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學科學、學技能、學文化,建設文明村寨(1 / 3)

第九章 學科學、學技能、學文化,建設文明村寨

倉稟實而重禮節,衣食足而明榮辱

——題記

當人的體能發揮到了極致卻不能達成預期的目標;當埋頭苦幹,拚命硬幹卻不能邁上台階;當傳統的生產模式難以從根本上改變生活狀態的時候,腳堯人首先想到了轉變,從思維上轉變,從觀念上轉變,從生存方式上轉變。他們從軟件建設入手,抓科學、抓技能、抓文化的學習,全麵提升自身素質,努力加強精神文明建設。

1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一書中闡明:“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假如我們把法律、法規限於以國家權力所維持的規則,我們可以說鄉土社會是個“無法”的社會,這個社會的所有秩序,均靠“禮治”來完成。然而,腳堯村卻是個例外,深入該村時,我們不難發現,她除了依靠傳統的“禮治”來維持社會秩序以外,還有些別的東西。當傳統模式需要打破,人民生活需要提高,社會經濟需要進步的時候,千百年來,這裏在亙古不變的“禮治”中,曾幾何時卻悄然加上了“法治”的內容——最集中體現這一“法治”進程的,那就是村規民約。

腳堯在建立行政村以前,也有些不成文的規定,比如:不允許在村子裏出現偷摸扒竊,不允許家庭或鄰裏間鬧不團結,不允許浪費,要扶持孩子上學讀書,要努力發展經濟,解決吃飯問題等等,行政村成立以後,吳秀忠、吳秀祥等人從該村實際出發,把以前有過的一些規定,加上對村子未來發展的規劃等等,想用文字一一規定下來。村子裏沒有文化人,寫不出更高深的理論,於是這項任務便落到了時任黨支部書記的吳秀忠和村民委主任吳秀祥的肩上。他們白天下地幹活,晚上收工回家後,找來紙和筆,在家裏的小木桌上一邊思考一邊寫,有時為一兩條規定往往反複推敲,甚至與老伴商量,讓老伴參與討論直至夜深。有時他們白天一邊勞作,還一邊思考,既考慮到條規的必要性,還要考慮條規的可行性。形成初稿後,召開村支部會議和村幹部會議反複逐字逐句研究修改,然後召開全村群眾大會通過。《村規民約》通過後,全體村民逐個人在上麵簽字,並摁上手印,這才算是正式頒布實施。他們一方麵打印發到群眾手中,另一方麵用毛筆抄寫,張貼在村口宣傳欄處,讓大家出工、收工時都可以看到。除此之外,他們還利用村裏的廣播早晚宣傳,做到婦孺鹹知,自覺維護,自覺遵守執行。

管子在《管子.牧民》中說:“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這隻是一種多少帶有點“想當然”的理想境界,把希望寄托在人們的自然感化之中,把“禮節”和“榮辱”建立在“倉稟實”和“衣食足”的基礎之上,沒有強調教化和強製作用。腳堯人深知這樣的理想主義是樂觀和浪漫的,現實社會中極難以實現,於是他們把政治、經濟、民生、科學、教育、文化、村風、習俗、家庭、鄰裏等等,大凡生活中所涉及的方方麵麵的內容,統統以文字的形式規定下來,籠而統之地稱之為《村規民約》,定之於民,告之於民,守之於民,至此,他們村在社會民主的基礎上,向政治民主邁進了一大步。

2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後,要想把曆史再往前推進一步,把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再往上一級台階躍升一步,科學文化和生產生活技能就成為了必不可少的基礎和前提,而科學文化和生產生活技能的取得,有時候往往比開山修路,比搬石造田要困難得多,這不光需要用心,需要用腦,需要摒棄千百年來一直遵循著的傳統思維觀念,需要有過人的遠見和膽魄,而且還需要有足夠的心智。

不就是窮嗎?窮則思變。

腳堯人早就下定決心把發展,把脫離溫飽,脫離貧困當作了一場革命。早在腳堯設立行政村之前,腳堯人就把學科學、學文化當作了這場“革命”的前湊和鋪墊。

田還是那些田,土依然是那些土,如果不提高單位麵積產量,出再多的力也是白費,淌再多的汗也是白流。然而,如何才能提高單位麵積產量呢?這是擺在腳堯人麵前一個沉甸甸的問題。科學種田吧,向科學要收成,向科學要糧食,隻有科學才能夠解決糧食產量問題,傳統的耕作方式祖祖輩輩早就實踐過了,沒有效果,始終解決不了吃飯問題。腳堯人再也不想承襲古人們的傳統,必須學會獨辟蹊徑,走上科學的道路。

吳秀忠,又是吳秀忠。

為了學習科學種田技術,1981年的一天,吳秀忠,自己籌糧籌款,帶上筆和本子,翻山越嶺,走了50多裏山路到縣城參加推廣粳型水稻良種培訓班學習。在學習班上,早過不惑之年的他,對新的知識總是產生濃厚的興趣,光筆記就做了幾大本,有時他也和別的學員一道,在田間地頭整天纏著農業技術人員問這問那,不放過任何一個疑點。學習結束後,吳秀忠掏光口袋裏的錢,購買了20斤“西農175號”良種帶回家,發動近鄰兩戶一起試種,每戶各種一畝。按照農技人員傳授的科學程序播種、育秧、插秧,施足肥料並加強田間管理,等到秋天收獲時,畝產達到460公斤,大大超過了原來高稈麻穀品種畝產150公斤的數量。

1982年 1月,中央一號文件肯定了包產到戶、包幹到戶,腳堯實行了土地聯產承包責任製後,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尤其是他到縣裏學習科學種田技術,引進良種試種嚐到甜頭後,學科學,學技術的興趣更濃了。從1983年起,吳秀忠又先後兩次自費到貴州農學院、西南農科院學習,並引進了“農育1744”、“粳921”等20多個稻種。

雖然都是良種,都能增產豐收,但是它們是否適合高山冷水田,這誰也說不清。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有時最傳統的笨辦法往往最有效。

一下子帶回了這麼多品種,熟優熟劣,他心中沒底,不敢冒然發動大家試種。於是他把自己家的一丘大田犁耙精細,再劃分成大致均等的20多格,每一格試種一個品種,並編上號,插上牌。統一施肥,統一放水,統一栽插,統一管理,收割時統一過秤。經過嚴格認真的反複對比,他最後選定了7個品種在村裏輪換種植推廣。第二年他發動3戶擴大麵積又試種8畝,收獲時畝產超過上一年。群眾看到試植成功後, 1983年,全寨大半以上的田都種了粳稻,“西農175”、“農育1744”、“粳921”等7個品種成為主要品種。

1984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繼續穩定和完善聯產承包責任製,延長土地承包期,使農民吃上了定心丸,村民們推廣良種、科技種植的幹勁更大了。從那以後,寨上普遍推廣粳稻良種,糧食總產量逐年上升,全寨糧食總產量每年都穩定在5.1萬公斤以上,比1980年2.25萬公斤增長了1.27倍,到1986年全寨全部實現了良種種植,人均糧食從1980年的不足200公斤上升到426公斤,家家都有餘糧,每年還有2500多公斤賣到外地。

為了讓村裏群眾脫離貧困盡快致富起來,村兩委組織村幹結合腳堯山大草多的實際,討論分析,提出了“近抓魔芋、折耳根,中抓茶果藥,遠抓用材林”的綜合開發目標,以發展養牛為起點,以糧食生產為基礎,林、果、茶、藥並舉,開展多種經營為發展方向。

1982年吳秀忠自費到縣農業局學習“天麻栽培”技術,買回天麻栽種試驗。1983年和1985年,利用在貴州農科院學習到的稻田養魚、果樹栽培、嫁接、發展家禽等技術,先通過自己試驗,成功後再向群眾推廣。1988年,他家10口人養了17頭牛(母牛4頭),10頭豬,40隻雞,8隻鵝,稻田養魚140公斤,種魔芋1200公斤,還種植天麻、茶葉等。這一年出售肥豬、牛、雞、鯉裏(苗)、茶青、魔芋、天麻、大米等項,總收入達4370元,大大超過全縣農民人均收入133元的標準。1993年吳秀忠家賣牛4頭收入1200元,賣豬4頭收1000元,賣茶青收入5600元,賣魔芋收入5000元,給人加工魔芋勞務收入4000元,現金收入達16000多元,糧食6000多公斤。

村裏領導的大膽探索和實踐,起到了很好的帶頭示範作用,腳堯開始形成了養豬牛多──肥料多──糧食多──多種經營多──收益多的農業良性循環,改變了曆史遺留下來的“養牛為耕田”、“養豬為過年”、“養雞鴨為了買油鹽”的陳舊觀念。

經過幾年的實踐,腳堯人發現養牛由於周期過長,加之放養對莊稼的破壞性大,對生產力發展不利,於是群眾們把牛全都賣了,重新調整發展方向,集中精力從事別的種植業和養殖業。

為了學習和掌握種茶、管茶技術,吳秀忠先後找到省茶科所副研究員馮紹隆及縣農業局高級農藝師文清林、楊通福等老師請教學習,並請他們到寨上來傳授農業科技知識和製茶技術。吳秀忠掌握了一些適用種植、養殖技術並帶頭試驗成功後,被選為鄉科協副理事長,在村裏由他主持成立了一個由“種茶能手”吳秀祥、“科技迷”吳秀良、民兵連長匡遠輝、“小靈通”吳秀章5人組成的科研小組。科研小組成立後,他們在生產上統一技術標準,統一項目,分戶實施,經常對村民進行技術指導,由於宣傳推廣得力,指導具體,全村群眾慢慢懂得了科技興農的道理,科技種養成為腳堯人的普遍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