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學科學、學技能、學文化,建設文明村寨(2 / 3)

在吳秀忠和黨員、科研小組的帶頭下,全村群眾積極向荒山進軍,從1991年起,大辦“小茶園、小果園、小藥園、小林場、小草場”五小綠色工程,大力發展魔芋、折耳根生產。

在學習中實踐,在實踐中積累,在積累中提高。

搞種植,他們沒有經驗;在高寒山區搞種植,他們更沒有現成的路子可走。2008年,貴州省遭遇50年不遇的凝凍冰災,海拔較高的雷公山地區更是凝凍的重災區,凝凍持續了一個多月,果園、茶園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影響,尤其是一兩年的新茶園,茶苗凍壞了不少。災後,他們不悲不棄,對損毀的茶園重新補栽修整。有了這一次受災的經曆,他們總結出了深刻的教訓:茶園過冬沒有保暖措施不行!從夏、秋開始,他們就備足了草料及塑料薄膜,入冬前,他們除給茶樹厚厚地培土以外,還把備好的草料和塑料薄膜鋪蓋在茶樹苗上,給茶苗蓋“被子”保暖,保證茶苗安全過冬。

為了帶動周圍更多的群眾都富裕起來,1987年以來,吳秀忠除了推動本村科技興農,搞好自己的生產以外,還先後采取集體講授或個別傳授等方式,為雷山縣方祥鄉的雀鳥村、丹江鎮的排翁村、西江鎮的大龍坳村以及桃江鄉等培訓各類農技知識2000多人次。通過腳堯村發展經驗的輻射帶動,村民們發展多種經營,大多有了穩定收入。

3過去,腳堯村有一個規模很小的學校,幾個或十幾個學生擠坐在一間不大的木屋子裏,一、二兩個年級編成同一個班,由一位教師用不同的教材,在同一節課裏對不同年級的學生進行教學上課。教師給一個年級講課,讓其他年級學生做作業或複習,並有計劃地交替進行。這種複式教學,在那個時代的貴州省偏僻農村裏極為常見。

準確地說,腳堯隻是黃裏小學的一個教學點。為了不讓腳堯那些孩子們走太遠的山路到黃裏上學,也為了不讓那些正值學齡的孩子因為沒有學校而麵臨失學,縣、鄉教育管理部門也曾委派公辦老師到腳堯教學點去任過課,可是終因那裏條件太過艱苦,而上學的孩子又不多,到山上去的老師,幾經調換,終於沒人願意去,也沒多餘的老師可以再抽調上去了。

一時間,腳堯教學點麵臨著停辦,村裏學齡孩子那一雙雙饑渴的眼睛麵臨著幹渴的危險。眼看孩子們一天天長大,如果錯過了上學的年齡就時不我待了,腳堯的群眾很著急,為此村裏的領導曾多次向上級提出過請求。

老師可以慢慢等,可孩子不能等啊,莊稼人都知道栽秧尚且不能誤了農時,否則就會絕收。莊稼的季節耽誤了,明天還可以再來,可是如果孩子一旦耽誤了上學讀書,就會毀了他們的一生。

“如果實在找不到老師,那就讓我來試試吧。”

1987年初秋的一個晚上,腳堯寨群眾集中在村前的一棟小木屋裏開會,當人們一個個為辦學發愁的時候,會場的一隅有個婦女站了出來。人們轉過頭去看,才知道那個說話的人叫楊海芬,是從西江嫁到腳堯來的。

“我在西江鎮上過學,初中畢業。”生怕大家信不過,她補充說道。

好在有家裏人支持,就這樣,楊海芬成了腳堯小學的第一任女名辦老師。教室設在村子裏那座唯一的公房樓下,樓上是組裏的辦公活動場所點,樓下是學生的教室。

然而好景不長。一年以後,由於楊海芬懷孕生孩子,再加上工資待遇過低,家庭負擔過重,教學工作再次被迫中斷。

村裏的辦公用房由於年久失修,破敗不堪,在風雨中搖搖欲墜,存在著嚴重的安全隱患,也不能繼續再用了。於是村“兩委”幹脆把那棟風雨剝蝕的木屋拆掉,連同木屋所在的小山包都一起推平,弄成了一個球場。

教室沒了,教師也沒了,昔日那些學生把書包撂在家裏,棄如秋扇,一個個在村子裏鬥雞遛狗,沒日沒夜地瘋跑,年齡稍長點的就吆著牛,在山野追星趕月。孩子這樣野下去不是辦法,一定得找老師。去別的地方請吧,村裏沒錢,於是吳秀忠把目光投向了自己的四兒子吳先進。吃過飯,他把吳先進拉到自己身旁,把想法告訴了兒子。開始還有些猶豫和忐忑的兒子看到父親嚴肅的表情和焦慮的目光,試探著點點頭。於是他拿著教鞭走上了講台,成為了腳堯小學的又一任民辦老師。沒有教室,他就把自家的房子堂屋倒騰出來,擺上幾張桌凳,把那裏當作了教室。一個學年後,他再次把教鞭接力棒一般交到了弟弟吳先義的手上,給弟弟讓出了三尺講台。

那時,吳先義的工資,每天不到一元。堅持了三個學年後,由於茶葉經營人手不夠,他也隻得忍痛向上級主管部門提出了辭呈。

薛紅梅,一個大學剛剛畢業的小姑娘,走出有圍牆的大學時,從新聞媒體上得知貴州雷山縣有一個叫腳堯的村子,座落在大山深處,有許多孩子麵臨失學,於是她懷著一腔熱忱,從美麗的冰城哈爾濱千裏迢迢趕赴貴州雷山。一個從沒到過貴州的姑娘,憑借著一張地圖,從遙遠的東北而來,到了貴陽,轉車至凱裏市——雷山西江——雷山黃裏。路越走越窄,山越來越大,地越來越偏。到了黃裏下了車,她沿街向群眾打聽腳堯的去處。當黃裏鄉政府領導得知眼前這位北方姑娘要上腳堯支教時,他們驚訝之餘也有些犯了難:一是當時的腳堯沒有校舍,一個東北小姑娘食宿怎麼辦?其次是上腳堯這麼遠,山路崎嶇,岔道眾多,一個人怎麼去?既然人家都來了,還是先找個人把她護送上山吧。

就這樣,當夕陽銜山時,薛紅梅和黃裏鄉帶路的女子一道走進了腳堯村吳秀忠的家。

當得知眼前這個陌生姑娘是支教誌願者後,吳秀忠喜憂摻半。他喜的是腳堯村終於有了屬於自己的老師,孩子們終於又可以上學了,他不能讓自己的兒孫們沒文化,成為新時代的睜眼瞎;讓他憂慮的是,村裏沒有校舍,老師的食宿、學生的教室均沒有著落,怎麼辦?老師都來了,也由不得他多思考,於是他與老伴商量,決定在自已家裏免費提供食宿。當即就騰出了自家的一間木屋,打掃幹淨,鋪上床讓薛老師住進去,教室依然設在自家並不寬闊的堂屋裏。

清朝末年,麻江縣出了一位名叫夏同龢的科舉文狀元,他的家風家訓就是讀書:“幾百年人家無非積善,第一等事業還是讀書”這樣的條幅如今仍赫然在列,家訓如雷,後人不敢有半點懈怠。腳堯人雖然沒有這樣成文的家訓,然而重視教育卻也成了他們一貫的共識,“世上萬般皆下品,思量唯有讀書高。”孔夫子的話語仍如雷貫耳,再苦再窮也要送孩子上學讀書。由於重視所以行動,由於行動所以出色,時至今日,這個山巔上的小山村一共出了五名大學生,有男也有女,有的成為國家工作人員,有的創業辦茶葉公司,在商海中呼風喚雨,劈波斬浪。

4翻開腳堯村的發展史,我們不難看出,其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就是“集資”。

從采訪中發現,該村有一個突出的成績就是民族團結進步,集中體現在三個方麵:一是他們不畏艱難,銳意進取,主動奮鬥,主動打拚,主動求變,不等不靠不要;二是民風純樸,各民族和睦相處,齊心協力,團結進步,共同發展;三是堅持科學發展觀,經營項目科技含量高。就憑這些成績,他們先後多次被評為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並受到了國務院和貴州省人民政府的表彰。民族團結進步獎隻是個結果,在通往這一結果的道路上充滿著無限艱辛,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腳堯人采取的方式固然多種多樣,然而對於一個沒有任何公共經費的小村子來說,要搞建設,除了集資似乎沒別的辦法可用。

——腳堯有水,然而水在山上或山下,離村子有一段距離。把水引進村裏,引進各家各戶,要在房前屋後修消防水池,這一工程需要購買管子、籠頭、水泥、鋼筋和沙子……這一切都需要錢。怎麼辦?發動大家集資。

——修電站,而且修了兩期,後來電量不夠,縣裏進行農網改造,這更需要大量的資金,一次一次的建設,一次一次的升級改造,村裏沒錢怎麼辦?除了向上級申請一點經費補助外,不足部分發動群眾集資。

——修那條公路,雖然省、州、縣各級都分別給些錢,然而缺口部分,也依然由群眾集資。當大家困難,一時湊不出錢時,就義務投工投勞,把值錢的汗水、淚水和工時都折算成經費投放到工程當中。

——修建學校和村裏的辦公用房,沒有更多的資金,他們就修建木質的,好在村裏有集體木材。可架子搭好後,蓋瓦和室內裝修仍然需要經費——又是群眾集資!

——修建茶葉加工廠,得向國家購買土地,僅此一項每家每戶就一次性集資835元。這個數字在當下看來微不足道,可在上世紀90年代,尚處於發展初期的腳堯群眾眼中,這樣的數目著實不算小。

——麵對茶青交售困難的問題,村“兩委”組織村民集資了8萬元,購進並安裝了3台製茶機,建起了茶葉加工廠,把農戶采摘下來的茶青統一加工、統一外銷,既方便了茶農,又保證了質量,創建了“腳堯茶”品牌,實現了茶葉“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增加了茶葉附加值,產品遠銷省內外,茶葉成為腳堯農村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