害作鬥爭,與土匪作鬥爭,年成好時,他們的臉上多了些許笑容,年成差時,他們臉上就會增添不少皺紋。生養孩子就象養雞養鴨一般,一場病魔襲來,抗得過的就活下來,抗不過的就夭折了,成活與死亡之比約為一半一半,活著與死去,全都歸結於天命,他們是在用汗水、淚水和血水與命運抗爭;他們日出而作,日沒而息,刀耕火種,墾荒造田;他們在這裏生兒育女,傳宗接代,把兒女們養育長大成人了,又幫兒女們成家立業,起房造屋,於是一座座茅屋散落在坡麵上,讓陽光從門前移過,讓流雲從屋簷飄過,這些茅屋錯落成雲上村落;他們一生一世沒完沒了地忙,沒完沒了地累,“不惜羸病臥殘陽”;他們人生的唯一目的似乎僅僅就是為了活命,為了生存;他們男男女女在那片土地上嘶吼著,拚打著,緊咬牙關,用生命綴連了那方曆史,用心血詮釋著他們心中的“桃源”。
在打開電腦前,我習慣性地衝上杯雷山腳堯茶,置於桌案,看熱水高高地從半空注入時葉芽在杯中翻滾,沉澱後再一點一點地伸展開來,一派鵝黃、嫩綠地鮮活於杯底,隨著熱氣的蒸騰,讓清香在屋子裏彌漫,再一點點地浸入心脾,興奮著每一根神經。
即便如我一般不懂茶道的人也品得出,這絕對是茶中之上品。近年來,它靠優良的品質,一步步走進了縣城、州府、省級機關乃至北京中南海,也一步步走紅了省內外茶葉市場。就憑著這茶,它的產地——一個叫腳堯的村子,一步步脫貧致富奔小康,成為了全省“紅旗村”、“文明村”、“民族團結進步”村。這樣的村子,在經濟並不發達的貴州極為鮮見,為此,我懷著好奇的心情走進了這個村子,想以犀利的眼光和細膩的筆觸深入探究該村的前世今生。
貴州,雷山。
“腳堯”這個詞乍聽起來有點古怪,其實是苗語音譯,意思是神秘的地方。神秘?從山形結構來看,一座大山名叫烏趕姐,壁立千仞,突兀入雲,雖然取個女性名字,卻顯得十分陽剛。比較而言,另一座名叫老屋基的大山就顯得異常溫順和柔美,這樣的兩座大山緊緊地依偎在一起,一陽一陰,一剛一柔,就完成了腳堯的的基本構架;從地理區位來看,雷公山腹地僻處岩疆,自古山溝裏藏著老林,老林裏夾著山溝,外麵的進不去,裏麵的出不來。至於海拔高,日照時間少,無霜期短,雲霧繚繞時間長,年平均氣溫僅為12度,這一切給了那片荒野無形中又增加了幾絲神秘的砝碼。據當地老人說,自古以來,那裏都是蛇蠍的領地,是猛獸的疆土,是冒險家的樂園,曾幾何時,狩獵者來了,饑餓者來了,逃避追殺者來了……這些林林總總的人和事,就組合成了腳堯的曆史,自然也加重了腳堯的神秘感。
腳堯是個行政村,隸屬雷山縣西江鎮,村子駐地座落在苗嶺主峰雷公山西北部的半山腰上,海拔1386米。這裏與海拔2178米的雷公山主峰相去20多公裏,與“中國苗族銀飾之鄉”雷山縣城相去20多裏,與最美千戶苗寨西江相去也是20多公裏。在“望山跑死馬”的大山裏,這三個“20多公裏”就足以決定了它的遙遠與閉塞、荒老與貧困。神秘荒僻,這是它鷹爪一般嚴酷的曆史;落寞清冷,這是它鋼鐵一般冰涼的現實。因此,腳堯盡管有著一些不尋常的地理背景,然而在過去上百年間,在這裏卻沒能找到一絲美感,沒能承接到這些背景所散發出來的半縷福氣。“風景”、“旅遊”、“美麗”、“好玩”這些類詞義曆來與它無關。相反的,另外一些諸如“貧窮”、“窘困”、“溫飽”、“掙紮”之類的詞,卻金鍾鐵布衫一般,多少年來一直牢牢地把它罩住,壓得那裏的人們喘不過氣來。
如今通村公路都澆上了柏油,公路雖然不太寬闊,彎道也多,可路麵還算平整。從雷山縣城驅車到了一個叫黃裏的村子(過去這裏是個鄉政府所在地,後來行政區劃作了調整,撤了小鄉,合並到了西江鎮),公路從山下幹道中分岔,藤蔓一般從河溝邊開始攀援,在山梁間盤旋,不斷往上纏繞。隨著海拔的升高,山腳的鬆、杉或闊葉林漸漸稀疏,樹木或雜草也漸漸變得矮小起來,爬完幾道山脊,跨過山坳時,強勁的山風不停的刮過,山上的芭茅草像被梳子梳過一般,齊刷刷地倒向一邊,那些芭茅杆在風中頑強地佇立著,蘆花卻雪片般在秋風中漫天飛舞。山嶺或衝溝處呈現出來的壟壟茶園和片片果林,均依山就勢地橫豎擺開。山坳旁邊地勢稍微開闊的地方有幾個小山包被削平了,新建的廠房尚未竣工。過了這樣的山坳,公路稍向下斜跌一段,一爿吊腳木屋就沿著斜坡的向陽麵呈現出來,樓舍儼然,鱗鱗千瓦,寧靜得有如水底般的世界。
說是村,其實也就一個不大的自然寨,幾十座房屋依山就勢而建,多為木樓,在竹木掩映處,散見幾處灰磚碧瓦,塑鋼框架和玻璃窗戶,昭示著時代的變遷;用於接收電視信號的“天鍋”,以及牽進家中的電腦線,散發出濃鬱的時代氣息。村民委員會及村黨支部委員會辦公樓是村裏為數不多的純磚房,三層樓,顯得很氣派,在這樣的山村裏有一種鶴立雞群的感覺,門前有偌大一個籃球場,平日裏多數時間用於車輛停放,成了村裏的貨物集散中心。球場旁邊的山窪處是茶葉加工廠,山上剛采摘的新茶先挑到這裏烘幹,作粗加工後,再運往縣城裏的公司作進一步的精加工。村裏的年輕人大多在這裏勞作,一排電線架過去,機器就日夜轟鳴運轉起來。
村子座落的地方叫作“老屋基”,可見在很久以前這裏也是有人家居住的。村子對麵的大山叫作“烏趕姐”,我尋思著這是苗語的音譯,一個代碼而已,沒有什麼深刻的含義。兩山相對而立,之間夾著個深深的衝溝,小溪從更高的大山深處流來,水質清澈見底,蜿蜒在峽穀底部,沒有名稱,姑且叫它腳堯溪吧,再往下不多遠就彙入了黃裏河了。站在村裏的籃球場上環顧四周,所能目及到的溝溝壑壑,山山峁峁,不管是林地草坡,還是荒山野嶺,應該都是腳堯村的領地,這裏盡管山高水冷,物產卻也十分豐厚。山間茶園成片,在果林裏碩果掛滿枝頭,搭建的一間間棚子,要麼是大棚種植,要麼是特種養殖,都沒閑著,一律的充滿了生氣。
現在全村所轄3個村民小組,共39戶,165人。全村土地總麵積6800多畝,其中,耕地麵積169.27畝,林地麵積4910畝,草地麵積1200畝,荒山麵積530畝。多年以來,村“兩委”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求,發揚艱苦創業精神,組織和發動廣大村民向生態良好、經濟發展、民族團結的發展目標邁出了新的步伐。1996年腳堯村被中共貴州省委、貴州省人民政府授予“小康村”稱號;1998年中共貴州省委授予腳堯村黨支部為“1995—1997年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五個好’村黨支部”;1999年國務院授予該村“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單位”。2005年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授予腳堯村全國文明村鎮稱號。2006年中共黔東南州委、州人民政府確定腳堯村為州級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點之一。2013年,腳堯村經濟總收入達340多萬元,全村人均純收入 1.32萬元(如果加上村裏群眾辦的三個茶葉生產銷售公司,那麼全村人均純收入可達5.77萬元)。
在這裏,我們不妨把一些枯燥的數字作一下有趣的比較吧。
腳堯村所屬的雷山縣,2013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為5343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僅18884元。而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情況又將如何呢?據統計,全州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370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9127元。貴州省2013年農民純收入人均也不過5600多元。換言之,腳堯村2013年農民純收入是雷山縣農民純收入人均數的2.47倍,是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農民純收入人均數的2.46倍,是貴州省農民純收入人均數的2.3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