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黨支部書記——吳秀忠(2 / 3)

本報訊 座落在苗山全主峰雷公山旁,海拔1600多米的雷公山西江鎮腳堯村,在黨支部一班人的領導下,變苦熬為苦幹,奮力挖窮根,近年來發生巨大的變化:一是荒山變成了良田,耕地麵積由1980年前的113畝擴大到1999年的181畝,人均淨增0.5畝。二是大搞科學種田,推廣粳型良種,人均口糧由1980年前的247公斤,上升到1998年的470.6公斤,人均淨增223.6公斤。三是多種經營發展,經濟收入成倍增長,人均純收入由1980年的27.47元上升到1998年的2381.32元,人均淨增2353.85元。四是蓄牧業大發展,豬牛羊飼養量戶均分別為4.8頭、4.2頭、2隻,1999年出售肥豬32頭,商品牛17頭,共收入3.5萬元,人均255元。五是草房變瓦房。六是群眾集資4.4萬元,建成12千瓦和5千瓦各一套的小型水力發電站,今年7月,每戶集資1000多元接通國家電網。七是村民自籌資金8萬元辦起茶葉加工廠,去年出售茶葉收入12.5萬元,人均912元。八是家家改用節柴灶,戶戶安上了自來水管。九是荒山變成花果山,家家都有搖錢樹,小山茶園戶均4.5畝,小果園戶均38畝,小藥園戶均11畝,小林場戶均75畝,小草場戶均57畝,去年梨子、茶葉、魔芋等共計收入27萬元,人均收入1970.8元,十是家家購進電視機、收錄機,集資1萬元建起地麵衛星接收站。十一是群眾集資3萬元建成占地麵積360平米二層樓的教學樓,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十二是人的精神麵貌有了大的改變,計劃生育率為100%。

——摘自《黔東南時報》2000年10月31日頭版

這十二個巨大變化象十二款“菜單”,“曬”出了腳堯村的變化,也曬出了吳秀忠支書三十年來的不平凡的事跡。而在另外一篇題為《治窮致富的領頭人——記農民技師吳秀忠》的報道中我們看一看吳秀忠是怎樣成為農民技師,又如何成為科技推廣的帶頭人——

十年前,這個寨子一直沿襲老祖宗的種田法,生產方式落後,種的都是高杆品種——三百棒,糧食畝產一直在150至200公斤上下徘徊,人均糧食不足200公斤,總是解決不了溫飽問題,用錢靠貸款,吃糧靠回銷,穿衣靠救濟。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黨的富民政策猶如一把金鑰匙,打開了治窮致富的大門。1981年吳秀忠大膽地從縣農業局引進“農育1744”、“西農175”、“遵仙米3號”等耐寒高產品種,在自家的10畝責任田做文章。經過精心管理,畝產由原來的150公斤猛增到350公斤,全家糧食總產量達到2500公斤,當年就解決了吃飯問題。翌年,他把這些品種向鄰居推薦,很受鄰居群眾歡迎,連附近的大龍、小龍和方祥鄉的部分村民也紛至遝來,跟吳秀忠換取350多公斤種子。有個鄰居叫蔡紹奎,一家六口人,往年他家糧食總產量不過600公斤,通過種上新品種後,全家糧食一下增到2000多公斤,當年他家解決了溫飽問題。

近年來,吳秀忠同誌先後從省農科院、畢節、雲南等地引進24個水稻品種,經過反複試驗產量對比,產量好的及時向群眾介紹推廣,現已有“7907-1”、“西農175”、“粳15”、“粳9134”、“粳921”等5個品種落戶在腳堯寨。由於吳秀忠引進了耐寒高產的水稻品種,全寨糧食產量由1980年的22500公斤上升到1992年51000公斤,增產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