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黨支部書記——吳秀忠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題記
你要是鑽進他家,就象進一家農業行頭博物館,春種秋收的農具樣樣俱全,9把鐮刀放在屋後溝頭,一塊碩大的磨石被磨成了凹形,5把柴刀各套著長短不齊的刀把,兩把斧子傍在牛圈邊,各種糞籃置於牛圈上方,經營一輩子的七八個可關牛亦可關豬的牲圈整齊地排列著……,看著這些行頭,你會由心裏產生一種崇高的敬意,這些無言的行頭告訴我們,吳秀忠是一位好農民,好黨員,好支書。
當我們講到腳堯精神的時候,總要講到腳堯精神靈魂似的人物,村黨支部書記吳秀忠,他雖然是一個極平凡極普通的勞動者,但他卻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了一個高寒山區率先實現小康村的奇跡。而奇跡的背後有著說不完的故事。
故事之一:九把鐮刀,5把柴刀,兩把斧頭,7個牛圈,曬一曬支書的農業行頭。
改革開放三十年過去,腳堯村實現了通路、通電、通水、通電視、通電話“五通”,茅草房變成了瓦房,瓦房又變成了新樓房,然而,住在全村最高處的吳秀忠支書的老屋場還是老樣子。你要是鑽進他家,就象進一家農業行頭博物館,春種秋收的農具樣樣俱全,9把鐮刀放在屋後溝頭,一塊碩大的磨石被磨成了凹形,5把柴刀各套著長短不齊的刀把,兩把斧子傍在牛圈邊,各種糞籃置於牛圈上方,經營一輩子的七八個可關牛亦可關豬的牲圈整齊地排列著……,看著這些行頭,你會由心裏產生一種崇高的敬意,這些無言的行頭告訴我們,吳秀忠是一位好農民,好黨員,好支書,當我們問他為什麼要磨這麼多鐮刀時,吳秀忠笑著說:“當農村幹部,首先要當好一個活路頭,活路頭當不好,家境不富裕,你說話沒人聽,我磨這麼多鐮刀,養那麼多牛,人家搞不清楚。當幹部誤的活路多,一個月總有那麼幾次會議,回到家,指望這些磨快的鐮刀派用場,提高生產效率。養五頭牛,一早要割5挑草,一把鐮刀使鈍了換另外一把,再鈍又換一把,我的鐮刀磨得快,割草就快,人家一個早上割兩挑草我割5桃還趕在他們前頭。當幹部的指望人家來幫你,那是懶幹部,這樣的幹部沒有威信,也幹不長久。現在我快80歲了,也不擔任村支書了,但活路頭沒人不要你當吧,這個頭我要當到我走不動了才能停止。我們曬完這些農具,再去盤點支書用一刀一鋤建起來的300畝茶園,30畝梨園,6畝磨芋,能不讓人浮想連翩,欽佩至極!
故事之二:搞社會主義不能歇腳
搞社會主義不能歇腳,你歇腳就意味著倒退。一個黨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首先是他思想的先進性,科學技術的先進性。腳堯之所以有發展進步,在海拔最高的地方建成了小康村,就是我們堅持鄧小平發展是硬道理,堅持我們黨的科學發展觀,用這些道理和觀點去指導工作 。
如果把腳堯人從1980年至2013年做一個工作年譜,我們就會發現他們發展有思路,工作有新招,試驗有成效,脫貧有成果。80年代,他們推廣耐寒水稻良種,試種天麻、中草藥;90年他們種魔芋、金秋梨、茶葉,建設小水電站,修通村公路,進入2000年,他們改稻田種茶,建設茶葉加工廠,辦竹鼠養殖場,野豬養殖場,竹蓀生產大棚,林下雞養殖場等。腳堯的幹部群眾說:“腦子要跟著發展換,觀念要跟著市場變,我們換得快,就是覺得這樣做得吃,我們就立即去做”。吳秀忠書記回顧走過來的發展道路,深有體會地說:“我們三十年一步步走過來,也不是一帆風順的,每一步都有思想交鋒,都有幹與歇的爭論,都有失敗的風險,那我們堅持發展、堅持創新的勇氣從哪裏來的?我們靠的是鄧小平的理論,靠的是科學發展觀,靠苦幹實幹的精神,這就是我們腳堯人的回答”。
故事之三:媒體紅人
在腳堯,提起吳秀忠書記,大家都交口稱讚,說他是改革開放的帶頭人、勞動致富的帶頭人、廉潔奉公的帶頭人、科技推廣的帶頭人、踐行宗旨的帶頭人。正是這“五個帶頭”,帶出了全省聞名的小康村,吳秀忠也成了媒體聚焦的紅人。我在百度網上粗略搜索了一下,一共有一百多個條目,五十餘萬字之多。一直追隨著腳堯人前進軌跡的草根通訊報道員張希才記下了這個村的發展變遷,也記下了吳秀忠一生的業績。在一篇題為苦熬變苦幹,奮力挖窮根,主標題為《腳堯人勇創十二輝煌》頭版頭條的文章是這樣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