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頂層設計、品牌創新、拓寬市場新天地(1 / 3)

第八章 頂層設計、品牌創新、拓寬市場新天地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

——題記

習近平同誌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就《中共中央全麵深化改革若幹重大問題的決議》的說明中明確指出:“全麵深化改革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和整體謀化”。這些年,如果說腳堯經濟有發展,社會有進步,文明有水準,歸結到一點,就是注重了頂層設計和謀化。

習近平同誌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就《中共中央全麵深化改革若幹重大問題的決議》的說明中明確指出:“全麵深化改革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和整體謀劃”。這些年,如果說腳堯經濟有發展,社會有進步,文明有水準,歸結到一點,就是注重了頂層設計和謀劃。

“把‘智’字嫁接到腳堯人的腦子裏”

把“智”字嫁接到腳堯人的腦子裏,是老政協主席餘國茂同誌對腳堯脫貧致富下的一著妙棋。

腳堯位於雷公山腹地,住地海拔1386米。農田分布在海拔1300至1500多米的高山上,是一個山高水冷、雨霧連綿,方園20多裏沒人家的荒僻山村。解放前隻有3戶人家在荒坡野嶺上搭棚居住,白天怕匪搶,夜晚怕虎熊,祖祖輩輩過著蕨粑當口糧,灰水當食鹽,秧苗曬幹編織起來當被蓋的貧困生活。解放後在人民政府扶持下,生產生活好了些,但還是貧窮。1980年人均口糧隻有247斤,人均現金收入27.47元。1979年因水稻受到嚴重秋風災害顆粒無收。沒有糧食可收了,全寨男女老少隻好上山采收五倍子。

1985年初,餘主席又帶著從事農業科技工作的幾倍政協委員,到腳堯考察論證,大家認為:腳堯地處高寒,交通閉塞,成年人中文盲半文盲人數居多,如果按照老一套常規辦,腳堯的農業經濟很難發展。但腳堯具有潛在的發展優勢。一是腳堯山大坡大,資源豐富,隻要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利用自然資源,使用現代科學技術因地製宜發展生產,一定能使自然劣勢變為經濟優勢;二是黨的改革開放的好政策;三是腳堯人具有吃苦耐勞的精神,有改變貧窮落後麵貌的願望;四是有熱愛科學技術、好學上進的生產能手吳秀忠,可以帶領腳堯群眾勞動致富。縣政協還認為:搞改革開放,搞經濟建設,光有群眾的自發性是不夠的,必須有領導、科技人員和群眾參與相結合,才能保證事業的成功。大家得出一條結論,就是把“智力”請上山。

他們本著扶貧先扶“誌”,立“誌”加扶“智”,治窮先治愚的指導思想,從扶助科技示範戶入手。選定了以吳秀忠為技術骨幹,建立5人科研小組,組織縣裏的科技人員,對科研組進行比較係統的科技知識培訓,並由科研組下村組織群眾辦夜校,學習文化科技知識,使腳堯勞動者的素質有了明顯提高,學會了科學種田,樹立了靠科學技術生產的思想觀念。有位專家感慨地說:“未到腳堯之前,以為這裏高寒偏僻,各方麵會很落後,可是到這裏來看,農民們講的是科學的話,做的是科學的事,完全出乎意料”。縣政協副主席包太文(農藝師)、縣政協常委文清林(高級農藝師)和其他科技人員,經常到腳堯對村民進行科技知識培訓和生產指導。為了更好地發展腳堯茶葉及果樹生產,縣政協和縣支邊辦先後請省茶科所馮紹隆研究員、州農牧局果樹站蘭榮猷高級農藝師到腳堯對村民進行有關科技知識培訓。1985年後,隨著腳堯人的科技文化知識不斷進步,很快實現了粳稻和包穀良種化。茶葉、果樹、魔芋等經濟作物,基本實現了栽培管理規範化,有力地促進了經濟持續穩定發展。

謀劃,讓腳堯有個藍圖

縣政協的領導和政協智力支邊辦象起房子作設計圖、象部隊作戰做作戰方案那樣高度重視腳堯扶貧攻堅的長遠規劃,抓好每一項規劃的具體落實。

一是因地製宜,選準發展糧食和其它商品生產的突破口。製約腳堯農業生產的發展,除了自然條件和其它因素外,還有一個重要有原因,就是缺少優質的農家肥料。於是大家根據腳堯山大草多的優勢,製定了“以發展畜牧業為突破口,以發展糧食為基礎,林、果、茶、藥、菜並舉,發展多種經營致富”的規劃。這一計劃實施後,很快形成了牛多、豬多,肥料多、糧食多,其它商品生產快速發展的喜人局麵。1991年,養牛發展到173頭,戶均6.85頭,養豬90頭,戶均4.5頭。1995年全村出售豬牛的現金收入達到41500元,戶均1596元,人均316.8元,為1980年人均現金收入27.47元的11.5倍。實踐證明,腳堯利用牧草資源,牛多豬多肥料多,發展生態農業經濟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是以糧食為基礎。由於腳堯海拔高,加上過去種的都是抗寒性差的秈稻老品種,經常遇到秋風災害,產量不高,若遇上重災之年則顆粒無收,長期製約著腳堯經濟的發展。為此,縣政協領導和科技人員建議,由吳秀忠帶頭引進抗寒性強、高產穩產的粳型水稻良種試種。縣政協和縣支邊辦組織科技人員到現場驗收,推廣粳稻優良品種。腳堯全村在科技人員的指導下,1985年實現了粳稻良種化,糧食產量由1980年的50000斤(市斤下同)上升到1985年的110968斤,增長1.2倍,人均847斤,解決了腳堯曆史以來未能解決的吃飯問題。

三是發動群眾種植經濟作物和經濟林木,發展商品經濟,增加農民收入。1986年後,全村建成密植免耕快速高產茶園136畝,種梨樹1620株,種植魔芋60餘畝,還種蕺耳根等。種植木本藥材黃柏樹89000侏,厚樸1500株,杜仲2000株,培育五倍子林200畝,種植杉樹47000株,1995年、1996年,又建成優質梨基地1000畝、植苗10000株。1995年僅出售茶葉、魔芋、梨果三項收入共計188000元,戶均7230元,人均1345元。現金收入(不含實物折款,下同)從1980年的2500元(人均24.47元),上升到1995年的269000元(人均2053.43元)增長106.6倍。此後又不斷擴大再生產,人均收入逐年提高。實踐證明雷山雖然山大坡高,也有發展農業商品經濟的優越條件,隻要我們紮紮實實地幹,大山潛在的經濟優勢是可以發揮出來的。

四是抓好農田基本建設,擴大耕地麵積。從1983年起,腳堯已有人開荒造田,但還有不少人存在顧慮。縣政協和縣支邊辦在腳堯建聯係點之後,積極宣傳黨的富民政策,鼓勵大家放膽大幹,不斷擴大耕地麵積,這樣,腳堯的田土麵積不斷增多,由農業體製改革時的113畝,增加到現在189畝,增加新稻田40畝,開新土36畝。新增田土占原有耕地總麵積的67.25%,為腳堯增加糧食產量和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

五是抓好電力和農產品加工設施建設。為了減輕村民出售農產品的運輸壓力並使其增值,群眾積極籌集資金,興建小水電站和小型茶葉加工廠,縣政協組織縣裏的工程技術人員去幫助完成這兩項工程。1992年5月8日建成小水電站,6月15日建成小型茶葉加工廠。加工後出售的茶葉,每公斤均價23.15元,與建廠加工前出售的茶葉,每公斤15.66元,多收入7.49元,增值47.82%。

由此可見,貧困山區扶貧工作必須從實際出發,作出中、長遠的規劃,由幹部、科技人員和廣大群眾一步一步地按著規劃走,才能少走彎路或不走彎路,加快脫貧致富的步伐。

走出傳統“窪地”,登上一流巔峰

說起腳堯人敢想敢幹敢創新的精神,周圍村寨的農民、村幹部無不豎起大拇指,從內心佩服。但在采訪腳堯事跡的這些天,我更感動的是他們這種敢想敢幹敢創新不是一陣子,而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從來沒有終止的時候。就拿全村人放棄第一產業,把稻田改成茶園的大動作之後,又在茶產品上大刀闊斧的改革,把低端產品改成高端產品,使之成為打向廣闊市場的品牌。

在雷山縣福堯茶葉有限責任公司辦公樓的會客廳裏,我們見到了年輕的總經理吳先斌,他今年39歲,是吳秀忠的小兒子,他跟我們談起了二十二年銷售茶葉三起三落的曆程。1986年吳秀忠等六個農民領頭試種的200畝茶園到1987年開始摘芽,當時,聯係的銷售渠道是縣供銷社,從腳堯到縣供銷社路程有25公裏,當天摘的芽,第二天才運到縣裏,供銷社說:“茶葉發酵了不能收”。後經領導作工作,上好的茶青一斤以6角錢壓價出售,由於價位低,群眾辦茶園的積極性受到了沉重的打擊。怎麼辦?腳堯人回答說:“在哪裏跌倒,就在那裏爬起來,決不向困難低頭。”大家分析,茶青銷售不出去,出在運輸過程太長上,那就得在“短”字上“快”字上下功夫,大家集資2萬元購買了兩台殺青機,當天採的茶青,當天晚上進行殺青,縣供銷社按價給腳堯人收了,這下群眾積極性又起來了,可是,隨著茶葉年年增產,縣供銷社資金不足,給腳堯茶打了二萬元的“白條”,群眾交茶看不到錢,情緒再度低落下來。這一次的低落,讓大家總結出一條教訓,就是要把握茶葉銷售的自主權,腳堯人要走自產自銷自主經營的路子。在縣政協和智力支邊辦的幫助下,由腳堯村生產的貴州雷公山腳堯茶簡包裝問世了。可是第一批茶葉產品共計15噸,裝了3萬多包,一時銷不出去,縣政協通過全國政協的渠道幫助推銷了7噸,還有8噸,壓在庫房裏,最後作降價處理,腳堯人心理再度受到市場的打擊。自產自銷這條路比起他們抬推土機上山還難。相比之下,毛克翕的銀球茶葉公司由於得到國家輕工業部評的金獎,產品供不應求。為什麼銀球茶1斤賣到800元,而腳堯茶葉賣30元—60元一斤呢?吳小安帶著這個問題到銀球茶廠、黎平桂花茶場、翁安茶場學習取經,終於找到“質量+品牌”四字真經。

吳小安深有感觸地說:過去我們生產茶葉完全是一個老傳統概念,這個老概念包括沿襲古老的采茶和製茶流程,采時,一芽一葉、一芽二葉、一芽三葉統統摘,統統殺青,統統包裝,分不出高檔品和低檔品;其次是產品包裝時,采取大呼隆作業,對那些老葉、小枝沒有挑出,茶葉柔和性差;三是包裝千人一麵,牛皮紙上麵印腳堯茶三個字,就作為產品上市了,沒有對產品包裝進行不同顧客層麵的設計,包裝外形缺乏藝術美感,沒有一種使人眼前一亮和讓人怦然心動的求購欲望和感覺,結果,好茶被差包裝削減了它的市場價值。

“在哪裏跌倒,就在哪個地方站起來”,吳小安又想起腳堯人常說的這句話,他注冊成立了雷山縣福堯茶葉有限公司,用企業經營的方式解決上述存在的問題。他采取的步驟是:

一是做精細化管理,從源頭上控製茶的質量。主要是對腳堯村二千畝茶場進行科學管控,使用有機肥料,嚴禁有公害的農藥進入茶場,確保茶葉的原生態品質。

二是分類采摘,精品精做。吳小安吸取過去不分芽葉類別的大呼隆的生產方式,在采摘過程中分一芽、一芽一葉、一芽二葉、一芽三葉等四個檔次,清明茶采一芽或一芽一葉,清明過後,芽出得齊、出得旺,可分別采一芽、一芽一葉、一芽二葉,到夏末秋初,可采一芽三葉末品。公司將分類采茶標準公布後,一些茶農想不通,說一畝茶場還采不出5斤鮮芽,有的貪多圖斤兩,眉毛胡子一把抓,又把分類采摘的流程搞亂了。吳小安耐心地給他們講精品精做的道理,還跟他們進行算賬對比。比如兩畝茶能采出一斤一芽的茶,就是頭等毛尖,一斤可賣1200元,如果你摻上了一芽一葉、一芽二葉,一斤隻能賣到80元,一畝茶園產值最多為2000元。如果我們按一芽1200元、一芽一葉800元、一芽二葉600元、一芽三葉80元計,我們就能分出高檔品、中檔品和一般產品三個層次的茶葉,每畝產值將達到5600元,比混采混裝每畝可提高產值3600元。不算不知道,一算開心竅。為了鼓勵茶農分類采茶青的積極性,公司按級別製定收購標準,即采一芽1斤100元、一芽一葉1斤25元、一芽二葉1斤12元、一芽三葉一斤6元,這樣,茶農的收入提高了,公司分類做精品茶的目的也達到了,2013年推出的“清明茶”獲質量評鑒金獎,公司被中國市場調查研究中心中國品牌雜誌社頒發“中國質量信譽理事單位”。在此基礎上,公司進一步在包裝盒上下功夫,順應市場需求製作了材質包裝盒、皮質包裝盒、布質包裝盒、鐵質包裝盒、蠟染繡花包裝盒、瓷材包裝盒等,而茶葉產品冠名更是琳琅滿目,有高山秀茶、秀忠茶、福堯綠茶、腳堯翠茶、中國民茶、雷公山紅茶、青花頌春、福堯毛峰、茗品茶、葉香茗、茶之味、香茶、中國民茶、藏秀茶、雅韻等二十多個品種。我看了一下價格,高山秀茶是一芽產品,價格1200元一斤,福堯毛峰是一牙一葉茶,價格800元一斤,其餘一芽二葉、一芽三葉又分為特級茶、富堯茶裝入不同的包裝盒。縣茶葉質量監督局、縣茶葉發展局的領導一致認為:福堯公司的茶產品無論從茶葉質量,還是包裝水準都達到了全國一流的水平。